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不以物喜是什么意思
- 2、不以物喜的意思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
-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 6、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以是什么意思
-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的意思
-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是什么?
-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什么?
不以物喜是什么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
意义 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财物、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不以物喜的意思
1、不以物喜释义:不因外物或喜或悲。全句应为“不以物喜,不以自悲”,是一句互文,意思是不因外物和自己而或喜或悲。也就是心中有信念,心无旁骛的意思。
2、“不以物喜”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意是不因外物和自己而或喜或悲,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作者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邓州,受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托,为其新修缮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要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要有强大的内心,强大的定力,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是好是坏,内心都毫不动摇,无论自己得到或者失去什么都不会感到欢愉和沮丧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千古名句,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话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前后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理解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出自《论语·学而篇》的一句格言,它的意思是:
1. "不以物喜":不因为物质的享受或事物的变化而产生过度的喜悦和执着。这句话告诫人们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财富或外在的享受,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着,不受外在的干扰而喜悦。
2. "不以己悲":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或挫折而过度悲伤和沮丧。它提醒人们不应该将个人的情绪和意志完全取决于外在的情况,而是要保持平静和坚定的心态,不受外界的困扰而陷入悲伤。
这句格言强调了心境的平和与淡泊。它教导人们要超越对物质和个人境遇的执着,以一种超然的心境来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通过不被物欲所动和不受情绪所困扰,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这句格言提出了一种淡泊名利和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超越物欲和个人的情绪波动,保持内心的均衡和深沉,以更高的境界去理解和体验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表达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财物、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 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思是不因为外在的物质得到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悲伤。
这句话强调了一种超脱于物欲和个人情感的心态。它表达了一种平和、超然的处世态度,主张不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也不被个人的得失所困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被物质的诱惑所吸引,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受。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痛苦。同样,我们也容易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情绪波动,过度忧虑和悲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提醒我们要超越这种追求和情感的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它倡导我们从容面对外在的变化和挑战,不被物质所左右,也不被个人的得失所困扰。通过培养这种超然的心态,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生的起伏,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体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白话译文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不能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感到高兴和悲伤该词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著名篇岳阳楼记中,原文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表达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这句话的。
5、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原文节选。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与自身的得失而喜悦或悲伤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旷达开阔的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原文。
8、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出处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白话释义哎呀我曾。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应该为自己的成功而窃喜,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失意而悲伤,要坦然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
10、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为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文中,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作。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但是什么时候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家需要怎样去了解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由于外物的幸福,自己取得了而觉得欣喜若狂,不由于。
13、ldquo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dquo是这样说的,人们不应该为了一点外在的物质而自在不已,却忘了一个人该做什么事的本分,一个人更不能因为自己受到了什么挫折就更加忘了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能以外界的任何事物去动摇了。
14、译文不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为。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不以物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中国的传统儒家士大夫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1、不以物喜:'物’是指结果,指的是你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是金钱、房车,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这个社会越来越结果为导向,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非主观自我欣赏之类。你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你得到的名利挂钩,当然不排除你运气很好。这些'物’往往是现在的你的财富、你的成就,是对你过去的价值承认。2、不以己悲: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也就是妄自菲薄,被所谓的权威、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领导者而蒙蔽你的双眼,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其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完全埋没了自己,这样是不值得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以是什么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为外界事物而欢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
此句在整篇《岳阳楼记》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句既是文章的总括,又为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了铺垫。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境界,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因此,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理解全文的关键之一。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主要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这个之指代的是岳阳楼被重新修缮这件事情。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扩展资料《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参考资料岳阳楼记_百度百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以:因为;物:外界事物。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悲哀(多指不因得到名誉地位而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悲哀欢喜(多指不因失去名誉地位而悲哀)。比喻淡泊名利,心胸豁达。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
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完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意思就是指,不因外物好坏与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种理解与上文完全契合,是前文自然而然的逻辑结果。相反,作者理解为“不以他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不仅与前文缺乏有机联系,也不符合主旨。文章作者自相矛盾了。
不以他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又何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怎么会“不以他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其实范仲淹表达的思想情怀,就是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完全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此高风亮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的意思如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意是不因外物美好而喜悦,也不因自己失意落魄而悲伤。形容无论面对失败或成功,都保持恒定淡然的心态。
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意思是不让烦心事扰乱自己的处事的态度,不要被感情左右,不害怕将来,对未来要有必胜的信念,不挂念过往,不让往事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拓展资料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权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恒定淡然的心态。
不因成功而妄自尊大,不因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影响。
有些人因为得到了一些物质的财富就欢天喜地,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东西时则会痛哭流涕,情绪一落千丈。
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艰难困苦,倘若心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人的一生,总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度过。享受生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体验得失的过程。只要心中有所比较和计较,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失落的阴霾。有时,只是在那一瞬间,我们就失去了本来所拥有的幸福。
只有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的时候,才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当一个人因工作成绩优异得到赞扬和奖金,事业获得成功时,必然产生喜悦的心情,这是客观的、正确的。
但是要喜乐有度,不要沾沾自喜,得意骄纵狂妄,否则,就会为日后种下祸患的种子。当一个人遇到危害,遭到失败,受到不公的指责时必然产生恐慌、忧伤、伤感的情绪。
但要及时赶走负面情绪。否则,就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精神崩溃,失去应付危害、战胜失败的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要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要有强大的内心,强大的定力,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是好是坏,内心都毫不动摇,无论自己得到或者失去什么都不会感到欢愉和沮丧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千古名句,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话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前后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理解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中的“物”与“己”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
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
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诗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赏析:此句写出诗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领悟,表现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政治胸怀。
『原文』
《岳阳楼记》
作者: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财物、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耀 一作:隐曜;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扩展资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