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邯郸学步的故事内容
- 2、邯郸学步的典故
- 3、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 4、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 5、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 6、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 7、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 8、邯郸学步的故事讲了什么?
- 9、邯郸学步是什么故事
- 10、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邯郸学步的故事内容
邯郸学步的故事内容如下:
1、邯郸学步是一个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庄子·秋水》。邯郸学步的故事内容是: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一少年,眉目清秀,甚是爱美。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漂亮,于是下定决心来学习。少年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跟在人们后面学习走路的姿势。
2、他始终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自己走起路来,既不像燕国人的步伐也不像邯郸人的姿势,最后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后来人李白诗曰:”寿陵失本部,笑煞邯郸人”。
3、邯郸学步既是一条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自己本质的东西。
邯郸学步故事的启示和道理
1、不要盲目跟风:故事中的寿陵少年就是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漂亮,就盲目地去模仿,而且还是照搬照抄,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要盲目跟风,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更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2、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故事中的寿陵少年最初的目标是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迷失了自己,忘记初心。人们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路上的困难和诱惑所迷惑,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所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非常重要。
3、不要轻视他人:故事中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虽然被寿陵少年嘲笑,但这并不意味着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就真的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优势就轻视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4、学会正确的模仿:故事中的寿陵少年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只是简单地模仿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而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思想。正确的模仿应该是学习别人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表面的形式。
邯郸学步的典故
邯郸学步的典故:
《庄子·秋水》载:战国时有个人到赵国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别人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邯郸学步(拼音:hándānxué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解释: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寿陵那个人去邯郸学走路吗?(不但)没有学到那个国家以之出名(走路)技能,却把自己以前行路的方法忘记 了,最后要伏在地上爬回家。
【近义词】
鹦鹉学舌 步人后尘 亦步亦趋 鸲鹆效言 数典忘祖 优孟衣冠 枉辔学步 西颦东效 寿陵失步 东施效颦 邯郸匍匐 衣冠优孟 寿陵匍匐
【反义词】
择善而长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如下:
最早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
衍生典故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邯郸学步的故事如下:
战国时有个人到赵国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别人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容如下:
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燕国寿陵的少年,家境很好,却非常缺乏自信心。
少年成天哀叹:“为什么我事事都不如别人?”家里人都劝他:“不要灰心,你现在已经很好啦。”可是,少年根本听不进家人的劝说。
时间一长,少年越来越不自信了,甚至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都不如别人的好看。
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无意间听见一个老人说:“我觉得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是全天下最美的。”周围的人也纷纷附和道:“没错!”“对极了!”
于是,少年开始学邯郸人走路。他觉得年轻人走路的姿势好看,于是,便跟在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人身后,认认真真地学他走路。少年一会儿学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又学学那个人走路。就这样,他在大街上走了整整一天,最后,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而且连到底该怎么走路都不会啦。
内涵道理:虚心向他人学习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能生搬硬套。这样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1.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昧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2.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3.亦步亦趋: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4.
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而不要学习杜季良,学杜季良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狗一样。后遂以“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反成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亦作“画虎类狗”,或作“画虎类犬”等。
”画虎类犬“实际上是现代的错用,狗的古义为小犬,犬的古义为大犬,”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说文》。马援的本义为画虎画成了蜷缩的小狗,由于今天汉语中犬与狗同义,所以今天“画虎类狗”也可写作”画虎类犬“。
望采纳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以下是我整理的描写花美的成语精选,欢迎阅读!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篇1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年轻人,他听说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潇洒优雅,非常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去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他带上盘缠,跋涉千里,赶到赵国,踌躇满志地准备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在大街上,他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看得他眼发花,脚发抖,不知该怎样迈步子了。于是他决定跟在一个行人后面摹仿,人家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赶紧迈右脚。但他的两只脚没有协调好,差一点把自己绊倒。
这个行人走远了,他又跟在另一个行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走路。别人走得随意优雅,但他学得磕磕绊绊,引得街上的路人都把他当做怪人,停下脚步看他,甚至还有人捂着嘴笑他。
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的盘缠眼看就快花光了,他只好准备回家。此时的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姿,而且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忘了,竟然迈不开步子走路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四肢着地,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篇2 【出处】
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
【释读】邯郸:地名,战国时赵国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东临山东聊城,南邻河南安阳,西邻河北峰峰,北临河北沙河。
步:行走,走路。 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从前有个人在邯郸学习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篇3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典故】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盲目崇拜的人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相反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同韵词】进退无路、银花火树、路长日暮、无孔不入、无长物、燕巢于幕、挨门逐户、器满将覆、翻肠搅肚、依艹附木、......
