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鲜卑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 2、鲜卑人是现在哪里人
- 3、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 4、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 5、鲜卑族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 6、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 7、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 8、鲜卑人是现在哪里人
- 9、古代的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鲜卑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鲜卑族现在是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据说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由鲜卑兽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呼伦贝尔草原。
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起源情况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鲜卑人是现在哪里人
鲜卑族人是现在的锡伯族人。
鲜卑族自北魏分裂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之中,少部分则融进了奚和契丹。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鲜卑民族起源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三国韦昭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
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鲜卑族是现在的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鲜卑族是现在的锡伯族。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
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
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因为安史之乱导致晚唐两宋的中原鲜卑与漠北鲜卑地域远隔,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外派漠北的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鲜卑族分类
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
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鲜卑族
鲜卑族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鲜卑族人是现在的达斡尔族和云南本人,鲜卑族自北魏分裂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之中,少部分则融进了奚和契丹。后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
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鲜卑族现在是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
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
锡伯族:
(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鲜卑族
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据专家分析研究,发现现在的锡伯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鲜卑族的后人。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 。
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扩展资料
早期鲜卑保持有游牧民族的习俗特性。因为鲜卑同乌桓同源,又受到匈奴奴役,所以习俗与乌桓、匈奴类似。
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
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
萨满教是中国北方蒙古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鲜卑族
鲜卑族现在是土族。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藏族称其为霍尔人),其一支成土族的主体,其另一支则与来此的蒙古人通婚而后裔划属于土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文章《土族》介绍:“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并,一部分人仍留居青海故地。
从地域上看,现今土族主要聚居区在湟水沿岸,而这里曾是吐谷浑人的活动地区。现今互助县和大通县的土族地区有十几个村庄,土语称为“吐浑”,当地汉民则讹称为“土观”或“托红”,均为“吐浑”的音转。
综上所述,吐谷浑亡国后,东迁的一部分逐渐融合于汉族,降服于吐蕃的后来融合于藏族,留居于凉州、祁连山一带、浩门河流域、河湟地区的一部吐谷浑人,则成为今日土族的先民主体部分。”
“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病死,其部属留驻下来,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
扩展资料
土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尤为迅速,土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格鲁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宁寺、华严寺、金刚寺、曼头寺,大通的广惠寺、平安寺,乐都的金角寺等,计有40余座。
其中以佑宁寺最大,号称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出了不少名僧,如章嘉、土观、桦布,颇有影响。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如互助县15所寺院占有土地69200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鲜卑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族
现在已经没有纯正鲜卑族了。
南下的鲜卑人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而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
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了。在当时社会现实的驱动下,北方各民族相继步入了汉民族的封建化道路,而且他们的血缘也和别的民族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到血统纯正的鲜卑人了。
扩展资料
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萨满教是中国北方蒙古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
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
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扩展资料
传说中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 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但鲜卑不全为黄种人,也混杂了部分黄须人。有一种说法,说现在的“西伯利亚”的名称来自“鲜卑利亚”。不过近代有人提出锡伯可能是转音自鲜卑,因此可能性变得高些。
公元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
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公元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公元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
鲜卑人是现在哪里人
鲜卑人是现在哪里人
鲜卑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源于大兴安岭地区,祖先是东胡族系。公元4世纪中叶以后,鲜卑各部落陆续西迁,进入中原地区。到6世纪中叶,鲜卑各部落大多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成为现代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独龙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今,鲜卑的后人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一带,那里至今还生活着2000多位自称“鲜卑”的蒙古族人。此外,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北部,也有一些以“鲜卑”命名的村落。虽然他们现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但这些村落的人依然保留着一些鲜卑的传统习俗和民族特色。
古代的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古代的鲜卑族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朝代,那就是北魏。我们都记得北魏孝文帝改革吧?那是我们初中时候学到的。孝文帝改革就是为了向汉族学习,才改革服饰和移风易俗的。你知道古代的鲜卑族,现在是属于哪个民族吗?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汉朝的时候就有鲜卑人,他们被匈奴压榨成为他们的奴隶,鲜卑人看到汉人如此强悍,就选择投奔了汉人,汉人非常乐意,还给他们封爵位让他们来管理匈奴的地方。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即使鲜卑人再怎么不愿意他们也不得不向权力屈服,隋唐的时候鲜卑人就被彻底汉化了,已经完全融入为其他民族了,鲜卑族也放弃了挣扎,他们干脆认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没有鲜卑族这个民族了,而且他们的血缘也和别的民族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到血统纯正的鲜卑人了。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鲜卑族已经抛弃的鲜卑族的民族特性,彻底融入汉族,当年北魏孝文帝要求族人穿汉服说汉语,甚至禁止鲜卑人说鲜卑语,慢慢鲜卑族人也就变成汉族人了。
鲜卑于公元400多年就南迁中原,建北魏、燕等国,锡伯一词最早出现在1693年的史料,即使是金国封国锡伯国也是1122年才建立,这中间间隔600多年,30多代,而且在变乱纷纷的北方,早己与其他部族互相融合。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扩展资料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鲜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