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互换领土换出海口,图门江出海权是怎么回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6 12:10:58 浏览3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何俄罗斯不会允许中国获得图们江出海口

俄罗斯不会允许中国获得图们江出海口的原因:
俄罗斯与中国的近代远东边界由1860年前后签订的两个不平等条约构成:《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分别使得中国失去了图们江和黑龙江的出海口,其中尤以图们江出海口的丢失令人扼腕——其距日本海仅10几公里!近些年有不少键政者谋划领土交换方案,以在图们江某得一个出海口,但这一切其实是徒劳的,自这两个条约签订那天开始,就决定了俄国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边界的划分,事出反常必有妖,近代以来,沙俄从清政府手中吞并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仅仅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大清就丢掉100多万平方公里!捞了这么多好处的沙俄,当初为何连这十几公里的图们江出海口都不能留给大清?
为吸口大烟,葬送图们江出海口
根据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东段边界之东南段,“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瑚布图河口,再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其西皆属中国。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且遵天津和约第九条议会绘画地图,内以红色分为交界之地,上写俄罗斯国阿、巴、瓦、噶、达、耶、热、皆、伊、亦、喀、拉、玛、那、倭、帕、啦、萨、土、乌等字头,以便易详阅”。
结果,按中俄最后所签的《勘分东界约记》规定,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耶”(Е)“亦”(И)“喀”(К)“拉”(Л)“那”(Н)“倭”(О)“帕”(П)“土”(Т)八处界碑。总数比《北京条约》所规定的大大减少。而应在“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设立的“乌”(У)字碑未被提及,改在“图们江左边距海不过二十里,立界碑一个,上写俄国‘土’字头,并写上界碑汉文”。
但即使这八块界碑,也仅有两块是由中俄官员一起设立,其余均交杜尔宾大尉和成琦委派的佐领吉勒图堪等人办理。俄国人后来透露,吉勒图堪“由于鸦片烟瘾很重,已经筋疲力尽,请求允许他前往宁古塔城,显然是为了过烟瘾”。当中方官员实际退出立碑之后,一切行动就由俄人操持。杜尔宾最终在距图们江口二十二俄里(约四十四华里)朝鲜城镇边梁子村对岸的沙草峰,设置了“土”字碑,“乌”字碑的缺失,使中国从此失去了近在咫尺的图们江出海口。
原本的国界应该在哪?
即使按照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图们江下游北岸一线与珲春河入图口至海中间之岭一线之间的土地——罕奇海岸仍归属中国。也就是说,俄国与朝鲜之间并不以图们江为界,中国通过图们江下游东(北)岸狭长的沿江之地分割俄朝两国,使俄国不至与朝鲜接壤。
前面提到的罕奇海岸系指图们江口左(北)岸至摩阔崴(今波西耶特湾)之间的濒海地区。摩阔崴系满语汉译地名,又译称窝阔崴,或毛口崴,是中国人世代居住的小渔村。摩阔崴也是有唐一代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到日本国的——“日本道”陆路终点与海路起点。
《北京条约》还规定:“上所言者,乃空矿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人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上述所言系指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1年中俄勘分东界约附录明确指出:“以上自图们江口东至绥芬河口,沿海一带俱有卡台住址,俱系旗人渔猎之地及海中间十四岛向系旗人渔猎之处。”因此,摩阔崴也应属于中国所有。
可惜的是,由于中方谈判人员犯烟瘾而提前返回,后续划界立碑由俄方一手包办,俄方代表获此良机后单方面绘制了交界图,将中国在日本海海岸仅存的一小块土地也抢走了。对俄国而言,得此海岸地带便可以与朝鲜半岛隔江相连,在封锁中国出海通道的同时,获得了侵略朝鲜的立足点。
沙俄为何绝不会给予中国入海口
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外东北攫取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什么连小小的图们江入海口也不让步?
在《北京条约》签订前的1859年,俄“黑龙江伯爵”穆拉维约夫就乘船对日本海沿岸至图们江口进行考察。他将这片构成吉林和朝鲜边界的广阔水域称为彼得大帝湾,把靠近图们江入海口的摩阔崴海湾改名做波谢特湾。他派作战处长布多戈斯基中校详细绘制当地地图,并提出将图们江口划给俄国的具体方案。
穆拉维约夫在致信俄驻华大使时,表示:
就目前边界谈判的主要目的——为了保障该地(图们江入海口一带)不受外国侵犯——而言,承认直至图们江为止的沿海地方全部为我国所有,乃是保障两国双方利益所必需。因为毫无疑问,如果这一地带不肯定归我国所有,中英一旦重新破裂,英国必然占据波谢特湾,并进而以此湾为据点通过珲春城直接向满洲扩张势力。珲春城同满洲主要城市——宁古塔、吉林和满洲内地之间交通极为便利,此外尚可通乌苏里,当然也可通向阿穆尔。
由此可知,沙俄认为如果不把图们江入海口一带收入囊中,则可能被英国侵占,进而危害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因此图们江入海口不能留给中国。
而摩阔崴左拥图们江入海口,南北环抱形成天然良港海湾,若非俄国在此处无腹地纵深,其地理位置优于海参崴,但若落入背靠东北的中国手中则决然不同,这将使俄国远东地区如鲠在喉。
因此,虽然乌字碑没能立起来,但是就算当初将其立在图们江口,后面也立不住,俄国就没打算把出海口真留给中国。所谓的条约从来就没束缚住过俄国,现实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帕米尔高原上乌兹别里山口一带的争议边界形成,虽然当时中俄两国已签订边界条约,但俄国丝毫不理,硬是通过军事推进的方式,把边界推进到如今的实控线。
光绪年间,大臣曹廷杰在深入俄国远东进行探查后,指出沙俄不肯放弃入海口的深层原因:
俄人之意因西洋之波罗的海、地中海、红海、南洋之印度海均被泰西诸国禁阻,该国师船不能出口,难于海上争雄,故经营东方得海参崴码头,较之该国各处海口冰冻期少,可以通行海面,故有宁弃该国京城不弃海参崴之语,然每年犹有冰冻三月不能出入自如,是以垂涎朝鲜,冀由旱道直通再扩海岸,然后修铁路以速转运置铁甲以重海防,设使任其所欲…
所以,这段“最憋屈国界”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俄国视出海口如命根子,作为通向日本海的重要出口,俄国决不允许中国通过图们江染指日本海,如此才能确保海参崴港口安全。
沙俄垂涎朝鲜已久,若不与其接壤,其势力难以渗入,因此需凭借此段边界向朝鲜扩张,中国想凭借“乌”字碑、罕奇海岸将沙俄和朝鲜隔开,俄国自然不会答应。
防止图们江一带被英国等势力侵占,威胁沙俄远东利益。
而短短两年之内,清政府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一口气割让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两国勘定边界竟只花了10多天的时间即完成,咸丰对大臣所上宣告勘界完成的奏折朱批,只有十个字:
“知道了。只能如是办理。”

