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阮籍猖狂 是什么意思
- 2、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意思是什么?
- 3、阮籍最狂的一首诗
- 4、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用“猖狂”评价?
- 5、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生平简介,阮籍又为什么会“猖狂”呢?
- 6、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故事?
- 8、翻译成现代文: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9、为什么“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10、被说为猖狂不羁的阮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阮籍猖狂 是什么意思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意指作者会老当益壮,困境仍然不放弃远大志向。——乐观坚强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翻译就是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猖狂是形容他的,指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涉及政界。。。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经常驾着车出行,到了没有路的地方就下车痛哭,表面看好像是在哭无路可行,实际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悲哀
意思是:阮籍为人放纵不羁。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节选原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诗词赏析
全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叙事,是个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写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叙事,照应开头。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滕王阁宴会,作者用略写的方法,分散在各个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饯宴,而是以写景为铺垫的抒情。全文由地理人文的叙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绘,再由美景转到抒情,紧密联系,转换自然。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意思是什么?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意思是:当年阮籍,狂放不羁,怎么能够效仿他外出游行时,走到尽头就大声哭泣的行为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唐代)
原文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表达的是: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是盛世,所以自己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而不能像他那样学名士风流。
阮籍最狂的一首诗
阮籍最狂的一首诗如下:
出自《滕王阁序》,原文节选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用“猖狂”评价?
因为在古代的“猖狂”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并且我们中国的汉字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语的意义也会产生一些变化,而在古代的时候“猖狂”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是形容人们比较洒脱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如今却把它归为贬义词了,但是古人想表达的意思却是与我们不同的。
他们用“猖狂”这个词来形容阮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佩。阮籍是竹林七贤当中的一个人,所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才,使得人们对他非常敬佩。人们都是比较敬佩他的才华的,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那么有才华。但是人们也比较惋惜于他的英年早逝,他们觉得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就是做到长命百岁,但是阮籍却是一个比较短命的人了。
他们用这个词来说阮籍其实也是为了表达出阮籍的洒脱。阮籍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如果什么事不合他心意的话,他就不会去做,而当时司马氏一直希望阮籍能够为他效劳,但是他却不喜欢司马氏那样的人,所以他就不想为司马氏效劳,但是他又不能明面上拒绝他,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他装傻,以此理由不去为司马氏效劳。而在古代很多人都会屈服于别人的权威了,但是他却没有,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
总之,人们用“猖狂”这个词来形容阮籍,其实并不是对他的贬义,而是对他的表扬。
他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容易情绪波动,用猖狂来评价,是因为他不畏权势,敢说敢做。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由此可见阮籍的真性情,他活得恣意汪洋,心中想到悲愤的事能够在路上嚎啕大哭,做事完全随心所欲。活的像个孩子一样让人羡慕。
这个阮籍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看东西看得很通透,而且在以前猖狂其实是一个褒义词来的,所以当时的人才这么形容他。
阮籍之名,是魏晋风度的代名词。各大诗人文豪都对他评价不同,大多数人都认为阮籍猖狂无礼。阮籍生前也出言“礼岂为我辈设也?”由此可见一斑。
阮籍是魏晋时期一个知名的文人,因为愤世嫉俗而隐居竹林,终日饮酒作乐,与六个一同隐居的朋友被称作竹林七贤,因为其行事肆意酣畅,多有常人不能理解的疯狂行为,所以被冠以“猖狂”的评价,魏晋多狂士,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阮籍幼时丧父,生活境遇很是困苦,性格十分孤僻却勤奋好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想要建功立业,但是生不逢时,恰好当时是魏晋交替的乱世,寒门士子的上升渠道被堵死,各种阴暗的思潮涌动,而阮籍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在仕途上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所以郁郁不得志,开始有些愤世嫉俗,最终选择隐居。在隐居的时候终日饮酒狂歌。有一次阮籍驾车出门,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坐在地上放声大哭,饮酒的时候还喜欢放声长啸,相当于当时的行为艺术,狂放至极这才得了猖狂的评价。
当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个人一起隐居,行为上都是叛逆世俗这种,被世人称为七贤,这个贤名与济世无关,也与成就无关,就是一群避世的人,却恰好符合了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其实这群人并没有做出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情。魏晋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对于思想的冲击非常严重,而且由于战乱死伤者颇多,于是思想上出现了放浪形骸的思潮,轻生好死是时代的主流,文人更喜欢这种风格,服食五石散,终日饮酒狂歌,其实都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的宣泄。
魏晋时期过去之后,这种狂放的行为级本被压制,这种行为艺术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后世人听到竹林七贤的名号也觉得非常新颖,甚至有人想要尝试模仿,但是终究不能成功,不是偏执的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生平简介,阮籍又为什么会“猖狂”呢?
