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为什么不敢动李宗仁,“小诸葛”等声名显赫的桂系首领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5 08:44:15 浏览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蒋介石退守台湾前,命令毛人凤谋害这三个人,他为何不敢动手?

1945年自日本投降以后,本以为可以结束战斗的共产党却遇到了更大的难题。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五年内国共混战不断,并在1949年初,三大战役的逐渐结束,也宣告着国民党的正式衰败。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也准备溃逃台湾,一方面他希望能将大陆方面积攒到的钱财一一卷走,另一方面他还是不放弃抵抗,希望能够反败为胜。虽然这是无谓的挣扎,当时的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 社会 主义,但是蒋介石还是在做着他的垂死挣扎。

1949年2月,蒋介石由于被迫下野,只好躲回老家休 养生 息。而此时的蒋介石却酝酿着另一个大计划,他希望在自己退守台湾之前做一件大事,他要将所谓的异党分子全部清除,并且让毛人凤拟定了一个暗杀名单。毛人凤对此事自然是不敢有所耽搁,毕竟顶头上司的命令谁又敢违背呢?毛人凤将他所认为的国民党内需要铲除的84个人的名单呈上,其中多半都是与蒋介石政见不合的人,或者是蒋介石的一些对手。但是蒋介石在看到这一份名单之后,却不是那么满意,他认为其中忽略了三个最重要的人。而在蒋介石将这三人的名字添加之后,毛人凤十分震惊,并且询问蒋介石难道真的要对这三人赶尽杀绝吗?



究竟是怎样的三个名字,让毛人凤都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原来蒋介石写下的是宋庆龄,张学良和杨虎成,这三人都是在国共合作期间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而且宋庆龄作为前国民政府总统孙中山的妻子、蒋介石妻子宋美龄的姐姐,还要对其赶尽杀绝,确实让毛人凤大为震惊。但是,既然蒋介石决心已定,那么毛人凤也只好按照计划行事。

1949年的元旦,蒋介石发布了新年文告。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蒋介石大势已去,因此这一次的文告多半伴随着一些摇尾乞怜的意味,相比起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的文告其实更多的是苦苦挣扎罢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既定的 历史 事实,而国民党是完全无法继续与共产党对战,失去了民心,蒋介石又怎能够有回旋的余地呢?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在下野过程当中,桂系军阀李宗仁便在此期间担任了中华民国代理总统,负责与共产党谈判事宜。

蒋介石这边则继续谋划他的暗杀计划,并且实时把控国民党内部的动向。他将毛人凤叫至奉化溪口,对毛人凤下达了暗杀指令,并且继续推行他曾经组织的中华民族复兴社。这一组织其实就是为了拥戴蒋介石的个人崇拜,以及加强对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所组建了一个军事团体,实则只是蒋介石用来指挥军队实行国民党内部思想控制的工具罢了。

早在1931年时,蒋介石就曾经在他的日记中表明了对国民党内部一些人士的不满,首先是他将胡汉民软禁,但是国民党内部却激起群怒,认为蒋介石的做法是错误的。接下来又遇到了汪精卫的另立政权,以及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蒋介石推行了不抵抗政策,一直受到国民党内外人士的阻挠和反对。因此,迫于舆论压力,他只好在1931年二次下野,为了能够巩固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势力,他才决定组织成立复兴社,并且到处拉拢所谓的人才帮他收集各路的情报和人员。



其中他的左右手便是后来的军统创建人戴笠,戴笠所创建的军统也是一个国民党内部的情报组织,其用残忍的手段获取情报,然后将那些线人抑制,使国民党得到控制。内部人员获取机密情报的特务组织,也是蒋介石的私人卫队。军统擅长暗杀,并且多次执行过蒋介石安排的暗杀任务,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组织之一。

对于蒋介石而言,他之所以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内部有很多与他信仰相违背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的拖后腿行为导致他的失利,于是蒋介石决定将这些人一一铲除。由于毛人凤始终追随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对于毛人凤的信赖程度还是非常深的。加之此前毛人凤就多次在蒋介石面前表忠心,表示自己一定会与蒋介石共同进退,因此,蒋介石才将拟定诛杀名单的任务交给了毛人凤。

