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
-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5、[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作品
-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 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 8、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主要内容
- 9、
- 10、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包括潜意识论、本能理论和人格理论。具体如下:
1.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2.本能理论
“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
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3.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自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
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岁-6岁)、潜伏期(6岁-11岁)和生殖期(12-20岁)。
4.关于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1、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从人格理论开始。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2、精神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也可理解为精神分析法,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3、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和生殖阶段--性欲力比多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4、释梦理论
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正式形成。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门口有“检查员”,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但在睡眠时,由于检查作用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抵抗),并以伪装润饰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
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但梦的内容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必须要知道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本我与现实,常会有矛盾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这时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不自觉地运用此方式,如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是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精神层次、人格结构、性本能、释梦理论和防御机制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精神层次: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性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释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大家对这种概念很陌生。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或人的原始冲动以及和本能相关的欲望等。每一个心理活动,没有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是由先前的事情所决定,包括口误、笔误、梦、各种神经症症状比如强迫、焦虑、疑病等。梦是通过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2、人格动力论也就是本能,有生的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本能),本能的基本活动过程分精神投入和反精神投入,前者使本能满足,后者阻止。本能无法满足就会移置如儿童的社会化是性本能受到父母、社会阻止而移置到社会活动上来。而种族偏见、战争则是攻击本能的移置。整个现代文化都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受阻的产物。
3、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本我最原始,与生俱来,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比如婴儿的人格。自我是经过环境反复教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部分,是理性的,识时务的。超我是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行为。
4、人格适应论焦虑是自我遭遇危险的信号 分神经症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自我通过两种方式应付本我的威胁:阻挡冲动和干扰冲动,这叫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替代、认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退行。
5、人格发展论包括心理性欲和早期经验在一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心理性欲有口唇期(出生后第一年)此期停滞的影响是咬手指,贪吃,爱冷嘲热讽等;肛门期(出生后第二年)此期停滞可能有便秘,吝啬洁癖,强迫;生殖器期(三至五岁)停滞可能同性恋;潜伏期(六至十二岁)兴趣被学习交友体育取代;生殖期发生于青春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2 一、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从人格理论开始。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态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二、精神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也可理解为精神分析法,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态活动。
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态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态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和生殖阶段--性欲力比多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心态学正式形成。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门口有“检查员”,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但在睡眠时,由于检查作用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抵抗),并以伪装润饰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
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但梦的内容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五、心态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必须要知道心态防御机制理论 。心态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本我与现实,常会有矛盾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这时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态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不自觉地运用此方式,如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态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痛苦等病态心态症状。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作品
学号:
文艺心理学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指导教师 职称
2011 年 5月20日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摘 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 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 前意识和下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 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 前意识, 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 是后天形成的。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 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 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下意识, 又称潜意识, 是深藏在意识下面 不为人所知觉 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 习惯 道德法律所见容的, 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 通常被压抑隐藏着, 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 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明心理病因或动因。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 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 生活, 既包括两性关系, 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 快乐的情感, 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 尤其是天赋甚高的人, 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
解释无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性的理论, 发端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后, 关于梦的研究, 过失的研究都为建立他的性理论作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弗洛伊德认为, 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 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 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 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原始人类和个体儿童都由于性本能冲动(原欲) 受压抑而形成奥狄浦斯清结(乱*倾向) , 如此原欲被定置于乱*阶段, 发挥(或开始发挥) 其对无意识生活的影响力。这种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的乱*欲求, 无论是在原始人类那里还是在现代人类那里, 无论是在儿童那里还是在成年人那里, 无论是在常态心理中还是在变态心理中, 均是无时不在的威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性本能冲动即所谓原欲, 确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 它被压抑成为奥狄浦斯情结即所谓乱*欲望, 包含着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还包括与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的一切经验, 组成一个深广的无意识领域。离开性本能冲动(原欲) , 无意识的秘密就无从揭露, 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这就是弗洛伊德所以重视性理论研究的原因。
