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六十岁的别称是什么
- 2、六十岁是什么之年?
- 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 4、六十岁是什么年龄?
- 5、60岁怎么称呼?
- 6、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有什么别称吗?
- 7、六十岁叫什么之年?
- 8、六十岁叫什么
- 9、60岁是什么年龄?
- 10、六十的英文是什么?
六十岁的别称是什么
六十岁叫花甲之年,七十岁叫古稀之年,八十岁的称呼是杖朝之年;八十岁之后分别是
:八十岁到九十岁的称呼是耄耋之年;
九十岁的称呼是鲐背之年;一百岁的称呼叫做期颐。
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六十岁是什么之年?
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或者“耳顺之年”。这是由于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每干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轮,称为“六十花甲子”,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同时,“耳顺”取自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意指人到六十岁,能听取各种意见,心中无所不适,故又称“耳顺之年”。
60岁花甲之年,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60岁为花甲。
60岁称之为花甲之年
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之人称为“期颐”。
六十岁就是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是60岁。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扩展资料 出处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6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相关语录
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郑玄注义可说是最早的解释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其说同郑玄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概括三家言,解释的意义相同。俗话所说,听人听声,锣鼓听音,能知晓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不少聪明人都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的境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六十而耳顺。
出自于《论语·为政》,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六十而耳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有自己做人的准则,四十岁的时候能够对人生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能够对身边发生的是理性看待,六十岁能够分辨出好坏,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去做事情,不违背法律。
我们的一生不长不短,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境界也实属不易。从出生大概到四五岁的时候都活的无忧无虑,而后开始读书,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基本都在学习中度过,紧接着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努力赚钱。许多人在二十四五岁到三十岁之间需要作出重大的决定,主要体现在工作和家庭婚姻方面。
这个时间段你的工作和生活会定型,家庭也成立了起来。跌跌撞撞来到三十岁,有人说这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道坎,跨过去就是阳光,迈不过去就是深渊。三十岁,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这个时候也应当有自己做人准则,什么事可以去做什么事不可以去做,什么错误值得原谅什么错误罪不可恕,什么人值得结交什么人必须远离。做人不应当吹毛求疵,对别人苛刻,但也不能毫无底线,做一个烂好人。
到了四十岁,我们应当更坚定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能再去迷茫。珍惜自己爱的人,有着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五十岁我们需要明白身边所有发生的事大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事情的发生随机但是结果却是必然。
六十岁的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好坏也能够一眼看出。不再沉迷于事物的表面,而是能够透过表面去看实质。七十岁许多人可能都已经行走不便,但是这个时段我们已经感悟人生真谛,能够达到忘我境界。
人的一生终将逝去,爱一个人,攀一座山,筑一个梦,无悔才是人生真谛。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于是听过或读过圣人言的40岁左右的男人都自诩到了“不惑之年”。所谓不惑,无非是说把功名利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看淡泊了,看透彻了,大彻大悟了。借用庄周的话说就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悠然而已”。不惑不是 说什么追求也没有了,无所谓了,与世无争了,而是说追求开始趋向自我完美的境界。譬如品行、德性、节操等等……。
但就严格意义而言,不是所有到了40岁左右的男人都达到了“不惑”的状态,孔圣人是在说自己,自己的人生轨迹。而大多数的人的人生轨迹似乎更合乎《礼记·曲礼上》的描述。《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在这里,人生阶段划分的内涵与孔圣人的划分内涵大相径庭了。孔子说:四十不惑,礼记则说:四十而壮——当官的年龄;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有自知之明了,礼记则说:五十服官政——到了理应掌握权利的年龄了;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善意的分析别人的话,有道理的就要接受了;礼记则说:六十而指使——到了该有资格命令别人的年龄了。。。。。
六十而耳顺。
出自于《论语·为政》,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六十而耳顺 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如下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 大学之道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 论语 ·为政》
扩展资料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六十岁是什么年龄?
六十岁是59岁,因为一年只有365天,所以60岁一般指59岁的人,根据不同的计算方式,推算出来的年龄是不一样的。
60岁,别称为“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70岁,别称“古稀之年”。80岁别称“杖朝之年”,90岁别称”耄耋之年”。
人初生的时候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男子7岁称“韶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70岁,别称“古稀之年”。80岁别称“杖朝之年”,90岁别称”耄耋之年”。
60岁怎么称呼?
称六十岁为“花甲”,称七十岁为“古稀”,称八九十岁为“耄耋”。
一、不满周岁——襁褓。
二、2-3岁——孩提。
三、女孩7岁——髫年。
四、男孩8岁——始龀、龆年。
五、10岁以下——黄口。
六、12岁(女)——金钗之年。
七、13、14岁(女)——豆蔻年华。
八、15岁(女)——及笄之年。
九、15岁(男)——束发、志学。
十、16岁(女)——破瓜之年、碧玉年华。
十一、20岁(女)——桃李年华。
十二、20岁(男)——弱冠。
十三、24岁(女)——花信年华。
十四、30岁(女)——半老徐娘。
十五、30岁(男)——而立之年。
十六、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十七、50岁——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年逾半百。
十八、60岁——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十九、70岁——古稀之年。
二十、80岁——杖朝之年。
二十一、80-90岁——耄耋之年。
二十二、100岁——期颐、人瑞。
二十三、108岁——茶寿。
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有什么别称吗?
