
一、核心经典篇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 典故: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 “借” 荆州为根据地,却始终未还,成为孙刘联盟破裂的导火索。
- 应用:形容不守信用或长期占用他人财物的行为。
- 刘备摔孩子 —— 收买人心
- 典故: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冒死救出阿斗,刘备为彰显对赵云的重视,故意将阿斗摔在地上。
- 应用:比喻用表面行为笼络人心,带有权谋色彩。
- 刘备的江山 —— 哭出来的
- 典故:《三国演义》中刘备多次以哭化解危机(如请诸葛亮、借荆州),鲁迅评价其 “长厚似伪”。
- 应用:调侃通过情感手段达成目的,也可指历经艰辛获得成就。
- 刘备三顾茅庐 —— 礼贤下士
- 典故: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得 “卧龙” 出山辅佐,奠定蜀汉根基。
- 应用:形容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态度。
- 刘备招亲 —— 弄假成真
- 典故:孙权以联姻为名诱刘备入吴,反被诸葛亮识破,孙尚香真嫁刘备。
- 应用:指原本假意为之,最终却成真事。
二、人物关系篇
歇后语 | 典故 | 应用 |
---|---|---|
刘备对孔明 —— 言听计从 | 诸葛亮成为刘备核心谋士后,决策多由其主导。 | 形容对某人极度信任与依赖。 |
刘备遇孔明 —— 如鱼得水 | 刘备得诸葛亮后,势力迅速壮大,二人配合默契。 | 比喻找到合适的人或环境,如鱼得水。 |
刘备卖草鞋 —— 本行 | 刘备早年以织席贩履为生,后成帝王仍被调侃出身卑微。 | 指从事老本行或擅长的领域。 |
对着张飞骂刘备 —— 找气惹 | 张飞性格暴躁,若当他面骂刘备,必然引发冲突。 | 形容自找麻烦或挑衅强者。 |
刘备轻看庞统 —— 以貌取人 | 庞统因相貌丑陋被刘备轻视,后经鲁肃推荐才得重用。 | 讽刺仅凭外表判断他人能力。 |
三、历史事件篇
- 刘备哭荆州 —— 假充善人
- 典故:刘备为占据荆州,多次以 “汉室宗亲” 名义哭诉,实则为政治手段。
- 应用:形容虚伪的慈悲或利用情感操控他人。
- 刘备投袁绍 —— 委曲求全
- 典故:刘备在徐州战败后,曾依附袁绍以保存实力。
- 应用:指暂时隐忍以图东山再起。
- 刘备白帝城托孤 —— 试探人心
- 典故: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为试探忠诚。
- 应用:比喻以言语或行为试探他人真实意图。
- 刘备马跳檀溪 —— 巧遇高人
- 典故:刘备被蔡瑁追杀,的卢马跃过檀溪,巧遇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
- 应用:形容绝境中意外获得帮助。
四、民间智慧篇
- 刘备种园子 —— 韬晦之计
- 典故:刘备在曹操处种菜以掩饰野心,最终借机逃离。
- 应用:指隐藏真实意图,暗中积蓄力量。
- 刘备编草鞋 —— 内行
- 典故:刘备早年织席贩履,手艺娴熟。
- 应用:形容对某行业非常熟悉。
- 刘备的兄弟 —— 红的红,黑的黑
- 典故:关羽面如重枣,张飞肤色黝黑,兄弟三人形象鲜明。
- 应用:比喻同一群体中成员差异极大。
- 刘备上黄鹤楼 —— 胆战心惊
- 典故:刘备赴东吴鸿门宴,在黄鹤楼险遭暗算。
- 应用:形容极度恐惧或紧张的状态。
五、争议与辩证篇
- 刘备杀人 —— 心慈手软
- 典故:刘备常被塑造成仁德之君,甚至被调侃 “杀人不眨眼”。
- 辩证:反映小说与历史的差异,实际刘备在乱世中亦有果断一面。
- 刘备报仇 —— 因小失大
- 典故:关羽被杀后,刘备执意伐吴,导致夷陵之战惨败。
- 警示:强调不可因个人情感冲动而误判大局。
- 刘备白帝城托孤 —— 真心假意
- 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刘备真心托孤,也有观点认为是政治权谋。
- 应用:讨论信任与试探的边界。
六、延伸应用篇
- 职场:“刘备三顾茅庐” 可激励管理者重视人才;“刘备摔孩子” 提醒避免过度权谋。
- 社交:“刘备招亲” 警示交友需谨慎;“对着张飞骂刘备” 提示注意说话场合。
- 学习:“刘备卖草鞋” 鼓励坚持擅长领域;“刘备的江山”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七、文化深度解析
- “哭” 的艺术:刘备的哭既是情感表达,也是政治手段,反映古代 “仁君” 形象的塑造。
- 出身叙事:“卖草鞋”“编草鞋” 等歇后语,体现民间对草根逆袭的推崇。
- 君臣关系:“如鱼得水”“言听计从” 成为君臣信任的典范,影响后世用人观念。
八、趣味互动
- 填空游戏:
- ( )—— 假充善人
- ( )—— 收买人心
- 典故接龙:
- 刘备借荆州 → ( ) → ( ) → 赤壁之战
- 现代改编:
- 用 “刘备三顾茅庐” 写一篇求职故事。
- 以 “刘备摔孩子” 为主题创作漫画脚本。
九、争议与思考
- 历史真实性:部分歇后语源于小说虚构(如 “哭荆州”),需结合《三国志》等史料辩证看待。
- 文化符号:刘备形象已超越历史,成为 “仁德”“坚持”“权谋” 的多重象征。
通过以上分类,读者可系统掌握刘备相关歇后语的典故、应用及文化内涵,既适合学习《三国演义》的学生,也可作为语言爱好者的趣味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