毛人凤将他认为的党内的异己势力一一列出,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的野心远不于此,他不仅要解决掉国民党内部那些小喽喽,他还要解决掉宋庆龄,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三人。首先,宋庆龄撇开是宋美龄姐姐的身份不谈,她是前总统孙中山先生的妻子,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也是一位励志与国共合作的先锋。国共统一的祈愿使宋庆龄一生奔走在抗战前线,并且呼吁保护妇女儿童,在战争期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作为三民主义的践行者,宋庆龄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如果对其动手,必然引起 社会 的轩然大波。

毛人凤看到名单之后,心中存有疑虑,询问蒋介石真的要对这三人下手吗?蒋介石却非常不屑,他认为毛人凤这是假慈悲。然而,毛人凤怎敢违背蒋介石的政令呢?他只好乖乖执行,而接下来这个暗杀行动就开始了。



然而宋庆龄这边也没有消停,她一直被国民党军队监视着,而且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恐吓信,这种雕虫小技对宋庆龄来说影响不大,她依旧积极的奔走在抗日第一线,并且高举反对蒋介石的旗帜,多番支援共产党,让共产党能够有充足的物资资源进行抗战。由于特务的监视和恐吓都没有起到作用,加之蒋介石方面也没有机会动手,所以宋庆龄的各种活动更加惹怒了蒋介石。

直到后来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蒋介石决定逃往台湾,他认定宋庆龄一定会留守大陆,于是决心在自己溃逃之后再进行暗杀,但却不料让宋美龄得知了这一消息。虽然宋美龄远在美国,但是得知消息之后,也是勃然大怒,呵斥蒋介石质问,问其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姐姐动手?蒋介石本就十分的谦让宋美龄,他不曾想这会惹怒宋美龄,于是只好放弃了暗杀宋庆龄的念头,心想宋庆龄要留在上海就让她待着吧,于是让毛人凤取消了暗杀宋庆龄的计划。

由于计划落败,所以蒋介石急于修复与宋家之间的关系,然而为他实行暗杀指令的毛人凤却遇到了大麻烦。在名单上的诸位其实都大部分获救,但是张学良和杨武成却没有那么走运。张学良和杨武成都是发动西安事变的将领,因此,蒋介石对他们恨之入骨也情有可原。当时蒋介石已经将张学良和杨武成逮捕,并且宣告两人的死刑。但是蒋介石害怕有人认为他是独裁,专制,走了封建君主的老路,所以迟迟未实行死刑。直至后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赶往南京,蒋介石借故将张学良囚禁,并且将杨武成直接撤职,将其流放,而这流放就是12年之久。张学良也没有落得好果子,他一样是遭受到了软禁,若不是宋美龄力保张学良,恐怕张学良会和杨武成一样惨遭杀害。



其实蒋介石早就动了杀心,只是苦于当时正在抗战阶段没有办法下手。直到1949年9月,国民党大势已去,于是他露出了自己罪恶的嘴脸。他派毛人凤直接将杨武成一家和其秘书一家人杀害,并且将张学良软禁起来,而张学良最后也是被软禁了大半辈子。

对蒋介石来说,他之所以要将反对自己的人一一诛杀或者软禁,其实还是为了能够实现他的独裁统治。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他人身上,而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国民党最后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国民党内部有人反对蒋介石的统治,而是蒋介石的初心本就已经迷失了。在大敌进犯,日军侵华的时候,蒋介石选择妥协,退让,不抵抗。在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则选择窝里斗,要与共产党对抗,早已失去了民心的蒋介石又何来的胜利可言呢?

反观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在抗日战争期间,永远奔走在第一线。将人民救于苦难之中,并且团结人民,共同抗日,捍卫了我们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而在解放战争期间,我们也是从不妥协,坚持以人民的利益至上,要为人民带来幸福生活。在得到了人民的巨大拥戴后,共产党站在了 历史 的新高点,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以及新中华的建成。对于 历史 来说,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富有光明和前途的未来,我们也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行, 探索 更美好的明天。

副总统选举,李宗仁险胜孙科,蒋介石认为此乃国民党之痛

1948年春天,南京“国统区”举行总统、副总统选举。在当时多数国民党人看来,这不过是换一种方式,以“选举之胜利”掌握政权。所以并不能与西方的选举政治划等号。不过就形式来讲,国民党主导的这场选举,在近代中国也算是一种突破或者说尝试吧。

