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生苔草,密生苔草的特性是怎么样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5 20:53:51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苔草详细资料大全

苔草,即薹草,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根状茎,秆丛生或散生,三棱形,叶片线形,稀为披针形,小坚果三棱形包于果囊内。全球约2000种,我国苔草属植物约500种。薹草属植物主要观赏部位为叶片和株型,叶片颜色和形状丰富多彩,有从深到浅各种绿色,此外还有蓝色、黄色、橙色、棕色等;株型紧凑,低矮,形态优美。花序很小,几乎没有观赏价值。
目前作为园林绿化植物套用的有白颖薹草( C. duriuscula subsp . rigescens )、异穗薹草( C. heterostachya )、卵穗薹草(寸草)( C. duriuscula )、涝峪薹草( C. giraldiana )、青绿薹草( C. breviculmis )等。这些种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春季返青早、生长季长、耐干旱、耐瘠薄及低矮、纤细的特点,且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可作为草坪、地被植物套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对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很有开发套用价值的草坪地被植物。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薹草 拉丁学名 :Carex spp.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目 :莎草目(Cyperales) 科 :莎草科(Cyperaceae) 亚科 :薹草亚科(Caricoideae) 族 :薹草族(Cariceale) 属 :薹草属(Carex spp.) 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长环境,系统分类,主要价值,代表物种,青绿薹草,寸草,白颖薹草,涝峪薹草,异穗薹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地下根状茎。秆丛生或散生,中生或侧生,直立,三棱形,基部常具无叶片的鞘。叶基生或兼具秆生叶,平张,少数边缘卷曲,条形或线形,少数为披针形,基部通常具鞘。苞片叶状,少数鳞片状或刚毛状,具苞鞘或无苞鞘。花单性,由1朵雌花或1朵雄花组成1个支小穗,雌性支小穗外面包以边缘完全合生的先出叶,即果囊,果囊内有的具退化小穗轴,基部具1枚鳞片;小穗由多数支小穗组成,单性或两性,两性小穗雄雌顺序或雌雄顺序,通常雌雄同株,少数雌雄异株,具柄或无柄,小穗柄基部具枝先出叶或无,鞘状或囊状,小穗1至多数,单一顶生或多数时排列成穗状、总状或圆锥花序;雄花具3枚雄蕊,少数2枚,花丝分离;雌花具1个雌蕊,花柱稍细长,有时基部增粗,柱头2-3个;果囊三棱形、平凸状或双凸状,具或长或短的喙。小坚果较紧或较松地包于果囊内,三棱形或平凸状。 品种图片 本属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我国有近500种,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属模式种: Carex hirta Linn. 分布范围 薹草属植物的分布是全球性的,但绝大多数薹草是以北美洲和东亚的北温带为分布中心,北美约500种;中国有488种,24个亚种和50个变种;日本252种,16变种;中欧接近120种。 薹草属也是我国植物区系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许多地区森林最下层的优势草种,有些森林下层植被几乎全为薹草。另外许多种类具有草坪植物的许多优良品质,如返青早、色泽好、生长持续时间长;有极强的营养繁殖能力,地下根茎发达,耐践踏性强;林下苔草耐阴性好。所以,薹草属植物作为一类新的草坪资源,具有广阔的套用前景。 薹草属植物因其固有的生殖对策,极强的营养繁殖能力,特殊生理整合作用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经常生长在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如高寒草原,高寒冰缘、许多湿地系统以及森林最下层,对维持脆弱的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长环境 薹草属植物生长的生境是多种多样的,从干旱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湿地草原、落叶和针叶森林、极地苔原、荒野、沙丘甚至岩石 *** 的地方。 