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一级上将名单,国民党到台湾后的军衔有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都有谁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2 09:18:58 浏览2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国民党的一级上将有哪些人?

中国国民政府时期,于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等。
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
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陆军一级上将。
后来又改授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补授予刘湘(死后追授)、曹锟(死后追授)、程潜、 吴佩孚(死后追授)、宋哲元(死后追授)、陈调元(死后追授)、白崇禧、陈诚、李品仙、胡宗南、黄维、方天、胡琏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党一级上将军衔有谁?


国民党一级上将军衔的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陈绍宽、程潜、白崇禧、陈诚、薛岳、余汉谋、周至柔、顾况同、胡琏、桂永清、王叔铭。
国民党政府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4月,第一批共授予了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后在大陆时期又陆续授予了3人,逃台后在50年代授予了7人。
1935年第一批一级上将: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其中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抗战及内战时期:程潜,于1939年授予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于1945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陈诚,于1947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党逃台后,于1950年授予薛岳、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1951年授予周至柔、1954年授予顾况同以及后来的胡琏,1954年授予桂永清海军一级上将,空军—级上将有1957年的王叔铭。
此外,死后追授一级上将的还有:刘湘、曹锟、吴佩孚、宋哲元、陈调元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国军军衔制度源起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肇建北洋六镇时即模仿普鲁士军制设立衔级。进入民国之后,北洋政府将新军时代军官分为都统、参领、军校三等的制度,改为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士官3阶:上、中、下士,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个体制基本上被国军前身的国民革命军所继承。。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其中将官设置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特级上将只授予了蒋介石1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级上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盘点国民党“一级上将”:多数曾独霸一方

原国民党一级、二级上将有哪几个

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扩展资料:
壮大实力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法租界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规约。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党内改组完成,正式进入中国国民党阶段,同时也同意了苏联“联俄容共”的要求。
1925年以蒋介石领导的黄埔军校师生发动东征,平定广东,奠定隔年北伐的基础。1925年7月1日,以中国国民党党员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并于隔年发动北伐。
1928年,奉系军阀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效忠于国民政府。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中国自国民革命以来的分裂局势宣告统一,再次建立了全国一统的法统政府。
1945年,领导国民革命军对日抗战胜利(八年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了中国自清朝以来与世界列强签订之对中国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跻身世界四强。
并成为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与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同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1946年1月10日至1月31日,由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定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并决定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
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但国大代表超过法定人数的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元旦公布,正式颁行《中华民国宪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民党
孙武在1935年4月3日授予二级上将。
原国民党一级上将(17人):
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白崇禧、阎锡山、张学良、陈诚、唐生智、朱培德、陈绍宽、陈济棠、刘湘、曹锟、程潜、宋哲元、陈调元、吴佩孚。
原国民党二级上将(24人):
于学忠、龙云、刘峙、刘镇华、何健、何成濬、杨虎城、徐源泉、商震、韩复榘、傅作义、杨爱源、李烈钧、卫立煌、孙连仲、张发奎、张治中、邓锡侯、陈仪、熊式辉、邹作华、孔庚、刘戡、罗奇。
扩展资料:中华民国国军军衔制度源起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肇建北洋六镇时即模仿普鲁士军制设立衔级,此即中国近代军衔制度之滥觞。
进入民国之后,北洋政府将新军时代军官分为都统、参领、军校三等,各官等又分正副协3级的3等9级(额外军官不列官等)的制度,改为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士官3阶:上、中、下士,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这个体制基本上被国军前身的国民革命军所继承,除1980年废除准尉阶级外,到目前都没有多大变动。
受普鲁士军制影响,国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后,将上将分为特级、一级与二级;最高阶的特级上将一衔,从设立此衔到2000年废除,仅授予时任(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一人;大陆时期一共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0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除了蒋中正嫡系的何应钦、陈诚,其余皆是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
1936年起,囿于上将员额有限,合于晋升二级上将规定的陆军中将,可以加上将衔,其服制同二级上将、领中将最高额薪俸,且二级上将职位出缺时可以优先晋任,唯1949年迁台之后没有中将加上将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级上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级上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国军军衔

