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西夏为什么灭国最惨
- 2、在蒙古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 3、为什么西夏会亡得这么彻底
- 4、西夏明明拥有30多万军队,在与蒙古决战中为啥惨败?
- 5、蒙古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不堪一击,原因是什么?
- 6、蒙古和西夏国的决战,西夏有30多万军队怎样还惨败?
- 7、万里无人烟,皇族被屠尽,西夏亡国时到底有多惨?
- 8、揭秘历史上西夏灭亡时有多惨
- 9、西夏拥有十万大军,为何抵不过蒙古,惨遭灭国?
西夏为什么灭国最惨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西夏灭国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西夏灭国是非常非常惨烈的,但是我们只是经常性的听到这个西夏灭国很惨很惨,但是具体惨在什么地方呢?又到底有多惨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1、为何说西夏灭亡最惨
说西夏灭亡最惨的核心原因就是他们不仅仅是被灭国了,人也死了,还被屠城了,具体什么情况,继续往下看。
话说当时在西夏宣布投降后不久,成吉思汗病死,他遗言:不要让自己死去的消息传出去,同时还要求托雷杀死已经投降的西夏皇帝李睍,对中兴府进行屠城。
一个月后,李睍率领文武百官投降,蒙古军杀死李睍以及他的子女妃嫔等皇室成员,同时对中兴府进行了屠城,一举荡平了中兴府。
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西夏灭亡。就这样,建国189年的西夏国正式灭亡。
你们多惨烈,投降都投降了还是不行,还是要被杀,皇帝被杀不行,子女嫔妃也要被杀,这些人死了还不够,还要被屠城,所以说是真的惨,成吉思汗是真的狠。
2、蒙古灭西夏简单经过
西夏面对蒙古大军的入侵,本就善战的游牧民族党项人的战斗力自然不会太弱,然而国力有限,很难抵挡蒙古帝国的进攻。当西夏即将战败时,立刻升起白旗,宣布投降。等蒙古人走后,西夏国力恢复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反叛蒙古,这让成吉思汗非常恼怒。
1226年,西夏再一次背叛蒙古,这一次,成吉思汗彻底怒了,64岁的成吉思汗拖着病发动了对西夏的第6次进攻,这一次也是蒙古灭西夏之战。西夏人早就料到蒙古军会来,所以做了很坚实的不妨,可惜双方力量悬殊,西夏的很多城池都被攻破。
1226年11月份,蒙古大军进军中兴府(西夏国都),途经灵州城时,遭到了西夏名将嵬名令公的顽强抵抗,蒙古军伤亡惨重,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斩了多位打算逃跑的蒙古士兵,才稳住了军心,艰难的拿下了灵州城。拿下灵州城后,蒙古大军包围了中兴府。
与此同时,蒙古军还攻克了西夏的盐州,蒙古军队在盐州烧杀抢掠,西夏民众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在蒙古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因为西夏并没有特别关注军队的训练,蒙古的军队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而且骑士是特别好的,所以才会显得西夏不堪一击。
这是因为西夏已经经历了很多的战争,导致粮草不足,导致军事实力下降,所以在最后一次的大决战当中被蒙古击败。
因为蒙古的实力是很强的,而且他们在武器方面是非常先进的,并且蒙古族的人们天生会打斗,所以西夏会如此不堪一击、
西夏一直是一个善战的国家,西夏曾经多次击败过宋朝的军队。然而,面对着草原上的后起之秀蒙古,西夏却显得手足无措。
公元1226年,蒙古发动灭西夏战争。八月,西夏很多地区被攻陷。而随着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很多重要城市落到了蒙古人的手里。虽然西夏将领嵬名令公带着士兵们很努力地应对蒙古,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战败的结局。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西夏士兵的军事手段灵活,尤其是在沙漠中,作战的机动性很强。另外,西夏也有自己的战术和不同的兵种。
根据《宋史》记载,西夏的泼喜军还善于使用抛石机来应对敌人,抛石机飞出去的石头往往会像炮弹一样,让敌人在乱石下粉身碎骨,可见西夏的部队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但是,面对着蒙古发起的最后的灭国之战,以往英勇非常的西夏为何却表现得那么不堪一击?