系统分类 1754年林奈创立了该属,Kukenthal(1909)在全球进行该属的分类学调查,把薹草属分为原始薹草亚属( Primocarex )、复序薹草亚属( Indocarex )、薹草亚属( Carex )和二柱薹草亚属( Vignea )4个亚属。复序薹草亚属具有大型的圆锥花序,一般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类群,原始薹草亚属是人为类群,是另外2个亚属(薹草亚属和二柱薹草亚属)中不同组的进化类型的组合。因此,Reznicekfs(1990)认为该属包括薹草亚属、复序薹草亚属和二柱薹草亚属3个亚属。仍然存在争议的是这些亚属间的界限,及亚属内组间的分类关系。 主要价值 薹草药用研究 据记载薹草属有35种植物为药用植物。倪培忠首次研究白颖薹草( C. duriuscula subsp . rigescens )片剂的制备工艺,改常规的汤剂为片剂并找出适宜的粘合剂,不用崩解剂达到不影响有效成分,是携带方便而不增加成本的好方法。微晶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纤维素衍生物,其产品广泛套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及轻化工等领域。从薹草中制取微晶纤维素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薹草饲料营养方面的研究 许多薹草属植物是重要的牧草,其蛋白质含量及消化率都较高,常在抽穗之前放牧,调制干草或草贮。薹草属植物是山羊夏季和冬季喜欢采食的牧草,适口性好。 园林套用研究 薹草属植物覆盖度好,根系发达,生长快,适应性强,分布广,在园林套用方面,既可作为单一的草坪,还可与其它草种混合形成复合草坪。蔓草属植物还有望在河湖岸美化、水体净化、水土保持以及堤坝绿化等方面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1)作为地被 薹草属植物生长持续时间长、叶片纤细、柔软、密集,且色泽好、耐践踏、耐瘠薄,具有明显的作为草坪地被植物的优势。 寸薹草、异穗薹草、尖嘴薹草、无脉薹草、白颖薹草等适合北方地区作为草坪草开发利用。青绿薹草也极适合草坪的建设。寸薹草株丛低矮,水分蒸滕量少,可经济地涵养;且根系发达,还是可用于固土、护坡、固沙草坪的优良草种。秦岭薹草耐阴性尤其显著,林下生长健壮,在林下阴湿地具有其独特的开发前景。涝峪薹草因其较好的耐阴性,适宜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荫处、林下绿化。 (2)水体美化净化 不少薹草自身极适应在水环境下生长,且不乏观赏性强的种,适合开发为滨水绿化植物,如条穗薹草可在湖边、堤坝、河边等进行片植,或与水生、湿生花卉混植,形成美丽的景观,或与石头配景。 (3)盐碱地绿化 寸薹草不仅是一种优良的草坪草,而且对盐碱地也有很强的抗性。广布于沿海地区的砂钻薹草耐干旱瘠薄,抗海风海雾,适应海雾中夹杂的盐分胁迫和短期海潮造成的海浸,是治理土壤沙化的首选优良 代表物种 青绿薹草 拉丁名: Carexbreviculmis 别名: 青营(植物学大词典)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秆丛生,高8-40厘米,纤细,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叶鞘淡褐色,撕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2-3 (5) 毫米,平张,边缘粗糙,质硬。苞片最下部的叶状,长于花序,具短鞘,鞘长1.5-2毫米,其余的刚毛状,近无鞘。小穗2-5个,上部的接近,下部的远离,顶生小穗雄性,长圆形,长1-1.5厘米,宽2-3毫米,近无柄,紧靠近其下面的雌小穗;侧生小穗雌性,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少有圆柱形,长0.6-1.5 (2) 厘米,宽3-4毫米,具稍密生的花,无柄或最下部的具长2-3毫米的短柄。雄花鳞片倒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具短尖,膜质,黄白色,背面中间绿色;雌花鳞片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截形或圆形,长2-2.5毫米(不包括芒),宽约1.2-2毫米,膜质,苍白色,背面中间绿色,具3条脉,向顶端延伸成长芒,芒长2-3.5毫米。果囊近等长于鳞片,倒卵形,钝三棱形,长2-2.5毫米,宽约1.2-2毫米,膜质,淡绿色,具多条脉,上部密被短柔毛,基部渐狭,具短柄,顶端急缩成圆锥状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卵形,长约1.8毫米,栗色,顶端缢缩成环盘;花柱基部膨大成圆锥状,柱头3个。花果期3-6月。 青绿薹草 地理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山谷沟边,海拔470-2300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缅甸。 