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乔木,胡乔木的身平??????????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3 00:18:00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电影《志愿军》胡乔木扮演者

张一鸣。根据查询《志愿军》电影剧情显示,胡乔木是一位正直的志愿军是由张一鸣扮演。《志愿军》是陈凯歌执导,吴京,魏晨等人主演,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抗战的故事,于2023年9月28日在爱奇艺上映。

胡乔木诗词

胡乔木诗词如下(部分):
1、攀山越水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登临何限意。佳气盈天地。来者尽翘翘。前峰喜更高。——《菩萨蛮·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原子弹爆炸(1964年10月)其三》
2、昂昂七亿移山志。忍能久久为奴隶。双手扭乾坤。教天认主人。浮云西北去。孔雀东南舞情景异今宵。天风挟海潮。——《菩萨蛮·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原子弹爆炸(1964年10月) 其二》
3、神仙万世人间锁。英雄毕竟能偷火。霹雳一声春。风流天下闻。风吹天下水。清浊分千里。亿众气凌云。有人愁断魂。——《菩萨蛮·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原子弹爆炸(1964年10月)其一》
4、穆穆秋山,娓娓秋湖,荡荡秋江。正一年好景,莲舟采月,四方佳气,桂国飘香。玉绽棉铃,金翻稻浪,秋意偏于陇亩长。最堪喜,有射潮人健,不怕澜狂。天堂。一向宣扬。笑今古云泥怎比量。
算繁华千载,长埋碧血,工农此际,初试锋芒。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沁园春·杭州感事(1964年10月)》
5、花开何用愁花谢,白发三千。何让春妍。老马知途好着鞭。生离死别寻常见,羡甚神仙。
万古团圆。不尽生机赞逝川。——《采桑子·反愁(1965年5月) 其四》
6、今夕复何夕,四海共光辉。十里长安道上,火树映风旗。万朵心花齐放,一片歌潮直上,化作彩星驰。白日羞光景,明月掩重帷。
天外客,今不舞,欲何时。还我青春年少,达旦不须辞。乐土人间信有,举世饥寒携手,前路复奚疑。万里风云会,只用一戎衣。——《水调歌头·国庆夜记事(1964年10月)》

胡乔木是谁?