民国时期国民党共有几位一级上将?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于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等。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1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陆军一级上将,后来又授予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授予刘湘(死后追授)、曹锟(死后追授)、程潜、 吴佩孚(死后追授)、宋哲元(死后追授)、陈调元(死后追授)、白崇禧、陈诚陆军一级上将。
http://baike.baidu.com/view/979817.html?ss=toolbar#1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综上所述,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国民党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1名,其中特级上将1名(授任1名)、一级上将17名(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陆军16名、海军授任1名)、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军人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上将54名(授任12名、晋任7名、追晋24名、追赠11名;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1人次(其中有20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46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从1935年"铨叙"后,到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其间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固有的"山头、派系"所制,各路军阀为自己的属下加官晋级、封官许愿还是屡见不鲜,而私自升迁军衔也不在少数。仅举山西为例,由一级上将、山西王阎锡山自己晋封的上将就有:王靖国、孙楚等。加之笔者所见《国民政府公报》并不完整,又可能有一些上将的任命未见于公报,所以本章所列上将尚不能认作1935年至1949年国民党军上将的全部。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国民党最能打的十位大将

张自忠:
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
在对日反包围战斗中身中7弹
李宗仁:
曾参加北伐战争。
抗日时期,指挥徐海会战,其中就有台儿庄。后参加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
1969年 1月30日 因肺炎在北京逝世。(关于他的死有争议,在他死之前涉入“梅花党案”,他被迫交出所谓“名单”,后他的秘书著书称他是被“革命群众”毒死。
杜聿明:
抗日期间指挥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孙立人:
1937年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抗战,重创日军
参加入缅作战,打赢仁安羌之战
1945年1月27日,他率领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病逝于台中,终年90岁
薛岳:
参加淞沪会战
指挥兰封会战,重创日军土肥原师团
薛岳指挥部队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敌106师团
指导第九战区各部进行反扫荡作战,先后取得陈山船埠、九岭、奉新等战役的胜利,收复通城、武宁等县城。
指挥上高会战。参加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
1998年5月3日,薛岳去逝,享年102岁
卫立煌:
指挥忻口战役并取得大捷
1944年滇西大反攻,在腾冲击败日军
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世
傅作义:
领导绥远抗战
平型关大捷
1940年,奇袭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三战役
1974年 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医院病逝
戴安澜:
参加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
入缅作战中,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
1941年4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张灵甫:
参加淞沪保卫战,打死打伤日军800余人
1938年,反击日寇,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取得德安大捷
解放战争:1947年5月16日,74师全线崩溃。张灵甫饮弹自尽。
王耀武:
参加第二次北伐
参加八·一三上海抗战,重创日军
参加南京保卫战
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3万余人
上高会战中,指挥74军消灭了锦河南岸的日军
参加浙赣会战
参加鄂西战役
亲自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
在解放战争受重创
1968年7月,病逝于北京
头帅应该授予何应钦,此人一生追随老蒋,最后官至陆军总司令,而且一生以与世无争出名,和朱老总有一比。
次帅授予冯玉祥,老冯是个军阀,一辈子都没跟老蒋真正合作过,他的政治品格虽不高,但是私德颇为受人敬仰,挺像彭总的。
三 帅 给 杜 聿 明,林 彪 的 角 色,南 征 北 战 屡 立 战 功,远 征 国 外。
四 帅 白 崇 禧 ,小 诸 葛 的 能 力 不 比 刘 军 神 差
五 帅 阎 锡 山,地 方 势 力,有 点 贺 龙 的 意 思
六 帅 陈 诚,是 蒋 的 嫡 系,能 耐 不 大 功 劳 不 小。
七 帅 张 治 中,老 蒋 嫡 系,政 治 部 长 出 身,也 是 国 民 党 中 少 数 干 当 面 指 责 老 蒋 的 人 之 一。
八 帅 胡 宗 南,简 直 象 个 土 匪,不 过 是 最 受 重 用 的 天 子 门 生, 盘 踞 一 方
九 帅 傅 作 义 ,抗 日 名 将,华 北 王。
十 帅 薛 岳,百 战 名 将 薛 老 虎。
我认为国民党最能打的将领只有三个。孙立人—远征军,方先觉—衡阳保卫战,陈明仁勉强算第三个—四平保卫战。李宗仁,薛岳,王耀武等中规中矩。杜聿明之流就废柴了。
何应钦、冯玉祥、白崇禧 、阎锡山、陈诚、张治中、胡宗南、傅作义、薛岳、李宗仁。
国民党十位大将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何应钦: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
2、冯玉祥: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冯基善,安徽巢县(今巢湖)人。西北军领导人。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参与领导辛亥滦州起义,任北方军政府总参谋长。
3、白崇禧:白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阿拉伯名“乌默尔”。毕业于保定军校,属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宗仁合称“李白”。系陆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
4、阎锡山: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参加反清活动。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
5、陈诚: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
6、张治中: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7、胡宗南:胡宗南(1896~1962)别名琴斋,字寿山,曾化名秦东昌,汉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陆军一级上将,黄埔系一期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8、傅作义: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国现代军事家,国民革命军将领,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9、薛岳: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先后任贵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主席、国大代表等职,国民革命军将领,军事家。
10、李宗仁: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著名抗日英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国民党上将名录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698472