本种分布广,南自澳大利亚北部,经印度尼西尼、菲律宾、印度、尼泊尔、中国、日本至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变异很大,是一个多型种,这些变异究竟能分为几个亚种或变种,至今还未见进行全面研究过。但根据我国常见的志书中,多分为三个区别较明显的类型,中国植物志暂作变种处理。 寸草 拉丁名: Carexduriuscula 别名: 卵穗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特征: 根状茎细长、匍匐。秆高5-20厘米,纤细,平滑,基部叶鞘灰褐色,细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1-1.5毫米,内卷,边缘稍粗糙。苞片鳞片状。穗状花序卵形或球形,长0.5-1.5厘米,宽0.5-1厘米;小穗3-6个,卵形,密生,长4-6毫米,雄雌顺序,具少数花。雌花鳞片宽卵形或椭圆形,长3-3.2毫米,锈褐色,边缘及顶端为白色膜质,顶端锐尖,具短尖。果囊稍长于鳞片,宽椭圆形或宽卵形,长3-3.5毫米,宽约2毫米,平凸状,革质,锈色或黄褐色,成熟时稍有光泽,两面具多条脉,基部近圆形,有海绵状组织,具粗的短柄,顶端急缩成短喙,喙缘稍粗糙,喙口白色膜质,斜截形。小坚果稍疏松地包于果囊中,近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2毫米,宽1.5-1.7毫米;花柱基部膨大,柱头2个。花果期4-6月。 寸草 地理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生于草原,山坡、路边或河岸湿地,海拔250-700米。分布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远东地区和中亚地区)、蒙古北部、朝鲜。 白颖薹草 拉丁名: C.duriuscula subsp. rigescens 形态特征: 与寸草的区别在于雌花鳞片具宽的白色膜质边缘。叶片平张。花果期4-6月。 地理分布: 产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生山坡、半干旱地区或草原上。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河北。 涝峪薹草 拉丁名: Carexgiraldiana 形态特征: 根状茎木质,匍匐。秆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老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宽2-5毫米,边缘粗糙,反卷,淡绿色,稍坚硬。苞片短叶状,具鞘。小穗3-5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棒状圆柱形,长1厘米;侧生小穗雌性,顶端常具雄花,卵形,具3-5朵花,长6-8毫米;小穗柄三棱形,上具疏齿,上部两个的柄短,包藏于包鞘内,下部两个的柄稍长,伸出鞘外。雌花鳞片长圆形,顶端近截形,淡黄白色,背面中间3条脉绿色,延伸成粗糙的短尖。果囊与鳞片近等长,斜展,倒卵形,长5-6毫米,近革质,黄绿色,被疏短硬毛,具多条脉基部渐狭成柄,稍斜,先端急缩成喙,喙圆柱形,喙口具2浅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状;花柱基部膨大,柱头3个。花果期3-5月。 涝峪薹草 地理分布: 产陕西;生于山谷路旁,海拔1200米。模式标本采自陕西涝峪山。 异穗薹草 拉丁名: Carexheterostachya 形态特征: 根状茎具长的地下匍匐茎。秆高20-40厘米,三棱形,下部平滑,上部稍粗糙,基部具红褐色无叶片的鞘,老叶鞘常撕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2-3毫米,平张,质稍硬,边缘粗糙,具稍长的叶鞘。苞片芒状,常短于小穗,或最下面的稍长于小穗,无苞鞘或最下面的具短鞘。小穗3-4个,常较集中生于秆的上端,间距较短,上端1-2个为雄小穗,长圆形或棍棒状,长1-3厘米,无柄;其余为雌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长8-18毫米,密生多数花,近于无柄,或最下面的小穗具很短的柄。雄花鳞片卵形,长约5毫米,膜质,褐色,具白色透明的边缘,具3条脉;雌花鳞片圆卵形或卵形,长约3.5毫米,顶端急尖,具短尖,上端边缘有时呈齧蚀状,膜质,中间淡黄褐色,两侧褐色,边缘白色透明,具3条脉,中脉绿色。果囊斜展,稍长于鳞片,宽卵形或圆卵形,钝三棱形,长3-4毫米,革质,褐色,无毛,稍有光泽,脉不明显,基部急缩为钝圆形,顶端急狭为稍宽而短的喙,喙口具两短齿。小坚果较紧地包于果囊内,宽倒卵形或宽椭圆形,三棱形,长约2.8毫米,基部具很短的柄,顶端具短尖;花柱基部不增粗,柱头3个。花果期4-6月。 异穗薹草 地理分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生于干燥的山坡或草地,或道旁荒地,海拔300-1000米左右。也分布于朝鲜。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青绿苔草饲用价值有哪些?

