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 2、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诗
-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 4、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什么诗
- 5、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 6、化作春泥更护花上一句是什么?
-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诗
- 8、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诗是什么?
- 10、“化作春泥更护花”上一句是什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全诗】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出处】:
这句话出自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其五》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创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生如戏,纷纷扰扰,有欢笑,有泪水,有得失,有离合。而这句诗以落红为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意味着即使花朵凋谢,它们也不是没有情感的存在。花朵的凋谢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它们在绽放过后会随风飘落,但并不代表它们没有价值或意义。
"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达了凋谢的花朵会化作春泥,为新的花朵提供养分和保护。它们虽然失去了自己的美丽,但却为后续的花朵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土壤和滋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着一种无私的爱和关怀。
这句诗的意义可以引申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经历生活的起伏和变化时,也会有得失离合的情况发生。但就像落红一样,即使经历了凋谢,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无意义。相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句诗通过花朵的生命过程,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人生观。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这句诗以花朵的凋谢为比喻,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乐观和坚韧,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去帮助他人,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却不是无情之物,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讲的是奉献,所以相似的诗句还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翻译: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翻译: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己亥杂诗(其五)》是清朝龚自珍的诗作。
全文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诗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共315首。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诗文如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赏析: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全文
3610139
妙酒LV.202020-03-09
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什么诗
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全诗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致意思如下:
漂泊不定的离别愁绪沿着日落西斜的远方延伸。 离别京都扬鞭向东,似人在天涯一般。
仿佛从枝头上凋落的花并非无情之物,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更起着培育后代的作用。
“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
重点词语注释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④花:比喻国家。即:到。
通俗易懂白话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文学赏析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出处:
龚自珍《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释:《已亥杂诗》中包括许多诗,不能算本篇的题目.这两句是名句.从字面看花离开了枝体,使春光减色;但它不是无情之物,它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这是托物言志之作.作者以花自喻,自己不是无情之人,是可以“化作春泥”护花的.现在引用这句子,多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利益讲.
化作春泥更护花上一句是什么?
上句:布谷声慢传心语
下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意思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出自:晚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作者用“落红”(落花)作比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愿意像春泥护花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这种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颂。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
“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诗
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释义: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二、龚自珍的文学成就
龚自珍的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
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
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
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龚自珍
0 398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即:到。
诗意: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
《春日》
作者:朱熹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诗意: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作者:卢梅坡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2、降(xing),服输。 3、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4、骚人,文人。
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湿。 3、客舍:旅店。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化作春泥更护花”上一句是什么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己亥杂诗》第五首中的诗句,意思是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那么这句诗的上一句是什么呢?大家还记得吗?《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仿佛人就在天涯一般。树枝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赏析诗的前两句是抒情叙事,一方面将离别的忧伤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突出了离别的轻松愉快,二者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则将笔锋一转,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将“落红”比作自己,表达自己虽然离开了官场,但是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具有一颗报国之心。整首诗语气乐观,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