胡乔木(1912-1992)
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时工委委员。
1937年后,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1945年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8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遗体于10月4日火化。按照生前遗愿,10月26日将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1994年,《回忆胡乔木》、《胡乔木文集》出版发行。
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1.4万件档案资料和4万余册图书,由其子女分别捐赠给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盐城市。
1997年6月1日,胡乔木塑像在江苏盐城图书馆揭幕。
妻子:原名李桂英(1918—1994.12.10),改名“谷羽”。安徽天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七·七”事变后赴延安。1938年8月调西安青联办事处做青年统战工作。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兼党支部书记。 1960年任中科院新技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任中科院副
秘书长,1982年任中科院顾问。1994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长女:原名胜利,改名“木英”。
长子:原名幸福,改名“石英”
次子:原名和平,改名“海泳”。
胡乔木(1912-1992)
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时工委委员。
1937年后,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1945年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8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遗体于10月4日火化。按照生前遗愿,10月26日将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1994年,《回忆胡乔木》、《胡乔木文集》出版发行。
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1.4万件档案资料和4万余册图书,由其子女分别捐赠给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盐城市。
1997年6月1日,胡乔木塑像在江苏盐城图书馆揭幕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
--------------------------------------------------------------------------------
胡乔木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战线上的重要领导人。他对哲学、社
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创的见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
一、中共党史研究。胡乔木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莫过于对中共党史这一中国特
有的全新的学科的开创和拓展。由毛泽东决定,《人民日报》一九五一年“七一”前
夕发表了胡乔木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该文第一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
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完整地、系统地简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文章发表以后,当即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毛泽东思想
的教科书,被公认为中共党史的奠基之作,对党史教育和党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为拨乱反正、继往开来,中央决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作为决
议起草组的负责人,胡乔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集中集体讨论的意见,科学地解决
了评价“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历史与确立毛泽东历史地位、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种
种问题。胡乔木在历史决议起草过程中所作的《〈历史决议〉要注意写的两个问题》、
《〈历史决议〉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几个论断》、《关于〈历史决议〉的几点说明》
等三十多次谈话、讲话,他起草和修改的决议文本,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特别是“文
化大革命”的历史,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作了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
二、新闻学研究。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新闻工作是胡乔木投入精力最多的领
域。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胡乔木成为杰出的政论家,卓越的新闻学家,新中国新闻事
业的奠基人。关于办报方针,胡乔木多次强调,“报纸是党的工具,是帮助党推动工
作前进的”。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
策,要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形势、成就和问题。关于评论,胡乔木指出:“评论
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党所以要办报纸,就是因为要对各种事情发
表党的意见,发表评论”。
关于新闻、通讯,胡乔木早就提出要善于把每天发生着的丰富的和有教育意义的
新的东西写成新闻和通讯来供给报纸。我们最需要努力发展的,是好的新闻和通讯。
报纸的生命主要寄托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和通讯上面。关于文风,胡乔木曾明确提出
“废除党八股,建立新文风”、“打破一切固定格式”、“建立新鲜活泼生动有趣的
文风”的要求。
三、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适应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生
活的需要,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文字改革工作。一九四九年十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胡乔木受毛泽东委派,为发起人之一。一九五三年十月又任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主任。一九五四年十月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承担文字改革三项任务;简化汉字,
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胡乔木是制定《汉字简化方案》(一九
五六年国务院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一九五八年全国人大批准)的主要参与者,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一九五六年)也是他负责起草的。对这三个法规
性的文件,他都在重要会议上或作专题报告,或作详细说明。他的学术思想和观点,
在制定这些重要文件的过程中得到阐述和论证,也被这些文件所吸收。
四、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研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解决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胡乔木的社会
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经
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修改、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发表的《人民日报》编
辑部文章。胡乔木是文章的起草人。
该文是《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续篇,针对国际共产主义队伍思想严重
混乱,回答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胡乔木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是《关于人
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此文在学术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区别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
主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前者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后者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论述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出发
点,并由此找到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现实的革命的道路,从而对解放人的
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答案。
--------------------------------------------------------------------------------
胡乔木,江苏省盐城县人,一九一二年生,一九三○年在北平加入共青团,一九三五年在上海转为中共党员。在北平工作期间,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曾参加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在九一八事件以后的抗日爱国运动。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参加左翼文化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地下党的领导工作,是党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中的重要领导者之一。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和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一九三七年到延安,任中央青委委员。一九四一年起任毛泽东同志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为中央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其他一些文件,撰写了一些评论。一九四八年和一九四九年先后任新华总社社长和新闻总署署长,一九五○年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一九五四年起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一九五六年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参加起草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五六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和其他一些文件。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其他一些评论。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赴苏联的代表团,积极参加了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一九七七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毛泽东同志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
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
  胡乔木(1912-1992)
  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时工委委员。
  1937年后,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1945年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8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遗体于10月4日火化。按照生前遗愿,10月26日将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1994年,《回忆胡乔木》、《胡乔木文集》出版发行。
  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1.4万件档案资料和4万余册图书,由其子女分别捐赠给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盐城市。
  1997年6月1日,胡乔木塑像在江苏盐城图书馆揭幕。
  妻子:原名李桂英(1918—1994.12.10),改名“谷羽”。安徽天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七·七”事变后赴延安。1938年8月调西安青联办事处做青年统战工作。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兼党支部书记。 1960年任中科院新技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任中科院副秘书长,1982年任中科院顾问。1994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长女:原名胜利,改名“木英”。
  长子:原名幸福,改名“石英”
  次子:原名和平,改名“海泳”。
  胡乔木的另一面请参见:
  http://www.gmw.cn/content/2007-01/10/content_509240.htm

《胡乔木·人比月光更美丽》原文 主题 赏析 概要

文学名作《胡乔木·人比月光更美丽》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胡乔木,著名社会科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1912年,江苏盐城人。曾就学于清华大学英美文学系。后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1941年起任 *** 同志秘书, *** 中央政治局秘书。1948年以后历任新华总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77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 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 *** 的三十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及其他一些评论文章。
内容概要
凤凰