青绿苔草是一种丛生性牧草,虽然老叶比较粗糙,但其幼草和再生草草质柔软。据跟群进行适口性调查,水牛、黄牛、绵羊均喜食。刈制干草或制作草粉均很方便,而且多种家畜均喜食。它是一种中等牧草。
青绿苔草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表81—1),其粗蛋白质含量达9.8%,而粗纤维含量仅24.4%,比亚热带地区草山草坡的优势或亚优势牧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芒(Miscanthus sinensis)、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桔草(Cymbopogon goeringii)等均好。
从青绿苔草的营养价值(表81—2)来看,除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禾本科牧草外,其他指标都比较偏低。
表81—1 青绿苔草化学成分安徽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分析室分析;分析样品,1984.7.25采自安徽滁县。(%)
表81—2 青绿苔草的可消化蛋白质及消化能和代谢能安徽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室分析。
表81—3 青绿苔草的氨基酸含量安徽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室分析。(%)
表81—4 青绿苔草的微量元素含量由安徽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分析室分析。
青绿苔草二年以上的人工群落,全年可刈割6—8次,亩产鲜草可达3361—4482kg。
青绿苔草除饲用外,具有四季长青,耐修剪,耐践踏,种源丰富,栽种简便的特点,可作为建设城镇常绿草坪和花坛镶边植物。
栽培要点
青绿苔草的种子成熟一致,籽粒饱满,在野外考察中曾发现实生苗,说明它具有种子繁殖的能力。现仅将分株繁殖要点说明如下:
青绿苔草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上栽培效果最好。在建立人工草地或草坪时,要求地面平整,施足基肥,翻耕后耙平,清除杂草。在不易耕作的坡地上种植,可采用局部松土穴栽的方法。
春、夏、秋三季栽种均可。春季以新株萌发前(南方2月底至3月初,北方推迟20天到一个月)为好;夏季以分蘖期前(6月底至7月初)为宜;秋季以土壤结冻前的一个多月为佳,但以春秋两季栽种效果最好。
如果以野生的株丛为种苗,则需带土挖出,剪去老枝叶,将大丛分成3—5株为一丛备栽。如用种子育苗栽种,亦应3—5株为一丛,但不需剪去地上枝叶。
株(丛)行距以25—30cm为好。可穴栽,亦可开沟培土栽植。
青绿苔草栽种后,空地较多,可视栽种季节套种、间播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鸡眼草、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等。
人工青绿苔草草地,当年即可收获或放牧,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和5月初即可采种。
82.胀囊苔草
Carex physodes M.Bieb.
(张佃民)
问题:胀囊苔草形态特征有哪些?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及长匍匐枝。秆近柱形,成疏丛,稀单生,高10—40cm,秆基部围有淡棕褐色老叶鞘。叶条形,宽1—2mm,扁平或边缘微反卷呈刚毛状,较秆短。苞片鳞片状,膜质,有时先端呈刚毛状;顶生穗状花序矩圆形,长1.5—3cm,有小穗3—7个,紧密排列;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雄花具1鳞片,雄蕊3;雌花位于披针形鳞片内,包在1枚由先出叶形成的果囊内,成熟果囊气泡状膨胀,矩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cm,膜质,褐红色,具明显细脉,先端急缩成短缘。小坚果矩圆形,柱头2(图82)。
图82 胀囊苔草
Carex physodes M.Bieb.

