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
- 2、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
- 3、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
-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原文_翻译及赏析
-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哪里
- 6、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是
- 7、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解释??
- 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哪首诗?
-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10、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
《戏为六绝句·其二》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翻译:待你们这些家伙身体死亡,名字也让人忘了,都丝毫不会影响万古流传的历史长河。比喻那些持无知见解人的异议评论对主流价值观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
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废江河万古流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喋喋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
后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杜甫(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
不废江河万古流全诗如下: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
六绝句:六首绝句。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
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
哂:讥笑。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赏析: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杀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原文_翻译及赏析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励志 , 文学观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分析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哪里
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这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原文: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开创了唐诗的新局面。“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距离唐代较近的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是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是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一、原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翻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三、出处
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开创了唐诗的新局面。
“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距离唐代较近的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诗的意思是: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出自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原诗:
《戏为六绝句·其二》唐代: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释义: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
直接评价“王杨卢骆”,评价“初唐四杰”,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这是说“初唐四杰”像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大多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屈居下僚,尤其是他们的诗风、文风,他们诗文创作不拘俗套、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之风。
但这样一来就和隋末、唐初“齐梁文风”的文坛主流相违背,尤其是在诗文的创作技巧上,就显得有点粗糙,甚至没那么精细。所以当时自诩为文坛主流的那批人,他们可能是身居高位,又可能以诗坛领袖自居,他们讲求词语华章、讲究属对精细,讲究形式要华美、典故要堆砌。
总之,诗文创作要有技巧,而技巧本身则以他们的标准为是。仿佛握着技巧的尚方宝剑,就可以讥讽、鄙视、嘲笑那些青春的清新力量,所以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其实说的就是那些文坛上泥古不化、手握齐梁颓靡余风、自以为握住了创作技巧的所谓文坛主流的那些人。
他们对四杰的嘲笑,笑他们词语不够华美,文风不够绮丽,最重要的是体现不出所谓的技巧与规范来,他们以为这种创作是轻薄的,所以他们哂之,他们嘲笑四杰的轻薄为文,老杜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刻画尽了文坛上、诗坛上这帮自留地文人、自留地诗人的可怜、可笑的嘴脸。
站在历史规律的制高点上俯瞰沧海横流的老杜,在刻画了遗老遗少的自留地文人、诗人们的丑恶嘴脸之后,径直发出振聋发聩的批判与呐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般可笑的、泥古不化的自留地诗人啊。
你们自以为掌握着文坛与诗坛的圭臬、你们自以为能确定创作的规范与技巧、你们自以为在狭小圈子里互拍马屁的所谓创作,到最后,其实不过是一堆诗文的垃圾而已,空有诗文的形式与空壳,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创作的精神与历史的风骨。
而这些正是“王杨卢骆”所有,正是“初唐四杰”所有的,是的,他们可能没有你们用词那么精细、那么尖巧、那么华美、那么形式、那么喧嚣、那么所谓技巧,但他们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替一个时代的到来发出心声与呐喊。
在你们所谓“轻薄为文”的嘲笑里,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他们终将如长江大河一般滚滚而下,终将万古不废、万古留芳。而你们这帮守旧的自留地文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就微不足道,也因此只能身名俱灭。你们对四杰的嘲讽,其实恰恰是历史对你们的嘲笑。