在竹林七贤之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也代表了一种对当时的朝局不满的态度。很多人知道嵇康,但其他人也都是一些厉害的人物,而对于阮籍有一句评价很奇怪,叫“阮籍猖狂”,猖狂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什么好词,不过很多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那么这里的猖狂是什么意思?阮籍又为什么会“猖狂”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是大才子王勃笔下的阮籍,也是世人眼中的阮籍。一个不遵礼法的狂士;一个嗜酒如命的酒痴;一个穷途而哭的怪人,这是阮籍留给世人的脸谱化形象。可世人的评说能代表阮籍的形象吗?当然不能。就好比刘禅,提起他,世人总会想起“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典故,而他是三国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事,谁又会去了解呢?如果刘禅真那么无能,并不是只有一个儿子的刘皇叔会选他做太子吗?显而易见,刘禅远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无能。这也告诉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得结合史料来分析。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他的父亲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出身如此,阮籍的才华自不必说,他与嵇康、山涛等人被并称为“竹林七贤”,皆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按理说,阮籍如此才华横溢,他应该是仕途光明的,可为什么在史料上只留下了“猖狂”二字呢?主要原因在于他生不逢时,若他生活在曹操当权的时代,青史留名的应该是作为贤才的阮籍。为什么如此说?因为曹操本身是文人,也重视文人,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建安文学”的兴起,“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曹氏父子。还有就是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不像曹丕为了赢得士族支持,采取所谓的“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最后使士族掌握了权柄,造成几百年“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当然,“九品官人法”的用人制度,其实也对阮籍并无坏处,毕竟人家也是士族。
可惜的是,这项制度最终使得大士族司马氏掌握了权柄,间接导致了悲剧的阮籍陷入了政权交替的风波,所以说他生不逢时啊。司马氏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辅助,盯上了素有名望的“竹林七贤”,多次想请“七贤”出山。但司马氏的野心,是路人皆知的,所以“七贤”并不都愿为其效力,其中嵇康便旗帜鲜明的反对司马氏,所以不久就被害,还在刑场上留下了千古绝唱——《广陵散》;又有如山涛等一些势利之徒,他们苟且偷生、卖命给司马氏;最后就是阮籍了,他既不愿为司马氏效力,又不愿枉送性命,只好装疯卖傻。
尽管如此,阮籍还是听到了一件件噩耗,尤其是好友嵇康的死讯,让他痛彻心扉之余,又不由产生兔死狐悲之感。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的阮籍,眼睁睁看着司马氏冷酷而血腥的镇压曹魏忠臣时,他的内心该是何其悲痛啊!不仅为国家前途而悲,也是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而悲。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政治黑暗的不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53岁的阮籍忧愤而亡,他郁郁不得志的人生也就此得到了解脱。
阮籍猖狂啊,可他活得比谁都明白,正是由于他善于隐藏内心想法,才能在这政治黑暗的时代善终。看似癫狂的阮籍,也许穷途之哭才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吧。在阮籍死后不久,司马氏便取代了曹氏。晋朝建立了,迎来的却不是盛世,而是数百年的黑暗时代。两晋时期先后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段令华夏族耻辱的历史,到现在也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提起的,晋朝也成为了最没有名气的大一统王朝。阮籍、嵇康都只不过是在这黑暗时代来临前死去的哀鸟罢了。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在阮籍的自述诗《咏怀诗》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可以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也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自己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不过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阮籍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 ? 在对与古代音乐思想这部分中,阮籍是一位音乐家,他写了著名的《乐论》。当时大脑便条件反射出了这句话?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转呀转。对,你没猜错,我今天就要写阮籍。
? ? ? 在说阮籍之前,我想先提一提这篇曾经在高中时代我最喜欢背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这是王勃写的一篇文言文,而“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便从此出。当时,我对音乐还没有那么了解,只知道阮籍是一位人物,他是竹林七贤之一。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但也形容其因身处困境而悲哀。
? ? ? 阮籍为什么要哭呢?这就是一个背景了!此时先且不说。现在我来介绍一下阮籍。阮籍,三国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音乐家!!音乐家!!!
