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庭抗礼意思,分庭抗礼的意思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8 10:47:50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

庭:庭院;抗礼: 平等 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 相对 行礼。现 比喻 平起平坐, 彼此 对等的关系。 成语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成语例句: 知县此番便和他 分庭抗礼 ,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繁体写法: 分庭抗礼 注音: ㄈㄣ ㄊㄧㄥˊ ㄎㄤˋ ㄌㄧˇ 分庭抗礼的近义词: 平起平坐 平等起坐。比喻地位或权力相当他与皇帝平起平坐 平分秋色 指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宋· 李朴《中秋》 分庭抗礼的反义词: 和衷共济 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老舍文集·赵子曰》 同心协力 为了共同的目的或为取得一致的效果而统一思想、共同努力 敌对的政党在这个行动上是同心协力的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英语翻译: 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 俄语翻译: быть на рáвной ногé 日语翻译: 対等(たいとう)にふるまう,対抗(たいこう)する 其他翻译: <德>jm als ebenburtiger entgegentreten <法>tenir tête à 成语谜语: 各部门拒收贿赂 读音注意: 分,不能读作“fèn”。 写法注意: 庭,不能写作“廷”。

分庭抗礼什么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集
分庭抗礼,拼音是fēn tíng kàng lǐ ,意思是指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出自庄周《庄子·渔父》。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
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扩展资料:
分庭抗礼历史典故:
抗,亦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
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还都以对等之礼,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您却打躬作揖。
他说话时,您先拜上一拜,然后再作回答,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
含义:对等,颇有意思;抗礼:行平等仪式。对手古代宾主对方,站在法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隐喻与对方相提并论,可以抗衡。
成语:庄庄子·渔父“:”万乘主,钱程军,见师父不是一个坏主意,不管法院康仪式。 “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树林里弹钢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聚精会神地听着,老翁Xiangzai路,自贡孔子打听,老人孔子偏行仁,孔子说,很虚心接受,并护送老头,孔子说遇到圣人必须是真诚的礼貌,而不是对手,这将是粗鲁的。
◎ 分庭抗礼 fēntíng-kànglǐ
[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act independently and defiantly;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match one's wits;treat sb. as an equal] 抗:对等相当,也作“伉”。原意为宾主分处庭院两边,相对设礼,以平等之礼相待。后喻指平起平坐,相互对立
偏据一偶,分庭抗礼
-----------------
国语辞典
分庭抗礼fēn tíng kàng lǐ ㄈㄣ ㄊㄧㄥˊ ㄎㄤˋ ㄌㄧˇ
彼此的关系对等,以平等的礼节相见。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儒林外史.第四○回》:「但凡做的来,萧云仙就和他分庭抗礼,以示优待。」也作「分庭伉礼」。近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反和衷共济﹑自甘雌伏
“分庭抗礼”的意思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后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庭:庭院。抗:原作“伉”,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平起平坐、相互抗衡或互相对立搞分裂、闹独立。

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

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例句: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 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解释


1、分庭抗礼意思是指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出自庄周《庄子·渔父》。
2、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做到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分庭抗礼的意思是什么?

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释义:(子贡)所到的地方,该国的国君没有不平起平坐的。
【示例】: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有一天,孔子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的诚心所感动,就讲了一大套有关政治哲学及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
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渔翁收自己为徒。渔翁拒绝了孔子的请求,他走后,几个学生请孔子上车,孔子呆呆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船,一动不动。一个学生实在不平,忍不住说道:先生今天真是太过分了,连那些拥有万乘战车的天子、千乘战车的诸侯,您都和他们平起平坐,可是却对一个渔你这样毕恭毕敬。

成语分庭抗礼意思

分庭抗礼;抗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
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语出《庄子·杂篇·渔父》
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
分庭抗礼,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
中华成语故事集
看看
分庭抗礼_成语解释
【拼音】:fēn
tíng
kàng

【释义】: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成语分庭抗礼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分庭抗礼的意思及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
分庭抗礼
【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解 释 】:
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出处】:
《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举例造句】: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成语典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它不仅是我国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它的整理和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成语: 分廷抗礼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分廷抗礼 成语简解 编号 : 4605 成语 : 分廷抗礼 注音 : ㄈㄣ ㄊ|ㄥˊ ㄎㄤˋ ㄌ|ˇ 汉语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参考词语 : 分庭抗礼 释义 : 义参「分庭抗礼」。见「分庭抗礼」条。 Emoji符号 : 廷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分廷抗礼”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宋体矢量字库:
楷体矢量字库: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分庭抗礼」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分庭抗礼」原作「分庭伉礼」。《庄子.渔父》中曾记载一段关于孔子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带著弟子到郊外游玩,遇到一位老渔夫。孔子与他谈话后,觉得他见多识广,谈吐不俗,似非普通人,便问他住处,想再上门多向他请教些道理,没想到渔夫却不理会,撑船而去。孔子相当敬重他,站在岸边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后才离去。他的学生子路无法理解老师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渔夫,便问:「学生侍奉夫子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没见过有人这样对您。以往天子诸侯接见您,没有不以相称的礼节对待,您总还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这位渔夫对您无礼,您却弯腰屈身,对他如此恭敬,有点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机教育子路,指出人无贵贱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伉礼」指诸侯以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以平等的礼节对待孔子。后来「分庭抗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亦用于比喻两者对立。 典源 : 此处所列为「分庭抗礼」之典源,提供参考。《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1>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2>威也。万乘之主3>,千乘之君4>,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5>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6>,而夫子曲要磬折7>,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注解〕 (1)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国卞人。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 (2)其:指渔父。 (3)万乘之主:指大国诸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后世因称天子为万乘。战国时称诸侯国小者为千乘,大者为万乘。乘,音ㄕㄥˋ,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 (4)千乘之君:指小国诸侯。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的代称。战国时称诸侯国小者为千乘,大者为万乘。乘,音ㄕㄥˋ,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 (5)倨敖:骄慢不恭。倨,音ㄐㄩˋ。敖,音ㄠˋ,通「傲」。 (6)杖拏逆立:持扙背对。拏,音ㄋㄚˊ,执持。 (7)曲要磬折:弯腰屈身如磬,以示恭敬。曲,音ㄑㄩ,弯折。要,音|ㄠ ,通「腰」。磬,音ㄑ|ㄥˋ,乐器名。 书证 : 01.《旧五代史.卷五一.唐书.宗室列传.秦王从荣》邵晋涵注引《五代史补》:「辇尤能为诗,宾主相遇甚欢。自是出入门下者,当时名士有若张杭、高文蔚、何仲举之徒,莫不分廷抗礼,更唱迭和。」 成语接龙 “礼”字开头的成语
礼尚往来 礼有往来 “分”字结尾的成语
入木三分 良莠不分 五裂四分 秋色平分 菽麦不分 入石三分 泾渭自分 循理安分 “分”字开头的成语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分崩离析 分庭伉礼 分崩荡析 分庭抗 分路扬镳 分文不直 分廷抗礼 分毫不直 “礼”字结尾的成语
分庭抗礼 分庭伉礼 繁文缛礼 引经据礼 分廷抗礼 参考链接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分廷抗礼”分成的单字详解:
分, 廷, 抗, 礼。
用户留言 暂无留言
名称 请输入您的名称,自动过滤HTML标签,请不要带链接。 邮件 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系,请输入您的邮箱,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 正文 请输入留言内容,自动过滤HTML标签,请不要带链接。

成语:分庭抗礼

   【释义】:
  “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出处】: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门在树林里休息。弟子门读书,孔于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送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