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泥鳅百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7 20:26:05 浏览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泥鳅百科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目录1.生活习性2.形态特征3.分布范围4.养殖技术5.营养价值生活习性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形态特征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7:8。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分布范围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养殖技术1,鳅种放养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2,水质管理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3,饲料投喂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4,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5,疾病预防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营养价值营养价值泥鳅个体虽小,但其分布甚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水产品。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营养分析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应用于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药性功效泥鳅性平,味甘,具有暖脾胃、_湿、疗痔、壮阳、止虚汗、补中益气、强精补血之功效,是治疗急慢性肝病、阳痿、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此外,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治小便不通、热淋便血、痈肿、中耳炎。

泥鳅是什么意思

泥鳅的解释[loach] 与鲤科鱼类近缘,但外形和习性与鲇类鱼相似,身体圆柱形,尾端侧扁,鳞小,有粘液,背部黑色,有斑点,腹面白色或灰色。头小而尖,嘴有须五对。常 生活 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 潜伏 泥中 详细解释 亦作“ 泥鳅 ”。鱼名。体圆柱形,尾端侧扁,有黏液。黄褐色,有不 规则 黑色斑点。口小,嘴有须五对。常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潜伏泥中。肉可供食用。 宋 梅尧臣 《江邻几馔鳅》 诗:“泥鰌鱼之下,曾不享 嘉宾 。” 浩然 《艳阳天》 第一○四章:“﹝ 小清 ﹞说着,像一条泥鳅,从五婶的手下溜出去了。” 词语分解 泥的解释 泥 í 土和水合成的 东西 :泥巴。泥垢。泥浆。泥煤。泥淖(泥污的洼地)。泥泞。泥洼。 像泥的东西:枣泥。山药泥。印泥(盖图章用的印色)。蒜泥。 泥 ì  ㄋㄧˋ 涂抹:泥墙。泥缝儿(坣 )。 固执 ,死 鳅的解释 鳅 (鳅) ū 〔泥鳅〕鱼,体圆,尾侧扁,皮上有黏液很滑。生活在河湖、水田等处,常钻在泥中,肉可食。常用以喻人的滑头。 (鳅) 部首 :鱼。

泥鳅什么意思

泥鳅的意思: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
1、外形
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头小、口小、眼小;嘴角有须;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2、栖息环境
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的底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和水田底部等都是泥鳅生活的地方,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为22-28℃。
3、分布范围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海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国。
泥鳅的人工养殖方式
1、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即和其他鱼类混养(鲢鱼、鳙鱼、草鱼、鳊鱼)。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他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池塘混养的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2、坑塘养殖
坑塘养殖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
坑塘养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管理方法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喂猪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米糠、菜饼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获得较高产量。
3、稻田养殖
中国南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发展高效农业较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有关泥鳅的知识(泥鳅到底是什么)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
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最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

泥鳅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

泥鳅(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拥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泥鳅的身体细长,呈蛇形,体表有很多细小的鳞片,身体颜色一般为棕色,头部较小,口部较大,能够伸缩自如。泥鳅是淡水鱼中的“清道夫”,能够吃掉底泥中的有机物,起到了很好的净化水质作用。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是一种夜行性鱼类,白天一般躲在水草丛中或者石缝里,晚上才出来觅食。泥鳅是群居性鱼类,常常聚集在一起,形成鱼群。泥鳅的繁殖期一般是在春季和夏季,雌鱼会在河底挖洞产卵,产卵后会离开卵巢,由雄鱼负责孵化和照顾幼鱼。
泥鳅的食物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泥中的有机物为食,包括腐殖质、藻类、浮游生物、小型底栖动物等。泥鳅的口部较大,能够张开嘴巴吞噬较大的食物,比如小型的鱼类和虾类等。
泥鳅的养殖方法
泥鳅是一种比较容易养殖的淡水鱼类,适合在水质清洁、水温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养殖。以下是泥鳅的养殖方法:
1.选址:选择水质清洁、水流量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
2.建池:建造合适大小的鱼塘或鱼池。
3.投苗:在鱼塘或鱼池中投放泥鳅苗种。
4.管理:定期进行饵料投放、水质检测和疾病防治等管理工作。
5.收获:在泥鳅长到一定大小后,可以进行收获。
泥鳅的营养价值
泥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肺结核等疾病。