土地兼并造成西夏后勤不足
士兵们想要持续拥有稳定的战斗力,必然要填饱肚子。而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粮草。然而,粮草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出来。为了发展农业,西夏曾经积极向宋朝学习耕作技术,西夏的李元昊等皇帝还曾经积极发展水利,以促进农业的生产。可惜,皇帝们一时的惠农政策并不能解决西夏农民的根本问题。
尽管皇帝们曾经颁布过允许农民开垦荒地的法律,但是西夏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贵族必然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作为西夏之主,西夏的皇帝本人拥有大量土地,名为御庄。西夏贵族从西夏王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占据土地。虽然农民拥有荒地的开垦权,但是因为手中没有权力,手中的土地往往会被贵族侵占,自己也会沦为替贵族种地的奴隶。农民们想要重新获得土地耕种,往往需要给贵族们支付高价的租金,实在是苦不堪言。
随着年代的推移,西夏的贵族越来越多,无论是党项贵族、汉族的读书人还是回鹘等其它民族的新贵,只要皇帝认可他们的功绩,那就都可以得到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夏的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皇帝为了占领农田来安置军队,往往会以营田为借口。
为了对外作战,西夏皇帝还会大量征调耕作中的农民。长此下去,确实是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土地也越来越贫瘠了。尤其是在战后,土地贫瘠的地方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变得越来越低,西夏民心渐失。
西夏军事废弛问题日益严重
尽管西夏王朝曾经一度重视自身的军事发展问题,西夏也曾经多次在对宋作战的过程中获取胜利,然而,到了西夏发展的后期,西夏的军事训练方面已经逐渐废弛。根据《西夏书事》记载,看到蒙古军队已经深入西夏腹地了,西夏人才开始重新重视起军事来。
然而,此时再重视军事已经太迟了。《西夏书事》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细节,在和蒙古进行最后一次战斗之时,西夏正遭遇着春寒时的一场旱灾,士兵们已经因为严重的饥饿问题无法和蒙古士兵作战了。后来,随着蒙古的阿鲁术等将领采用长期包围的战术,到了西夏投降之时,士兵们因为苦撑半年没有吃东西,已经都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本就废弛,再加上饥荒和敌军的摧折,西夏的士兵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没有了应对外敌的动力。
蒙古的残酷战术
尽管农事荒废、军事废弛,但是在万分严重的情况下,西夏的一些将领还是在顽强地反抗着蒙古人。见到蒙古人来势汹汹,西夏将领嵬名令公带着十万部众前去援救灵州,然而,还是败在了蒙古兵的手里。不久之后,一直和蒙古人顽强抗争的领军佐里等将领先后战死,灵州、克兀纳剌城等先后落在蒙古的手中。
一路上,蒙古的士兵也曾经看到过西夏的老弱妇孺,但是为了蒙古的统一大计,他们遵循成吉思汗等蒙古首领的旨意,丝毫没有手软。为了击败西夏人,他们一路上每攻克一座城池,便会屠杀城中百姓以及士兵。
根据《西夏书事》记载,蒙古士兵就到处搜捕西夏百姓,百姓们即使藏在石头洞里,也只有很低的存活率。战后,白骨遍野,几千里土地尽被鲜血染红。其实,这种屠城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为了破坏西夏的有生力量,早在之前的灭夏战争中,蒙古士兵就开始杀戮西夏军民,抢劫百姓的存粮。蒙古军所到之处,西夏的城市防守往往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每个遭遇过蒙古铁蹄的州有生力量都会锐减。长此以往,兵源和军事后勤问题自然是雪上加霜。
就这样,在农业、军事以及城市防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西夏在最后一次与蒙古的作战之后失败了。公元1227年,西夏的末代皇帝李睍选择了开城投降,然而他的主动并没有换来蒙古将领的仁慈之心。由于成吉思汗刚刚去世,蒙古将领担心西夏贵族哗变,就将李睍杀死在了萨里川的附近。至此,发展了189年的西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西夏会亡得这么彻底
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似乎都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
西夏也一样。
大约是从李纯祐一朝起,西夏便走上了王朝的下坡路。一直到公元1227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百九十年的王朝,最终倒在了蒙古骑兵的铁蹄下。
一向在列强环伺中如鱼得水的西夏,为何这次没能“摆平”蒙古?盛极而衰的魔咒,为何如此难以打破?