图门江出海口中国什么时候要的到

大约10年前吧?中俄之间曾经就图们江出海口的问题谈过,大意是用另一片差不多大的领土换图们江出海口(有个几十平方公里的样子,能修条路出去到海边建个港口就够用),后来不了了之。
俄罗斯也担心,自己的海参崴会受到威胁嘛。
最近又有新的方案,就是把辽宁的丹东划给吉林(因为辽宁已经有大连了嘛),这样吉林就有了出海口了。看来图们江就不要再去想它了。
大约10年前吧?中俄之间曾经就图们江出海口的问题谈过,大意是用另一片差不多大的领土换图们江出海口(有个几十平方公里的样子,能修条路出去到海边建个港口就够用),后来不了了之。
俄罗斯也担心,自己的海参崴会受到威胁嘛。
最近又有新的方案,就是把辽宁的丹东划给吉林(因为辽宁已经有大连了嘛),这样吉林就有了出海口了。看来图们江就不要再去想它了。
清朝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割让给俄罗斯时,留了一条尾巴,中国保留了从图们江出海的权利。但100多年来图们江口向海里延长了许多,俄罗斯在这个多出的江段上修建了桥梁,桥的净空很低,以至于中国的轮船不能从桥下通过。
这事三方一直在谈判,中国提出帮助俄、朝重建这座桥梁,但俄罗斯担心中国的竞争力,对此事十分不热心,一直拖到现在。