? ? ? 说到这里,不禁有些难过。其实我们古代的音乐发展是挺辉煌的,为什么就没有西方那么耀眼呢?因为,没有音频,没有音频,没有音频!没有谱例,没有看得懂的谱例,因为是口传心授。就像当初看的那部让我内心无比震撼的《百鸟朝凤》,是讲述的唢呐传承。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发展的几乎让人心酸。西方音乐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是一方面,其次,我觉得多少与我们这种口传心授跟没有留存大量的文字有关吧!相传(注意,也只是相传!)琴曲《酒狂》是他所作。同时他之所以是音乐家,是因为他有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代表了他音乐思想的《乐论》。
? ? ? 荀子,战国人也,思想家,音乐家。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音乐思想,见于《乐论》篇。这里的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
? ? ? 好啦,终于写到我的目的了。今天我想将荀子的《乐论》与阮籍的《乐论》做一个小探讨。因为他们都是音乐思想家,音乐思想家的音乐见解怎么能不仔细琢磨呢?!
两者的联系:
1、首先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环境,都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治格局混乱,而这种背景,对于音乐思想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束缚!
2、两者的区别:社会背景的不同,写《乐论》针对目的不同。
这是背景,接着来看一看关于同样的《乐论》在不同时代,不同音乐思想家中会迸发出什么样的思想与态度来。
关于阮籍的音乐思想,这篇《乐论》实为调和道家所尊崇的“自然之乐”与儒家所尊崇的“雅颂之乐”之间的关系。也是阮籍最终屈服司马氏集团的体现。
刘再生的文章《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这样提到关于阮籍作此书的观点:“阮籍害怕招致政治上的迫害,不敢明白的表露心迹,于是打着维护统治阶级的旗号大唱‘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高调,而他真正的目的,却是借着批判‘郑卫之音’去鞭挞司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
关于阮籍的这篇文章,不想竟扯出如此深的政治斗争。关于阮籍这个人,我想,或许并不是所看到的这样。我认为,一个学音乐的人,一定有一个好的品质,其次,或许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细腻的情感。现在,我们又回到之前我提到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中来。或许你可以听听这样的故事。
? ? ?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斗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岛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平,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
? ? ? 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岛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岛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 ? ?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 ? ? 关于对于古人的评判,我不感妄自写下结论。或许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看法。在今天的我看来,他们都是伟大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关于一些东西,能够写出文字去表达论证对于这个事物的观点,以清晰的逻辑,事例去论证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很难,但难能可贵的是你勇敢的去尝试。就像那个老的不能在老的例子,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失败了多少次最终成功。而关于你的想法,只要有想法观点,即使会有人说,不对,不是这样,不断打击反对你,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那就请不断地寻找证据,去证明那是对的。就像……钢铁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在火中打磨的那样,最终铁杵磨成针。(或许例子有些不搭配。嘿嘿)
? ? ? 今天是我坚持写作的第42天。要不断地见识,才能拓宽思维。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故事?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那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勃所写的这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并不是指责阮籍猖狂,而是感叹如阮籍那般风流人物,也会因穷途末路而大哭,真是可悲可叹。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马车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马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平,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马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马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阮籍的那次大哭令世人无比震撼,后曾被后世众多文人学者所引申,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诗人王勃就是其中之一。
阮籍醉酒避亲的故事
阮籍作为魏晋时期才名远播的贤士,肯定会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想要招揽他为自己所用。当时权势滔天的司马昭为了招揽拉拢阮籍,就想出了与阮籍结为亲家的办法。而阮籍并不愿意在司马昭手下做事,于是为了躲避司马昭的那门亲事,他就开始每天拼命喝酒,每天都会喝醉酒,而且还醉酒得非常厉害,甚至有时还会醉到整个人失去意识的程度。就这样,喝酒醉倒,醒来后继续喝连续过了六十天,那个奉司马昭之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无法对阮籍开口提及提亲一事,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只能回去将情况禀告给司马昭。对此,司马昭也只能无奈打消借结亲之机拉拢阮籍的想法。
阮籍对礼教礼法的厌恶和蔑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相关故事也有很多。例如,阮籍非常喜欢喝酒,酒店就位于他家旁边,酒店主人的老婆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阮籍经常和王戎一起去酒店喝酒,喝醉后就径自躺在人家女主人身边睡觉,出乎意料的是酒店的男主人也不觉得他会有什么不当的行为。在那个时期,男女授受不亲是应该的,但是阮籍却无视了这条世俗规范。
阮籍的酒狂诗
据传,《酒狂》是出自阮籍之手的一首古代琴曲,这首古琴曲出自明代的《神奇秘谱》这本书,后经有名的古琴家姚丙炎以《神奇秘谱》作为蓝本,并且以《西麓堂琴统》为参照的整理。