盛世下的危机
西夏在第五任皇帝李仁孝的带领下,一度走向盛世——外交和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尤其是在“任得敬分国”事件后,李仁孝开始格外在意皇权的安危,于是将武将的势头一再打压。现在,放眼天下,似乎再没有谁能威胁到皇族的统治了。
但是,盛世之下也往往容易滋生危机。对于西夏人而言,彪悍尚武的民族气质,本是他们得以立国并在强敌环伺的条件中生存下来的根本原因。但是如今,重文轻武以及奢靡之风的盛行,大大削弱了西夏人骨子里的野性,也降低了军队战斗力。当然了,不打仗时,是看不出来的。但一打仗就会露馅。公元1205年,西夏第一次遭到蒙古骑兵的攻击,损失惨重。只不过这一次攻击,只是蒙古骑兵的试探性掠夺,并没有进行大规模侵略。以至于时任西夏皇帝——李仁孝的儿子李纯祐,并没有意识到蒙古骑兵的野心,也没有拿出有效的防御策略。
更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北方蒙古族飞速壮大之时,西夏统治阶层却玩起了“皇权接力赛”。从蒙夏战争爆发至西夏灭亡的20多年,西夏居然更换了5位皇帝!先是1206年,李仁孝的侄子李安全篡位称帝,是为夏襄宗;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自立为帝,是为夏神宗,结果两年后撑不住了,又把烂摊子甩给了儿子德旺,是为夏献宗;1226年,德旺惊悸而死,又把皇位传给了侄子李晛……
皇位的频繁更迭,贵族的奢靡享乐,军备的松弛懈怠,让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逐渐丧失了竞争主动权。
外交策略失误
在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西夏,向来擅长搞外交关系。无论是宋辽对立时代,还是宋金抗衡时代,西夏统治者们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但是从蒙古崛起后,西夏的外交策略似乎乱了方阵。
西夏和金曾维持过八十多年的宗主关系。两国之间虽然偶有冲突,但基本保持着守望相助的友好关系。蒙古骑兵在西夏大肆攻掠的时候,夏襄宗李安全向金朝求援,却遭到了金朝的拒绝。金朝皇帝甚至幸灾乐祸道:“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也。”最后,李安全不得不与成吉思汗面约和好,给予蒙古大量赔款及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条件,蒙古才接纳其求和。而蒙古兵一退,李安全便与金朝撕破了脸。
在“附蒙攻金”期间,蒙古贵族不断向西夏征兵,西夏不胜其烦,稍加抗拒便引来战火,中兴府几度告急。夏神宗开始意识到蒙古军才是最大威胁。于是,1218年三月,夏神宗写信给金朝,想重新和好,恢复边境贸易,商讨联金抗蒙之计。结果金宣宗并不买账,责其反复无常、毫无信誉。夏神宗大怒,立即进攻金朝,但接连被打败。
自夏金关系破裂的十多年里,大小战事数十场,对两国都造成了巨大的消耗,所谓“精锐皆尽,两国俱蔽”。而夏金之间的彼此消耗,为蒙古灭亡两国创造了条件。
与蒙古关系破裂
夏献宗德旺即位后,一度转变了附蒙攻金的策略,开始联金共同抵抗蒙古族的侵扰。1224年二月,他趁成吉思汗率军西征之际,遣使联络未被蒙古征服的漠北蒙古部落,意图结为外援,共同抗击蒙古,以固西夏。
而蒙古大军虽然曾多次进攻西夏,但都是以抢掠物资为主,并未动其根基。一方面,西夏是成吉思汗的“免费仓库”。从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开始,他就不断向西夏征兵、收贡。有这样以个阔绰又听话的小老弟可不是坏事。另一方面,成吉思汗恐怕也是在等金夏互相消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随着西夏统治者态度的游离,成吉思汗的耐心也撑不了太久了。
在金夏交战期间,曾发生过一件事——121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前,派遣使者去西夏借兵,结果被西夏拒绝。一个西夏贵族羞辱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并讽刺成吉思汗,大意说:一个小小的花剌子模都打不下来,还称得上什么四海之主啊?这位西夏贵族的狂言,成为了成吉思汗日后讨伐的借口。
十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以西夏违反和约为由,向西夏发起了全面进攻。这次战争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西夏民穷财尽,百姓流离失所,面对大敌压境,州城各自为战。西夏很快进入了灭亡倒计时!
西夏最终灭亡
中兴府之战,是西夏最后的抵抗。
1227年一月,末主李晛[xiàn]被蒙古军包围在中兴府内,一筹莫展。
右丞相高良惠领兵抵抗,日夜拒守,积劳成疾,最后劳累过度而死。祸不单行,六月,中兴府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包围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李晛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向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七月,避暑六盘山的成吉思汗病重。成吉思汗考虑到历代西夏国主的狡诈反复,恐其死后生变,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的军民全部杀掉。不久,李晛投降蒙古。
蒙古军队随即冲向中兴府,屠杀城内西夏军民,毁掉城池、宫殿、文牒,夷灭中兴府。后又率军踏平贺兰山上的行宫和西夏王陵。享国190年的西夏王朝终于灭亡。据说西夏亡国时,多数党项族人举族而亡,少数党项人逃亡四处,此后改族易服,隐名埋姓,从此“消失”于中国大地。
西夏立国后,曾赶上两次时代巨变。一次是金朝崛起,一次是蒙古南下。其对手无一不是时代的强霸。然而,对手越强,犯错成本便越高。反观西夏最后20多年的皇权更迭,决策失误,以及内部问题丛生……这样一个“有缝的蛋”,迟早会被“苍蝇”盯上。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行业,要想与强者共舞,唯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西夏明明拥有30多万军队,在与蒙古决战中为啥惨败?