中国最北面的出海口在

中国最北面的出海口位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具体解释如下:
1、这里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黑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俄两国贸易和物流的重要通道。为了更好地发挥黑河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中俄两国在近年来加强了合作,共同建设了多个基础设施项目。
2、在历史上,黑河市曾经是清朝时期的边陲城市,也是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黑河市逐渐成为中俄贸易和物流的重要枢纽。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黑河市的发展更加迅速,成为中国向俄罗斯和欧洲出口商品的重要通道之一。
3、黑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这里的气候适宜,水陆交通发达。在黑河港,船舶可以沿着黑龙江水路向南航行,到达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也可以通过黑河-布拉格国际公路和铁路干线,将货物运往欧洲各国。
出海口的相关知识
1、出海口是指一个海岸线上的天然或人工港口,能够通往海洋,通常用于货物和人员的运输。中国是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拥有许多出海口,这些出海口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中国的一些主要出海口包括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城市。这些城市通过自身的港口和航运设施,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和物流的重要枢纽。中国还通过人工建设了一些港口和运河,以增加其出海口的数量和能力。
3、以上海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世界领先的港口和航运设施,包括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油轮码头等。这些设施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企业前来发展。

中英俄《瑷珲条约》规定了哪些领土归属?

《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瑷珲条约》共三条,主要内容如下: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大小约合4个河南省)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后来又被俄罗斯吞并);
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准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的影响:
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罗斯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俄国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瑷珲条约

中俄《瑗珲条约》内容是什么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条约原文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罗斯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
三、 俄罗斯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大清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公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主要内容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签约后续
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沙俄签订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
《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条约影响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
《瑷珲条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扩展资料:
19世纪5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已经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此时沙俄的侵华野心正日趋膨胀,并向清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
将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纳入其版图,并在这些地区推行殖民统治,中国东北边疆的人民对此誓不相容,坚决反抗。
东北自古物产丰富,种类繁多,历朝历代均被称之为宝地。所谓“游鱼在水,奇宝在林,珍禽在天,神兽在山”,正是对这一方繁衍万千野生动植物的龙兴宝地真实写照。
自清兵入关后,清政府有别于中原地区的行政制度、管理方式和土地占有形式,在东北分别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 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这实际是将东北地区设置成“陪都特区”,将这片珍稀的土地资源专供清朝贵族享用。
沙皇俄国原本是欧洲国家,与中国相距万里之遥。自16世纪后期,它就跨过欧亚交界线,逐步向西伯利亚一带扩张,进而将边境线延伸到中国的北方边缘,并伺机侵占中国领土。
大清早期,政府尚有能力遏制沙俄的入侵。康熙年间,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中俄边境百年之久的平静。
经过了百年的闭关锁国,曾经的帝国逐渐走向没落,与世界强国的距离已渐行渐远。到了19世纪5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瓜分的市场,成为帝国主义饕餮觊觎和不断争夺的殖民地。
此中,最为穷凶极恶的是沙皇俄国,鸦片战争以来,接连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推行“黄俄罗斯”殖民统治计划,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头号敌人。
全中国民众的极度愤慨,东北边疆的人民对其更是誓不相容,坚决反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不共戴天的"罗刹":清朝东北各族边民抗击沙俄侵略

近代沙皇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条约有哪些?