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意思: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站在历史规律的制高点上俯瞰沧海横流的杜甫,在刻画了遗老遗少的自留地文人、诗人们的丑恶嘴脸之后,径直发出振聋发聩的批判与呐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你们这般可笑的、泥古不化的自留地诗人啊,你们自以为掌握着文坛与诗坛的圭臬,你们自以为能确定创作的规范与技巧,你们自以为在狭小圈子里,互拍马屁的所谓创作,到最后,其实不过是一堆诗文的垃圾而已。空有诗文的形式与空壳,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创作的精神与历史的风骨。
而这些正是“王杨卢骆”所有,正是“初唐四杰”所有的。是的,他们可能没有你们用词那么精细、那么尖巧、那么华美、那么形式、那么喧嚣、那么所谓技巧,但他们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替一个时代的到来发出心声与呐喊。
在你们所谓“轻薄为文”的嘲笑里,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他们终将如长江大河一般滚滚而下,终将万古不废、万古留芳。而你们这帮守旧的自留地文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就微不足道,也因此只能身名俱灭。你们对四杰地嘲讽,其实恰恰是历史对你们地嘲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意思: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出自: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 其二》
原诗:
戏为六绝句 其二
唐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释义: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轻薄: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些人。不废:不影响。
扩展资料
初唐四杰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说“初唐四杰”像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大多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屈居下僚。尤其是他们的诗风、文风,他们诗文创作不拘俗套、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之风,但这样一来就和隋末、唐初“齐梁文风”的文坛主流相违背,尤其是在诗文的创作技巧上,就显得有点粗糙,甚至没那么精细。所以当时自诩为文坛主流的那批人,他们可能是身居高位,又可能以诗坛领袖自居,他们讲求词语华章,讲究属对精细,讲究形式要华美,典故要堆砌。总之,诗文创作要有技巧,而技巧本身则以他们的标准为是。仿佛握着技巧的尚方宝剑,就可以讥讽、鄙视、嘲笑那些青春的清新力量。所以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其实说的就是那些,文坛上泥古不化。手握齐梁颓靡余风,自以为握住了创作技巧的,所谓文坛主流的那些人。他们对四杰的嘲笑,笑他们词语不够华美,文风不够绮丽,最重要的是体现不出所谓的技巧与规范来,他们以为这种创作是轻薄的,所以他们哂之,他们嘲笑四杰的轻薄为文,老杜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刻画尽了文坛上、诗坛上这帮自留地文人、自留地诗人的可怜、可笑的嘴脸。
站在历史规律的制高点上俯瞰沧海横流的老杜,在刻画了遗老遗少的自留地文人、诗人们的丑恶嘴脸之后,径直发出振聋发聩的批判与呐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般可笑的、泥古不化的自留地诗人啊,你们自以为掌握着文坛与诗坛的圭臬,你们自以为能确定创作的规范与技巧,你们自以为在狭小圈子里,互拍马屁的所谓创作,到最后,其实不过是一堆诗文的垃圾而已。空有诗文的形式与空壳,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创作的精神与历史的风骨。而这些正是“王杨卢骆”所有,正是“初唐四杰”所有的。是的,他们可能没有你们用词那么精细、那么尖巧、那么华美、那么形式、那么喧嚣、那么所谓技巧,但他们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替一个时代的到来发出心声与呐喊。在你们所谓“轻薄为文”的嘲笑里,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他们终将如长江大河一般滚滚而下,终将万古不废、万古留芳。而你们这帮守旧的自留地文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就微不足道,也因此只能身名俱灭。你们对四杰地嘲讽,其实恰恰是历史对你们地嘲笑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是: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出自唐朝杜甫所写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戏为六绝句·其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白话翻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1、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2、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
3、哂:讥笑。
4、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
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解释??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原文是:“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那些非议唐初四杰王杨卢骆文章的人,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他们的文章,但是即使等到你们这些家伙身体死亡,名字也让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长流。
(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王杨卢骆的文章)但即使等到你们这些家伙死了,名字也让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六首
第二首是这样的: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