虽然西夏拥有众多军队,但是蒙古铁骑相当骁勇善战,能够以一当十,战斗力太强了,所以西夏惨败
西夏不思进取
西夏有大半的兵力都不是正规军,没有研究打法整天找人结盟,蒙古知己知彼,最终打败西夏
因为这些军队里面,有很多都是百姓,而且士兵疏于锻炼,所以没法打得过蒙古大军。
虽然拥有人数很多的军队,但是军事能力,人员调配都不如蒙古军队,蒙古军队更擅于野外作战,马上作战,身强体壮,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西夏王朝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主要以游牧为主。西夏王朝与宋、蒙国对峙了一百多年,它的地理位置处于蒙古与宋朝中间,具有很重要战略要地。成吉思汗经过多年和西夏的战争,公元1227年,终于率领大军围住了西夏王都中兴府,加速了西夏国的灭亡,这个时候的西夏还有很多军队和城内几十万老百姓。此时西夏仍有三十万大军,不应出现惨败的结局。西夏只剩下中兴府的一个城池,被蒙古军队围困,城内的军民十分惊慌,西夏国大部分让蒙古占领,他们每到一个城池都会屠戮、洗劫,中兴府内百姓带来了极大恐慌,西夏皇室对抵抗蒙古大军的意志不坚定,让西夏军军心不稳,开始动摇。当年七月,中兴府发生了瘟疫,酷热的天气,加上瘟疫大流行,让中兴府城内尸体遍野。西夏政权本以为靠中兴府牢固的城墙,坚守不出,抵抗下去,在这瘟疫盛行的情况下,只得匆匆出城与蒙古大军决战。蒙古兵不擅长攻城,西夏这一出城决战,使蒙古军队大胜。毕竟蒙古铁骑在当时是最厉害的部队。西夏大军惨败而归,中兴城内没有了粮食,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因瘟疫而死亡。西夏末帝嵬名岘知道大势已去,愿举城投降。成吉思汗接受了西夏的投降,可是西夏开城后,蒙古军队对中兴府进行大面积的残害老百姓和洗劫,不仅残害城内所有西夏人,而且对建筑、文化、书斋、庙宇、王陵等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西夏建立的文明完全被抹掉,以至于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夏文字中的许多文字在西夏石碑上是一无所知的。不管西夏军队有多少,遇到这样一支凶残善的蒙古军队,是以卵击石,而且当时西夏军面对灭国的情况和瘟疫流行,西夏的结局只能是这样惨败。。
蒙古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不堪一击,原因是什么?
西夏内部的时局并不稳定,当时的君王没有太大的才能,不能够做出适当的决策。
因为没有提前做好作战规划,没有合适的将领,军队实力不强,留体恤下属,没有强大的后援支撑
蒙古个个士兵都骁勇善战,而且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作战的能力特别强,西夏的士兵远远不如蒙古的士兵。
蒙古灭西夏,和灭金朝一样打的是耐久战,以蒙古当时之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是难度极大的,为此成吉思汗采取“分化攻打”的战略,面对“鼠首两端”的西夏人,两次西征都顺带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于蒙古,蒙古人历时22年最后才一鼓作气灭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对当时曾经国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个宏大的要挟。特别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时期的辉煌。对西夏,蒙古的战略简单又直接,那就是“灭国”,灭了西夏,金朝就等于去掉了左膀右臂,只要灭了西夏,才干顺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对灭西夏极为注重。但是,西夏不是撮尔小国,党项人的骁勇不在蒙古人之下,这是一个战时“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时间内要想沦亡西夏实非易事。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西夏国力早已趋于衰弱,年年征战兵疲民乏,灭夏已在朝夕之间。此战,甘州、沙州、肃州等西夏重镇尽皆丧失,惶惶然不可整天的献宗忧愤而死,南平王李睍继位为帝,是为西夏最后一位皇帝夏末帝。国破家亡之际西夏仍然拼死抵御,名将嵬名令公在应理、夏州丧失后,灵州岌岌可危的状况下,亲率5万大军突围,结果遭到蒙军的潜伏,夏军大败,嵬名令公力竭战死。然后,蒙古大军非常顺利地攻占积石州、西宁等地。直到此时,蒙古大军只差西夏最后领土——都城中兴府仍未攻下。
蒙古在崛起之初还没有实力吞灭西夏,但随着长达22年的不时的对西夏的侵扰战争,西夏实力大大受损,再加上“夏金联盟”的决裂,蒙古得以分兵处置,西夏在内忧外困之下,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几十万大军也是依托强征兵丁拼凑而来的,名将嵬名令公的战死更直接招致西夏无大将可用。西夏在渐渐的自我内讧中最终走上了亡国之路。而西夏亡国,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势就愈加风险了,同病相怜的金朝灭国也已在旦夕之间矣。
蒙古和西夏国的决战,西夏有30多万军队怎样还惨败?