国民党党上将
国民党军队正式授任上将的名单如下:
(一)特级上将
蒋中正1935 年4 月1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二)一级上将
阎锡山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冯玉祥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46年7 月27 日退役。
张学良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武昌行营主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西安事变后被监禁,1945年2月5日退役。
何应钦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部长。
李宗仁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朱培德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办公厅主任。
唐生智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财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
陈济棠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
陈绍宽1935 年9 月6 日任海军一级上将,授衔时为军委会海军部部长。
陈 诚 1936 年9 月26 日由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为驻赣绥靖军预备军总指挥、军委会宜昌行辕副主任。1939 年5 月2 日晋任二级上将时为军委会政治部部长。1947 年2 月21 日晋任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参谋总长兼任东北行辕主任。
(三)二级上将
陈调元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军事参议院院长。
何成浚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鄂绥靖公署主任,1946 年7 月26 日退役。
朱绍良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甘绥靖公署主任。
韩复榘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路总指挥。
宋哲元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二十九军军长。
刘 湘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四川剿匪总司令。
刘 峙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豫绥靖公署主任。
万福麟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五十二军军长,1946 年7 月27日退役。
何 键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四路总指挥。
白崇禧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前为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南路军总司令,后任军委会军训部部长。
刘镇华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十一路总指挥,1945 年11 月5日退役。
顾祝同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赣绥靖公署主任。
商 震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二军军长。
傅作义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五军军长。
徐永昌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三军军长。
于学忠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五十一军军长。
杨虎城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蒋鼎文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
龙 云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
徐源泉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1946年7 月26 日退休。
杨爱源1935 年12 月1O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四军军长,山西清乡督办。
程 潜1936 年1 月11 日任,授衔时为参谋本部参谋总长。
李烈钧1936 年12 月31 日任,授衔时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卫立煌1936 年9 月26 日由中将加上将衔,时为湘鄂赣边区清剿主任。1939 年5 月2 日晋任二级上将,时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孙连仲1936 年由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为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1942 年晋任二级上将,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薛 岳1936 年9 月26 日由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为贵州绥靖公署主任。1944 年9 月29 日晋任二级上将,当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余汉谋1936 年9 月12 日任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广东绥靖公署主任。抗战时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6 月13 日晋升二级上将,后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邓锡侯1937 年3 月11 日由陆军中将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四十五军军长、军委会重庆行营副主任。1947 年2 月21 日晋升二级上将。时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熊式辉1937 年9 月2 日由陆军中将晋加陆军上将衔,前任军委会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江西省军管区司令,后任军委会委员。1947 年2 月21 日晋为二级上将,时为东北行辕主任。
陈 仪1937 年9 月2 日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时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1947 年2 月21 日晋为二级上将,时任台湾行政长官。
(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
张发奎1936 年9 月12 日任陆军中将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苏浙边区主任,后任四战区司令长官。
张治中1935 年4 月4 日任陆军中将,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36年9 月晋加陆军上将衔,不久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
钱大钧1935 年4 月4 日任陆军中将,时任军委会委员长行营参谋长、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 1936 年9 月26 日 晋加陆军上将衔,后曾任全国航空委员会主任。
鹿钟麟1936 年1 月22 日任陆军中将,时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同年9 月26 日晋加陆军上将衔,后任军法执行总监、冀察战区司令。
马鸿逵1936 年l 月22 日任陆军中将,同年9 月26 日晋加上将衔,不久任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刘建绪1935 年4 月5 日任陆军中将,1936 年9 月26 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为第二十八军军长、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张之江1936 年1 月22 日任陆军中将,同年9 月26 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副院长。1946 年

军统八大金刚都有谁?