(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王杨卢骆的文章)但即使等到你们这些家伙死了,名字也让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等到你们这些家伙死了,名字也让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大意为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原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戏为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一些胸无定见的“后生”却走向“好古遗近”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哪首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出自《戏为六绝句·其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包括六首七言绝句,前三首是对诗人的评价,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这六首诗每首单独成诗,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同时这六首诗的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
戏为六绝句_百度百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出处:《资治通鉴》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达到将相之高,其中脱离险境,生存下来(的情况)不止一次,被利箭射进骨头又取出的情况有上百次。”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扩展资料:
李存审因从光州刺史李罕之部投附后晋王李克用, 被任为义儿军使, 赐姓李, 更名存审。他善谈兵法, 有谋略。后梁乾化二年 (912年), 梁太祖朱全忠率大军围攻蓨县 (今河北景县),存审奋力赴援,用计以600骑袭梁营, 迫使梁军营烧夜逃。
贞明二年 (916年),率军收复邢 (今河北邢台)、澶(今河南清丰县西南)等五州, 被授予安国节度使。后因战功卓著, 擢升为内外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傅兼侍中等职。
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上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赏析: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自南朝齐梁以来,随着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的绮丽之风渐行渐盛,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学领域上的迷失。
其实,平心而论,六朝以来,我们的文学依旧在发展,在进步。
魏晋时期,是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这其中,陶渊明功不可没,他一个人的升华,一个人的醉心山水,让后世千万万的士子们有了精神的依托。
《世说新语》开创了笔记体小说的体例,是一部前古未有的旷世杰作。
《文心雕龙》总结了南齐之前中国历代的文学写作理论与文体,恢宏而朴素,可谓是集前人之大成,传后世之杰作。
昭明太子,这个令人感到遗憾的早逝才子所带领编纂的《昭明文选》,精选南梁之前所有文学大家之名作,流传甚广。
永明体,南齐年间兴起的新诗体,开创了与古体诗不同的范例。其讲究平仄、韵律、对偶的格式一扫晋宋以来的晦涩,诗文清丽可读,并为日后的近体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四六体,也就是影响后世深远的骈文,也兴起于魏晋。其文由对句成行,修饰华丽,词藻绚烂,读来亦是文采飞扬,妙不可言。
有着这样杰出的文学贡献,魏晋南北朝文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然而,顽疾也随着文学新体裁的发展而显现,这是做为新事物出现的骈文与永明体不可避免的问题。
至梁陈年间,永明体逐渐发展臻熟,发展成为更加绮丽的宫体诗;骈文日益兴盛,其风头远胜古文。
然而,越是风头正盛,其不足愈加明显,但可悲的是竟无人察觉。
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把毕生的精力才情纠结在了平仄韵律上,而全然不顾诗文本身的空洞无物,不知所谓。自诗经与楚辞开创诗歌的现实与浪漫主义流派以来,诗,即为咏物、咏情之托;文、赋,自先秦诸子与两汉以来,它长于叙事,抒情述理。而宫体诗与骈文在发展中则远离了这条正路。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人们精心地打扮树枝末杈,让它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却对树干的蛀空置之不闻,长久以往,中华的诗歌,必将有那倒塌散架的一天。
扶正这棵大树为它开始填补空心,是隋灭陈一统中国的几十年后。
初唐,宫体诗依旧盛行,上官仪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将用词、对句和平仄声韵的技巧抬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称“上官体” ,为后世的律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可不谓一份功劳。但是,过分的流于形式,苛求华美,陷于骈体之中不能自拔,被繁琐的“六对” 、“八对” 绑缚,而疏忽内容意义使诗歌在上官仪等人的带路下愈加华美至极,愈加讲究至极,然其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流于轻浮的弊端也越撕越大。假若长久以往,诗歌文章被形式和词藻所绑缚,穿上虽美观于外但浅薄于里的衣裳,而离生活越来越远,逐渐变为少数人的玩物,其穷途末路、停滞不前之日也许不远矣。
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位轻权微的初唐四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来挽救中华文学的危厦。王勃率先明确反对“上官体” ,杨、卢、骆三人随即投身其中,他们的诗文开始走向质朴,视野变得开阔,杨炯写出了边塞诗的雄健,王勃卢照邻的辞赋铿锵有力,骆冰王写下了当时罕见的长篇诗赋。四人的词句虽然仍有齐梁之风残存,但已确实独树一帜,开始摆脱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轻浮文学,从题材,文风,感情,形式各方面上全面的冲击初唐时期浮夸的文坛。
说实话,初唐四杰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来比肩后世名家们的作品。王勃虽才华横溢,有滕王阁序、滕王阁诗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的千古佳作与名句流传至今,熠熠生辉,但终究因为生命的短暂而匆匆逝去,其文学地位恐尚不及百年之后同样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李贺李长吉。骆宾王所著诗文为四人之中最多者,更是少有才名,但由于宗室战争中的失败而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只徒留曾经的豪语“试看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 。杨炯卢照邻两人更是默默无闻,除去初唐四杰一称之外,在千年之后的唐代文学评论之中二人几无一席之地可容!
然而,开创者终究是开创者,他们承上启下,扭转了初唐的文学风气。我们有理由去宽恕他们诗文上或多或少的不成熟,毕竟是他们,引领了一个声名赫赫,灿烂千古的时代。
就像杜甫满怀敬意的尊崇四人,驳斥那些讥讽四人的文人,并为四人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千古名句一般,初唐四杰为文学的进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足以让他们的名字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不被流水般的时间卷走而销声匿迹。他们永远地立在唐初的文坛上,作为一群正确道路上的探索者、先行者得到后人给他们应得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