3月29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根据选举办法,国大代表100人以上即可联名提出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以获得代表总额过半数为当选;如果几轮投票下来都无人过半数,那就得票数的前两名PK决胜负。
总统人选,基本上没有悬念,非蒋介石莫属。副总统选举就不一样了,那真叫一波三折啊!最早公开宣布参加副总统竞选的是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 我本人洁身自处,作风比较开明,所以开明人士都把我看成国民党内民主改革的象征。我能加入中央政府,领导民主改革,自信可以一呼百应,全国改观 。”其他竞选副总统的还有孙科、于右任、程潜、莫德惠、徐傅霖。

抗战胜利后,地方实力派中有实力和蒋介石一争高下的唯有桂系。蒋介石显然不乐意李宗仁出来竞选,倾向于性格不那么强势的孙科,提出“ 军人不竞选以垂范于后世,勿蹈民国初年之覆辙 ”,我不参加总统选举,你李宗仁也不要竞选副总统。蒋介石通过王世杰私下传话胡适,希望胡适竞选总统,自己愿做行政院长。
胡适既惊讶又心动,“ 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可以一新国内外的耳目 ”。请王世杰转告蒋介石,或可一试,“ 如果遇到阻力,请你立即取消 ”。结果真的遇到阻力,国民党内除了极个别,一定要推蒋介石竞选总统,胡适本人也打起退堂鼓,“ 最后还是决定不干 ”。

李宗仁呢?我坚决要选。据立法委员、国民党四川党部主任曾扩情说法,李宗仁为了战胜蒋介石对孙科的支持,对不论属于哪一派系的“国大代表”,都一一地致以亲切问候。白崇禧更是尽心尽力,还特别指派一群惯于交际的人,对代表们极尽迎合之能事,“ 喜吃什么则备之以吃,喜嫖则陪之以嫖,喜赌则陪之以赌;举凡剧场影院和一切 娱乐 场所,无不为代表们大开方便之门;至于排列在秦淮河畔的歌楼酒馆,荡漾于秦淮河中的画舫游船,更是代表们尽情欢畅的专有之所 ”。

4月19日,蒋介石以2430票当选,陪选的国民党元老居正得票269。23日,副总统竞选进行首轮投票,只要超过1523票,就能当选,不过六位竞选人均未过半,李宗仁票数最多,754票,孙科其次,559票。据湖南籍“国大代表”王进三回忆,开票时,唱票员唱出“孙科莫德惠”,就有人起哄“孙科莫得分”;唱出“程潜李宗仁”,就有人改为“成全李宗仁”。当天下午,《救国日报》不失时机刊登了孙科和他的“小妾”蓝妮的花边新闻。李宗仁暗暗高兴,派人拿了四根金条送给报社。

第二轮投票取前三位再PK,李宗仁得1163票、孙科得945票、程潜得616票,依旧无人过半数。第三轮再战,票数有些变化,名次不变。最后一轮,李宗仁单挑孙科。29日下午计票完毕,李宗仁得1438票、孙科得1295票,李宗仁以微弱的多数战胜孙科。蒋介石非常懊恼,“ 此次国民大会之失败,乃在事前散漫大意,当事骄矜自大,以致各方人心为反宣传所眩惑动摇,甚至亲信旧属,亦为桂系所引诱运动,此乃主张不坚,界线不明,以致鱼目混珠,皂白不分所致也,应切戒之 ”。

美国舆论站在西方价值观,倒有些乐观其成,“ 此次选举已经形成忠实的反对力量,乃真正反抗内圈决定之表现,此种反抗乃一健全而有望之征候,亦为国民党摆脱一党专政及其种种弊害的一项重要步骤 ”。然而,不管怎么说,选举政治并不能挽回国民党的失败。一年后,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红旗插上总统府,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
参考文献:
1、林桶法、田玄、陈英杰、李君山:《中华民国专题史:国共内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府·政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蒋介石的失败是为什么?为什么他憎恨这三位人?