谁曾经看见凤凰飞翔?/谁曾经听见凤凰歌唱?/没有谁。惟有驾驶幻想,/能追寻长生不老的鸟王。/他衔着幸福和光明的希望,/殷勤地来往在人间天上。谁最早画出凤凰的形象?/谁最早唱出凤凰的诗章?/不知道。多谢往古的巨匠,/让多情的仙鸟歌舞在穹苍。/飞下去,你五彩缤纷的翅膀! /向天高地远,地久天长。
茑萝
莫要对微贱的茑萝轻藐: /它不能独立,到处缠绕; /它茎软,可怜的叶也细,花也小; /到寒冷的冬天,就全身枯槁。人不用操劳,地不用拣选,/一粒子生成个富庶的家园。/手臂多纷纭,多珍惜空间; /口唇多灵巧,多珍惜语言! 我们人谁能免互相依靠?/谁能够无挂牵直升云表?/最强的心脏缠绕得最牢,/最广的关联是最高的荣耀。比茑萝耐老的人生,你绵延,/请倾泻更多的葱翠光鲜; /请热烈地开花把人间装点,/像繁星照耀无限的蓝天。
歌者
羡慕我的,赠给我鲜花,/厌恶我的,扔给我青蛙。/酸甜苦辣,为美的追求,/这缭乱的云烟怎得淹留! /在路旁劳动和休息的乡亲,/凭咱们共死同生的命运,/我要上高山,看人寰的万象,/要畅饮清风,畅浴阳光,/要尽情地歌唱,唱生活的情歌,/直到呕出心,像临末的天鹅。
仙鹤
仙鹤啊,莫离开亲爱的人间,/请留下,羽化的人性的模范! /你的仪态是优雅的峰端,/你的丹顶是珍异的王冠。/你娴静,又欣然起舞翩跹,/你沉默,又俄然飞鸣震天。/除了避敌,你行止常闲,/除了孵卵,你直立不蜷。/不猛不怯,你温良而庄严,/不骄不媚,你入世而超然。/勇毅啊,你不顾远道无援,/忠信啊,你每年春北秋南。/你选中中华作你的家园,/这天赐的良缘谁不艳羡! /我们多少千年的友伴,/怎能够看着你遭受凶残! /我们从今定力赎前愆,/请相信,这人间有恶,更有善。/失掉你,我们怎觍颜自安?/蓝天下竟无处容你盘桓?皎洁的生灵,地上的天仙,/仙鹤啊,莫离开亲爱的人间!
仙鹤啊,莫离开亲爱的人间,/皎洁的生灵,地上的天仙! /蓝天下竟无处容你盘桓?/失掉你,我们怎觍颜自安?/请相信,这人间有恶,更有善,/我们从今定力赎前愆! /怎能够看着你遭受凶残,/我们多少千年的友伴! /这天赐的良缘谁不艳羡,/你选中中华作你的家园! /忠信啊,你每年春北秋南,勇毅啊,你不顾远道无援。/不骄不媚,你入世而超然,/不猛不怯,你温良而庄严。/除了孵卵,你直立不蜷。/除了避敌,你行止常闲。/你沉默,又俄然飞鸣震天,/你娴静,又欣然起舞翩跹。/你的丹顶是珍异的王冠,/你的仪态是优雅的峰端。/请留下,羽化的人性的模范,/仙鹤啊,莫离开亲爱的人间!
怀旧
在一个秋夜,没一点喧哗。/你悄悄进门,像是回到家。/久违的老友啊,坐下请喝茶,/拉拉咱俩过往的生涯。少年的美梦够多么开怀! /壮年的战斗够多么痛快! /历史的洄流多叫人感慨! 我们多羡慕将来的一代! 乘兴走上冷静的街头,/纪念碑前把脚步停留。/碑座的浮雕摩挲个不休,/热血在我们全身奔流。当头的明月给我们作证,/我们的精力还多么旺盛! /天哪,让我们再一次年轻,/把人生的道路再走一程! 可恨的瞬间!一切都还了原。/在骨灰盒里你默默长眠。/我继续工作着,寻思着有一天,/停止了呼吸,许能再相见?真能再相见,在一起回想,/在人世可留下什么惆怅?/在那儿我们只种下希望,/这宝贝,如今正愈长愈壮。

