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不琢,《礼记·学记》中“玉不琢”的下一句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3 07:54:19 浏览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礼记·学记》中“玉不琢”的下一句是?

《礼记·学记》中“玉不琢”的下一句是?

1.不成器

2.石不雕

正确答案: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

选自:1.《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

一、“玉不琢,不成器”出自 《礼记·学记》,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二、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三、《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扩展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的典故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因此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不琢,不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啊?

该句出自《三字经》,原文节选如下: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1,大体意思是再好的美玉,如果不经过仔细的雕琢,也不会成为好看的观赏品。言外之意是即使你拥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有成就的人。
2,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没有知识,不明白道理。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内容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
一、释义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
二、出处
战国·乐正克《学记》
三、原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四、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二、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三、作者介绍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乐正克的伟大贡献是他的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正克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

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解释】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但无一个名师点拨,这叫做“玉不琢不成器”。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
玉不琢不成器造句
1、玉不琢不成器,名师懂得怎样造就高徒。
2、从大山深处开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会永远是看上去不起眼的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才是它最终的归宿,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意思是: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为人处事的正确道理。
这句话的启示是,人和玉石一样,都需要经过雕琢和磨练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玉石需要经过精细的打磨和雕刻才能展现出它的美丽和价值,而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练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学习,不经过磨练,他就会缺乏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无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和磨练的机会,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为:当做。为先:优先、首要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建设国家、服务人民,一定要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出处: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段话的意思是: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如果不经过学习,不会懂得儒家至道。因此,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必须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扩展资料:
《礼记·学记》是西汉学者戴圣编纂的《礼记》中的一篇,内容记述了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育、教学、为师的道理,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汉代郑玄对《礼记·学记》解释道:“《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出自:《礼记·学记》。
寓意:
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品思想:
《礼记》中“天”作为超越的存在是价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体之义,又可为人所“默识”、体认。就超越性上说,任何个我不是天;从内在性上说,人与天相通不隔。
人与天的关系因而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本体上天人相通,而实践上人虽需体认但又要承认天的超越性的关系。
《礼记》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以整体性、相关性的视界看待社会与人生。《礼记》在有些方面有更细节的要求,主张共生性可转化并通过动态的“互生性”来实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欧阳修诲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
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的意思琢:雕,刻。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出自:《礼记·学记》,作者不详
原文选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释义: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扩展资料寓意:
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品思想:
《礼记》中“天”作为超越的存在是价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体之义,又可为人所“默识”、体认。就超越性上说,任何个我不是天;从内在性上说,人与天相通不隔。
人与天的关系因而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本体上天人相通,而实践上人虽需体认但又要承认天的超越性的关系。
《礼记》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以整体性、相关性的视界看待社会与人生。《礼记》在有些方面有更细节的要求,主张共生性可转化并通过动态的“互生性”来实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3)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④念终: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译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扩展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逻辑——玉石质美,既要存其天然,又要顺理打磨,才能成为宝器;人性本善,既要尊重本心,又要不断教育,才能趋于大道。
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徳,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虽然强调了人之为学的重要性,却不免将人与玉打成两截,失去了古人的深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诲学》。
译文:
玉不雕刻,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扩展资料: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
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
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译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出自《礼记·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与作用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
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