苔草在东北能越冬吗

不能。苔草耐寒能力很差,在东北不能越冬,苔草在通风良好、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迅速。苔草指薹草。薹草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根状茎,秆丛生或散生,三棱形,叶片线形,稀为披针形,小坚果三棱形包于果囊内。

内蒙古草原种类及其植物种类

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稀树草原。
1、植物区系
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是蒙古植物区系,东北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交汇的地区,属华北山地针阔叶混交夏绿林向内蒙古草原和东北大兴安岭针叶林过渡地带。以湿中生、中生、旱中生和中旱生植物混合形成的亚高山草甸和草甸化草原占面积最大,习惯上统称“五花草甸”。季相华丽,种类成分特别丰富。植被的区系地理成分中,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古北段和东古北极种的比例最高。水份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旱中生植物为主,构成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的主体,湿生和中生的泛北极种也占相当的比例。达乌里枣蒙古种在区系组成中占的比例也较高,是山体阳坡草原群落的基本成份。此外,还有蒙古种、东亚种、亚洲中部种、华北种、东北种、东西伯利亚种、哈萨克枣蒙古种、古地中海种等。植被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世界分布种,主要是农田杂草。
2、植被类型
(1)五花草甸
I 地榆、裂叶蒿为主的杂类草草甸
这类草甸种类组成十分丰富,以地榆、裂叶蒿、野豌豆(Vicia sp.)等多种中生杂类草占优势为特点。夏秋季节百花盛开,五光十色,十分华丽,又称为“五花草甸”。草群高而密,生殖枝层高可达1-1.3米,叶层高一般在40?0 厘米以上,总盖度90%以上。生产力很高,每年每亩生产的有机物质可达300公斤以上青干草。种的饱合度高,每平方米25?0种或更多。10个1平方米的样地一般登记种子植物50?0种。中生杂类草层片起建群作用,其中起优势作用的植物有地榆、裂叶蒿、莓叶萎陵菜(Potentillafragarioides),紫苞风毛菊(Saussurea iodostegia)、山野豌豆(V.amoena)、蓍(Achillea alpina)日阴苔草(Carex peadi梖ormis)、小黄花菜(Hemerocallis minor)、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黄花败酱(Patrimia scabiosaefolia)、沙参(Adenophora spp.)、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直穗鹅观草(Roegneria turczaninovii)、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nutans)、散穗早熟禾(Poa subfastigiata)、以及苔草属(Carex spp.)的一些种类。
Ⅱ无芒雀麦草甸
草群生长良好茂密,覆盖度达80?0%,草层高50?0厘米,种类组成丰富,常见的约有70多种,多年生根茎禾草无芒雀麦为建群种;无芒雀麦的覆盖率达40%以上,其次有野黑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异燕麦(Helic梩otrichon schellianum),还有溚草(Koeleria cristat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小糠草(Agrostis alba)、地榆、蓍和山野豌豆(Vicia amoena)、野青茅(Deyeusia arundinacea)、多种委陵菜(Potentilla spp.)、多种黄芪(Astragalus spp.)、报春花(Primula spp.)、直立唐松草(Thalictrum simplex)、山黧豆、马先蒿等。
Ⅲ苔草沼泽化草甸
以苔草属为主的莎草科植物在群落中起最大作用,湿中生杂类草的作用也比较明显。有短期地表滞水,地壤具不同程度的潜育化现象,在湖泊周围或低位呈片状分布。建群种为湿中生苔草属植物发杆苔草(Care capillacea)尖苔草(C.vesicata)、垂穗苔草(C.melanostachya)、亚建群种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小糠草、小叶章、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塔头苔草(Care tata)、沼柳(SaliX brachypoda)、金莲花(Tr0llius chinensis)等30?0种组成,草层高20?0厘米,总盖度90-100%。每到盛夏季节,金莲花的花杂,犹如繁星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苔草丛中,季相华丽而清雅。
(2)草甸化草原
Ⅳ 线叶菊草甸化草原
线叶菊草原是欧亚草原区东缘山地丘陵所特有的类以杂类草占优势的群系,多出现在山地顶部,坡地中部及高台地的边缘,海拔1400?800米的平缓山顶,多布在粗骨质黑钙土上。
建群种线叶菊是中旱生杂类草,在群落组成中占绝对 优势,相对盖度达40?0%,其寿命可达130年之久,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少见的,种类组成相当丰富。其它植物中能起亚建群作用或优势作用的有:丛生禾草中的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茅(F.ovina)、大针茅(Stipagrandis)。喜温暖的多叶隐子草(Cleistogenes polyphylla)丛生苔草、日阴苔草(Carex pedisormis)、根茎禾草中喜温暖的大油芒(Spodinpogon sibiricus)、野古草、还有丛生禾草的溚草、冰草、糙隐子草、早熟禾等。中生或旱生中杂类草有: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细叶蓼(Polygonum angustifolium)、唐松草(Thalictrum squarrosum)、三出叶委陵菜(Potentillabetonicaefolia)、山野豌豆(Vicia amoena)、歪头菜(V.uniju-ga)、高山紫苑(Aster alpinus)、紫苞凤毛菊、裂叶蒿(Artemisia laciniata)、细叶百合(Lilium tenuifolium)、达乌里龙胆(Gentiana dahurica)、裂叶荆芥、沙参等。中旱生杂类草有:花苜蓿(Trigonella ruthenica)、线叶棘豆(Oxytropis filiformis)、草木樨状黄芪、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旱麦瓶草(Silene jenisseensis)、细叶远志、黄芩、麻花头、火绒草、射干鸢尾(Iris dichotoma)、以及小半灌木变蒿(Artemisia pubescens)、冷蒿等。