打开窗户,不用奔走操劳,/就能见浪拍海岸,云起长天,/楼房拔地,道路延伸到广远,/自然和人类一切神奇的创造。/分担不分担人世的喜怒欢哀,/随你的自由; 安坐在自己的席位,/饱看舞台上进出的一群群傀儡,/有兴致,就评评剧本和演出的成败。/窗开着像关着,人存在也像不存在。/扰扰的红尘除观照于你何有?/群众都拜倒于你的澄明的睿智。/忽然你瞥见一个跌倒的小孩,/车在飞驰,你跳出闭锁的小楼。/你活了,你为这孩子活下来,敢去死!
作品鉴赏 胡乔木是重要的和著名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也写过一些有影响的旧体诗词和新诗,《人比月光更美丽》就是他本人编定的旧体诗词和新诗的结集,收有新诗26首。诗集的题目为1946年发表的一首诗的末句,这诗抒写对于天伦之乐的眷恋,作为题目,似有个人与家庭的纪念的含义,同时,也提示了整本诗集所贯穿的对于“人”的关注这一突出主题。理论家与诗人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我们通常把带些诗人气质的理论家称为诗人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瓦雷里、海德格尔、萨特、加谬、马尔库塞等,都是这类诗人哲学家。胡乔木与这些人不同,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然而他身上一直保持着诗人的气质。如果说从胡乔木公开发表的政治论文论著里不大容易看出来政治与诗的结合,那么,在诗里则表现了这种结合。这是因为,诗毕竟是言志的东西,它与党的政治文件是很有些区别的。在胡乔木的诗里,可以看到更多的诗人的个性——当然,这种个性与党性,在胡乔木身上是统一的。在《仙鹤》诗里,诗人描述了他所向往的做人的境界:入世而超然,行止常闲,性本娴静沉默,但却可以愕然惊天动地。应该说这是很高的精神境界,正如孙子兵法所说:静若处子,动若猛虎。政治家通常都是入世的,而有几分超然态度,那就是说有了几分诗意。法国政治家戴高乐曾经说过:政治的最高境界是诗的,大概指的就是胡乔木在这里描述的境界了。《怀旧》诗是一首把诗人内心世界触及很深的诗,或者说是一首很动情的诗。这诗是诗人住院治病时写成的。我们不能肯定这诗写的是梦境还是白日的幻觉,然而可以肯定在一瞬间诗人重逢了已经去世的熟悉又亲密的老朋友。这里最传神的几句是:“在一个秋夜,没一点喧哗。/你悄悄进门,像是回到家。”“乘兴走上冷静的街头,/纪念碑前把脚步停留。/碑座的浮雕摩娑个不休,/热血在我们全身奔流。”总觉得这里寄托着一些感慨,诗人的感情是稍稍有些惆怅与沉郁的,时代的主题与个人情怀的抒发,在这里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松林》也是一首较多地吐露个人情怀的诗:饱阅悲欢,历经风雨,起落坎坷,豪放而恬淡。这样的襟怀借助松林这个形象抒写出来,感人的力量是很强的。也许可以说,《窗》这首诗触及了诗人投身政治斗争的动因这一深层的问题。一个生性恬淡、娴静、沉默的人,为什么要投身于现实的时代的政治斗争?诗人在这里仿佛是回答说:如果不关注众生的苦难生死,那么,人存在也像不存在,澄明的睿智也将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诗人不赞成那种台下看戏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的活力来自对扰扰红尘的关注。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很难从胡乔木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里读到的。胡乔木的这些新诗,除开《窗》一首是十四行体,《虹的传说》一首为自由体之外,其余都是“试图运用和提倡一种简易的新格律,其要点是以汉语口语的每两三个字自然地形成一顿,以若干顿为一行,每节按各行顿数的同异形成不同的节奏,加上适当的韵式,形成全诗的格律。”(胡乔木本诗集《后记》)当今的时代是诗的散文化时代,所以诗人说他对于他所采取的艺术形式,愈不“入时”也愈觉自珍。格律体虽然可能带来一些落套或过事雕饰的情况,但也给胡乔木的创作带来了精警澄明的艺术风格,有利于充分发挥汉语的特长和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提炼思想,推敲语言。如引起强烈反应的《金子》诗里的句子:“一颗心不知丢失了多久,/好容易才又跳动在胸口”,“人性的奇珍,埋没到如今,/发亮了,像迷途的飞鸟投林”,都是节奏鲜明而又富于变化的好例子。在《秋叶》诗里,诗人用格律体来刻画形象,也很传神,取得了成功: “旋转,低回,依依地眷顾,/秋叶落下来,夹着些絮语”,“不幸有姐妹在火里捐躯,/青烟默默地把残灰守护。”这都说明,胡乔木的尝试和提倡是值得注意的。