《酒狂》这首古琴曲的背景时间是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魏晋初期,在当时的晋司马家族的统治管理下,众多有才能的士大夫为了避免惨遭杀害,都纷纷选择隐居山林,远离黑暗混乱的政治官场,弹琴作诗,藉著酒意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此类方式来求自保,以及表达自己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因此,阮籍创作这首《酒狂》主要是想通过曲子描写的朦胧情态来抒发自己内心之中对于现状不满不平之气。
从《酒狂》这首古琴曲中,可以看到阮籍相当不满反对当时的司马氏族的黑暗统治,为了避免直言不满而遭到统治者的残害,他就佯装酒醉后发狂来表达自己对现下政治环境的不满与批判,心中相当不平。之后《酒狂》曾经过知名古琴家姚丙炎整理打谱,经过其处理后的曲子,表现出了人在喝醉后步履不稳的状态,乐曲内在依旧含蓄深刻。总的来说,《酒狂》这首曲子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琴佳作。
《酒狂》这首古琴曲现今有好几个版本,有些版本因为弹奏要用到无名指,对于古琴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但是也有另外的版本,比如顾梅羹所著的琴学备要中的《酒狂》版本,对初学者来说弹奏难度相对要小一点,较为适合。
翻译成现代文: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王福峙谪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后。王勃前往省亲,过南昌而作。父福时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物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曲辞别,帅赠百,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这里所说的“二十九”是虚岁。
总之,这首《滕王阁序》是诗人为滕王阁而写的一首并序诗歌。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翻译】: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滕王阁序》背景
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
他悲叹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
在第五段中,作者用典故把自己比做贾谊、梁鸿、冯唐、李广,来描述自己现在遭遇的困境,但作者没有在悲伤中停留太久,转而用自己的乐观精神给这一段咏叹做了更好的注解。作者表示自己仍是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身处逆境仍旧心胸开朗,立志报国。这一段所用典故较多,但却合理恰当毫无堆砌之感,王勃写自己怀才不遇、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却又用一种处世的乐观精神加以化解,这种高尚的情怀,千百年来引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共鸣。
为什么“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这是作者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意思是说,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阮籍,三国魏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
作者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
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
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这是作者借孟尝自比,带有怨意。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阮籍,晋朝诗人。他有时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这是作者借孟尝自比,带有怨意。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阮籍,晋朝诗人。他有时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
因为(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却空自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但(我)又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却空自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我)又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因为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他悲叹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
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王勃写自己怀才不遇、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却又用一种处世的乐观精神加以化解,这种高尚的情怀,千百年来引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共鸣。
被说为猖狂不羁的阮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其实他就是非常地自我,在乎自己想法的一个人,不在乎他人看法,随心所欲。
阮籍可以说是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与嵇康齐名。竹林七贤都不是一些俗人,都是厌倦了凡事,看透了,不遵循法度,自由洒脱,当然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像阮籍的父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他本人也被奉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时朝廷中实际掌权的司马氏急于想取代曹魏政权,极力邀请竹林七贤出山,担任其主导的朝廷的高官。他们的态度分为三类,嵇康是坚决反对司马氏的,结果被杀,下场很惨。山涛做了苟且偷生之辈,竟然去朝廷当了高官。而阮籍他既没有去当官,也没有妥协,只好装疯卖傻,以此躲过了司马政权的纠缠。像阮籍心里面是装的曹魏政权,认为司马氏就是篡权之辈,很鄙视去服务司马逆贼的。自己一身才华却没办法为我效力,实在是心有不甘。
阮籍在曹魏政权当中是当过官职的,他是世家大族出身,不需要考试直接聘任,他当过步兵校尉,所以也被称之为阮步兵。阮籍早年是崇尚儒学思想的,但是随着司马氏篡权政治黑暗时代的到来,他越来越崇尚道教的老庄思想,以道教思想为基础发展出了玄学,阮籍也是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有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和《达庄论》,就可瞥见其心向老庄的心境。但其本人并不太排斥儒家思想,他在其文章《乐论》中强调孔子制定礼乐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对于稳定社会统治使必须的。他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治,想要建立无君、无为的理想社会,要想达成这样的社会,必须通过道家老庄的核心思想齐物这一捷径来达成。
空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怒,导致他长期无节制的酗酒,生活毫无规律可言,严重的损害了其身体健康,到53岁的时候,阮籍就忧愤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