  1945年8月共产党为了推翻国名党在中国的统治,发起了4年的解放战争。最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名党政府被推翻了,国名党政府失败后,带着一部分人马,撤退到了台湾岛一直到现在。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了,而这次失败他对此很是不服气,他认为这次失败绝大部分是因为有另外人在干涉造成的。蒋介石对这几个人是恨之入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蒋介石日记中提到的这三个人是谁?

  蒋介石写日记说他第一个憎恨的人就是马歇尔,他是美国的一名将军,大家肯定也都了解过他听过他的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是非同凡响的,但蒋介石却说他并不了解中国的战事情况更不了解中国的作战风格,对于怎么取胜马歇尔并不清楚,而他却总是来掺和他的作战计划,杭州的失守蒋介石就非常气愤,认为错误全都出在了马歇尔的身上。

  日记上的第二个提到的憎恨的人是斯大林,他被蒋介石憎恨的理由相似于马歇尔,蒋介石认为战争失败并不是自身的问题,也不是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计划出现了偏差,而认为罪魁祸首都是斯大林的过于多的干预和指挥,蒋介石对这一点也非常肯定。

  还有第三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宗仁,了解历史的人不会不知道他,蒋介石记载了说他的下野并不是他的心甘情愿而是李宗仁等强迫他的,然后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国名党内耗等等,并指出说李宗仁应当为这些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当然,蒋介石的失败他并没有全部归罪于其他人,他也反省了自己,他本身在他母亲的带动下是一个非常规矩的人,但在后来遇到了宋美龄,两人相恩相爱,但宋美龄信教,生活不按规律,这与蒋介石是不怎么适应的,但他深爱着她,所以蒋介石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

《建国大业》中,为何老蒋从心底里料定李宗仁“一定选不上(副总统)”呢?

太自信了呗
开玩笑
个人认为,老蒋认为自己把这个意思透给李宗仁,李自然会知难而退
另外,蒋经营多年,可以说国就是家,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
就好比今天的公司老大,副手不基本上都是按自己意思选的人吗
一厢情愿。
根据历史上的说法,李的对手是孙科,孙中山的儿子,蒋的势力是最大的,明里暗里已经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基本是内定,所以说敢料定
李当选的优势并不明显也证明了此点

为什么解放战争中李宗仁没有打出什么大战役?

蒋介石嫉妒李宗仁的军事才能,一直排斥他,不敢放军权给他,对于李宗仁当代总统,一直耿耿于怀。所他也就一直没有机会出人头地。部队基本上是让小诸葛白崇禧带着。
蒋老先生一直怕他获军权太大。就是让小诸葛有次和刘帅哥较量,都非常犹豫。

中原大战之后,老蒋为什么不对反对他的军阀斩尽杀绝

1928年的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控制了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然而,此时的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尤其是奉系的张作霖部,坐拥35万雄兵和强大军工业雄踞关外、虎视眈眈。 同年4月,蒋介石经过缜密的部署,联合了“新派军阀”的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组成了声势浩大“讨奉联军”,将张作霖驱赶回了老家东北,至此,蒋介石从形式上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大业。 然而,在一派祥和的氛围下,蒋介石的一统大业里头却暗流涌动,各怀心思的地方军阀,为了竭力保全实力,稳操军政大权开始了与蒋介石的勾心斗角。 仅仅两年后的1930年,蒋介石就与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的矛盾,由幕后转入台前,摩擦的热白化,终于使得蒋、冯、阎、李四派新军阀在中原地区大打出手,一场双方投入兵力140多万的“中原大战”爆发了。
这是要通过扩大战争来实现的,蒋当时已经精疲力竭了,那有精力再去开展统一战争。而且不久,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红军也在搞土地革命,就更没有精力去理会各路军阀了。
对老蒋所代表的地主资本家而言,各地的军阀与他们没有本质上的矛盾,而红军要断他们的基,日本要占领他们的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大敌。

出身桂系军阀的李宗仁,为何能逼蒋下野,甚至还登上了总统宝座?

