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陟罚臧否的意思 陟罚臧否的解释说明
- 2、陟罚臧否是什么意思
- 3、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 4、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 5、陟罚臧否怎么读
- 6、陟罚臧否解释和意思
- 7、陟罚臧否读音
- 8、陟罚臧否的读音
- 9、陟罚臧否怎么读
陟罚臧否的意思 陟罚臧否的解释说明
1、陟罚臧否,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fá zāng pǐ,意思是赏罚褒贬。
2、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章炳麟《革命道德论》:“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
陟罚臧否是什么意思
陟罚臧否的意思是奖励好人,惩罚坏人。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章炳麟《革命道德论》:“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
成语接龙:
陟罚臧否 否终斯泰 泰山压卵 卵与石斗 斗艳争芳 芳年华月 月圆花好 好天良夜 夜静更阑 阑风长雨 雨帘云栋 栋梁之材 材高知深 深文附会 会逢其适 适俗随时 时移世变 变徵之声 声希味淡 淡泊明志 志在四海 海中捞月 月落星沉 沉潜刚克 克肩一心 心闲手敏 敏而好学 学识渊博
博闻辩言 言约旨远 远泝博索 索隐行怪 怪诞不经 经帮纬国 国色天姿 姿意妄为 为民请命 命途多舛 舛讹百出 出有入无 无明无夜 夜以继昼 昼伏夜游 游云惊龙 龙战玄黄 黄天焦日 日暖风和 和颜说色 色仁行违 违害就利 利傍倚刀 刀光剑影 影只形孤 孤陋寡闻 闻风丧胆 胆小如鼷
鼷腹鹪枝 枝辞蔓语 语重心长 长目飞耳 耳闻目览 览闻辩见 见钱眼红 红男绿女 女大难留 留有余地 地广人稀 稀奇古怪 怪声怪气 气象万千 千兵万马 马革盛尸 尸禄素餐 餐风露宿 宿雨餐风 风急浪高 高耸入云 云泥之别 别有风味 味同嚼蜡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陟罚臧否意思是:奖励好人,惩罚坏人。
陟: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好。否:坏。臧否,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陟罚臧否,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fá zāng pǐ,意思是赏罚褒贬。
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罚臧否的近义词:赏罚分明、论功行赏、赏罚分审、赏罚严明。
出师表简介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陟罚臧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fázāngp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释义:陟(zhì),鼓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臧,善。否,恶。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同义词是赏罚分明,常作主语、宾语或是用于书面语。
陟罚臧否怎么读
陟罚臧否的读音为:[zhì fá zāng pǐ] 。
陟罚臧否是一个成语。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见于《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褒奖;否:批评。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处分。臧否:赏罚褒贬。
《出师表》为三国诸葛亮所作,原文选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陟罚臧否解释和意思
陟罚臧否解释和意思:陟:进用,提升;罚:处罚,惩罚;臧:表扬,褒奖;否:批评。泛指对下级的褒奖提拔或惩罚处分。
陟罚臧否的读音:zhì fá zāng pǐ。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城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背后告密者,及为忠善者,宜付云长,论其刑赏,以昭学生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可见,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这一法治原则自古到今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5、体育道德标准的有用性,就是在体育行为交往中真正做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使遵守道德者能获得收益,失道者受到惩罚。
臧字的笔画笔顺是,名称:横、撇、竖折/竖弯、横、撇、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竖弯、斜钩、撇、点,共有十四画。
陟罚臧否读音
陟罚臧否读音是zhì fá zāng pǐ。
陟罚臧否,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fá zāng pǐ,泛指对人的赏罚褒贬。例句有“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该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属于中性词,可作主语、宾语属于,用于书面语。
附录前出师表节选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用陟罚臧否造句
1、在新的学期,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破桎梏,鼓士气,陟罚臧否,同教师同呼吸共命运,于是出现了现在人人争创第一、个个奋发向上的新局面。
2、因为写的是自己思恋的故乡,养育自己的亲人,所以叙述故事如泣如诉,描写人物鲜活灵动,世态人情的展示中流露着主观倾向,社会生活的反映中表现出陟罚臧否。
陟罚臧否的读音
陟罚臧否,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fá zāng pǐ,意思是赏罚褒贬。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臧否 zāng pǐ】:①好坏;得失:未知臧否。 ②批评;褒贬:臧否人物|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似词:臧否人物 否认 是否 否定 否则 否决 可否 与否 。
臧否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āng pǐ,书面用语,有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介、评论等意思。《左传·隐公十一年》等均有记载。
例句:
(1)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2)比较而言,范仲淹不以地域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则要高明得多。
(3)他鉴于坏人当道难处,一般不轻易臧否人物,但对正义之士也还能加以扶持。
(4)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使臧否人物也同样出现了秉的局面。
(5)后面我们将还要展开讲到,文采是***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
(6)孔子开了把忠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的先河。
(7)譬如沈约,由于家世坎坷,所以老成持重,轻易不肯臧否人物。
(8)他经常自省,很少臧否人物。
(9)他还出版过至少三种著作,也都是谈论时事政治,或臧否人物,或反驳论敌,颇具战斗性。
(10)“月旦评”的领军人物是汝南名流许劭,他好臧否人物,品评诗文,每月初更新品题,时称“月旦评”。
(1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2)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13)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闻上两次询大臣臧否,至 守礼 ,则先发云:‘此朕所素知。’
陟罚臧否怎么读
"陟罚臧否"的正确发音是:
陟(zhì) 罚(fá) 臧(zāng) 否(pǐ)。
"陟"读作"zhì",声调是第四声。意思是上升、攀登。
"罚"读作"fá",声调是第二声。意思是处罚、惩罚。
"臧"读作"zāng",声调是第一声。意思是躲藏、隐藏。
"否"读作"pǐ",声调是第ǎn声。意思是否定、不同意。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某人经历了艰辛和惩罚,却仍然无法逃避或隐瞒自己的真实态度或想法。
"陟罚臧否"出自诸葛亮《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表状,表达了他请求辞去丞相职务、归还政权给刘备的决心和愿望。下面是《出师表》的原文及注释: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
原文注释:
"先帝":指刘备,蜀汉的创始者。
"中道崩殂":意指刘备在事业未完成之前逝世。
"今天下三分":指当时的中国被划分为三个势力范围,即曹魏、东吴和蜀汉。
"益州":指蜀汉的地域,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地区。
"危急存亡之秋":表示时机紧迫,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
"侍卫之臣":指内部侍奉皇帝、辅佐国家的官员。
"忠志之士":指有忠诚心志的人。
"追先帝之殊遇":表示追念刘备对待他们的特殊照顾和重用。
"开张圣听":希望皇帝倾听谏言,接纳他们的意见。
"光先帝遗德":传承和发扬刘备留下的仁德和美德。
"恢弘志士之气":恢复并激发士气高昂的志士们的斗志。
"妄自菲薄":自抑身份,贬低自己。
"引喻失义":以不当的例子作为比喻,失去正当性。
"塞忠谏之路":堵塞忠诚劝谏之路。
《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刘备表达自己心迹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存亡的忧虑以及自己辞职的决心,体现出了忠诚和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