三胡故里是哪三个人

  三胡故里指的是胡乔木、胡绳、胡华。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1930年入清华大学、1933年入浙江大学,均肄业。胡绳出生于1918年,1934年入北京大学,1937年后,历任生活书店、《读书月报》、《大众生活》编辑。胡华出生于1921年,1937年肄业于浙江高等师范,1938年入陕北公学,1946年任华北联合大学史地系副主任,1947年开设《中国外交史》课程。

  三胡故居原坐落于盐都区鞍湖街道张本村张本庄蟒蛇河北岸。四合大院,东西长约42米,南北宽约32米,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有房屋25间,始建于民国初年。具体布局为:大门厅朝南,北面正堂屋3间,东侧紧靠东门厅为小花园,院中东西两侧各有4间厢房,东厢房的东侧建有书房、粮仓各3间,东北角建有3小间杂用房,另有厨房、浴室、厕所和存放大型农具用的敞圈。

  整体建筑均为清代风格,青砖小瓦,木梁5柱,木板隔山。客厅、厢房均有走廊,红漆木柱,雕花落地,格扇门窗。门厅及堂屋门头镶嵌着图案各异、雕工精细的砖刻。院内除有一方小花园外,还植有银杏、紫薇、翠竹等树木花草,厢房前摆有几口荷花缸。大院外正门厅前面有一条公用巷道,张本庄人称“中巷”。

  胡乔木之父胡启东先生,早年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连任国会议员。原故居中的客厅是当年国民政府拨款为启东先生所建。后随胡启东先生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变,使故居的建筑逐步扩展。

