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钗之年是指多少岁,金钗之年指的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0 23:31:10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金钗之年是指多少岁

金钗之年是指十二岁。
一般用来指代女子的年龄,在古代的时候,女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带金钗,这个也是具有特别寓意的,古代每个年龄段的女子,称呼也是不一样的。
其中金钗之年最早是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后来被人们用来指代十二岁的女子。古代女子出嫁比较早,一般到了及并之后就要嫁人了,因此在正式出嫁前,必须要先找好婆家。女子到了金钗之年这个年龄,就开始学着打扮自己,为的就是能够嫁个如意郎君,因此金钗之年用来指代女孩年纪的代称,一直被后世沿用。
年龄称谓
古代人们在年龄上的称呼都很有讲究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豆蔑年华、弱冠之年、杖朝之年等,这些都是用来指代人们年龄的。古代时期,男子和女子的年龄称呼不同,比如“豆蒂年华”这是用来指十四岁的女子,而“弱冠之年”则是用来指二十岁的男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金钗之年指的是

金钗之年是指十二岁。
金钗,指的是妇女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由钗头和两股簪子合成。女子12岁,又称金钗之年,因为古代的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对于12,中国文化格外青睐,一年有12个月,生肖有12种动物,古乐有十二调。12被赋予一个周期的标志,也意味着成熟。于是,12岁便象征着告别童年、青春来到,也预示着从此便和成熟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同样象征女性美的金钗这一美好的事物进入了已满12岁的女子的生活之中,“金钗之年”便由此而来。据说,在古代,女子12岁时要在头上佩戴钗饰,家中为了庆祝女孩子告别童年,会送给女孩子一只金钗作为礼物,故称12岁为“金钗之年”。
故事典故
最早将金钗与十二并列来源于一个故事。南北朝时,在洛阳有位女子名叫莫愁,美丽动人、才情出众,在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富贵之家的公子卢郎,婚后生活条件也是优越无比,让人十分羡慕。但莫愁并不迷恋富贵生活,依然渴求着真正的爱情,心中仍不能忘记东边邻居王姓男子。
这个故事在南北朝流传甚广,《河中之水歌》这首有名的南朝乐府民歌便为此而作。作者不可考,但题为梁武帝萧衍所作,其中形容莫愁富足生活的“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一句描写则第一次将金钗与十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后以“金钗之年”来形容女孩子12岁。

“金钗之年”指的是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金钗之年指的是十二岁,一般用来指代女子的年龄。在古代的时候,女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带金钗,这个也是具有特别寓意的。因为古代女子出嫁非常早,这个年龄段的女子就开始打扮自己,希望有个合适的人来追求自己,好早日成亲,所以打扮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因为还没到结婚的年纪,所以就算有如意郎君了也只能定下婚约做等待了,这可是古代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了,所以这个年纪十分重要,就叫做金钗之年。金钗之年最早是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古代每个年龄段的女子,称呼也是不一样的。
其它女子的古代年龄称谓
豆蔻与及笄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就是指女子十五岁。

金钗之年指的是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1、“金钗之年”指的是我国古代女子12岁。

  2、我国古代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

金钗之年是多少岁,是指女孩子12岁(要佩戴金钗)

古代时期人们对年龄的称呼非常有讲究,金钗之年(12岁)、豆蔻年华(13岁)、及笄之年(15岁)、碧玉年华(二八年华16岁)、双十年华(20岁)等。而金钗之年指的就是女孩子到了十二岁之后就开始要带钗了,所以才将12岁的女孩叫做金钗之年。
金钗之年是指女子12岁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12岁之后就要开始梳妆打扮自己了,并且需要佩戴金钗,为以后能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所以人们将金钗之年特指为女子12岁。金钗是作为女子12岁的代称和别称,每个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称谓。