别称: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杖朝之年。
以前在古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在30到40岁左右,30岁当爷爷的多的是,30岁都已经自称老夫了。
古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
古代在80岁叫杖朝,意思是拿着拐杖上朝廷,可以打皇上的。八十到九十合成耄耋。一百岁叫乐期颐。
扩展资料
天命之年指男子进入五十岁这个年龄段。“天命”一词源自《论语·为政》:“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三十岁学有成就,四十岁已明了事物之所当然而无所疑,五十岁已知天命,六十岁则声人心通,无所违逆,七十岁则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从此,男人五十岁就被称作“天命之年”或“知命之年”。《礼记》中说:“五十日艾”,因此,男子五十岁又被称作是“如艾之年”。
花甲之年指人进入六十岁这个年龄段。“花甲”一词源于古代用天干地支计算年龄的方法。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一个轮回,错综参差相配,因而叫“花甲”。人活满了一个甲子,就意味着已经度过了天地宇宙的一个完整周期。
六十岁又称“耳顺之年”,这是按照孔子“六十而耳顺”的说法。“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也就是说,人到六十,能明察分辨,听得进各种不同的言辞,为人处世已到了相当圆熟的时期。因此,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古稀之年指人进入七十岁这个年龄段。“古稀”一词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三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世间普遍认为七十岁是人生一道高高的门槛,能活过七十岁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人们称七十为“占稀之年”,庆七十大寿要比六十大寿还要隆重、热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12岁(女)——金钗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希望能帮助你!)
参考资料:精确查找
天命: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鲐背。
以下别称对象均为男子。
1、五十:知命之年
2、六十:花甲之年
3、七十:古稀之年
4、八十:杖朝。耄耋之年:80~90岁。
5、弱冠之年:男子20岁
6、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7、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8、米寿:男子88岁
9、鲐背之年:90 岁
10、白寿:男子99岁
11、期颐之年:男子100
12、茶寿:男子108岁
扩展资料: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10、及笄:女子十五岁。
11、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二八年华:16岁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二、古代亡称:
1、0——20岁为夭折或殇
2、21——30岁为短寿/福
3、31——40岁为强寿/福
4、41——50岁为艾寿/福
5、51——60岁为周寿/福
6、61——70岁为稀寿/福
7、71——80岁为耄寿/福
8、81——90岁为耋寿/福
9、91——100岁为期颐寿/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耄耋
六十岁叫什么之年?
六十岁,别称为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而耳顺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的人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音:立)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60岁叫花甲之年。或者叫耳顺之年。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60年为一循环,一循环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称繁多,相互交叉。又称花甲。
六十岁是 花甲之年
所谓,
人世间最公平的事,
就是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
六十岁,叫花甲之年,
慢慢的就不能干重活了,
所以趁着年轻,努力奋斗。
六十岁叫花甲之年,也被称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是古代年龄的称谓,取自干支纪年的传统,来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轮,因故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根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的记载:“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由此可知,六十岁就是“花甲子”。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因为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所以将一甲子称为花甲。所以可以知道的是,花甲就是一循环,为六十岁。
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所以才将六十岁的老人称作“花甲”。
除了六十的花甲之外,还有七十岁被称作“古稀”,八、九十岁称作“耄耋”,而一百岁的老人则称之为“期颐”。所以,“期颐”就有寿高百岁的意思。
六十岁叫什么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中国古代历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两两相配,从甲子开始,至癸亥为止,共有六十个组合,每六十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所以六十为一甲子,称“六十甲子”。又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是依次错综相配,故又称为“花甲”或“花甲子”,也就是说“花甲”有六十之意。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它用来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如唐朝赵牧《对酒》诗:“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除了用“花甲之年”代称六十岁,也可以用“耳顺之年”,如《论语。为政》篇:“六十而耳顺。”还可用“平头甲子”,古代计数若逢十、百、千、万等不带零头,俗称齐头或平头,如唐朝白居易《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青山举眼三千里,白发平头五十人。”及元朝燕公楠《摸鱼儿》:“又浮生平头六十,登楼怅望荆楚。”另外,周制允许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可以拄杖行于乡里,如《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所以“杖乡之年”也被用来代称六十岁。
60岁是什么年龄?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六十的英文是什么?
六十的英文是sixty。
sixty 英[?s?ksti] 美[?s?ksti]
num. 六十;六十几;六十年代;
[例句]Sixty yellow monkeys are dancing rock and roll。
六十只黄色的猴子跳着摇滚舞。
[其他] 复数:sixties
扩展资料英语中数词主要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英语中的基数词是用于描述事物数量的多少。
从 20—99 整数几十中除twenty,thirty, forty,fifty,eighty为特殊形式外,sixty,seventy,ninety都是其个位数形式后添加后缀-ty构成。
表示几十几时,在几十和个位基数词形式之间添加连字符“-” 21twenty-one,76seventy-six,百位数个数基数词形式加“hundred”,表示几百,在几十几与百位间加上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