其实作为国民党内部的元老人物,李宗仁很早就参加了同盟会,他先后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以及粤桂战争等,一步步将自己推上了桂系军阀的高位。凭借着政治和权谋的天赋,李宗仁很快就在军队中如鱼得水,而他的势力也一步步发展了起来。
李宗仁很早就是同盟会的会员了,东征北伐都参加了,其实粤系和桂系一开始就是中央军,孙中山死了以后国民党就分裂了,没人能压住这群骄兵悍将,所以李宗仁和刘湘,龙云,这些墙头草不一样。
李宗仁实际上是国民政府的元老级人物,他很早以前就加入同盟会,参与过五国战争护法战争等,他在不断战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建立功勋,最后还当上了桂系军阀的领袖,因为才能比较卓越,李宗仁在军阀中混得风生水起,很多人都愿意跟他合作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时候,李宗仁积极提供帮助,那时候两人的关系非常好,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后来李宗仁因为一些内部问题,对老蒋进行了两次逼宫,可惜没能成功,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老蒋名义上是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可实际上却没有办法调动李宗仁及其手下,1949年,蒋介石名下的部队几乎崩溃,在精锐损伤殆尽的情况下,李宗仁趁势进攻,对老蒋进行了第3次逼宫,那时候,老蒋的情况非常危险,他为了稳定局势,最终同意下台,让李宗仁当上了民国的代总统

“小诸葛”等声名显赫的桂系首领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新桂系李白黄三大首领中,李宗仁是善终,白崇禧“被”死于马上风,黄绍竑则是自杀。
在民国时期,桂系是指起家广西的军阀势力。桂系又有新旧之分,其中旧桂系的代表人物是陆荣廷,而新桂系的代表人物则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就旧桂系长期偏安西南一隅不同,李宗仁等人多次试图和蒋介石争权夺利。
双方几次兵戎相见,虽然都以桂系失败告终。但是蒋介石也一直没找到机会把自己势力渗透到广西,彻底吞并桂系,因此只能默许了桂系的存在。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桂系主力被彻底消灭,桂系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三巨头各奔东西。而李白黄三人的结局也各不相同。
李宗仁
李宗仁是新桂系里的首领,也是让蒋介石最头大的一个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曾经在蒋介石辞职以后,以副总统身份接任代总统一职。不过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桂系主力被消灭,没了政治资本的李宗仁也不得不黯然下野,和夫人郭德洁一起前往美国。
李宗仁在美国一呆就是16年,在美国虽然生活比较安定,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宗仁思乡之心日重,一直有意回国。因此从1956年4起,李宗仁就不断派代表回国,试探自己归国问题。
经过十年的犹豫,到了1965年李宗仁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回国,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李宗仁回国以后生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的关心和照顾。1966年他的妻子郭德洁去世以后,周还亲自出面为他牵线搭桥,无色续弦。最后李宗仁和著名影星胡蝶的女儿胡友松结婚。
胡友松此前在北京复兴医院当护士,从事的是医护工作。在她的悉心照顾下,李宗仁生命中的最后两年过的非常安心,最后因为直肠癌去世。
白崇禧
白崇禧是新桂系中的第三号人物。在解放战争中,他一直掌握着桂系的主要军事力量,是李宗仁对抗蒋介石的坚强后盾。不过随着桂系主力的覆灭,白崇禧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
由于蒋介石一直对白崇禧委以重任,在抗战时期他担任过参谋总长,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过国防部长。这让白崇禧一直觉得蒋介石很重视自己。加上白崇禧恃才傲物,认为蒋介石手下无人能和自己相比。所以最终在蒋介石的力邀下,他决定去台湾,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再做一番事业。
然而蒋介石一再邀请白崇禧去台湾,只是想利用他的牌子拉拢下桂系残余力量,避免全被李宗仁拉走。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就对白崇禧进行了严密监控,保密处甚至就在白公馆的对门设了个办事处,日夜监视,还查抄过白公馆。
白崇禧此时才明白自己上错了船,不过为时已晚。他只能深居简出,避免触及蒋介石的忌讳。
白崇禧晚年和护士张小姐热恋,最后因为马上风而死,由于此时李宗仁回国不久,张小姐后来不知所踪。很多人都认为张小姐是保密处的特工,白崇禧是因为失去利用价值,“被”马上风了。
总之白崇禧死因可疑,非常蹊跷,也算比较倒霉吧。
黄绍竑
在新桂系三巨头中,黄绍竑相对其他两人名气没那么大,不过实际上他也算是新桂系的第二号人物了。只是黄绍竑以政治见长,新桂系崛起以后,他极少领兵,后来又因为理念问题,早早脱离了桂系,去国民政府任职,因此名气相对较小。
黄绍竑虽然脱离了桂系,不过他和李宗仁、白崇禧的关系并没有破裂。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黄绍竑也是出了大力。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以后,黄绍竑力主和平解决战争,并亲自去香港通过关系进行谈判。
不过黄绍竑的和平主张最后没有被白崇禧接受。在李白先后离开大陆以后,他只能自己一人北上。解放后,黄绍竑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某个特殊年代来临后,黄绍竑担心自己的历史会成为目标,因此自杀。