线叶菊草原的根基盖度在15%左右,但投影盖度较高,在70%以上,叶层高30厘米,生殖枝达45厘米以上,外貌比较华丽,种的饱和度平均每平方米33种,季相更替十分明显。当5月中下旬,大地刚刚解冻时,群落中的早春植物如白头翁、鸢尾、委陵菜等相继开花,银白色、蓝紫色和金黄色的花朵,迎来了生长季的开端。6月中下旬随着气温迅速而稳定的上升,绝大部分植物展开新叶,草原形成了绿色的背景,这时黄花菜(金黄色)、棉团铁线莲(雪白色)、银莲花(雪白色)的花朵与溚草银色花序竞相争艳,使草群的生机更旺。7?月份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多数植物开花结实,在线叶菊金黄花序的背景上,夹杂着黄芩、沙参、桔梗的蓝紫色花朵以及山萝卜(淡蓝色)和地榆(暗紫色),微风吹动交相辉映,这时已到收割牧草的大忙时节。九月上旬,多数植物已经完成了它的生长周期,地上部分已经枯萎,线叶菊颜色转红,与相邻的枯黄色的禾草草原形成鲜明的对照。
(3)森林
Ⅴ 白桦落叶林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主要分布在坝头以下的阴坡,海拔在1500?700米。上部为草甸草原,下部是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林间和林下分布有大臭草(Melica turczaninoviana)、藜芦(Veratrum nigrum)、紫班铃草(Campanula punctata)、亚州蓍(Achillea asiatica)、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 simplex var.brevipes)、蓝花棘豆(Oxytropis caerula)、大婆婆纳(Veronica dahurica)等。
Ⅵ 华北落叶松针叶林
红松洼的原始针叶林是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梤upprechtii),也是原始森林的建群种,在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夕,这里的森林被破坏怠尽,植被演替为草甸和草甸草原为主。现残存的“一棵松”,据说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五十年代开始,大量营造了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落叶松林,已部闭成林,保留面积约490公顷,分布在试验区内。在人工落叶松林内,由于郁闭度大,林下其它植物很少,仅偶见有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舞鹤草(Maianthenum bifolium)等。
(4)灌丛
Ⅶ 细叶沼柳灌丛
细叶沼柳(Salix rosmarinifolia)分布在红松洼1600-1800米沼泽土地带,适应性较强。生长在较低处沼泽草甸的密度大,高处的较稀疏。在土壤被破坏(如挖渠、开垦等)后的恢复阶段,侵占性很强,能够形成小群落。该灌丛在坝上一望无际的五花草甸上;形成独特的景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灌丛间成为它们的避护所。伴生的草本较多,主要有蹄叶橐吾(Ligalaria fischer梚)、短翼岩黄花(Hedysarum brachypterum)和苔草属 (Carex)、藨草属(Scirpus)植物。
Ⅷ 金露梅灌丛
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分布在1600-1800米的低温草甸和山坡的溪边,株丛密集,盖度可达到70%。该灌丛与白桦林、五花草甸交错分布,形成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伴生种有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lia)和越桔柳(Sal梚x myrtilloides)等。在灌丛的边缘,常见有山荆子(Malusbaccata)、稠李(Prunus padus)、山楂(Crataegus spp.)以及荚迷(Viburnum spp.)等灌木。草本层的种类很丰富,多是一些喜湿耐寒的高山草甸成分,如金莲花、乌头(Aconi梩um soonquaric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lis)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的一些种类。
3、经济植物
(1)饲用植物
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共有可供饲用植物428种,其中有山野豌豆、歪头菜、野火球、大花棘豆、无芒雀麦、羊草、冰草、老芒麦、鹅观草、斜茎黄芪、草木栖状黄芪、多花胡枝子等89种是优良牧草,无芒雀麦是世界上的优良禾本科牧草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栽培牧草,表现抗逆性强,繁殖快,被广大牧民誉为“抓膘草”。
(2)药用植物
经初步调查鉴定有药用植物81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植物8种(三级,见附表1),有比较珍贵的红景天、金莲花、大黄、黄芪;一般中药材植物有桔梗、苍术、地榆、柴胡、赤芍、百合、瞿麦、北沙参、知母、野罂粟、北乌头、玄参、苫参等。
(3)食用和饮料用植物
在可供食用和饮料用的植物中,除野生干鲜果外,金针黄花菜、坝上白蘑,作为山珍上了筵席,蓼科的河北大黄,群众俗称山大黄,其叶柄可作饮料或罐头供饮用或食用,还有一些可供加工茶叶饮用的植物,如茶藨子、细叶小蘖、黄芩叶、石韦等。
(4)观赏植物
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60多种,其中有很多珍贵花卉可供公园、庭院、街道、路旁等地绿化美化之用,如;山刺玫、桔梗、肥脂花、石竹、赤芍、百合、山丹花、黄花菜、野罂栗、金露梅、金莲花、兰盆花、地榆、柳兰、曲枝天门冬、飞燕草、大花棘豆、野火球、斜茎黄芪、二色补血草、北乌头、野菊花、翠菊、细叶鸢尾、襄花鸢尾、木本香薷等。
(5)草坪植物
可供用作草坪的草种有:细叶羊茅、草地早熟禾、紫羊茅、黑麦草、宽叶苔草、披针苔草等都是培植草坪的良好植物。这些植物不但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多是优良的密源植物,或可用作防止水土流失。
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稀树草原,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如羊草、羊茅、冰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等。
1、羊草,为中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天然草场上的重要牧草之一,也可割制干草。除做饲草外,羊草根茎穿透侵占能力很强,且能形成强大的根网,盘结固持土壤作用很大,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2、无芒雀麦,生长在林缘草甸、山坡、谷地、河边路旁。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耐寒早,耐放牧,也是建立人工草场和环保固沙的主要草种。
3、羊茅,生长在海拔2200-4400米的高山草甸、草原、山坡草地、林下、灌丛及沙地。羊茅植物的适口性良好,是牛、羊,马均喜食的饲料。
扩展资料:
??羊茅草坪是较为流行的冷季型草坪,羊茅具有很深的根系,中等绿色,叶细软,不仅具有较强的适生能力和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耐旱、耐践踏/耐修剪、绿色期长。
春播草坪及时施肥,可加快生长郁闭,强健草体,增强越夏能力;秋播草坪及时施肥,可提高御寒越冬能力。草坪播种除施足基肥外,追肥适期为每次修剪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羊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蒙古草原

