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7 15:37:40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贾谊什么朝代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1]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2]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贾谊故居

贾谊简介及代表作品 贾谊简介及代表作品是什么


1、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2、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贾谊简介

贾谊——英年早逝的西汉初期儒家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为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所器重。后在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其才华出从,很快超迁为太中大夫。
不久贾谊上疏,提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汉书.贾谊传》),文帝想迁升贾谊任公卿,但却遭到了权臣周勃、灌婴、张相如(东阳候)、冯敬等人的妒嫉和反对,旋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死,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曾著《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强秦所以速败,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曾上《治安策》疏,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策略,以前弱地方诸候的势力。贾谊的著作有《新书》五十六篇,其思想兼采儒、法,主张仁义与法治并用,而归结于儒家的六经和德政。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修政语上》);“《书》、《诗》、《易》、《春秋》、《礼》五者之道备,则合于德矣,合则欣然大乐矣”(《新书.道德说》)。提出政以民为本的思想,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

贾谊在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被认为是汉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又通经学,相传曾从北平候张苍受《春秋左氏传》,著有《左氏传训诂》(已佚)。

贾谊简介(汉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贾谊(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9年),字子长,汉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汉武帝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聪颖,喜好读书,曾经拜访过当时的名士,如刘向、司马相如等。贾谊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过秦论》、《申屠刘林赋》等。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的政治生涯
贾谊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太常、尚书郎、丞相等。他倡导改革,主张减轻赋税负担,加强中央集权,推广汉族文化等。他曾经提出“去苛政、尽忠孝、尚贤达、宽黔首”的治国方略,被誉为“贾子四化”。
贾谊还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主张对外强硬,保护国家利益。他曾经写过《过秦论》,其中提出了“兼并天下”的思想,认为中国应该通过战争征服周围的国家,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贾谊的文学成就
贾谊是汉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播。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和赋,其中以《过秦论》最为著名。这篇文章以辩证的方式分析了秦朝的兴衰原因,提出了“夫秦之所以亡也,非外无敌而内无政也”的观点,表达了他对于政治制度的看法。
贾谊的赋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赋以描写自然风光、历史人物为主,如《申屠刘林赋》就是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佳作。他的文学风格清新简洁,富有感情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的思想成就
贾谊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推广汉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他的“去苛政、尽忠孝、尚贤达、宽黔首”的治国方略,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贾谊的“尊王攘夷”思想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对外强硬,保护国家利益,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奉为传统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谊的代表作

贾谊代表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1、《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2、《论积贮疏》
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
3、《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汉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由班固收入《汉书·贾谊传》中。
《治安策》论及了文帝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等众多严重问题,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
4、《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辞赋作品。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5、《鵩鸟赋》
作于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时。赋前小序说明写作《鵩鸟赋》的缘由。有一天有鵩鸟(俗称猫头鹰)飞到贾谊的屋子里,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本来被贬就心情不好,又不适应长沙潮热的气候,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这篇《鵩鸟赋》以自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贾谊

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贾谊(前200一前168),西汉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锥阳(今河南省洛阳)人。从小博览群书,以善写文章闻名,“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得吴廷尉推荐,文帝召以为博士。每次参议诏令,均能详尽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故得文帝赏识,超迁为太中大夫。他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他认为汉王朝建立20余年,天下和洽,应当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律令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认为贾谊很有才干,拟任为公卿。
但他的某些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周勃、灌婴、冯敬之等人所不容,他们攻击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乃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居长沙时,曾几次上疏陈治安之道,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
他还提出“变化因时”的观点,认为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令。这些观点对当时和整个汉代的政治有很大影响。几年后,文帝又召见贾谊,没多久,就拜他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优伤而逝,享年33岁。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以其雄辩的、气势充溢的政论文卓立文坛,同时也以情理深致的赋作独步一时。其所著文章计五十八篇,后刘向编为《新书》。贾谊在《新书》中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说:“自古及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为了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他提倡“农本”,反对富人奢侈浪费。