毛主席生日当天,得知胡乔木吐了一盆血,吩咐王鹤滨:快去看乔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建设、肃反、抗美援朝等事情堆积如山,毛泽东日理万机,急需秘书帮忙处理事务。
当时他的身边已经有了田家英和叶子龙等人,但他还是比较依赖 胡乔木 。
1939年4月,在五四运动迎来2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杂志在延安复刊,当时谁当主编,难以选择。
才华横溢的胡乔木刚刚回到延安不久,长期奋斗在宣传岗位上的他得到领导的重视,随后,27岁的胡乔木成为了这本杂志的掌门人。
既然是纪念五四运动,那就要以青年为题来办,怎么写,给读者写什么?成为了诸多难题。胡乔木刚刚回延安,灵光一现,给杂志社出了个题目: 我是怎么回到延安的?
宣传部的同志都非常佩服胡乔木这个思路,在当时的中国,外忧内患,那种打着“救国”旗号的思想急剧泛滥,作为中央青委的刊物,好好引导青年是重中之重。
有人开玩笑说,这样一来,就有了当年陈独秀主办《新青年》的味道了。
既然有了主题,那就要采访写作,胡乔木带领杂志社的同志对刚回到延安的很多青年进行了采访,并找到一大堆的素材。
随后,几个主笔开始了第一期的写作,胡乔木不仅是《中国青年》的领导者,他自己也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
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不仅深入分析了中国青年趋向马克思主义的深刻 历史 原因和现实意义,还明确指出阻碍青年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面面俱到,有理有据,再加上流畅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向来注重人才和文采的毛泽东对胡乔木赞赏有加。
据说毛泽东读了这篇文章后,连连称赞说: “这个胡乔木是个人才!” 这位日后毛泽东亲自点名胡乔木当自己的秘书做了铺垫。
1940年,延安的“安吴青”培训班改名为“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时胡乔木出任教务长。
真正让胡乔木迎来曙光的是1941年,这年年初,胡乔木和妻子喜获爱女,这就是后来的胡木英。
2月的一天早上,王若飞来看望胡乔木,并给胡乔木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说: “毛主席那里缺人手,需要一名秘书,要不你去吧。”
实际上王若飞是试探的意思,因为毛主席已经点名让胡乔木去了,胡乔木谦虚道:“我一直在宣传岗位上工作,去给毛主席当秘书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没有经验,也没当过秘书。”
听说是毛主席点将,胡乔木为之一惊,这不仅是毛主席对他的认可,更是对他的考验啊。
就这样,胡乔木带着激动而又如履薄冰的心情开始到毛主席身边当秘书, 这一干就是20多年。
那么,胡乔木究竟有何能力,难道一篇文章毛主席就能看出他的文笔? 其实,这和胡乔木多年的积累有关,在毛主席发现他之前,他已经是党内的知名人士。
这为他成为“中央一支笔”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清朝末年,在江苏盐城的张本村,一个年轻寡妇带着儿子胡启东艰难度日,在那个年代,胡家因为贫穷,是根本没有能力供养胡启东读书的,但幸运还是降临在这个家庭。
村里一个大户人家,找了个私塾先生给自己家的孩子当家教,但是这个孩子不听话,觉得无聊至极,所以想找到伴读的孩子。
正好胡启东和这个孩子年龄相仿,这个大户人家便邀请胡家寡妇带着胡启东到他们家,胡启东这才有了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他十分争气,没多久就考中了秀才,胡家也便成为了书香世家。
胡启东 ,便是胡乔木的父亲。
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胡启东给儿子起名胡鼎新,来自于成语革故鼎新,胡乔木是他后来起的笔名。
在胡启东的精心培养下,胡乔木从小就学习很好,在鞍湖小学毕业时,胡乔木就是全校第一,在当年那个年代,可以名列前茅,简直所向披靡。
随后,胡乔木进入中学读书,他第一次读到了陈独秀和瞿秋白等人的文章,从这个时候开始,胡乔木的思想就已经被激发。
尤其是大革命失败以后,胡乔木在高中选择了理科,但他十分喜欢诗词歌赋,他写的很多诗歌都被学校刊登,实际上此时已经体现出了胡乔木的文学天赋。
据胡乔木的同学乐怡然回忆,胡乔木上高中的时候十分喜欢看书,虽然一目十行,但过目不忘。他学习成绩好也是理所当然。
1929年,胡乔木的家乡发生了一场大旱,全年颗粒无收,家庭的重担压在了胡乔木的身上,随后校长为胡乔木伸出了援手,并告诉他,考一个好学校很重要。
在老师的建议下,18岁的胡乔木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的 清华大学 ,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在当时的北京流传着一句话说: 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
这句话说的是北京的丈母娘选女婿的标准,虽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但这反映了当时北京这几所大学的地位。
胡乔木可以跻身清华,说明了他的学习能力,但是当时北京的气氛并不好,尤其是革命初期,各种势力相互排斥。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南方战斗,北京的学生一不留神就会被拘留,尽管如此,胡乔木还是多次组织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并率先加入了共青团。
因为胡乔木学的是理科,再加上他对文学的偏爱,他和老师建议想学习 历史 ,所以老师根据他的才能,同意胡乔木转入了 历史 系。
但命运无常,由于个人前途,胡乔木1931年充分考虑了他的革命理想后,决定离开清华园,也就是说,胡乔木在清华的时光只有一年多。
随后,他被北平市委调去担任宣传部长一职,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盐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到上海工作。
胡乔木到上海不久,就得知了红军快到陕北的好消息,胡乔木为之高兴,在上海大造声势,写了很多“打倒国民党”的文章,遭到国民党的逮捕。
当时他和著名作家冯雪峰联系密切,冯雪峰虽然对胡乔木并不熟悉,但还是建议他到延安,因为此时有一大批的作家都奔赴延安,比如丁玲等人。
胡乔木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20年之久,他的贡献有哪些,从建国前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胡乔木的贡献和能力。
因为胡乔木来到毛主席身边时,正面临一些重大事件,首先是重庆谈判,然后是迁往西柏坡,再是去北平。
在重庆谈判期间,面对国民党黑云压城的气势,发表一些有见地的社论就显得十分重要,胡乔木对此写了很多不错的文章。
胡乔木在文章中说, 如果蒋介石永远这样,中国就永远会内战,民主不能靠独裁者,应该靠人民争取。