披针叶苔草的介绍

披针叶苔草又名大叶针薹草,凸脉苔草,拉丁文名Carex lanceolata Boott,是罂粟目莎草科苔草属的一种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到1700米的山谷林下。根状茎粗壮,斜生。分布于我国陕西省和湖北省。在北京北方常绿苗圃也有种植!
北方常绿大兴基地
具短根状茎,地上茎斜升,紧密丛生。5~6月份于丛叶间抽出茎秆并开花,6~7月份籽实成熟。耐阴喜湿,适生长在雨量充足、气候凉爽的地区,多生长于林下和林缘草地、山地草甸或草甸草原中。

密生苔草的特性是怎么样的?

Carex crebra V.Krecz.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密丛生,秆高20—25cm,纤细,扁三棱状,基部具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旧叶鞘。叶丝状,短于秆,稍坚硬、边缘内卷。小穗2—4个,顶生1枚雄性,圆柱形,长6—20mm,其余为雌性,近圆柱形,长7—20mm;苞片鞘状,基部的1枚芒状;雌花鳞片短圆形,长约5mm,具宽的白色膜质边缘,有短尖头。果囊倒卵状披针形,短于鳞片,长约4mm,脉明显,密被短柔毛,具短嘴。小坚果倒卵状椭圆形,长约3mm,具三棱,花柱短,柱头(图63)。
图63 密生苔草
Carex crebra V.Krecz.
地理分布
在我国以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为分布中心,尤以西藏东部、四川西部最多,也见于甘肃、青海、云南、陕西;在国外,尼泊尔、印度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密生苔草在横断山区,5月上、中旬返青,6月中旬孕穗,7月上中旬开花,8月中旬种子成熟,全生育期93—120天。该草分蘖力强,再生性好。
表63—2 密生苔草的氨基酸含量表(%)
密生苔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海拔2500—4800m的滩地、沟谷、坡地生长良好。喜生于海拔3300—4500m的宽谷、向阳缓坡及灌丛下。土壤为高山草甸土或亚高山草甸土。在局部地区,它可作为建群种,与其他优势种、亚优势种明亮苔草(C.lada)、糙喙苔草(C.scabrirostris)、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伴生种羊茅(Festuca ovina)、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等组成矮中型苔草、杂类草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盖度约70—80%,高约20—25cm,鲜草产量每亩约200kg。
饲用价值
本种属矮中型密丛草本,因高原气候恶劣,牧草生长期短,植株虽不高,但茎叶茂密,耐牧性强,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9种必需氨基酸总量中等(见表63—1)。适口性好,各种牲畜均喜食,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场上的优良牧草之一。
表63—1 密生苔草化学成分中国科学院综考会分析。(占风干物质%)

播种金叶苔草的种子几天才能发芽的?