蒋介石为何选择退守台湾?

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1949年12月,蒋介石被迫退守台湾。

可能大家都要问了,为什么蒋介石会选择台湾,除了台湾之外,他还考虑过其他地方吗?

其实,蒋介石当初的确有三个备选的地点。这三个备选的地点分别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西康省、海南岛以及台湾省。

当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之后,1949年的9月解放军已经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蒋介石将依靠西康省的崇山峻岭保留一息国民党的命脉,即使要退守顶多也是退守海南岛,台湾省应该是多数人眼中的第三个选择。

然而,蒋介石却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退守于台湾。那么,蒋介石选择退守台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不选择西康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发现西康地方的军队组织涣散,战斗力薄弱,依靠这样的军队严防死守,自己早晚会被消灭掉。况且西康地区的土地贫瘠,工业薄弱,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壮大简直是难如登天。所以很快就将西康从备选名单中删除掉了,这也是三个备选地区中第一个被蒋介石否决掉的。

西康被否决掉后,蒋介石只能在海南岛和台湾省做二选一。这两个省份都是海峡相隔,可以作为死守的阵地,占有地利上的优势。

那为什么蒋介石二者之间最后选择了台湾呢?这是因为李宗仁此时正退守于海南,并且海南也算是李宗仁的老巢。向来与李宗仁不和的蒋介石,不敢轻易的踏足海南岛,作为二把手的李宗仁,如果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恐怕是蒋介石难以驾驭。

同时,李宗仁也确实有自己的私心,他想保住西南地区和海南岛,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他的老巢,他也深知靠谁也不如靠自己。所以蒋介石没有选择海南岛,也算是有先见之明的。

那么台湾的优势是什么能让蒋介石那么放心的退守呢?这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台湾海峡孤悬海外,有天险可守,当时我军陆军虽然强大,但却没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这样一来蒋介石认为台湾省足够安全。

其次,台湾被日本占领了50年,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都远远好于西康省和海南岛,尤其是二战以后,日本在台湾大力发展重工业来满足日益高涨的军事需求,这些都为国民党退守台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而同时期的海南和西康则属于尚未开发的荒芜之地。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台湾在日本的长期统治下,没有我方人员的组织和渗透,并且台湾一直处于没有军阀势力的地区,后期蒋介石委派的台湾省省长陈诚更是蒋介石的嫡系,提前为蒋介石的退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不可以忽视,那就是台湾距离南京比较近,可以为国民党退守节省时间。所以蒋介石为国民党最后选择了台湾作为自己的最后的归宿,也算是最明智的选择。

李宗仁为什么回国?回国后的遭遇是什么?

回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安抚国内原国民党人员的心,李宗仁曾经当过中华民国的代总统,新中国能接纳他,当然也能接纳其他人。
2、给逃到海外境外的国民党人员做表率。
3、晚年的李宗仁已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想安度晚年,这时我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所以他就回国了。
归国途中遭遇了被人监视、跨国追杀,
1、蒋介石怀疑李宗仁有投奔中共之迹象,命令新任保密局长张炎元派人赴美加强对李宗仁的监视。
2、台湾保密局分头收买了若干名外国杀手,只要李宗仁夫妇在内瓦、雅典、贝鲁特、卡拉奇这四个地方下飞机。就立刻开始行动。
3、中国大使馆和巴方警探在13日下午便通过电讯情报获知台北方面的阴谋,故用非常措施避开了刺客。
李宗仁生平事迹:
1、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2、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3、"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
4、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
5、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