历史上的军统八大金刚:
1、何应钦(1890-1987)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内战失败后,随蒋退到台湾,1987年病逝于台湾。
2、刘峙(1892-1971)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指挥失误,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被称为长腿将军。内战时所属部队全军覆灭,又被讥笑位猪将军,1971年病逝于台湾。
3、顾祝同(1893-1987)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抗日主战派,在抗日战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皖南事变的刽子手,使新四军遭受重创,消弱了抗战力量,1987年病逝于台北。
4、蒋鼎文(1895-1974)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擅长机动作战,被称为飞将军。西安事变时,积极参与其中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内战中作战不利引咎辞职。1974年病逝于台湾。
5、张治中(1890-1969年)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抗日名将,积极投身于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坚持国共两党合作,被称为和平将军,1964年病逝于北京。
6、陈继承(1893-1971)国民党陆军中将,著有《操典纲领释义》《青年将校之德性与技术》等著作。内战失败后,退到台湾,1971年病逝于台北。
7、钱大钧(1893-1982)国民党上将,善于谋略,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对佛学有深入研究。退役后任台湾航空董事长,1982年病逝于台北。
8、陈诚((1898-1965)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嫡系,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都积极参与其中。1965年病逝于台北。
扩展资料
在军统内部,戴笠手下的实权人物便是毛人凤、郑介民、沈之岳和吴景中这四个人了。在戴笠乘坐的飞机失事后,郑介民接任了军统局长,毛人凤担任副局长,他们继承了戴笠的职务,可见二人在军统内的超然地位。
而沈之岳是戴笠的得意门生,曾经受戴笠指使潜入延安。据说沈之岳这个人文武双全,枪法很准,又精通俄语,英语,读过马列主义书籍,很快得到赏识,曾经作为我军领导人身边的秘书。至于吴景中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更让人熟知的是《潜伏》中冯恩鹤先生扮演的天津站站长吴敬中。
事实上,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原型就是吴景中。和潜伏中的结局一样,在解放前夕,吴景中逃离天津,在南京被毛人凤囚禁,后来经过蒋经国的保释,才恢复自由。这四位都军统内部的实权人物,都深受戴笠信任。但戴笠一死,军统便群龙无首。尽管毛、郑二人接替了戴笠的职务,但还是很难取代戴笠的作用。

国民党所有将领的名字

白崇禧 陆军一级上将:(1945.10.05晋升一级)、国防部长
陈 诚 陆军一级上将:(1939晋升二级)、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1947.02.21晋升一级)
周至柔 陆军一级上将: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1953.09晋升二级)、(台湾省政府主席)、总统府参军长
徐永昌 陆军一级上将:陆军大学校长、国防部长、总统府资政(1952.01晋升一级)
薜 岳 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晋升一级)
顾祝同 陆军一级上将: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参谋总长代国防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晋升一级)、国防会议秘书长
桂永清 海军一级上将:海军总司令(1951.06晋升二级)、参军长、参谋总长、1954.08.12病逝(追晋一级)
王叔铭 空军一级上将:空军总司令(1952.03晋升二级)、参谋总长(1959.01晋升一级)
彭孟缉 陆军一级上将:副参谋总长、代参谋总长、参谋总长(1955.06晋升二级)、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59.07.01晋升一级)、总统府参军长
郑介民 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次长(1959.07晋升二级)、国家安全局长、1959年12月11日病逝(1959.12.31追晋一级)
黄 杰 陆军一级上将:台北卫戍司令(1953.09晋升二级)、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警备总司令(1960.07晋升一级)、(台湾省主席)、国防部长
黄镇球 陆军一级上将:联合勤务总司令(1951年晋升二级)、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台北卫戌司令、警卫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62晋升一级)
胡宗南 陆军一级上将:澎湖防卫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02.15追晋一级)
朱绍良 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63.12.25逝世(1964追晋一级)
余汉谋 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09晋升一级)
黎玉玺 海军一级上将:海军总司令(1959.07晋升二级)、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1965.07.01晋升一级)、总统府参军长
高魁元 陆军一级上将:总政战部主任(1961.01晋升二级)、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67.07.01晋升一级)、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长
刘玉章 陆军一级上将:预备训练司令(1960晋升二级)、台湾警备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军管区司令(1970.06.25晋升一级)
刘安祺 陆军一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陆军总司令(1959.02.01晋升二级)、三军联合大学校长、国防研究院副院长(1970.06.25晋升一级)
赖名汤 空军一级上将:副参谋总长、联合勤务总司令(1963.07.01晋升二级)、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70.07.01晋升一级)
胡 琏 陆军一级上将:(一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1957.07晋升二级)、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72晋升一级)
陈大庆 陆军一级上将:(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国家安全局长(1960.01晋升二级)、警备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国防部长、1973.08.22逝世(追赠一级)