0-1岁:襁褓时代

2-3岁:孩提之年
7岁(女子):髫年(tiao)
8岁:总角
10岁:黄口
12岁(女子):
13岁(女子):
13-15岁:舞勺之年
14岁(女子):二七之年
15岁(男子):成童
15岁(女子):
16岁(女子):、、
18岁(女子):二九之年
15-20岁(男子):
20岁(男子):、
20岁(女子):桃李年华、
24岁(女子):
30岁(男子):
30岁(女子):半老徐娘
40岁(男子):
50岁:
60岁:、
61岁:华甲之年
64岁(男子):破瓜之年
70岁:
77岁:喜寿之年
80岁:
90岁:
100岁:期颐、人瑞之年
人死:终年

为什么12岁叫金钗之年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怎么称呼

  古代女子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称呼,而且都很“好听”,比如有金钗之年,金钗指的是十二岁,为什么12岁叫金钗之年呢?南朝梁武帝在《河中之水歌》里写道“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意思是女子到了十二岁要带钗,所以就称呼十二岁为女子的金钗之年。



  女子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叫法,刚出生不满周岁时叫襁褓,两到三岁叫孩提,这个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女孩到了七岁就叫始龀或者髫年,总角是幼年孩童的称呼,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这样叫。

  垂髫是指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有的人听这个称呼会觉得是老人,其实它代表了孩子,黄口是十岁以下的孩童,很多古装剧里常听到黄口小儿这个词,幼学是十岁。



  女子十二岁叫金钗之年,十三岁叫豆蔻年华,十五岁叫及笄,十六岁叫碧玉年华或者破瓜之年,二十岁叫桃李年华,二十四岁叫花信年华,之后就是大家背过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和九十的老人叫耄耋,还有百岁之人叫期颐,当然古代很少有活到百岁的人。

  古代每个年龄段的男女都有不同的称呼,女子的称呼要比男子好听,就像金钗、豆蔻、碧玉、桃李和花信,到了三十岁之后,男女称呼都是一样的,不需要进行区别。



  人的一生可能很长,也可能特别短暂,这都是命运,就像晋阳公主李明达,她就在金钗之年因病逝世,唐太宗对她十分喜爱,晋阳公主死后,唐太宗悲痛欲绝,整个人变得颓废,消瘦,他就算再强大,也无法承受爱女的离开,何况晋阳公主才十二岁。

孩提,及笄,弱冠,耄耋分别是多少岁?

年岁别称: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30
不惑:40
天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80-90
期颐:100
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
0——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孩提:2岁—3岁
及笄:15岁
弱冠:20岁
耄耋:80岁—90岁
女子满15岁为及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耄耋指八十岁的老人,通常泛指年纪大的人。
另外:襁褓:初生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2、豆蔻之年:女子13岁;3、及笄之年:女子15岁;4、碧玉年华:女子16岁;5、桃李年华:女子20岁;6、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弱冠之年:男子20岁;2、而立之年:男子30
岁;3、不惑之年:男子40
岁;4、知命之年:男子50
岁;5、花甲之年:男子60
岁;6、古稀之年:男子70
岁;7、喜寿:男子77岁;8、耄耋之年:80岁;9、米寿:男子88岁;10、鲐背之年:90
岁;11、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12、期颐之年:男子100
;13、茶寿:男子108岁。

女孩十二岁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三岁称什么

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
女孩十三岁称为豆蔻年华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人怎么记年龄?像及冠这等这些都指多少岁?

寿称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知命之年:男子50岁
花甲之年:男子60岁
古稀之年:男子70岁
喜寿:男子77岁
杖朝: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男子108岁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1]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二八年华:16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八十岁。"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_《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拓展资料
0--20岁为夭折或殇
21--30岁为短寿/福
31--40岁为强寿/福
41--50岁为艾寿/福
51--60岁为周寿/福
61--70岁为稀寿/福
71--80岁为耄寿/福
81--90岁为耋寿/福
91--100岁为期颐寿/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