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鸿铭,辜鸿铭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7 20:15:04 浏览20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幽默的回击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840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作为东方文化的扞卫者,辜鸿铭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
  辜鸿铭认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他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驳斥英国孙子
  10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有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
   维护儒家学说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多种语言,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同时,他又是一个拖着辫子的晚清遗老,常用激烈的方式维护、宣扬传统文化,被后世人称为文化怪杰。
1857年7月,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母亲是西洋人,父亲是中国人。10岁时随义父赴西方游学,他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等语言,大量阅读西方经典作品。
成长于欧洲且接受了西方系统教育的辜鸿铭,对西方文化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不仅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繁华,也看到了西方物质实利主义所造成的病态扩张与精神荒漠。完成学业后,他在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任职。
虽过着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他却对自己满口西语、洋装异服的现状感到不满。1885年他回到中国做张之洞的洋文秘书,开始孜孜以求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后来还被聘为北大文学教授。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一、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在上场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soup?”(喜欢这汤吗?)
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女士认为这个China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二辜鸿铭曾对学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便是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要去革命,到现在仍在革命。而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在保皇。”
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张勋过生日,辜鸿铭送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残菊犹有傲霜枝。”事后,辜鸿铭故作神秘地问胡适,这副对联有什么含意。
胡适笑答:“‘残菊犹有傲霜枝’,当然是指张大帅和您老的辫子了。但不知‘擎雨盖’是指什么?”辜鸿铭答:“‘擎雨盖’就是清朝的大帽子。”于是两人抚掌大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留辫子没那么复杂!!!!辜鸿铭是混血儿,他父亲是中国和马来西亚混血,他母亲是英国人,供他在英国德国上学获得多个博士头衔的义父布朗也是英国人,完全是欧洲人的五官相貌的辜鸿铭如果像陈独秀胡适一样脱掉长袍马褂剪掉辫子那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把他当成洋人!!!!!在清朝洋人想做满清的官员太难了,中年时期的辜鸿铭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和西文秘书后就是因为留起了辫子才慢慢让周围所有人都忘记了他的出身忘记了他的前半生把他当成了中国人,所以后来才能得到清政府授予的进士身份官运亨通最后做到了满清的外务部侍郎(外交部副部长),进入民国后做了北大教授后如果和其他老师学生一样减掉辫子那所有学生一看他就会把他当成洋人!!!!所以别人剪掉辫子还有一张脸作为中国人的象征让人辨识,而辜鸿铭只有后边的小辫子才能让人一看到他就知道这是个中国人!!!!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九中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扩展资料:
人物纪念:
柏树胡同26号
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柏树胡同26号,旧时的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小夹道内,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街门面西,是一个随墙“小门楼”;院内的三间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间南房是灰顶平台,建筑面积共计60平方米。
20世纪80年代,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却有一个雅号,曰“晋安寄庐”,顾名思义,“晋安寄庐”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隐居在陋室中却以彰显道德为己任的君子。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世人称其为“怪人”。
东椿树胡同18号
北京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东椿树胡同这处住宅,是辜鸿铭50岁来北京之后居住的地方,据说还是别人所赠。晚年的辜鸿铭在任北大教授期间,与民主风气背道而驰的作风使他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辜鸿铭

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

辜鸿铭
姓名:辜鸿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57年 出生地:南洋马来半岛
作洋文 讲儒道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名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天才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个几辈子惯同西方人打交疲乏的家庭也让辜鸿铭继承了西方人的潜质。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一到英国,布朗先生马上安排辜鸿铭的教育。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他让辜鸿铭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家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9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辜鸿铭简介,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40年后当另一位圣手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 回到南洋的辜鸿铭,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语言学家马健忠。马健忠建议他认真研究千年流传的中国文明,并劝道:似你这等深通西洋学术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当国家用人之际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于庸庸凡夫之中呢?这次会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线装书开始研读。说服母亲后,他回到祖辈世居的中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自号汉滨读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同时作为文化捍卫者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辜鸿铭简介,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拖长辫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著名我士慕名拜访。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他毫不客气地以其渊深的西洋学术涵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钦佩不已。与此同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 1928年4月30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他死后,围绕着他的炫丽的光环与落伍、倒退的声名几乎同时消逝了,近年来,辜鸿铭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人们将负载着中国精神的洋文重又译回中文。热闹的同时,又似乎过分执著于他留辫子、穿长袍的古怪形象和对小脚、蓄妾的赞美,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他说: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 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而一位外国作家也曾说过:辜鸿铭死后,能作中国诗的外国人还没有出现。看来西方人也是当他为同类的。
译作:《论语》、《中庸》、《大学》
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

辜鸿铭是什么人?