西夏这个国家并没有同时期的辽、宋、金有名,但是他存在的时间也有189年,他先后熬死了北宋、辽两国,最终败亡给了蒙古,当时蒙古经过几次和西夏军队交战,已经十分了解西夏军队,这个时候西夏军队,在蒙古军队面前是个空白的,完全没什么秘密可言,他们击败西夏是必然的,他们在灵州之战,击败西夏最后主力三十万,导致中兴府失去了有生力量。蒙古军队十分强大,并经过对战西夏几次大战获胜,这个时候蒙古军队士气极高,西夏面对大片国土失去,早就士气低落,难于逆转,西夏面对强大的蒙古,必败。蒙古对西夏发动灭国之战,十分残酷,要大量西夏将领对蒙古军队产生了恐惧,最终在面对西夏最后的王牌不部队可以轻松取胜的一个原因,西夏人恐蒙到了一定地步。
因为在当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非常弱小的,而且很多的将领都是怕死的,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所以才会失败的。
蒙军骑兵在杰出的军事家孛儿只斤.铁木真的指挥下,将游牧骑兵的战术优势,发挥到极致。甚至形成了艺术。所以处在下坡路段的西夏多次被打服。
阅读有关于西夏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西夏国这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相对于历史上的辽国以及大金国来说,它存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而在当时西夏国与蒙古之间发生了一次大决战,当时的西夏拥有大约30多万的军队,然而它最终还是败给了蒙古。这就让人十分好奇了,拥有这么多军队的西夏国为什么会惨败呢?查找相关的事料我们可以知道西夏国之所以拥有30多万军队,依然败给蒙古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西夏国的外交中的一些战略出现了一些致命性的问题,从而导致西夏国最终败给了蒙古。
一、西夏国外交策略西夏这个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实力远远比不上当时的北宋王朝和辽国。然而就在西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国的北宋王朝就开始对新建立的西夏国发起了攻击,但是由于西夏国的实力比较弱,当时它就向辽国发出了支援请求。在辽国的支援的情况之下,西夏国成功地将我国北宋王朝给打败了。后来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西夏国和辽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矛盾,最终导致西夏国与辽国之前建立的联盟破裂。之后西夏国又快速向宋朝投降。从上面西夏国的种种外交行为来看,西夏国当时的外交就像一颗墙头草一样,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边倒。其实这也是导致西夏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西夏国战败的原因关于西夏国,我们还会想起一个著名的战争,就是西夏国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在这一场战争中,西夏国拥有30多万的军队,但是它却战败了。然后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西夏国之所以会战败主要是因为当时西夏国的外交出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它战败的。
三、综述总之,西夏国之所以战败主要是因为外交问题。
万里无人烟,皇族被屠尽,西夏亡国时到底有多惨?
有关史料记载,1227年,西夏首都中兴府在被蒙古大军围困半年后,末帝李投降蒙军,西夏灭亡。蒙军遵照成吉思汗遗言,杀死了李,而且蒙军进入中兴府,将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全部屠杀,西夏党项人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消亡于历史中。
自1020年后,成吉思汗先后六次用兵西夏,三次兵临中兴府,其中两次是亲自率军围城。西夏在与蒙古的前五次战争中,蒙古未能一举消灭西夏,都只是接受西夏的投降便撤兵了。乾定三年(1225年),成吉思汗自西域返回,次年,以西夏拒绝派兵西征、与金朝密议为由,御驾亲征开始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西夏的用兵。
成吉思汗亲自统兵十万,窝阔台、拖累两位王子同行,察合台留守。大军分东西两路出发,西路从西域进入河西走廊,攻取沙州(敦煌)、肃州(酒泉)、甘州(张掖)等河西重镇;东路由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从漠北出发,攻打黑水城,占领斡罗该城,直抵贺兰山下。
在蒙古大军的猛攻下,沙州城坚守了半年,“军民困乏,牛羊马驼殆尽”。城破后,蒙古“纵兵躏瓜、沙诸州”。此后屠城伴随着蒙古大军的征伐,不断在西夏城破后上演,直到中兴府被攻破,“四面搜杀遗民,民至穿凿土石避之,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