宋长志 海军一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海军总司令(1970.07.01晋升二级)、参谋总长(1976.07.01晋升一级)、国防部长
郝柏村 陆军一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1977.04.01晋升二级)、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81.12.01晋升一级)、国防部长
陈燊龄 空军一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86.01晋升二级)、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89.12.05晋升一级)
刘和谦 海军一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海军总司令(1983.05.16晋升二级)、联训部主任、战略顾问、参谋总长(1991.12.05晋升一级)
罗本立 陆军一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1987.12.02晋升二级)、联合勤务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1995.07.01晋升一级)
唐 飞 空军一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联训部主任(督察部主任)(1991.07.01晋升二级)、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1998.03.05晋升一级)、国防部长
汤曜明 陆军一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陆军总司令(1996.07.01晋升二级)、参谋总长(1999.02.01晋升一级)、国防部长
李 杰 海军一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7.12.16晋升二级)、海军总司令、参谋总长(2002.02.01晋升一级)、国防部长
李天羽 空军一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2002.02.01晋升二级)、参谋总长(2004.05.20晋升一级)、战略顾问、国防部长
霍守业 陆军一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2000.06.01晋升二级)、陆军总司令、军备副部长、战略顾问、参谋总长(2007.02.01晋升一级)
林镇夷 海军一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2005.06.01晋升二级)、海军司令、军备副部长、参谋总长(2009.02.05晋升一级)
二级上将(含追晋及追赠的二级上将)
罗 奇 陆军二级上将:(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1959.08晋升)
刘士毅 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总统府参军长(1950.03晋升)、战略计划研究会主任委员
林 蔚 陆军二级上将: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50.03晋升)、总统府战略顾问。1950年3月晋升
袁守谦 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政务次长(1950.03晋升)、代理部长
郭寄峤 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51.02晋升)、国防部长
孙立人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1951.05晋升)、总统府参军长
萧毅肃 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53.01晋升)
徐培根 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54.07晋升)、国防大学校长、常务次长
黄仁霖 陆军二级上将:联合勤务总司令(1955晋升)
石 觉 陆军二级上将:(二军团司令)、副参谋总长(1957.07晋升)、联合勤务总司令
梁序昭 海军二级上将:(两栖训练部队司令)、海军总司令(1957.07晋升)、国防部副部长
吉星文 陆军二级上将:1958年8月24日在金门炮战中伤重不治(1958.09追晋)
赵家骧 陆军二级上将:1958年8月23日在金门炮战中阵亡(1958.09追晋)
孙 震 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8.11晋升)
陈嘉尚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59.01晋升)、副参谋总长
何世礼 陆军二级上将: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59晋升)
马纪壮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总司令、国防部次长、国防部副部长、联合勤务总司令(1959.01晋升)、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国防部副部长
罗 列 陆军二级上将:(一军团司令)、陆军总司令(1959.07晋升)
蒋经国 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战部主任、(退辅会副主委代主委)、(退辅会主委)(1960.07晋升)、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长
袁 朴 陆军二级上将:(一军团司令)、陆军副总司令(1961.08晋升)
刘国运 空军二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63.01晋升)
唐守治 陆军二级上将:(一军团司令)、副参谋总长(1963.01晋升)、总政战部主任
徐焕升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1963.01晋升)、空军总司令。
李运成 陆军二级上将:(澎湖防卫司令)、宪兵司令(1963.12晋升)、陆军副总司令、参谋总部特别行政助理官
余伯泉 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63.12晋升)、总统府参军长、联合作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军联合参谋大学校长、三军大学校长
尹 俊 陆军二级上将:(宪兵司令)、澎湖防卫司令(1964.12晋升)、金门防卫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军管区司令
刘广凯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海军总司令(1965.02晋升)、参谋总长特别助理、联合勤务总司令、联训部主任
罗友伦 陆军二级上将:(一军团司令)、陆军副总司令(1965.02晋升)、总政战部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
陈有维 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65.07晋升)
王多年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陆军副总司令(1966.12晋升)、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联合勤务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冯启聪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海军总司令(1966.12晋升)、联训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