辜鸿铭,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辜鸿铭是个复杂且古怪的人物,他身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身边跟随两个仆人,伺候着他喝茶、漱口、吸烟,看上去是个封建人物。但他出生于南洋英租界,知识渊博、学博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种语言,头顶13个博士学位,有“清末怪杰”之称,被称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你很难用具体的言语去形容辜鸿铭,他是一位复古派文学狂士也绝对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国学大师辜鸿铭资料简介

  辜鸿铭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名 国学 大师。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辜鸿铭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辜鸿铭资料简介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 属马 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 文化 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后人多吗
  谈到辜鸿铭的后人,主要要介绍的是辜鸿铭的儿女和孙子孙女两代人。首先要介绍的辜鸿铭后人中的儿女辈。辜鸿铭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辜守庸。是他与一个日本女子子所生,由于这是辜先生唯一的一个儿子,所以辜先生对他十分宠爱,几乎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爱。这个儿子一生所过的生活都是公子爷的生活。

  接着就是辜鸿铭后人中的孙子孙女辈。他的孙子和孙女都是由他的独子留下的。辜先生的儿子成婚之后,总共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的名字是叫辜能以,解放之后他一直生活在台湾,以贩卖文书谋活生计。他也做了一件事就是在辜先生一百岁诞辰的时候,利用组织的力量,大力地出版辜鸿铭的著作。

  二儿子名叫辜营商,解放之后他并没和大哥在一起,而是留在了北京。而三儿子名字是辜文锦,他就是和大哥一起,在解放前夕就迁到了台湾,并居住于此。另外就是他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的名字叫珍东,另外一个叫娜娃,这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可人,性格也和他十分相似,都是比较骄傲和高冷的,而且俩人也遗传了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所以她们也一样懂得多国语言。

  遗憾的是,俩人最终都没有嫁人,而是放下种种出家了。这就是关于辜鸿铭后人的简介,辜鸿铭一生少儿少女,但是孙子孙女很兴旺。
  对辜鸿铭的评价
  对辜鸿铭的评价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些人对他十分崇拜,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有诸多不足,对他有一些批判。

  所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辜鸿铭先生也是如此。首先是他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他懂得九种语言之多,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且 口才 了得。这是他不可忽视的过人之处;第二,他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 民族主义 、维护东方文化的意识。他去外国学习多种语言,为的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出世界,所以他对中国古代的四书进行了翻译,并将其推向其他国家。当时人们都忙着学习外国文化,但是他却对中国的古文化也进行了深刻研究,当别人都觉得要摒弃中国 传统文化 ,大力学习外来文化时,他仍觉得不能忘本;第三,他不跟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对中国当时的时局有很清醒的认识。

  然后就是他的不足之处。第一,他是一个保皇派,没有激进的变革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思想不够开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例如,他对女人的小脚十分喜爱,说明他不认同女权主义,第二,他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无论好坏他都会坚持到底。例如,他坚决不剪辫子。总之,无论如何对辜鸿铭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白一点,就是他始终是过人之处多于他的不足的。


猜你感 兴趣 :

1. 国学大师姜亮夫资料

2. 国学大师朱自清个人资料

3. 国学大师陈寅恪介绍

4.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简介资料

5.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介绍和评价

6. 国学大师钱穆生平资料

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辜鸿铭迫于舆论压力离开了北大。
辜鸿铭是民国著名学者,小时候便聪慧过人,有一个英国义父,并在10岁的时候到英国求学,20岁于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辗转到法国、德国等地深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研究。后来,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清朝灭亡以前,他与张之洞交好;清朝灭亡以后,他因为精通文、儒、法、工、土木等,被邀请作为北大的教授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后,碍于罗家伦所联合大学生造成的舆论压力,辜鸿铭便离开了北大。
至于如何看待这位著名学者,首先,他是中国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的行为可以被肤浅认为是“保皇”,其实,深究其原因,他得一些言论虽有偏颇,但大多保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当然,他的某些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张男人娶小妾。
但是,他在以“变”为潮流的时代,即便被称为“异类”,也敢身体力行高举“守”的旗帜,这是常人难有的勇气。同时他之所以言“守”,是因为他以超前的眼光看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这才是最难得的。