  《瑷珲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
  主要内容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中俄北京条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于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主要内容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堪分东界约记》
  早在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沙俄就恣意要把1859年由俄国单方面绘制的东部边界地图,当作条约附图强加给中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但同时答应俄国派出堪界大臣,在共同堪踏以后划定东部边界线。这样,到1861年6月,中俄双方堪界代表签订了《勘分东界约记》。何谓东界、西界,在中俄边境上并未明确的分界点,这次堪界,实际上也仅仅勘分了兴凯湖以南的陆界,而没有勘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水界,只是在比例尺小于1/1000000的地图上画了一条红线,表示两国以这两条江为界,但这条红线不可能也不能表明边界线在江中的确切位置(到目前为止,这段边界是以江水所流经的中心线来划分的)。在这一过程中,沙俄不能从条约上明确割占领土,在勘界和立界牌时,力图多占中国领土,立牌后,又偷偷地搬移界牌,对中国领土不断蚕食,进行非法抢占。
  总之,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或以武力威胁,或以外交讹诈的手段,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及一系列勘界条约,再加上其偷偷搬移界牌非法所得,侵占了我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主要条约是五个: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改订伊犁条约。
一、《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在尼布楚(今苏联涅尔琴斯克)签订的两国划界条约,正式名称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也是清政府第一次以中国为名签订的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
1652年(清顺治九年)始,俄国开始侵入中国东北边境,并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清政府数次派军队清剿,亦无法将其全歼或驱逐。为求北方边境的安宁,清军在重兵清剿并围困雅克萨城之后,按照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签订了边界划界协定(史称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
1、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
2、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留待以后再议。
3、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及东西伯利亚大片领土让给俄国。
如何评价《尼布楚条约》的公正性,中国学者目前仍存异议。有两点确定确定的是:
1、这是一个在清政府作了很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 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在签订后150多年间,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
2、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使居欧洲的沙俄东侵合法化,获得了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而清政府自扎樊篱,无法西进北上,更为严峻的是它引入了西方威胁,强大的沙俄取代了北方散弱的游牧民族,使中国北方的地缘环境急剧恶化。另外,它分割了蒙古族,使生活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上的蒙古族及其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子民。
二、中俄《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19世纪中叶,俄国军队再次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并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1858年5月,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两国逼近京津之机,率领哥萨克部队南下,以“助华防英”为幌子,逼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要求废止中俄《尼布楚条约》对两国边界的规定。奕山最终屈服,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由于奕山根本无权与沙俄签订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也不承认《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
三、《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是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与《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构成了《天津条约》的主体。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力求在中国获得与英、法等国同等的侵略权益,未获清庭同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借英法联军进攻京津之机,沙俄使臣普提雅廷乘机要挟,表示如能速按俄国条款定议,即可代向英、法说合。清政府担心英、法进攻京、津,被迫同意俄方条件。6月13日,俄国抢在美、英、法三国前面,同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有12条,主要内容包括:
1、向俄国增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七处通商口岸。
2、俄国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在各通商口岸设领。
3、治外法权,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4、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等。
可以说通过该约,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力图取得的沿海通商权利,并凭借最惠国待遇条款,一举取得了英、法、美等国日后在中国可能获得的侵略权益。同时,该约为沙俄以勘界为名进一步割占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四、《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 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出逃热河的咸丰皇帝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出面谈判。求和心切的奕欣请求“中立”的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伊格那季耶夫乘机要挟,逼迫清政府接受沙俄此前提出的领土要求和其它苛刻条件。清政府不敢反对,于11月14日奕欣与伊格那季耶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该条约共十五款,主要内容为:
1、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
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
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
4、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按照新条约覆盖旧条约的国际惯例,该条约表明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事实上使《中俄尼布楚条约》失去了法律效力。它与《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构成了《北京条约》的主体。
五、《中俄伊犁条约》
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由钦差大臣、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与沙俄代表在圣彼得堡签定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
1、俄国将伊犁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所有。
2、中国赔款509万两白银,作为俄军“代收、代守”伊犁的兵费和补恤,限两年内偿清。
3、俄商在华通商优惠条款,及在华设领事事宜。
4、伊犁居民一年之内可以“自由”迁居俄国。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1882年到188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所以,《中俄伊犁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58年,中俄签定了什么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条约。又称《中俄瑷珲和约》。瑷珲条约是各个条约中我国割占领土最多的一个~
编辑本段条约简介
  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说,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中方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
1858年,中俄签定了《瑷珲条约》,该条约中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把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取得陆路通商和沿海口岸通商的权利,还取得在通商口岸停泊军舰、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瑷珲系满语“母貂”之意,明末清初,瑷珲一带曾以产貂闻名。建于明朝的瑷珲旧城地处黑龙江东,史称江东瑷珲。
由于江东瑷珲隔黑龙江与内地往来多有不便,清政府遂于旧瑷珲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筑城池,将军衙门也迁移到这里,相对江东瑷珲而称此地为江西瑷珲,也称黑龙江城或瑷珲新城。《瑷珲条约》就是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新城签订的。
扩展资料:条约影响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正如恩格斯所说,俄罗斯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罗斯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62页)
俄罗斯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
其后,俄罗斯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瑷珲条约

