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翩若惊鸿,翩若惊鸿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3 08:13:03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翩若惊鸿是什么意思

翩若惊鸿是一个形容词,意为轻盈、飘逸、优美的样子。
一、出处与含义
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翩若惊鸿”一词引申为一种优美的姿态或动作,也可用于形容人物、事物的轻巧、灵动等特质。
二、“翩若惊鸿”的文化内涵
1.“翩若惊鸿”所体现的审美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空灵”、“飘逸”、“秀丽”等传统审美价值观有着紧密联系。这种审美观念强调轻盈、自然、柔和,对于人类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启示,如传统园林、绘画、书法、舞蹈、服装等文化领域。
2.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常将“翩若惊鸿”运用到各种领域,如日常生活、商业广告、艺术作品等。例如,时装设计师通过材质设计和剪裁手法营造“翩若惊鸿”的流畅感;广告策划者通过“惊鸿一瞥”这样的词语来表达产品独特、突出的特点。
拓展知识:
1.“翩若惊鸿”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应用,如善于自我修养的女性被称为“闺秀翩若惊鸿”;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被詹天佑先生称为“翩若惊鸿”的艺术;传统园林中有翩若惊鸿的城隍阁、翩若惊鸿的九曲桥等。
2.在现代小说或电影中,“翩若惊鸿”也常被运用到描述女性形象或动作上。例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黄蓉常被描述为“翩若惊鸿”般的灵巧和美丽;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白晶晶扮演的紫霞皇后也被形容为“翩若惊鸿”的形象。
3.翩若惊鸿,汉语成语,拼音piān ruò jīng hóng。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翩若惊鸿是什么意思

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翩若惊鸿,读音piān ruò jīng hóng,汉语成语,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翩若惊鸿,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出处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词语辨析
成语举例: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翩,不能读作“biǎn”。
成语辨形:翩,不能写作“偏”。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

翩若惊鸿什么意思?翩若惊鸿怎么读?

翩若惊鸿什么意思?翩若惊鸿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piān ruò jīng hóng,简 拼:prjh

成语解释: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成语例句: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

繁体写法:翩若惊鸿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tripping lightly like a startled swan

读音注意:翩,不能读作“biǎn”。

写法注意:翩,不能写作“偏”。

翩若惊鸿是什么意思 词语翩若惊鸿什么意思


1、“翩若惊鸿”的意思是: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2、出处:宋·梅尧臣《宛陵文集》:“期我以踏青;花间倘相遇;果然南陌头;翩若惊鸿度。”
3、造句:往事一桩桩一幕幕又呈现在眼前,她的身影翩若惊鸿,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翩若惊鸿是什么意思

翩若惊鸿意思是姿态优美矫健。
1、拼音:piān ruò jīng hóng。
2、出处:宋·梅尧臣《宛陵文集》:“期我已踏青;花间倘相遇;果然南陌头;翩若惊鸿度。”
3、释义:形容姿态优美矫健。
4、近义词:宛如游龙。
5、反义词:无。
6、类似翩若惊鸿的成语:鸿案鹿车、鸿案相庄、鸿笔丽藻、鸿俦鹤侣、鸿毳沉舟、鸿都买第、鸿断鱼沉、鸿飞冥冥、翩若惊鸿。
翩若惊鸿的例句:
1、隶、草、楷、行各体信手拈来,曹植在他的《洛神赋》中赞叹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2、恩,不错,剑势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又不乏凌厉的杀伐之气,少爷的剑术已经小有成就了。
3、女嘉宾受吸引的主要是哥舒天的气质,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倜傥不羁,颐气神使间,带三分睥睨与傲性。
4、喜欢的时候就千宠万爱,不喜欢的时候就行如陌路,今儿个看到这个翩若惊鸿,明儿个又看到那个宛若游龙了,个个都是系了一生心,负卿千行泪,莺莺燕燕真真假假,哪里还讲什么新人笑,旧人哭。
5、有一种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剑光夺魄,杀人夺命如剪草的感觉。

翩若惊鸿是什么意思

形容姿态优美矫健。
翩若惊鸿 [piān ruò jīng hóng]
释义: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引证: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出处:宋·梅尧臣《宛陵文集》:“期我以踏青;花间倘相遇;果然南陌头;翩若惊鸿度。”
成语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
例句:往事一桩桩一幕幕又呈现在眼前,她的身影翩若惊鸿,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近义词:
一、婀娜多姿 [ ē nuó duō zī ]
基本释义:
婀娜:柔软而美好。
形容各种轻盈柔美的姿态。
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例句:她那婀娜多姿的舞姿令全场观众倾倒。
二、仪态万方 [ yí tài wàn fāng ]
基本释义:
仪态:仪表姿态。
万方:多种多样。
形容人容貌仪表极其美丽动人。
出处:《玉台新咏·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舞衫歌扁;仪态万方。弹指繁华;总归逝水。鸳鸯社散之日;茫茫回首;旧事皆空。”
例句:人们都称赞他风度翩翩,仪态万方,而且为人谦虚,处事的方式很得体,日后有望飞黄腾达。

翩若惊鸿的意思?

翩若惊鸿的意思翩若惊鸿的意思是形容姿态优美矫健。 宋·梅尧臣《宛陵文集》:“期我以踏青;花间倘相遇;果然南陌头;翩若 惊鸿度。”[ piān ruò jīng hóng ]形式abcd结构偏正式感情中性字数四字年代古代翩若惊鸿拼音[ piān ruò jīng hóng ]翩若惊鸿的意思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翩若惊鸿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繁体 ]翩若惊鸿[ 成语正音 ]翩,不能读作“biǎn”。[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翩若惊翩若惊鸿造句: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鸿鹄之志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鸿渐之仪 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鸿稀鳞绝 比喻音信极少。鸿毳沉舟 毳:鸟兽的细毛。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比喻小问题不解决,积累多了就要出大问题。鸿业远图 鸿:大。宏伟的事业,远大的志向或谋划。翩若惊鸿的意思是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
原文: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译文: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
这些对决心做一番伟业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2,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
此后,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思是说: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这句话的出处是:两汉·曹植《洛神赋》
我给大家节选了包含这句话的一段原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这篇文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只看文章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我们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就比较好理解: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此赋的主要特点有三:
特点一,想象丰富。作者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这就是想象。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因此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此赋起笔便是平中蕴奇的氛围创造。开头平平的叙述,正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叙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样,奇境的显现在事前一无征兆。但在此刻,作者刹那间目睹了一幕终身难忘的景象:一位俏丽的女子,即洛神现身。接着作者像要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争辉似的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状。然后写洛神率众离去,与屈原《离骚》抒写主人公悲怆远逝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诸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妙处,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翩若惊鸿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
原文: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译文: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
这些对决心做一番伟业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2,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
此后,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