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 2、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探索人性本善之道
- 4、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 5、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
- 6、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 7、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 8、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名言,每天读一遍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你怎么看呢?
- 9、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六十句如下:
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4、《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5、修齐治平,就是格物。
6、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7、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8、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9、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10、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11、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2、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3、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4、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5、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6、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
17、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18、量力可行即行,可止即止。
19、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1、患难忧苦,莫非实学。
22、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23、但人存政举,使奉行不至。则革弊之法,反为流弊之源。
24、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25、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
26、哲士营四海,细人聊自谋。
27、严霜大冻之中,岂无些小风和日暖意思。
28、君子之正气,其亦不幸而有所激也。
29、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30、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3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32、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33、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34、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
35、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
36、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37、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38、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在舵。
39、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40、要在深信弗疑,力田而不顾,乃克有成耳。
41、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42、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43、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44、贫汉作事大难,富人岂知之。
45、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46、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47、唯国是谋,与人为善。
48、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矣。
49、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50、木之生,风霆之鼓舞,炎暑之酷烈,阴寒冰雪之严沍剥落,俾坚其质而完其气,非独雨露之沾濡生成之也。
51、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52、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53、夫知其不安而不处,过慝之惧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54、圣贤之学,心学也。
55、天道不翕张,则不能发聚,况人乎。
56、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
57、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
58、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9、所谓天下本无事,在人自扰之耳。
60、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精粹:原句60句。1.第一件事应该是读书,做一个圣人。
2.天下以第一为耻,我以动心为耻。
3.我超然于得失,却无法超然于生死。
4.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5、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6.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7、在动态加含让兆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8.《大学》中所谓的“学物”,就是《中庸》中所谓的“仁”。知识、审问、仔细思考、明辨、虔诚都是所谓的诚实的美德,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所谓的诚实的美德。
9.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10.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11.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滑闭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12.每个人都是圣人,没有谁比谁更坏。
13.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14.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15.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16.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17.心如明镜,物以类聚。不要刻意追求他们。
18.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19.良知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20.良心提醒我们要把一切和自己当做一个整体,对一切说,我爱你,伤害你的痛苦,悲谈租伤你的悲伤,快乐你的快乐。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探索人性本善之道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1.心之所在,即理之所在。
2.心之所向,即理之所向。
3.心之所存,即理之所存。
4.心之所变,即理之所变。
5.心之所成,即理之所成。
6.心之所生,即理之所生。
7.心之所死,即理之所死。
8.心之所亡,即理之所亡。
9.心之所失,即理之所失。
10.心之所得,即理之所得。
11.心之所知,即理之所知。
12.心之所愿,即理之所愿。
13.心之所想,即理之所想。
14.心之所忆,即理之所忆。
15.心之所忘,即理之所忘。
16.心之所善,即理之所善。
17.心之所恶,即理之所恶。
18.心之所好,即理之所好。
19.心之所恶,即理之所恶。
20.心之所欲,即理之所欲。
21.心之所憎,即理之所憎。
22.心之所爱,即理之所爱。
23.心之所恨,即理之所恨。
24.心之所怒,即理之所怒。
25.心之所喜,即理之所喜。
26.心之所悲,即理之所悲。
27.心之所乐,即理之所乐。
28.心之所苦,即理之所苦。
29.心之所忍,即理之所忍。
30.心之所勇,即理之所勇。
31.心之所怯,即理之所怯。
32.心之所谋,即理之所谋。
33.心之所策,即理之所策。
34.心之所行,即理之所行。
35.心之所止,即理之所止。
36.心之所言,即理之所言。
37.心之所听,即理之所听。
38.心之所视,即理之所视。
39.心之所触,即理之所触。
40.心之所嗅,即理之所嗅。
41.心之所味,即理之所味。
42.心之所觉,即理之所觉。
43.心之所思,即理之所思。
44.心之所想,即理之所想。
45.心之所忆,即理之所忆。
46.心之所忘,即理之所忘。
47.心之所行,即理之所行。
48.心之所止,即理之所止。
49.心之所言,即理之所言。
50.心之所听,即理之所听。
51.心之所视,即理之所视。
52.心之所触,即理之所触。
53.心之所嗅,即理之所嗅。
54.心之所味,即理之所味。
55.心之所觉,即理之所觉。
56.心之所思,即理之所思。
57.心之所想,即理之所想。
58.心之所忆,即理之所忆。
59.心之所忘,即理之所忘。
60.心之所行,即理之所行。
人性本善之道
王阳明心学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良善的品质,只是被各种外在因素所遮盖。因此,要实现自我完善,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现自己内心的本善品质,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步骤一:自我反省
王阳明心学认为,自我反省是实现自我完善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缺陷,从而寻找改进的方向。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有不当之处。
2.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评估。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有偏差。
3.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评估。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步骤二:修正思想和行为
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找到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问题和缺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正。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寻找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2.制定改进计划。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的目标和步骤。
3.执行改进计划。我们需要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改进,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4.持续反思和改进。我们需要持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进行改进。
步骤三:发现内心的本善品质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良善的品质,只是被各种外在因素所遮盖。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发现自己内心的本善品质,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其中的善良品质。
2.积极培养内心的善良品质。我们需要积极培养内心的善良品质,比如爱心、善良、宽容等。
3.将内心的善良品质转化为行动。我们需要将内心的善良品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最近很多在说这个王明月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的很多这个学说什么的也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学习的,话说这个王阳明是有100句心学语录的,非常的经典,那么这100句分别是哪100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学习看看!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1、无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3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
3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3、常快活便是功夫。
3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3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3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3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3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40、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6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6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6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6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6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6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7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7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7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7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7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7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8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8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8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8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8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9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9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92、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9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96、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97、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99、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0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如下: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法之必不宏。
