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笄之年,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及笄之年是几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4 23:21:15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
汉语成语
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扩展资料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6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而立——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十五岁。
及笄和将笄是古代表示不同年龄的词语,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将笄之年是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其他年龄的表示: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是女子15岁,是女子成年的仪式,及笄这个词最早出自《礼记》,“笄”指的是女子的发簪,及笄就是插上发簪将头发盘起来。
在古代,女子15岁和男子20岁代表成年,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成年礼,只不过女子成年和男子成年称呼不同。
相关介绍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扩展资料: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古代女子及笄是15岁。及笄是我国古代专门用来表达女性年龄的专用名词,在古代满15周岁女性都是要结发的,笄也就是簪子的意思,结发之后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在古代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
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但是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
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
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满十五周岁的时候,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而过了及笄之年的女子,在外形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及笄是指15岁。及笄,又叫“既笄”,是指古代女子年龄满15周岁。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便会开始结发,用笄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故称为及笄。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49363.com,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指满15岁。
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及笄”和“及冠”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古代年龄称谓有:
1、襁褓之年:不满周岁。
2、孩提之年:两岁至三岁。
3、垂髻之年:指儿童。
4、黄口之年:十岁以下。
5、金钗之年:女孩子十二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志学之年:十五岁。
8、二八年华:女子十六岁。
9、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
10、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
11、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2、而立之年:三十岁。
13、不惑之年:四十岁。
14、天命之年:五十岁。
15、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六十岁。
16、古稀之年:七十岁。
17、杖朝之年:八十岁。
18、鲐背之年:九十岁。
19、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20、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
“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所以他们完全是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15岁。
及笄之年是指十五岁,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作为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垂髫、豆蔻、弱冠等。
及笄的祝福语
1、祝贺你及笄之喜,愿你笑口常开,心想事成!
2、愿你的及笄之年充满智慧与美丽,幸福与快乐!
3、祝你及笄之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永远充满欢笑与阳光!
4、祝福你在及笄的年纪里,收获更多的幸福与美好!
5、愿你的及笄之日在一片祝福声中度过,永远充满温馨与爱意!
6、祝贺你及笄之喜,愿你披上青春的华裳,绽放迷人的笑容!
7、在你及笄的这一天,愿你收获满满的幸福与美丽!
8、祝福你在及笄的年纪里,越来越美丽动人,开心快乐每一天!
9、祝贺你及笄之喜,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10、愿你的及笄之日在一片掌声中度过,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页!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及笄之年是几岁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

古人称女子多少岁为及笄之年啊?

及笄是指15岁。及笄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在古代,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垂髫、豆蔻、弱冠等。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人称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延伸: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

及笄之年的意思是15岁女孩的代称。
读音:[jí jīzhīnián]。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古代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垂发的,到了十五岁左右,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即“加笄”,举行“加笄礼”,表示成年。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字数:四字成语。
简拼:JJZN。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
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
胼手胝足,待你及笄之年。茕茕孑立,只得顾影自怜。
及笄之年,我已经学着思念,同时,也要学着长大。
及笄之年,青春才刚开启,如水一般流泻,似草原上的草一样丰茂繁盛。
迪氏及笄之年后唯着白裳,然有幸一睹其身影之寥寥数人亦不过偶拾白纱一瞥。迪氏一生,付梓之诗仅十首。
牵扯于你我无能为力,如及笄之年绛意青衣摒弃世俗因你,笑至深直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