面列迅速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贾谊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完善地建立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统治,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形势的需要,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贾谊的诗文特点
贾谊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上篇主要叙述秦国力量的强大和六国人材的众多,“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史记》作“叩”)关而攻秦”,结果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槽”,但就是这个“席卷天下”、“威震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文章有力地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农民起义的威力,足以给封建地主阶级以致命的打击,统治者如果不向农民作些让步,即若“不施仁义”,那只有失尽民心、走上灭亡的道路。二是疏犊文,如《陈政事疏》(注:见《汉书》卷四十八。这是班固采摘《新书》五十八篇中“切于世事者”拼凑而成,文字与今本《新书》前五卷若干篇章大致相同。)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就是这种文章。
它的一个特色是观察敏锐,能透过太平景象贾谊简介,觉察到社会潜伏的矛盾和危机,例如《数宁》篇说:“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诀者耳……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作者还敢于大胆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加强其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的特色。例如《时变》篇:胡以孝弟循顺为?善书而为吏耳。胡以行义礼节为?
贾谊的散文都有善用比喻的特点,语言富于形象性。他的文章风格对唐宋的政论文是颇有影响的。
贾谊的政治思想
贾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杰出人物,却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挤,政治抱负未得施展。作者以其抑郁不平之气倾注在《吊屈原赋》中:“彼寻常之污读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擅鲸兮,固将制于缕蚁。”虽痛逝者,实以自悼。他的《鹏鸟赋》为滴居长沙时所作,赋中据老庄“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这是作者滴居时哀伤情绪的自我排遣。
对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在历代许多诗词中,为贾谊抱不平者甚多,这种诗作在唐代尤为盛行。唐人在自己贬官作诗 *** ,或朋友被贬作诗相慰时,往往以贾谊之贬长沙为比。李白《巴陵赠贾舍人》写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州望岳阳寄元中丞》也写道:“贾谊上书优汉室,长沙滴去古今怜。”都表达了汉文帝薄恩,贾谊不遇的意思。而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则指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更是用辛辣的讽刺笔调,将汉文帝和贾谊分别塑造成昏暗不明刻薄寡恩和虽然才华绝伦却受人玩弄的典型形象。
后人对贾谊的评价
对贾谊怀才不遇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历史上的文人政客也颇多。一种看法的主要理由是贾谊的许多政治主张,已被汉初统治者接受,并付诸实行。他的早夭虽然带有悲剧性,然而他对汉帝国的贡献却是显著的。后于司马迁100多年的班固,作《汉书·贾谊传》时,对于贾谊的政治理论及具体主张在西汉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看得更为分明,所以他说:“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北宋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贾谊简介,他在七绝《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音万公卿?”与班固观点一样,他认为贾谊虽然没有做到公卿,但他的政治主张已被实施,不能说是不遇。但同时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并非汉文帝昏暗荒唐,不能识人,而是认为贾谊虽然才识过人,但心胸不够豁达。
《史记》中就有“贾生既以滴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悲悲戚戚,郁闷不乐。唐代王勃说:“屈、贾生于长沙,非无明主。”北宋苏轼则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东坡认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实难”。鲁迅也说过贾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贾生之言,乃颇疏阔”。
其实,无论后人如何评论贾谊的个人身世和仕途遭遇,贾谊的政论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而广泛的,其富于雄辩而进步的思想和犀利、流畅的文采,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贾谊是一个怎样的人?贾谊生平简介

贾谊是西汉早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年少成名,十八岁时便以善文著称。贾谊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和辞赋为主,因为他深受庄子和列子的影响,散文风格多为政论文,其文笔朴实、酣畅。但贾谊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完美,他在汉文帝时期任迁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后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因坠马而死,贾谊感到十分愧疚,最后郁郁而终,年仅33岁。

01 少年得志
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与屈原同传,仅这一点,他的才华就没边了。他写的《过秦论》,一直是大陆地区高中语文课教材,后三段可是要求背诵的哟。
贾谊18岁的时候,就因能诗会文名闻当地。当地的郡守听说了,就把他召到衙门担任公务员,并非常器重。这个郡守也很有两把刷子,没多久就上调中央担任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没忘记贾谊,向汉文帝大力推荐,于是文帝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而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大为赞叹,后生可畏,前程无量啊。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放在今天来说,可是副部级或厅局级的高官。
贾谊刚升官,就迫不急待的想做点事情。他建议皇帝改历法、易服色、订立制度、创设官名。这些搞法完全改变了旧的制度,汉文帝刚刚即位,考虑到老旧大臣的阻力,根本不敢实行。
但此后贾谊提出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以及让受封的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建议,得到了文帝的采纳。