魏崇良 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67晋升)
于豪章 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1969.07.05晋升)
张国英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1969.12晋升)、陆军代总司令、联训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郑为元 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陆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1969.07.01晋升)、联合勤务总司令、警备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退辅会主委)、国防部长
雷炎均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70.07.01晋升)
王 升 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1970.07.01晋升)、总政战部主任、联训部主任
陈衣凡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70.07.01晋升)
罗英德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参谋总长特别行政助理官(1970.07.01晋升)
俞柏生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70.07晋升)
崔之道 海军二级上将:常务次长(1970.07晋升)
马安澜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陆军总司令(1975.04晋升)、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参军长
司徒福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75.04晋升)
蒋纬国 陆军二级上将:(三军大学副校长)、三军大学校长(1975.08.16晋升)、联合勤务总司令、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
乌 钺 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76.06晋升)、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
邹 坚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海军总司令(1976.07.02晋升)、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
汪敬煦 陆军二级上将:(情报局长)、警备总司令(1978.06.01晋升)、国家安全局长、总统府参军长
陈守山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警备总司令(1981.12.01晋升)、国防部副部长
蒋仲苓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陆军总司令(1981.12.01晋升)、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长
郭汝霖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82.01.05晋升)、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参军长
姚兆元 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
许历农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总政战部主任(1983.05.16晋升)
宋心濂 陆军二级上将:(十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1983.05.16晋升)、国家安全局长
言百谦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1983.05.16晋升)、国防部副部长、总政战部主任
陈坚高 陆军二级上将:(作战次长)、副参谋总长(1984.07.01晋升)、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
温哈熊 陆军二级上将:(驻美军事采购团长)、联合勤务总司令(1984.08晋升)
叶昌桐 海军二级上将:(计划次长)、副参谋总长(1986.01晋升)、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赵万富 陆军二级上将:(十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1986.01晋升)、联训部委员、陆军副总司令
杨亭云 陆军二级上将:警备副总司令(1987.12.02晋升)、总政战部主任兼执行官、总政战部主任
赵知远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87.12.02晋升)、国防部副部长
郭宗清 海军二级上将:(常务次长)、国防部副部长(1987.12.02晋升)、联训部主任
夏 甸 海军二级上将:(计划次长)、联训部主任(1987.12.02晋升)、副参谋总长
黄幸强 陆军二级上将:(八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1987.12.02晋升)、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
罗 张 陆军备役二级上将:(警备副总司令)、内政部警政署长(1988.06晋升)
刘曙晞 海军二级上将:(中山科学研究副院长)中山科学研究院长(1989.10.16晋升)
华锡钧 空军二级上将:(中山科学研究副院长)、航空技术发展中心主任(1989.10.16晋升)
果 芸 陆军二级上将:(国防管理学院院长)、驻美国军事采购团团长(1989.10.16晋升)
林文礼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89.12.05晋升)、总统府参军长、航空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周仲南 陆军二级上将:(宪兵司令)、警备总司令(1989.12.05晋升)
汪多志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1991.01晋升)、国防部副部长
程邦治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副参谋总长(1991.07.01晋升)
庄铭耀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1991.07.01晋升)、海军总司令
陈廷宠 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陆军总司令(1991.07.01晋升)、总统府参军长
王若愚 陆军二级上将:(宪兵司令)、军管部司令(1992.10.01晋升)
王文燮 陆军二级上将:(联合勤务副总司令)、督察部主任(1992.10.01晋升)、联合勤务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
顾崇廉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2.10.01晋升)、国防部副部长、海军总司令