(三)人格论
人格学说在精神分析学说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 展现了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 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弗洛伊德把人格学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到哲学的过渡环节。他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的关系过程, 尽可能的描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便显示出人格结构的动力图式。在这个动力模式中, 本我始终是动力的源泉, 执行者唯乐原则和超唯乐原则, 求乐与求杀结合进行, 通过自我去实现自己。自我则借助知识系统按照现实世界的要求, 执行唯实原则去控制本我, 通过自居和升华作用使我隶属于自己。它面对外部世界和本我这第二个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来确定自己的地位, 使本我受现实的检验, 以控制本我的能动性, 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自我从察觉到本能发展为控制它们, 从服从本能发展为阻止它们”,自我对本我并没有绝对权威, 只是为本我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以调解本
我与现实的冲突。自我控制性本能冲动, 意味着援助死的本能, 使自已也处于死的本能攻击的地位, 所以它又不得不从本我中提取性力,使自己也成为爱的本能的代表; 自我不但力图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 而且调解本我中两种本能的冲突。
二、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
(一) 积极方面
首先精神分析学说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意识这个精神世界的重要领域, 一直被正统心理学所忽视, 而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在这片处女地开垦, 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次,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 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再次,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管晓刚在《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一文中指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他还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价值归纳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方法论原则”和“科学人道主义的先驱”三个方面, 并总结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识领域, 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人类科学文化史都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 精神分析学说的积极方面还表现在应用上, 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于心理治疗又运用于心理治疗, 实践证明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是卓有成效的。正因为如此, 几十年来, 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指导着西方心理治疗的实践。另外, 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精神病学、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二) 消极方面
弗洛依德学说也有许多重大缺陷。
首先, 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从生物本能的观点出发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无限扩大人的生物本能的作用, 否定人的社会性, 这是唯物主义的, 有很大的腐蚀作用。
其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就有性欲, 性欲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梦也受
性欲支配的, 甚至文学艺术创作也是性欲象征性地满足, 这些说法基本是荒谬的。正是这种接近荒谬的观点, 使得他的大部分学生最后都和他分道扬镶, 使得许多人认为他的学说纯粹是一派胡言, 不值得理睬, 从而对其整个学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最后, 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或标准和对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都是不科学的, 尤其是对恋母情结的阐述,因为他仅仅是将个别的极少数儿童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错误地上升为代表儿童心理发展普遍而本质的东西。人类学家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恋母情结, 也提出了异议。马列洛斯基等人指出, 恋母情结远不是弗洛伊德想象得那么普遍, 而且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出现以恋母情结为依据的家庭。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有不合理的一面, 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 倡导创造性学习, 提高儿童的精神生活的质量, 把儿童培养得更有人性, 这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总之, 我们应该对这一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教育, 帮助儿童获得更加健全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 万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武钢职工大学学报 2000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弗洛伊德在人类精神的三个层次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也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格结构三元说。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那个“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这里是快乐至上的原则。
本我之上是:自我,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比如看到长辈,我们会表现得恭敬一些。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人心中的一个小婴儿,只知道追求满足和快乐,那么自我就像是小婴儿的监护人,会用理性来考虑这些要求,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有选择地去满足那些欲望。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种人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当然也存在相互的冲突,如果三者保持平衡,那么就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一旦三个人格之间失去了平衡,人格就会出现异常,人就会焦虑,甚至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超我就有点像是那个天使;但我们的实际行动常常达不到天使的标准,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由内部冲突所驱动的。这些冲突通常是由个人的童年经历和体验所导致的。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童年时期遭受到虐待或忽视,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对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那些个人无法意识到的想法、情感和欲望。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探索他们的潜意识来解决。他发展出了一种叫做自由联想的技术,通过让患者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来探索他们的潜意识。
第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望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我们的性欲望是从童年时期开始形成的,而且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和行为是由三个部分所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我们的原始欲望和冲动的来源,自我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性的部分,超我是我们的内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它的主要观点深刻而且具有启发性,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包括两方面基础理论
第一是人格结构,把人分成现实的自我,道德的超我,欲望的本我三个部分,把思维分成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空间。并通过这三个部分在三个空间中的转化移动来解释神经症的发病机理。
第二是性本恶的人性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分的弊病是泛性论,其中直到现在仍在应用的就是儿童的性欲发展阶段理论,即从出生开始,儿童的性欲敏感带从口腔到肛门到生殖器官的转化过程,当期间出现问题时,就形成了心理能量的固着。这就是解释神经症的另一个发病机理。
以上两个发病机理分别从自我意识和环境教育的角度阐述了神经症的病理,并分别引出了压抑和心理能量(学名力比多)固着的概念。
这两个理论和两个核心概念就是经典精分的主要内容,其它内容都是它们的衍生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这两个理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们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它们试图对世界上的一切作出解释
本我:本能,人的天性,遵循“快乐原则”。进食、睡眠、性——婴儿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象征意识的起源。它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使之平衡
超我:代表着道德,本我和超我都是盲目的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升华 投射
合理化:父母打孩子会说,我是为你好!