蒙古大军攻入河西走廊的消息传到兴庆府时,西夏朝廷惊恐万状,太上皇李遵顼受到惊吓后死亡,皇帝李德旺也在乱势中病亡。混乱之中,李德旺的侄于李被推上皇位,成为西夏第十代皇帝.也即西夏的末帝。
李即位首先派大将嵬名公率10万大军紧急增援首都中兴府门户灵州城,时值十一月寒冬,两军在黄河岸边对峙,蒙古铁骑踏着结冰的黄河与党项大军展开激战,这一战,西夏大败,被杀者为蒙古兵死亡数的10倍,西夏最后的精锐损失殆尽。
1226年冬天,蒙古两路大军集结中兴府,包围了西夏的都城,最后的决战上演。西夏右丞相高良惠亲自领兵,日夜坚守在城墙上。中兴府里已经没有多少兵将,守城靠的就是城中的百姓,但是面对这样的抵抗,蒙古大军围困半年多硬是没有破城。
1227年春,为了切断西夏与金朝的联系,成吉思汗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军前往伐金,驻师六盘山避暑养病。
1227年六月,中兴府地震,“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此时,右丞相高良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两个月了,作为西夏朝廷的“擎天柱”,高良惠之死令“城中夺气”。再经地震,李也没有了抵抗的意志,遂出城投降。
蒙古大军押解着李前往六盘山的路上,接到了成吉思汗病逝的消息。成吉思汗死前,还念念不忘西夏之事,害怕李又作出诈降之事,他留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夏主来降时将其杀掉,并将中兴府兵民全部杀死,将城池、宫殿、陵墓全部毁掉。
当李率西夏朝廷重臣,携带贡物和童男童女、骆驼、马匹来到六盘山行宫时,蒙古人谎称成吉恩汗有病,不便会面,只让他们在大帐外行了礼。
在西夏的蒙古大军则进入中兴府,大开杀戒,城中居民惨遭屠掠,宫室、殿堂付之一炬,还在土地上撒盐使之无法生长植物;西夏王陵也被掘开,历代帝王的遗骸被抛弃。直到成吉思汗的养子察罕上谏阻拦,蒙古军方才停止屠杀。然而此时,城中所剩人口已是十之一二,死者达80余万。
三个月后,蒙古大军北还时,夏末帝李被带至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南的萨里川后,被蒙古人杀死。
西夏被蒙古攻破的时候,国度被屠城,王族几乎被族灭。
西夏是我国境内由一个少数民族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国力比较弱小,夹在强大的金国和蒙古之间,苟延残喘。国家之延续了189年。
蒙古几次进攻西夏,蒙古生活的地方土地贫瘠,大部分资源都要靠对外掠夺,成吉思汗就把目光放在了临近的小国,西夏身上,毕竟西夏实力也最弱。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率兵第一次进攻西夏,一举攻破了力吉里寨,但是在经过思落城的时候,遇到西夏人顽强的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在附近报复性的劫掠了几座城市,破坏力惊人,至此一役后,西夏将国度改为了中兴府。
之后蒙古还发动了对西夏的几次进攻,有一次大军已经包围了中兴府,西夏岌岌可危,这时候突发洪水,蒙古不得已撤军,西夏还向蒙古进贡了非常多的金银财宝,蒙古这才放弃了对西夏的进攻。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夏作为蒙古的附庸,一直帮追蒙古一起攻打金国,西夏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在今天宁夏那个位置,那个地方地理位置也说不上太好,西夏帮蒙古打仗,打的自己国内民生凋敝,于是在蒙古提出让西夏出兵协同进攻中东时候,西夏选择了拒绝。
于是蒙古西征回来以后,对西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性进攻,沿途大肆烧杀抢掠,本身这个时候的蒙古也不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国家。
在蒙古大军最后一次保卫中兴府的时候,西夏人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苦苦支撑了半年之久,天公还不作美,还发生了地震,导致房屋倒塌,城内瘟疫蔓延,蒙古人对西夏人的抵抗感到十分的愤怒,在西夏城破的时候还想杀尽城中之人,有人相劝,才有了一点点人活命的机会,但是西夏已经到处断壁残垣,处处白骨,就这蒙古人还不满意,最后还掘了祖坟,已视作断其龙脉。至此党项人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西夏亡国时,应该是很多的人牺牲了,没有牺牲的人也失去了住所,只能背井离乡。
当时蒙古消灭西夏的时候,曾经下令屠杀西夏全城,没有留下一个活人,以至于当时白骨遍野。