现在我们要实事求回答两个问题,第一,经过这种独裁的统一,中国究竟能不能达到民主,第二,经过这种独裁的方法,中国能否统一?
毛泽东在读完胡乔木的文章后,非常满意,给胡乔木做了简单修改后,马上指示这篇文章在《解放日报》全文刊登,这不仅让胡乔木声名大噪,也让国民党统治闻风丧胆。
随后,从1945年到1948年到西柏坡期间,胡乔木在工作上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政治上也是一名高级干部了。
在从延安撤离前,胡乔木有了一个新的职务,和新华社有关,当时新华社的一部分跟随廖承志去了太行山,剩下的迁至西柏坡,胡乔木临危受命,成为了 新华社总编辑。
这个职位对毛主席来说相当重要,因为作为党内重要的公开媒体,任何人发表文章都要经过胡乔木的审阅,但毛主席之所以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胡乔木,也是对胡乔木文笔和工作能力的信任。
在西柏坡期间,算是胡乔木的高光时刻,他的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大多都是在这个时间写的,比如《屠夫,奴才和白痴》《假和平和真和平》等。
胡乔木的这些文章,通过红色电波传到了全中国,蒋介石每天必听的广播就是新华社,胡乔木成为了和蒋介石身边的文胆陈布雷较量的关键人物。
也就是在这时候,中央领导周恩来和刘少奇也多次夸赞胡乔木,毛主席更是说: “靠乔木,有饭吃。” 虽然是一句玩笑,可见他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很多工作掺杂在一起十分的繁重,胡乔木在重要岗位上不敢松懈,一连数日不休息写稿子,毛主席十分心疼,专门写信安慰。
1949年6月,毛主席给胡乔木写了一封工作汇总,在信的最后写道:
以上工作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请你注意偷空休息睡觉,你写好后,我帮你修改,你可以节省若干精力。
一代领袖对秘书的关心殷殷切切,胡乔木读信后备受感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也就是这一天,胡乔木被任命为新闻总署署长,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从秘书变成了“新闻首脑”,这是胡乔木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以来,从来没有想过的。
但胡乔木因为繁重的工作,再加上多年的劳疾,身体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不适,毛主席虽写信安慰,但重要的文件还是让胡乔木来起草。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身边的秘书其实并不少,叶子龙和田家英等完全可以帮助胡乔木一些,但毛主席有什么事情主要都交给胡乔木。
第一,胡乔木跟随毛主席做秘书工作时间较长,一些问题不用过多交代,而且写文章也言简意赅,不用费心。
第二,胡乔木担任重要职责,一些文件省了中间多个人审阅的环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事情很多,这也是毛主席重用胡乔木的原因。
但一件事把毛主席也吓了一跳。
1950年12月26日 这天,本来是毛主席的生日,大家高高兴兴的,胡乔木突然病倒了,而且吐了一盆子血,被紧紧送到了医院抢救。
原来胡乔木因为过度劳累,加上饮食不规律,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而且到了胃穿孔的地步。
胡乔木白天是新闻总署署长,中宣部副部长,晚上又是毛主席的秘书,因为毛主席晚上工作白天睡觉,这样一来病情就来的很突然。
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沼亲自主刀,胡乔木的胃被切除了一大半,算是做了一次大手术。
毛主席得知胡乔木病倒了,马上对医院吩咐,胡乔木每天的病状要及时上报,做手术那天,毛主席因为担心胡乔木一直没有休息,叫来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 “王医生,你快去代我看看乔木去,他病的很重,在北京医院。”
王鹤滨因为和胡乔木不熟,多问了几句,毛主席眼睛红红的说: “他是一个大好人啊。”
因为事发突然,周总理也专门去叮嘱医院,一定要对胡乔木尽力医治。作为一个秘书,可以得到中央领导人如此关心,也是人生的幸福。
从那以后,胡乔木的工作逐渐减少,长期活跃在毛主席身边的秘书成了田家英,但胡乔木还是兢兢业业地工作,一直到1961年。
1961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胡乔木作为主要文件起草人,理应到会,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 “爸爸当时神经衰弱已经到了无法拿起笔的地步,不得已放弃了一些工作。”
3个月后,胡乔木终于下决心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病情严重,希望请个长假休息,毛主席回复了同意,并特地嘱咐:
就这样,胡乔木虽然名义上还是毛主席的秘书,但其实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主要在家休养为主,期间和毛主席写一些信,交流诗词等。
但他还是因为病情严重,再也没有担任重要岗位,在5年的时间,只和毛主席见过两三次面,从1966年开始,胡乔木闭门闲居,力不从心。
1967年五一劳动节,毛主席坐车回中南海,正好路过北京一个巷子,突然想起来这是胡乔木的家,马上让司机停车,他要去看望胡乔木。
毛主席在北京的一个巷子里出现,吸引了众多群众围观,在那个年代,可以近距离见上毛主席一面,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由于并不知道胡乔木的门牌号,张耀祠只能凭借感觉敲门,结果没有找到胡乔木的家,原来胡乔木当时一直开的北门,东门从来没有开过。
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了,毛主席去看望胡乔木,结果竟然是“没开门”,第二天警卫员又来到胡乔木家里,胡乔木这才知道,毛主席昨天来过。
警卫员告诉胡乔木,毛主席今天还要来看望。结果等了一天,毛主席因为有事没有来,只是捎话说: “我心到了。”
胡乔木没有失望,听到这句话十分高兴,也十分想念毛主席,他希望去中南海看望毛主席,并写了一封信。
然后,命运不幸的是,胡乔木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内,和毛主席朝夕相处20年的胡乔木再也没有见上毛主席一面。
那次毛主席去他家里看望他没有见到人,这是胡乔木一生的遗憾。
毛主席逝世后,胡乔木在邓小平的推荐下,先后担任中国 社会 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和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位。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胡乔木的一生无疑是幸运的,他跟随毛主席期间,有巅峰,也有低谷,在他晚年那些日子,他一直忘不了毛主席。
他多次告诫女儿: 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恩情,学习毛主席的精神。

