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的背景简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0 16:44:29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1、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3、商鞅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4、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⑤、实行什伍户籍连坐法。
  ⑥、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⑦、推行县制。
  ⑧、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⑨、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5、商鞅变法的作用:
  ①、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背景

商鞅变法背景如下:
1.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坏乐崩。
3.军事方面。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以赢得战争。富国强兵、赢得战争成为变法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上儒、道、墨、法等学派百家争鸣,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5.秦国自身原因。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功名,为秦招贤变法创造可能。

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如下: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商鞅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的改革家,秦国人。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商鞅的改革思想和政策对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的背景:
商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才智和雄心壮志。在他年轻的时候,秦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国家内外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秦国当时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缓慢,外患不断。商鞅深知秦国的困境,他决心要为国家做出贡献,改变秦国的命运。
拓展资料:
1、目的: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
2、内容:废井田开阡陌。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统一度量衡。
5、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6、废除世卿世禄制。
7、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8、推行县制。
9、定秦律。
10、结果:旧制度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只得逃亡,第三在秦军追捕中毙命。
11、但是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12、意义:积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13、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4、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且未和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

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商鞅变法前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二、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的背景:1、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2、秦国井田制瓦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大国;3、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使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4、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5、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商鞅变法的介绍
商鞅变法指的是发生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以下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介绍: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成为历史趋势,各个大国均在变法,不改革的国家只有被其他强国兼并。

2、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贵族的势力相对较弱,变法的内部阻力较小。

3、讲求功利,注重实用的法家学说易于被秦国君臣民众所认同。

4、秦国民风质朴,有着尚武精神。

5、秦国实力较弱,各国会盟未能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感觉这是莫大的耻辱,下定决心发愤图强以富国强兵。

6、春秋时期晋国是秦国的最严重威胁,而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各自力量大为削弱,变法的外部阻力减小。

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1、历史背景: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为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2、时间和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3、历史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背景简短

商鞅变法的简短背景是秦国井田制瓦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大国;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
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1.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新兴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 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由公有转向私有. 经过:共有两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几年后,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 内容:第一次变法:1.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2.重农易商,奖励耕织; 3.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 受爵; 4.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1.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2.废分封,行县制; 3."为田开阡陌封疆"; 4.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影响: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商鞅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国也有消极影响.\x0d提问人的追问\x0d提问人的追问\x0d对不起,我是一个“史盲”,但却是我对历史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