02 忧闷而死
鉴于贾谊突出的才华和优异的表现,文帝想重用他,于是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等一帮老人不干了,老子出生入死,革命几十年才获得高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就想和我们平起平坐?于是纷纷说贾谊的坏话,“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轻,学识浅薄,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汉文帝也没办法,只好表面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这实则是为了保护他,让他离开朝廷这个漩涡。
当时的长沙,地处偏远,离京师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心里非常的失望,生怕死在那里,过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表面上说是为屈原鸣不平,实际上是发泄心中的怨愤啊。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房间,又引发了他的伤感情绪,于是作《鵩鸟赋》抒发不平。文中说,“请问鵩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诉我;是凶,也请告诉我。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其悲观怨望的心态暴露无遗。

汉文帝并没有忘记贾谊,他完全掌控政局之后,立刻召他回京。贾谊在长沙前前后后,不过呆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己。
到了京城,汉文帝找他聊天,一聊就是深夜。不久,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这个梁怀王,可是文帝最宠爱的幼子。但倒霉的是,在一次飚马中,梁怀王掉下马来死掉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自个儿哭泣,一年之后,活活把自己哭死了。
贾谊受谪长沙,是因为汉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等人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汉文帝不得不迁就他们。
但贾谊受不了了,一路南行,一路抱怨。他在长沙只呆了三个年头,就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怨怨艾艾。
梁怀王之死,与贾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文帝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他竟然自怨自艾,忧闷而死,列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不世出的大才,竟然死于一颗玻璃心,可叹!

03 逆商很重要
人们常说智商很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但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怎么可能时时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碰到一时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这样的心理素质,能承担多大的责任?
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个儿的磨练,只有通过烈火的洗礼,才能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获得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
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专业技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颗乐观豁达、充满勇敢、不惧困难的心。
贾谊完全可以等待几年,以他的实力,完全有机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就是因为玻璃心作遂,让一切成为了泡影。
如何面对逆境,想必读者都有了正确的答案。
文 | 赵大山

贾谊的典故有哪些?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是: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赞赏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二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
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摇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包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概括为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

贾谊是谁啊?写过什么书?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贾谊(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中国中部河南洛阳东北)人,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在他十八岁的时侯就以诵诗书而闻名遐迩。文帝即位初期,在吴公的极力推荐下,只有二十多岁的贾谊就做了博士,众博士中他最年轻。由于每次商讨诏令时,他都表现出众,最后终于被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对国家大政方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汉朝创建二十余年,社会基本安定,所以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修定新法律。文帝对贾谊非常器重,打算让他做公卿,遭到周勃、灌婴等人反对,文帝只好先让贾谊做长沙王的太傅。后来,贾谊在长沙写成了《鸟赋》,用一种鸟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和忧伤。文帝后来又召见他,询问有关鬼神的事。此后,贾谊又任梁怀王的太傅,几次上疏向文帝陈述治国方略,这些奏疏被后人称为《治安策》。在文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69年,梁怀王意外坠马而亡,贾谊从此悲伤过度,自责不已,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一年之后,因悲伤过度,他也去世了,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后人将贾谊的作品编纂成《新语》,其思想理论成就是很高的,他博采众家之长,见地新颖。他的政治思想及主张在《治安策》和《过秦论》中有集中的体现。
  在《过秦论》里,贾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秦朝速亡的惨痛教训,他认为秦国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用了“诈力”。在统一完成之后,他认为秦应该及时改变统治方式,但是,秦还是推行法家所提倡的严酷法制,对轻罪也是施以重罚,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短期内便灭亡了。《治安策》则是对于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然后提供了比较中肯的对策,包括多封诸侯以削减整体实力,重视礼教而慎用刑罚。在他看来,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仰赖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农民的积极性。他还力主建立等级制度,维护君主尊严,也使家族内部能亲近团结。礼教和与刑罚也要并重,同时再倡导礼乐,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时诸侯王和中央对抗的实际情况,贾谊主张尽早设法限制,具体的措施便是再多封诸侯,分散其力量。后来,文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贾谊的散文水平也很高,是公认的古代散文家。他的政论文文笔犀利,行文流畅,曾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

贾谊的故事有什么?

前车之鉴
贾谊在政论文《治安策》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意思就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秦朝灭亡的情形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前车之鉴
贾谊在政论文《治安策》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意思就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秦朝灭亡的情形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草菅人命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吴著)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很远。贾谊因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谪居长沙三年后,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并听取他对鬼神的讲解。他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变化,
周勃、灌婴都被治罪,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刘揖(都睢阳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太傅,离朝廷更近些,同时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 年),贾谊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不小心坠马而死,他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第二年在忧郁中死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