1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1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有: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3、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4、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6、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7、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经典语录:
1、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2、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3、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4、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5、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通俗文案类】
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4.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8.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9.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0.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11.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12.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4.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16.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7.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8.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9.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0.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22.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3.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平静。
24.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5.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6.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27.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28.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29.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30.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名言,每天读一遍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你怎么看呢?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29、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
30、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1、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32、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33、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34、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35、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36、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37、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8、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39、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40、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41、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42、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43、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44、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45、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46、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47、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48、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49、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50、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51、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52、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53、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5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55、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56、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57、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匐匍,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
58、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59、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
60、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6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62、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6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6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65、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66、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6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68、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69、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70、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71、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72、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73、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74、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75、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76、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77、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78、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79、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80、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81、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82、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83、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84、为学大病在好名。
85、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86、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87、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88、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89、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90、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91、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92、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93、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94、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95、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96、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97、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98、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99、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0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名言,每天读一遍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我觉得这些经典明年能够激励人们的内心,而且在心理上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这种名言可以被人们所了解。
我认为这个习惯也很好。因为王阳明的学问非常深厚,自己经常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一个人并不是靠读经典名言,就可以变得内心强大,心理素质要变得够强大,靠的是生活的历练和丰富的社会经验。
终身的学习力,比名牌大学的校徽更重要!——钱伟长院士
为什么说王明阳的名言可以强大内心?也许跟他的经历有关:年少有为、升职贬职、被追杀、平定叛乱,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就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感悟,这种感悟自是给人强大的内心。
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
王阳明像
11、无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3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
图片来自网络
3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3、常快活便是功夫。
3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3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3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大学问》)
3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3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40、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4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43、天理即人欲。
44、天理即仁心。
4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6、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47、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48、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4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5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像
5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2、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5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5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5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5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5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5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图片来自网络
6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6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6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6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6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6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6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7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7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7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7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7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7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8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8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8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8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8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9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王阳明
9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92、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9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96、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97、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99、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0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