泥鳅怎么养

泥鳅养殖方法是建池塘、进行消毒、放养泥鳅苗、投喂饵料、补施有机肥。
1、泥鳅养殖可寻找向阳、温暖、排水便利处建池塘,一般由砖、石砌成,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池子砌好后,用水泥抹平,池塘周边保持干净,在池塘底部铺上土壤,厚度0.5尺,注入清水1尺,并在池塘底部栽种上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水温保持在15-30℃左右。
2、在放养泥鳅苗前20天对池塘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并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封住以防泥鳅逃跑,同时施放有机肥150-250千克每亩,用于培肥水质。
3、泥鳅的种苗投放量按照每平方米放1-1.5斤计算。种苗可选择人工培育的或野外自行捕捉的优质种苗,主要表现为体壮无伤、大小均匀、活动敏捷,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
4、泥鳅属杂食性鱼类,人工饲养过程中可以投喂的饵料比较多,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鱼粉、鱼浆、蚕蛹、动物下脚料以及麸皮、米糠、豆饼、瓜菜叶子等植物性饵料,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5、养殖户需要注意每天2次巡塘,经常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泥鳅出逃。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2次微生物制剂。遇到泥鳅病害需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泥鳅是鱼类吗

是。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
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
繁殖方式
泥鳅一般2龄时开始性成熟。其繁殖季节是4-9月,6-7月为繁殖盛期。通常情况,19℃以上开始产卵,24℃左右产卵量大,繁殖活动强烈。泥鳅是一年多次产卵的鱼类,产卵常在雨后夜间进行,有时白天也产。产卵活动期间,泥鳅胆子较大,常到水面上来追逐。
泥鳅卵有黏性,卵在水中受精后,粘在水草或水中杂物上孵化,落入水底的受精卵也能孵出仔鳅。雌鳅的怀卵量除个体差异外,与其体长有很大关系。
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2000粒,体长10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7000粒,体长12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13000粒,体长15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15000粒,体长20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24000粒。

泥鳅怎么养


养殖泥鳅的池塘四周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池塘的周围需要以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时可以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早晚各泼洒一次。

1、选择场所
养殖泥鳅需要选择合适的场所,一般泥鳅生长在淤泥中,所以在养殖泥鳅时可以使用废弃的鱼池或者虾池,同时在选择养殖场所时也需要注意,不能选择周围有污染源的场所,以免在养殖泥鳅时出现泥鳅中毒死亡的现象。
2、处理场所
挑选完养殖场所后,也需要对场所进行适当的处理。首先需要将池塘中的淤泥、杂草以及水分全部排出,然后使用纱布将出水口和进水口覆盖住,再向池塘中倒入漂白粉和清水,浸泡一天后排除,然后向池塘中倒入水分观察一周左右。
3、改善水质
泥鳅在生长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水分,所以在养护泥鳅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源,最好使用未遭受污染的健康水源养殖泥鳅,并且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向水中栽种一些水草,提高水中的含氧量,降低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4、种苗选择
在养殖泥鳅时,种苗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可以挑选生长健康、体型相同的种苗养殖,并且在养殖之前,需要对泥鳅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在投放种苗时需要将装有泥鳅的容器放入水中,等待泥鳅自己游进池塘。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是池塘混养,养殖技术方面是注意喂养过程。
1、方法:养殖泥鳅的时候,水质要干净,池塘最好靠近水源,这样才能方便后期往里面加水。泥鳅苗一定要健康,这样才能让后期的养殖更加省心。泥鳅苗可以用食用盐加水来试,在水里面加入适当的食用盐,将泥鳅放进去,如果能正常的活动,才能挑选。水温低于5摄氏度或高于35摄氏度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
2、技术:养殖户需要注意每天2次巡塘,经常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泥鳅出逃。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2次微生物制剂。遇到泥鳅病害需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
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