西夏亡国的时候,横尸百万,血流漂橹,就像经历了一场大屠杀,十分凄惨。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国家,持续雄踞西北长达200年,能够在辽、宋、金等政权中纵横睥睨,能够两边讨好,这完全是西夏人战略平衡玩得好,所以不断地利用对方的矛盾攫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经历千年之后,曾经创造西夏辉煌的主体党项人现在却消失在漫天黄沙之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党项人和西夏一起被蒙古人灭亡了。而且非常彻底,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关于西夏的史料,除了现在能够在宋辽金蒙古等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偶尔出土的西夏文字来供人猜测之外,就只有为数不多的传说了。比起亡国来说,更加严重的就是灭种,党项人就是彻底消失了。
俗话说,亡国灭种,很多时候即使亡国也不一定灭种,因为很少都完全报复式的灭种计划,尤其是对人口不少的国家来说,最多也就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让他们做顺民,做交粮纳赋的工具人。
不过,几千年历史中也有极为少见的另类,这种另类就是亡国即灭种,一旦自己的国家被灭,他们的文化、民族、语言、文字、典籍都被完全清除掉,好似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这个民族、国家一样。
1227年,在蒙古大军连续多年的攻击之下,夏军主力已经所剩无几,整个夏国也只剩都城兴庆府一块地方,其他地区都在蒙古铁骑之下毁灭殆尽。
即便这样,只剩下一座孤城,党项人的斗志依然坚强,蒙古军在这里一直吃瘪,始终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这一年,东征西讨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已经风烛残年,他最后的理想就是完全攻灭西夏。
对于西夏末代皇帝李睍来说,他如果不想做亡国之君就要千方百计地守住最后的城池,当然,这种念想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为兴庆府早被蒙古军围得水泄不通,外援断绝,缺衣少粮。
而蒙古军呢,向来没有后勤供给的压力,他们粮草全是抢来的,或者带的肉干,这也是他们可以西征到欧洲的原因。
不过,他们的限制就是成吉思汗的年龄,他想在死之前攻灭西夏,大军持续围困还没有摧毁党项人的斗志,于是他想到了招降,于是派遣西夏的降将前往招降,结果李睍因为蒙古屠城、包括妇孺的行为非常不满意,导致对蒙古人不信任,觉得投降了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横竖一死,不如死社稷。
于是,当即立断的拒绝了蒙古人的招降,看到李睍谢绝了好意,愤怒的成吉思汗下令攻城。另一方面,兴庆府发生大地震,本来缺衣少粮的他们这时候的斗志被地震一次性摧毁。
因为信奉佛教的他们觉得地震是上天降罪给他们,是天罚,他们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西夏最后的意志力一瞬间崩溃,手握武器的勇士们再也没有气力,围城的蒙古人则这时候乘机攻城。
一心想着让西夏投降的成吉思汗这时候再次派人招降,完全没有斗志的李睍接受了招降,约好一个月之后投降,铁木真在接到使者的回报之后就密令蒙古大军他死后不要发丧等着李睍投降之后将他们君臣都诛杀,如何屠灭兴庆府,一代天骄随后逝世。
一月之后,李睍带领文武百官投降,蒙古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全部诛杀,包括兴庆府的党项贵族都一起诛杀。西夏正式亡国。
亡国之后的西夏人这时候经历过蒙古人的攻伐 ,本来全部人口300万左右的剩下不到一半,其中党项人更少,他们为了躲避蒙古人屠杀不得不举族逃亡或者就地改换门庭,或者投降蒙古。
现在四川西康一带有党项人的后裔,河南、安徽、甘肃等地也有,但是已经和当地融合。党项人从明朝之后就变成历史名词。
揭秘历史上西夏灭亡时有多惨
说到历史上的西夏,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西北建立的政权,这个朝代历经了十位皇帝。和当时的宋,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最后西夏还是灭亡了,甚至是比靖康之耻还要惨烈,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西夏的灭亡,从结果去看,可以得知是蒙灭西夏三部曲,这些事也见证了李安全从神神叨叨变成疯疯癫癫的全过程,更不要说状元皇帝的性情大变了。但总体上看,是接连不断的错误发展,为其灭国埋下了诸多伏笔。
究其根本,西夏早期不是一个健全完整、有发展前景的国家。立国之初,推行秃发令、西夏文等能唤醒党项自身民族荣誉的事情,本来无可厚非。但在《西夏书事》中却可以看到第六任夏桓宗李纯祐,其母罗太后患头疾时夏国鲜医药,有疾但占筮。什么人会在得病后不求医问药,而是算命占卜?今日像广安华蓥13岁少女王萍的跳楼,足以说明玄学看病法的不可取。而西夏却为了民族认同感,造就出这样的医疗环境……所以西夏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都令人生疑。实际上现在推算最多的,也不过是崇宗李乾顺时的300万之数(见《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吴松弟版本)。