瑷军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1857年12月30日,英、法联军攻下了广州,并很快成立了控制广州长达三年之久的傀儡政权。但仅仅占领广州并非是侵略者的目的,1858年4月,英、法军舰16艘又联合北上以进犯天津、威胁北京谋取更大的侵华权益,乘此机会,侵华成性的穆拉维约夫于5月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归属俄国,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奕山辩驳说,中俄边界在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早经中俄《尼布楚条约》明文规定,无从更改,只有乌第河未经定界,有待议定。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奕山曾作为靖逆将军前往广州抵抗英军,结果大败而逃,这次又被沙俄的炮舰政策所征服,5月28日,奕山在瑷珲被迫同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方(后来称江东**屯的地方)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 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
通过该条约,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中、俄“共管”,这实际上不过是沙俄正式吞并这一地区的过渡而已。
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俄国人订立这样的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但沙俄却无视条约是非法的,擅自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主要内容有: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条约。又称《中俄瑷珲和约》。瑷珲条约是各个条约中除<<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我国割占领土最多的一个(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条约原文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瑷珲。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两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 本和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时有满、蒙、俄文本,原无汉文本;汉文本是译本。俄国于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准。未查明交换批准的日期。
  签约后续
  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沙俄签订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 《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编辑本段]条约影响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1][2]

图门江出海权是怎么回事

图门江出海权意思是:图们江出海口本是中国领土,明王朝成立后在图们江两岸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后来图们江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图们江作为中国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于1858年到1860年,在沙皇俄国武力威胁下,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将图们江口划归俄国,从此失去了图们江出海权。
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注入东海,黄河注入渤海,中国这些内河的出海口都是我国自己的。跟这些大江大河不一样的是,我国有一条内河,明明快流到出海口了,出海口近在咫尺,可是却无法出海,因为出海口是其他国家的,这就是图们江。
图们江是中国内河,流经中国的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四县市,朝鲜两江道、咸镜北道,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在俄朝边界处注入日本海。
恢复图们江出海权的法理依据
1、恢复图们江出海权的重要意义在于行使我国的历史性权益。1886年《中俄珲春东界约》规定“不应阻止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进出”,明确我国拥有图们江出海权。1960年中朝《关于国境河流航运合作的协定》规定“悬挂中国国旗的中国船只,可沿图们江通海往返航行”,明确中国船只可在图们江自由航行。
2、2011年我国与朝鲜签订图们江出海的相关协定。因此,我国行使图们江出海权受沿岸国认可,且具有法理依据。1920年《凡尔赛和约》将国际河流定义为对所有国家实现开放和自由航行的多国河流。1934年《国际河流航行规则》特意强调可在国际河流上自由航行,并扩大其范围。
3、1966年《国际河流利用规则》提出国际流域的延伸,即不仅包括国际河流的水资源,而且包括整个地理范围。综上可总结国际河流制度的3个要点:沿岸国可自由航行;通过设立河流管理委员会,对河流共同开发和管理;沿岸国拥有管辖河流内治安、卫生和海关等的多样化权利。
4、图们江可被认定为国际河流,且中国在图们江享有众多权利,具体表现为允许航运、灌溉、供水以及利用河水发电和防洪等。

中俄爱珲条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年 9月7日
  《尼布楚条约》是大清帝国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正式条约。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于1689年8月27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耀多罗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内容为: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西属中国,东属俄国;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
  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15人以上集体越境正法;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两国彼此不得收留逃人。
  另:
  条约有中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 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 但与大淸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28日
  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说,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中方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瑷珲条约》历史背景:俄国和清朝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
  《瑷珲条约》主要内容: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公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