李桢林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兼战略顾问(1992.10.01晋升)、陆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殷宗文 陆军二级上将:(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国家安全局长(1993.08.01晋升)
杜金荣 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督察部主任、副参谋总长、总政战部主任(1995.01.01晋升)
伍世文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5.01.01晋升)、海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长
蔡春辉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5.01.01晋升)
丁之发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督察部主任(1995.01.01晋升)、联合勤务总司令
李建中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5.07.01晋升)、军管部司令
黄显荣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95.07.01晋升)
杨德智 陆军二级上将:(后勤次长)、副参谋总长(1996.12.01晋升)、联合勤务总司令
夏瀛洲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6.12.01晋升)、三军大学校长(国防大学校长)
曹文生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总政战部主任(1997.12.16晋升)
陈镇湘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军管部司令(1998.02.01晋升)、陆军总司令、国防大学校长
陈肇敏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98.06.11晋升)、战略顾问、军备副部长、退伍、国防部长
丁渝洲 陆军二级上将:(军事情报局长)、国家安全局长(1999.02.01晋升)
金恩庆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军管部司令(1999.02.01晋升)
王汉宁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9.12.16晋升)
苗永庆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9.12.16晋升)、海军总司令
邓祖琳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99.12.16晋升)、总政战部主任(总政战局长)
谢建东 陆军二级上将:(联合作战训练暨督察部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联合后勤司令)(2000.06.01晋升)、后备司令、国防大学校长
朱凯生 陆军二级上将:(联合作战训练暨督察部主任)、副参谋总长(2002.02.01晋升)、陆军总司令(陆军司令)、军备副部长
费鸿波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2002.02.01晋升)、国防大学校长
刘贵立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2002.02.01晋升)、空军总司令(空军司令)
陈邦治 海军二级上将:(军管副司令)、军管司令(后备司令(2002.08.06晋升))、总政战局长、海军总司令(海军司令)
高华柱 陆军二级上将:(联合作战训练暨准则发展室主任)、联合后勤司令(2003.02.01晋升)
薛石民 陆军二级上将:(军事情报局长)、后备司令(2003.09.01晋升)、国家安全局长
陈体端 陆军二级上将:(常务次长)、后备司令(2004.04.01晋升)
曾金陵 陆军二级上将:(十军团司令)、副参谋总长(2004.05.20晋升)、国防大学校长
冯世宽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2004.05.20晋升)
戴伯特 陆军二级上将:(军事情报局长)、联合后勤司令(2004.05.20晋升)
胡镇埔 陆军二级上将:(常务次长)、总政战局长(2005.02.01晋升)、陆军司令、(退辅会主委)
余连发 陆军二级上将:(军事情报局长)、后备司令(2005.06.01晋升)、
赵世璋 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司令))、副参谋总长(2006.02.16晋升)、陆军司令、军备副部长
王立申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司令)、副参谋总长(2006.02.16晋升)、海军司令
沈国祯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司令)、空军司令(2006.02.16晋升)
季麟连 海军二级上将:(联合作战训练暨准则发展室主任)、联合后勤司令(2006.02.16晋升)
吴达澎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总政战局长(2006.02.16晋升)、副参谋总长
彭胜竹 空军二级上将:(军事情报局长)、副参谋总长(2006.04.01晋升)、空军司令
金乃杰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作战指挥官)、联合后勤司令(2007.02.01晋升)、国防大学校长
陈国祥 海军二级上将:(总政战局副局长兼执行官代局长)、总政战局长(2007.03.15晋升)
高广圻 海军二级上将:(常务次长)、副参谋总长(2007.05.21晋升)、海军司令
彭进明 空军二级上将:(防空炮兵指挥官)、副参谋总长(2007.07.16晋升)
杨天啸 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指挥官)、总政战局长(2008.03.01晋升)、陆军司令
严 明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司令)、副参谋总长(2008.10.16晋升)
陈永康 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司令)、副参谋总长(2009.05.21晋升)
雷玉其 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司令)、空军司令(2009.7.16晋升)
宋 锷 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3月-?)(晋升时间待考)

国民党到台湾后的军衔有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都有谁呀?

到台湾以后,大部分一级上将是在‘参谋总长’一职上晋升计有:
周至柔 1951年空军
桂永清 1954年海军
彭孟辑 1959年
王叔铭 1959年空军
黎玉玺 1965年海军
高魁元 1968年
赖明汤 1970年空军
宋长志 1976年海军
郝柏村 1981年
陈桀龄 1989年空军
刘和谦 1991年海军
罗本立 1995年
唐 飞 1998年空军
汤曜明 1999年
最近在这个职务上晋升的李杰海军一级上将,已经不是国民党政府晋升的了。
还有在其他职务上晋升的有:
黄镇球 1961年参军长
黄 杰 1960年警备总司令
刘玉章 1970年警备总司令
刘安琪 1965年国防研究院副主任
还有安慰性质的‘战略顾问’‘总统资政’计有:
薛 岳 1950年
徐永昌 1952年
顾祝同 1952年
余汉谋 1965年
胡 琏 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