胡乔木的介绍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1992年9月28日),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胡乔木的身平??????????

在百度查
胡乔木(1912—1992)
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县鞍湖乡。1933年至1935年在浙江大学外语系学习。在校期间,他组织秘密读书会,传播进步的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知识,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37年7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至1966年6月“文革”爆发止。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新闻总署署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和名誉会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胡乔木文集》和诗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2年9月18日在北京去世,终年81岁。遵照生前遗愿,胡乔木的骨灰撒在他曾多年工作生活过的延安地区。

三胡故里是哪三个人?

“三胡”指的是胡乔木、胡绳、胡华。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1930年入清华大学、1933年入浙江大学,均肄业。“九一八”之后参与领导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海霞》,193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1937年到延安,主编《中国青年》,1941年任毛泽东秘书。
胡绳出生于1918年,1934年入北京大学,1937年后,历任生活书店、《读书月报》、《大众生活》编辑。抗战时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编委。1946年后,任中共上海市工委文委委员,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
胡华出生于1921年,1937年肄业于浙江高等师范,1938年入陕北公学,1946年任华北联合大学史地系副主任,1947年开设《中国外交史》课程。1949年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中国现代史组副组长。
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
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博学深思,勤奋笔耕,经过长时期的刻苦磨炼,终于成为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他具有高度的党性,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思想宣传事业,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
他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完成党所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他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生活俭朴,组织纪律性强,鄙视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

胡乔木是谁?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时工委委员。1937年后,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1945年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8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遗体于10月4日火化。按照生前遗愿,10月26日将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博学深思,勤奋笔耕,经过长时期的刻苦磨炼,终于成为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他具有高度的党性,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思想宣传事业,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他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完成党所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他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生活俭朴,组织纪律性强,鄙视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
胡乔木是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一辈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