【年代】古代
【灯谜】最盲目赶时髦的人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连自己的也全忘了
【成语示列】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邯郸学步。 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篇4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成语解析
《庄子.秋水》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他们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各异,但都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他什么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典故“邯郸学步”即出于这则故事。
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古都 邯郸城流行 踮屣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 回车巷窄和为贵, 学步桥宽嘉寿陵。”这是今人马新民创作《 邯郸赋》中的一句对句。作者认为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的是类似现今芭蕾舞样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寿陵少年刻苦学习,把脚跳到了肿胀而无法走路的地步,这种精神不但不能耻笑,反而应该嘉奖。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们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却了本性。但邯郸人绝对不可以以此来笑话前来刻苦求学的人。
点评:
一个人一定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和效仿别人。别人的长处固然应当积极学习和汲取,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一味地为了学习、效仿他人,结果别人好的东西没学到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篇5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当时邯郸人以善行而驰名各邻近的国家。他们走起路来步伐轻快,姿式威武好看。这时,燕国武陵这个地方有个年轻人,嫌弃家乡人走路的样子八字脚朝外翻,摇摆蹒跚,不好看,就决心跋山涉水到邯郸去学那里的人走路。
这个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邯郸后,上街一看,邯郸人走路果然不一般,一抬腿一伸手,都有高雅的风度,他就连忙跟着行人学起来。
哪知道,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做起来却难了。这个小伙子学了一段时间,总觉得越学越别扭,走起来很不自然。他想,这也许是自己按老习惯走惯了,要改起来不容易,只有彻底抛弃老步法,才能学到新姿式。于是,他又决心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的长短,一摆手,一扭腰,都要按邯郸人的尺寸计算着去做。虽然他硬是比着邯郸人的样子,亦步亦趋地努力学习,但结果并不美妙,他不仅没有学会新的走路的姿式,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都忘了。最后,当他要离开赵国回到燕国的时候,连路也不会走了,只好爬着回去。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引出“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地去模仿别人,反会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篇6 相传战国时候,有一个燕国的青年,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就特地来到邯郸,向当地人学习走路的姿势。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大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这个青年就整天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来来往往的人怎么走路。他非常地认真,一边看一边琢磨别人走路的特点,有时还模仿,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几步。一次,他学一个行人走路,被那个人发现,结果被人大骂。虽然他一直都在用心学,可是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像。“为什么我学不好呢?”这个青年反复地问自己:一定是我已经习惯原来的走法,所以学来学去也学不像。如果我丢掉原来的走法,从最简单的抬腿、迈步开始学起,就不会再受原来步法的影响,一定不久就能学好。于是这个青年人下定决心,从头开始。
这样,每天他走起路来像木偶一样,先考虑出哪条腿,再思考腰和手臂怎么配合,心中还要盘算每步迈多大。青年人在邯郸学习了半年多,却毫无长进,最糟糕的是:不但没学到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记了。眼看着带来的银两就要花光了,青年人不得不返回燕国。可是他忘记了自己应该怎么走路,只好狼狈地爬回家了。
拓展:邯郸学步造句
1. 不管学什么,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2. 他学习时不会认真思考,盲目地效仿别人的方法,结果成绩没有提高,还把自己的方法给忘记了,真是邯郸学步。
3. 学习外国经验不能邯郸学步,连我们自己成功的经验都丢了。
4. 有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去一味的邯郸学步,我们可不能学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
5. 做人做事不能邯郸学步,而要设法标新立异的学习真才,否则,只能让我们后退,不能让我们进步。
6. 用邯郸学步的方式照单全收,不知取舍,最后会将自己原有的都忘光。
7. 公司经营要找出自己的特色,老是邯郸学步,从别人那儿东搬西套,是无法获得消费者青睐的。
8. 学习本是一件好事,但应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盘硬套,否则犹如邯郸学步,最后连自我都忘了。
9. 张三的表演方式和李四完全不同,你硬要他去模仿李四,恐怕只会邯郸学步,令他连自己独特的诠释工夫都无法表现出来。
10.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那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11. 前人论述已经十分周全,无隙可驳,若再一味附和前人,只会如邯郸学步。
12. 咱们做事得有自我的方法,不能邯郸学步。
13. 明明在写作时常常邯郸学步,后来连自己原有的写作风格也“丢”了,写出来的作文不纶不类的。
邯郸学步的故事讲了什么?
1、故事讲的是,一个燕国人听说古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
2、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3、出自: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邯郸学步是什么故事
邯郸学步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而邯郸就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诗人李白还写诗说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现在有学者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是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