清朝翻译家辜鸿铭生平简介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朝翻译家辜鸿铭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辜鸿铭简介
  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 文化 的捍卫者。

  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年间的人物。其实,辜先生的一生是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无论从出生经历,还是能力方面来说,都十分丰富。

  首先是出生经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话概括性地总结了辜先生的出生、学习、家室、仕途几个方面的经历。由于家人迁居,所以辜先生于1857年7月18日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部的槟榔屿,是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他在十岁的时候去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十四岁时又被派往德 国学 习,后又回到英国,在英国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英文、希腊文、法文等多国的文字和语言,同时也获得了当时一些名人的认可和赏识。他的妻子是一个日本人,名字叫吉田贞子。

  然后就是他的能力、成就方面。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及其强悍,在他的一生中懂得了九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并且都对其有所研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对中国古时候的“四书”中的三本进行了翻译,而且他对外国宣传和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就是辜鸿铭简介,他是当时时代极其稀少的具有新颖精神中的一个。
  辜鸿铭轶事
  辜鸿铭先生是一个很有 幽默 感的人,也是个绝对的高语境人物,他经常用一些话巧妙地回答一些刁钻的问题。所以,辜鸿铭先生有很多寓意深刻,也让人捧腹的轶事。

  辜鸿铭先生早年一直在外国学习,但是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每到 节日 的时候,他都会买来酒、菜、香等来祭奠叩拜祖先,这使得他遭到外国人的嘲笑和鄙夷。有一次就有一个外国人问他,他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吃他桌上的东西,他自如地答道,等到祖先闻到孝敬的花香的时候。

  辜鸿铭先生引导学生的手段也是比较独特的。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有人问他,“老师,你去过那么多的国家,你说说看哪个国家的人最懂得生活啊。”他回答说,“ 自然 是中国人最懂得生活”,于是又有人问他,“既然中国人是最会生活的人,为什么还要 学 英语 呢?”他回答说,“因为要学好英语去 教育 西方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啊”。辜鸿铭先生他赞同男人同时拥有多个妻子,于是他在说服别人以及向外国人讲解中国的一夫多妻时,他都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东西来比喻的。例如,他用一套茶具中,是一个茶壶配有多个茶杯,来进行比喻。

  辜鸿铭先生还有一种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好几天没洗的脚的味道。例如,他经常会捧着自己妻子的小脚去闻。而且有一次他去他的一个学生家,闻到一个小丫环几天没洗脚的味道,于是就连着几天都去这个学生家,学生以为他喜欢这个丫头,于是便将她洗干净送给他,他一开始高兴地接受了,后来又不要了。原来是因为那个丫头被洗干净之后就没有他喜欢的味道了。辜鸿铭有很多的轶事,上面只一部分而已。
  辜鸿铭的作品
  辜鸿铭先生的作品主要是写作方面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原创作品,也包括他的翻译作品。

  首先是他自己的原创作品。由于辜鸿铭先生知晓多国语言,而且他在外国人中的口碑也很好,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会以英文版发表在其他国家的一些报纸上,将这些报纸上的文章进行整合便成为了书籍。如,《尊王篇》这本书籍,便是他自义和团运动之后发表在日本刊物上的文章的集合,它出版之后在 国际 上引起很大反响。还有他为了纪念某些人物而写的,例如,《中国牛津运动 故事 》是他纪念张之洞而写的。另外,还有他用于向西方宣传自己国家文化的作品。例如,《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便是代表作,它是1915年在北京出版的。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被认可的程度很高,甚至被其翻译成其他语言,用于学习。

  然后就是他的一些翻译作品,包括将中国经典的古书翻译成为其他语言,还有将其他语言优秀的作品翻译为中文。将中国四书中的三本以及其它一些经典翻译成为英文、法文等多种版本,例如,《中庸》、《诗经》等,并将它们推向世界,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而且他会将中国这些经典与外国的经典相结合,这也提高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将外文翻译为中文的,主要就是外国的一些诗歌。以上就是辜鸿铭先生作品的大致概况。

猜你喜欢:

1. 历史名人辜鸿铭简介

2. 国学大师辜鸿铭的生平简介

3. 国学大师梁漱溟生平简介

4. 梁实秋的英文简介

5. 国学大师胡适生平简介

辜鸿铭是谁?辜鸿铭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中文名:辜鸿铭
  外文名:Tomson
  字:汤生
  号:立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
  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
  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
  去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
  妻妾:正妻淑姑(中国);妾室吉田蓉子(一说吉田贞子,日本人)
  子女:儿子辜守庸,女儿珍东、娜娃
  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
  主要成就: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翻译“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是晚清著名文人,号称“清末怪杰”,他既精通西方文学,也在东方文学中学有所成,学贯中西,整个下半身都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宣传,认为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拯救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所以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
  1857年7月18日,英国人布朗先生在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的橡胶园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辜鸿铭是一个混血儿,父系血脉是一位中国人,母系血脉则是一位西洋人。辜鸿铭的祖辈从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父亲辜紫云在布朗先生的橡胶园里当总管,有一口流利的闽南话,会讲英语和马来语,而他的母亲则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下长大,使得辜鸿铭天生就对语言有一种敏感性。再加上布朗先生对他犹如子女一般的教导,是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的基础。
  年幼的辜鸿铭在多元化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西方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家乡并不熟悉,只偶尔能从父亲这边知悉一二。再加上他十岁的的时候,布朗夫妇将他带去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英国,辜鸿铭更是对自己的国家陌生无比。尽管在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告诫他,要他铭记自己是中国人。年幼的辜鸿铭虽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并将这个身份牢牢记在耳中,但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他还是不清楚。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才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且疯狂的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着迷。
  1881年,已经在西方拿到多个博士学位,回到故乡一年的辜鸿铭,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转折点。他在这一年与马建忠的谈话,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从这一年开始,有的思想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潜心学习中国文化。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不仅着手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三本书,并且还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等书。此后他的一生都围绕着宣扬中国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他先西后东,由西到东,成为一个彻底的爱国主义者,被称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辜鸿铭是个怎样的人?

对辜鸿铭的评价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些人对他十分崇拜,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有诸多不足,对他有一些批判。
首先是他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他懂得九种语言之多,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且口才了得。这是他不可忽视的过人之处。
第二,他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民族主义、维护东方文化的意识。他去外国学习多种语言,为的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出世界,所以他对中国的四书进行了翻译,并将其推向其他国家。
第三,他不跟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对中国当时的时局有很清醒的认识。
然后就是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他是一个保皇派,没有激进的变革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思想不够开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例如,他对女人的小脚十分喜爱,说明他不认同女权主义。
第二,他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无论好坏他都会坚持到底。例如,他坚决不剪辫子。
总之,无论如何对辜鸿铭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白一点,就是他始终是过人之处多于他的不足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辜鸿铭

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身份是什么?

《觉醒年代》中的辜鸿铭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小编对辜鸿铭的印象并不深刻,而且并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但是他在里面嚣张的做法让人觉得很不适,但是后来这个带尾巴的小老头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搞笑的表现,而且他也是一个不一样的守旧派。辜鸿铭是一个语言天才,而且他是外国人非常崇拜的民国大师。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面的学霸,作为一个语言天才,他的学术是无数人都为之追捧的。
敢为人先辜鸿铭早年的时候,他跟着祖辈迁居南阳,然后积攒下了丰厚的财产以及声望。无论他去过哪些地方,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作为一个在外国呆过的人回国之后还能够留清朝的辫子,就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他这辈子就没有自己不敢骂的人,出现过生日的时候他写对联骂慈禧,袁世凯加分的时候他请了个戏班,然后在家里面唱了三天的堂会。
辜鸿铭对外国人的态度当时胡适开讲座,然后用英语来念诗,而辜鸿铭直接说这是下等人的发音。那个时候相信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但是必不然,他骂外国人的时候更狠。法国来了个公爵夫人,他就说这个公爵夫人没有文化。就连伊藤博文来看望他,他都会对他恶语相向,然后把人怼的无话可说。
一身反骨辜鸿铭在当时的中国,洋人都是被供起来的,只有辜鸿铭对这些外国人不屑一顾,还去骂他们。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而且他的讲座千金难求。他曾经给伊藤博文讲过孔学,还和托尔斯泰进行学术交流,。一个令人尊重的中国人,他让大家看到了他突出的一面。他这一生只敬佩过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则是蔡元培,这个老头一身反骨,但是他却又备受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