草种子的发芽需要的条件有水、空气、温度,一般情况下决定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温度,温度范围在15--30度之间,温度高发芽快,低则漫,一般3--4天,7--10天可以长出叶子来。
首先可以在常温水中浸泡一个小时,然后把水沥干,放到阳台上,每天洒点水到种子上面,大概两到三天就可以发芽了,再过几天就会长出叶子和小苗了,每天还是要浇点水,保持充分的水分,但不能过多。
播种金叶苔草的种子,一般3至4天能发芽。
但金叶苔草,多采用分株繁殖。
金叶苔草,是莎草科苔属植物。
常绿,丛生,多年生草本,株高20厘米,叶细条形,两边为绿色,中央有黄色纵条纹。穗状花序,花期4至5月,其叶色优美,植株生长密集,具有很好的覆盖性。小坚果,三棱形。
金叶苔草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半阴,
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低洼积水处不宜种植。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积水,否则易造成烂根。耐瘠薄,一般不必另外施肥。有一定的耐寒性,在黄河以南地区可露地越冬。
养护简便。一般不需人工干预,长势较快,过密时结合繁殖,分株抽稀。因枝叶弯垂,易黄造成内侧根部周围枝叶枯黄,需对其进行疏剪。
叶片黄色的条纹极富观赏性,是应用广泛的彩叶苔草之一。作为地被可用于树坛布置、勾勒园路,点缀铺装地面衬托园林小品;也可成片栽植观赏,与其他株丛直立的植物搭配种植时在株形、叶色和质地上形成对比景观效果较好;或和植于花境前部,起界定边缘的作用,营造出层次丰富、过渡自然的花境景观。
可用作花坛、花境镶边观叶植物,也可盆栽观赏。 既可作为被植物成片种植,也可作为草坪、花坛、园林小路的镶边。还可盆栽观赏,布置节日花坛、会议场所或其他临时摆花的地方。

草原植被的特点

依建群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草原植被分为:①草甸草原。草原中最喜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主要是杂草类,其次为根茎禾草与丛生苔草,典型旱中生丛生禾草仍起一定作用;②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③荒漠草原。为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建群种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

哪些植物能够生长在高山上

蕨类植物,孢子植物。
生长习性
蕨类植物: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类植物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比这多出许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蕨类植物一般认为大多生长在特定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在环境限制了种子植物兴盛的地方。但某些蕨类植物却是这世上最烦人的杂草,包括生长在英国高地的蕨属或生长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满江红属,两者都形成了广泛且具侵略性的领域。蕨类植物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尤其是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地方、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赤道的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
针叶的植物 蕨类植物 孢子植物 针叶的植物 与根向碱性的植物 耐寒的 蕨类植物 孢子植物
蕨类植物 孢子植物 针叶的植物 与根向碱性的植物
耐寒的 蕨类植物 孢子植物
针叶的植物
一,高山大戟
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4,900米的地区,多生于灌丛、高山草甸、林缘以及杂木林下。分布在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二,小垂头菊
多年生草本。分布于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喜马拉雅、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甘肃、云南、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4,500米至5,4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高山流石滩。花黄色,花果期7-8月。
三,高山寄生
为桑寄生科梨果寄生属下的一个种。产于龙陵,高山上。分布于中国西藏,生长在海拔2380—2850米的高山栎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寄生于杜鹃属、栒子属,荚蒾属等植物上。
四,雪莲
雪莲是菊科凤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海拔4800~5800米的高山流石坡以及雪线附近的碎石间。绝大部分产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雪莲是一种高山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
五,矮柳
是一种爵床科植物,生长在高山冻土带,分布于东南亚。其叶片呈细长型,叶绿色,易于栽培。细长型叶片,叶绿色,需要充足光线及良好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