这种民族认同感,在崇宗继位早期,梁乙逋专权时也有表现。当时有西夏部落首领降中国(宋朝)者,梁乙逋诏告逐路经略司不许容留,数量太多的,以人马约回后悉数杀之(见《西夏书事》卷二十七冬十月,杀归汉蕃族)。
而且梁乙逋专权时期,为了家国未来对宋朝态度是时而交好,时而犯边。宋人曾认为夏人强则纵,困则服。(见《宋史·卷三四零》吕大忠语),是外强中干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建立在辽国的压迫之上的。换而言之,过度维系自身的游牧制度,不能很好发展国内民生的西夏,在当时的出路只能是马上治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之后崇宗、仁宗时期,因仿效汉制,民生国力得到了一定的长足发展。但是仁宗时期,因为权相任得敬的缘故,重文轻武,虽然国家内政有了鼎盛发展,但却武备废弛,战力衰弱。而从没藏讹庞、梁乙逋和任得敬等事情上看,西夏除外戚干政问题严重外,早期也匮乏文治之才,国内发展严重受限于西夏皇帝们的政治主张。
至于桓宗李纯祐时期,李安全因为收到一只双头猪,就判断自己有国主之像,继而准备篡权夺位,这就不是正常人可以理解的范畴了。(《西夏书事·卷三九》:秋八月,夏州豕生麟。麟一身二首,州民以献。安全使人占之,云一国两主兆也。安全喜,遂蓄篡谋。)
余下的就是脉络极为清楚的结果了。借由铁木真遣兵追杀乃蛮残部,破力吉里寨(今日宁夏中卫县城),洗劫瓜沙二州(敦煌地区),李纯祐附金国出兵之机,李安全与李纯祐生母罗太后篡权成功,就此拉开了蒙灭西夏三部曲的序幕。(所以李安全的神神叨叨变成疯疯癫癫,属于客观理由,并非一开始就是疯子夺权成功)
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惯见套路对西夏的摧残,在附蒙伐金之后,李安全纳女称和,被蒙古人逼迫出兵的结果,就是导致国家动荡,民变四起。在此期间,无论是襄宗李安全的疯疯癫癫、神宗李遵顼的精神错乱,或是献宗李德旺的无力回天,其实与末主李睍的出城投降并无太多不同。
在无力出兵,拒绝蒙古的附军出征要求后,西夏于嘉定十年(1217年)被蒙古第四次攻伐,最终破国。而且可能由于对民族归属的需求,导致西夏文化的被破坏。所以就我看来,西夏的灭亡,外因在蒙,内因则是因为自身错误的发展方向。
西夏拥有十万大军,为何抵不过蒙古,惨遭灭国?
因为西夏的内乱非常严重,在不断的内斗中,国力几乎被消耗殆尽。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打不过蒙古了。毕竟蒙古有成吉思汗。
西夏打不过蒙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西夏内部存在很多的矛盾。
因为当时西夏内乱严重,而且两国都是陆军为主,蒙古的骑兵西夏的军队是无法阻挡的。
蒙古军队干练,民风彪悍,而西夏束缚太多,内部矛盾也太多。以至于十万大军惨遭灭国
蒙古军队是当时很强大的军队了,败给蒙古兵其实并不意外,而且西夏军队战斗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吧。
在西夏和蒙古的那一段历史中,我们知道最开始蒙古并没有和西夏交战,并且两个国家最开始还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到了最后,因为有一次在蒙古和金国打仗的时候,作为蒙古的联盟国西夏并没有出兵帮助蒙古,反而还不给蒙古提供物资。所以是因为这一个原因才导致了西夏和蒙古这两个国家交战的。
1,蒙古骑兵众望所归的大汗铁木真在西夏惨遭党项族人的毒手(被西夏王室的宫嫔咬下了铁木真的生殖器官),与六盘山处捐躯。后继者义愤填膺,战斗力猛增,最终将党项民族斩尽杀绝。
西夏的军事实力虽然在后期有所衰减,但是对于刚崛起的蒙古来说还是可以抗衡的,毕竟当时的蒙古仅仅新手上路罢了。就连征服中亚四十国的成吉思汗大军至死仍未完成征服西夏的使命。西夏的军事实力虽然在后期有所衰减,但是对于刚崛起的蒙古来说还是可以抗衡的,毕竟当时的蒙古仅仅新手上路罢了。就连征服中亚四十国的成吉思汗大军至死仍未完成征服西夏的使命。
2,西夏王朝的后主同(北齐后主高纬、南唐后主李煜)一般都是昏君,有谁听说过昏君打赢过外敌之犯而使自己的朝代或疆土幸免于难的吗?
至于西夏为何不如蒙古,在那一次战争中,虽然西夏号称有几十万的参战人员。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临时的,所以这一点和蒙古相比来说蒙古的士兵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在加上在那一次交战的时候,在西夏有遭受了大地震,所以综合这几点原因最终西夏的几十万军队没有能够抵挡得住蒙古的铁骑。但其实,西夏还是很有实力的,再不济也还有那么多的士兵军队,所以在面对蒙古军队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可是时机不好,在交战这么重要的时刻,竟然发生了天灾,这也是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的。这也不能怪西夏,他们肯定是不想输的,可是在遭受这样的灾难之后,多个方面肯定会受到影响才造成了最后的局面。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之前西夏的做法受到了惩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