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 2、燕然勒功的意思解释
- 3、燕然勒功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 4、燕然勒功的意思
- 5、燕然勒功典故
- 6、燕然勒功的意思
- 7、燕然勒功意思
- 8、燕然勒功是什么短语类型?
- 9、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燕然勒功,成语读音为:yān rán lè gōng。意思是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成语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成语的近义词有:燕然勒石
成语造句:
1、男子汉应当要有燕然勒功的志气。
2、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
燕然勒功的意思解释
燕然勒功,释义是: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又称勒燕然石、勒石记功,是中国古代一种立功扬名的仪式。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时期窦宪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上刻石记功的事件。
窦宪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汉明帝时期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负责抵御北匈奴的入侵。在汉和帝时期,窦宪率领汉军和南匈奴军队一起打败了北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胜利的自豪和对国家的忠诚。
燕然勒功这个成语,意为在伟大功绩或成就上刻下名字,以示永垂不朽。它常被用来形容建立或成就功勋,表达人们对功绩的崇敬和赞美。同时,这个成语也表达了人们追求荣誉和名声的心理诉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然勒功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它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许多历史人物都通过建立功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追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燕然勒功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燕然勒功,成语,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造句:男子汉应当要有燕然勒功的志气.
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
功勋,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
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发现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
燕然造句
1、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2、燕然的心情总是随他而发生变化的,因为太在乎的所以反而更无法忍受那种孤独,总是长久见不到他时,就恨起来恼起来。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钱渡之从道士吴燕然那里体会到建筑物的非恒性,这种体会不只是融佛道即生即灭之理于道家绝圣弃智、忘机取巧的思考传统,更牵涉到一种极其复杂的匠作技艺。及时摧毁创作者精心设计,甚至亲手施工的建筑物则确实考验也颠覆了其人对物、对成品、对艺术成就的心理投射。
5、原居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八世纪时,西迁到今蒙古国的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属唐朝设立的燕然都护府管辖,后又先后臣服于辽和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燕然勒功典故
燕然勒功典故如下: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比照司空规格配备属员,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会师。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勒功造句
1、中国男子体操代表团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胜券在握,只待燕然勒功!
2、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3、男子汉应当要有燕然勒功的志气。
燕然勒功的意思
解释: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汉朝有位将军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扩展资料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
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燕然勒功应指实现了某种雄心报复。
参考资料燕然勒功_百度百科
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指东汉时窦宪率兵出征西域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勒---在石头刻字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
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扩展资料造句: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读作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扩展资料: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
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扩展资料
相关记载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典源译文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归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占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语本《后汉书·窦宪传》:“﹝ 窦宪 ﹞与北单于战於稽落山 ,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 。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馀万头。於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馀万人。 宪秉随登燕然山 ,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徐麟士》:“又使演《钱塘破阵乐》,声音雄壮激烈,听之殊令人兴勒铭燕然之思。”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勒铭燕然 ,以博取斗大悬肘之印。”
燕然勒功,读作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扩展资料
相关记载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参考资料燕然勒功百度百科
燕然勒功意思
燕然勒功(读作yān rán lè gōng),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燕然勒功是什么短语类型?
燕然勒功是动词性偏正短语(状中短语),意思是在燕然山勒功。“燕然”是名词作状语。勒功是动词作中心语。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燕然勒功的意思
问题一:燕然勒功的勒什么意思 lè
勒: 雕刻。
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yàn rán
燕然:古山名。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的 杭爱山 。 东汉 永元 元年,车骑将军 窦宪 领兵出塞,畅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记 汉 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也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问题二:七年级11课中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我今天刚学 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问题三: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5分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饥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