退行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具有象征性,可以反映出人的潜意识
学生提问: 弗洛伊德理论都是建立在小孩拥有父母的假设之上的,处于一定的家庭结构之中,然而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或是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呢?
老师回答:我认为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本人都很难回答,但我猜测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会说那些小孩会经历心理创伤,所以不能完整地度过发展阶段
学生提问: 现代精神分析论者还认为女性没有超我吗?
老师回答:正如你所提到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臭名昭著的论点,认为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在道德上是不成熟的。我认为弗洛伊德会说女性有超我,但是比男性弱。而现代精神分析论者的回答会是多元的。
学生提问: 升华和转移一样吗?升华是否是转移的一种?
老师回答:转移是我不能对你生气,只好迁怒于他人。
投射是否认自己的欲望,而认为他人有这样的欲望。
升华是放弃了具体对象,保存或通过其他方式释放精力。
学生提问: 是否会有跨文化的差异?
老师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先放一下,之后会提到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记忆战争》是本好书,由弗雷德里克?克鲁斯所著,他是对弗洛伊德批评最有力和
最激烈的人物之一。
对于一个理论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这个理论本身被证明是错误的
2、这个理论概念模糊,以至于它难以被证明
可证伪性: 这是指科学可以对自然和社会作出强有力的预测,并且这种预测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不能被证伪,那就算不上科学。
非科学假说最好的例子就是占星术。占星术的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是错的,它们连错误都算不上。
同样的,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无法得到验证。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弗洛伊德对A说:“你憎恨你的妈妈”
A说: “哇,你说得很对”
弗洛伊德说:“我是正确的”
弗洛伊德对B说:“你憎恨你妈妈”
B说: “滚蛋,你这个疯子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弗洛伊德说:“你刚才的反应正好命中你的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在潜意识中。我还是正确的。”
虽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很著名,但是他的学说很难被分进某个心理学分支当中。
虽然很多人会研究弗洛伊德,但是很少人把自己当做精神分析论者。
但是,说了这么多弗洛伊德负面的东西,虽然他的大部分理论是遭到驳斥的,但我们
必须承认,在大量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的确存在无意识。
阈(yu)下:下意识
诺伯特?施瓦兹的试验:
所有人被要求在脑中想自己所爱的人。
A组被要求列出爱人3个优点;
B组被要求列出爱人10个优点。
最后问所有人,你有多爱他?
结果发现,A组的人更爱他们的爱人。
原因在于哪里?不在于B组不爱自己的爱人,而在于他们被要求想出10个优点,事实上很少人有那么多优点。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对爱人的好感度,而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改变他们想法的原因。
这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是由于一些他自己无法察觉到的因素所造成的。
老师:我在读研的时候,发现两件事情,一个是不要用红笔打分,二是不要问“ 大家有没有问题”, 因为学生都害怕提问,当你问出这样的话时,就算原本有疑问,脑子也一下子空了。或许我应该问 “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这种上课方式着实很幽默,还可以打消学生的问问题的顾虑】
学生提问: 弗洛伊德相信药物治疗吗? 老师:尽管弗洛伊德是个神经学家,他对大脑和神经非常着迷,但他不相信药物治疗。事实上,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师都会告诉你,药物治标不治本,它们可以缓解你的症状,但你的问题不在于症状。
学生: 能谈谈关于梦的研究吗?
老师:“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梦是愿望和满足的象征的这一观点尚未得到证实
学生: 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老师:伊拉克特拉情结其实就是——阴茎嫉妒。我甚至可以对你说,伊拉克特拉情结是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