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的意思
-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解释
- 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什么?
-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 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
-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什么
- 8、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 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的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成语详细介绍如下:
1、基本释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
2、成语出处: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出自于此。
3、寓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这句古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的都是不要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灰心泄气,而应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做买卖也不能保证只盈利不亏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是一句成语,原出自《论语·述而》。它的意思是,如果在东边失去了一样东西,那么在西边就会得到另一样东西。
这句成语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在某个方面失去了某种东西或者遭遇了挫折,我们仍然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或者收获。它强调了人生是充满变化和机遇的,面对挫折和失落时,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及时寻找新的机会和收获。
这句成语也可以引申为人生的哲理,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坚持努力,积极寻找新的方向和机遇,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和成长的目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释义是: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
成语解释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释】:① 东隅:东边的角落,房屋,借指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桑树和榆树,为与东对应,借指西边的树林,喻黄昏。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唐·李贤注 :《淮南子》曰"至于衡阳,是谓隅中。"又《前书》谷子云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闲。"桑榆谓晚也。
注:东隅,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回溪在秦、晋、豫交界处,为陕西东大门,而渑池在河南,位于回溪以东,显然,不是指"在西边失败了,最后在东边胜利了",故而,刘秀诏书冯异之言,应指"开始失败了,最终还是胜利了"。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锋芒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示例
示例1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示例2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示例3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造句
1、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2、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欧阳克也没想到,原本是奔着九阳真经去的,没想到在失去九阳真经的时候,却能得到斗转星移和参合指的藏匿消息。
4、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1、东隅,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扩展资料:
1、《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3、《后汉书》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基本上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其实,这也是它被定为“正史”的根本原因之一。
4、《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百度百科_后汉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成语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成语出处:《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成语例子: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在多为指某人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却在其他方面成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
基本解释
1、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2、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3、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反义词:一事无成
拓展资料:1、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2、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欧阳克也没想到,原本是奔着九阳真经去的,没想到在失去九阳真经的时候,却能得到斗转星移和参合指的藏匿消息。
4、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中华成语故事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解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基本释义】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示例】姚雪垠《李自成》:“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输。”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造句
1、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2、事先败而后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4、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5、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动物们自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办法。
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什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失去了东方的一隅角落,反而得到了西方的整个夕阳。它形容由于失去某种机会或者资源而感到沮丧的时候,却在其他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回报和收获。
这句成语源自《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齐桓公打算攻打燕国,但因为一个决策失误导致军队迷失方向,失去了攻打燕国的机会。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失败,齐国的将士不得不在夕阳下扎营,享受美丽温暖的夕阳晚霞,从而得到了精神和身体的放松。
这个成语中的“东隅”指的是本来可以得到的东方一小部分地区,而“桑榆”则代表着西方的夕阳。它通过对失去与得到的对比,表达了在失去某样东西或者一次机会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寻找到其他的收获和价值。
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在遭遇失败或者失去某种机会的时候,不要过于沮丧或者灰心丧气,而是要积极寻找其他的机遇和收获。有时候,失去了一些东西反而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东西,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找到新的机会,并在其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
释义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示例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就不会为时太晚。
也可理解为:
有失必有得的意思,
成语资料
词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音: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使用频率: 较多使用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失去的东西可以在夕阳西下时收回。它表达了一种乐观和希望的态度,即尽管在某个时间或地点失去了某物或某种机会,但在适当的时机或条件下,仍然有可能重新获得它。
这句成语中的"东隅"指的是东方的边缘,表示失去的地方或时刻,而"桑榆"则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表示重新获得的时刻。它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对比,表达了人生中失去与获得、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变化和转机。
这句成语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告诉人们即使遭遇挫折或失去某物,也不应灰心丧气,因为在适当的时机或条件下,仍然有机会重新获得。它鼓励人们坚持努力,抓住合适的时机,争取再次成功或恢复失去的东西。
总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句富有哲理和鼓舞人心的成语,强调了人生中转机和再次获得的可能性,鼓励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就不会为时太晚。
也可理解为:
有失必有得的意思,
成语资料
词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音: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使用频率: 较多使用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一、成语出处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二、成语故事
冯异,字公孙,原本是王莽的手下,后来被刘秀手下说服成功,便跟随了刘秀。他为人非常谦和,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次,刘秀率几百人从河北往东南进发,走到无篓亭时,天寒地冻。刘秀一行人饥寒交迫,冯异及时送来豆粥,使刘秀等解除了饥寒。
行至滤沦河时,刘秀等人又遇上了大风雨,衣服被淋湿,腹中又饥饿难忍,冯异就用早已准备好的柴草为刘秀烘干衣服,又做好麦饭给刘秀吃,刘秀非常感动。冯异为人谦和,每次战斗结束,诸将争先恐后夸耀自己的战功,只有冯异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树下默默不语。
有人开玩笑地称他为“大树将军”。汉光武帝二年,冯异被封为阳夏侯。当时赤眉军逼近京城,邻县的豪门大族虽拥兵数万,却不听号令。大司徒邓禹统兵征剿,但奈何不了赤眉军。
冯异奉命接替邓禹,指挥作战。他统军西行,号令严明,战士奋勇,很快收降弘农部十余名将领,军威大震。后来在华阴与赤眉军遭遇,双方相持两月有余,交锋十几次,俘虏了很多赤眉军。第二年,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
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从另一战场回军浩阳,恰与冯异相遇。他要求与冯异联兵合击赤眉军,但冯异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邓禹却态度坚决,冯异无奈只好冒险出征。双方交战后,赤眉军佯退,弃尽辎重。
当时汉军正缺军粮,士兵只顾争先夺取粮草,不料赤眉军回军掩杀,冯异挥军拼死奋战,赤眉军才稍稍退却。冯异见部下将士饥饿疲倦,建议休战,邓禹不听,命令重新发起进攻,结果汉军大败,邓禹狼狈逃回宜阳。
冯异弃马步行回营寨坚守,很快又组织了数万精兵,与赤眉军约期决战。冯异命部分士兵化装成赤眉军,埋伏起来,而自领前部与赤眉军交锋。赤眉军见冯异前部势力单薄,认为有机可乘,遂出动万余人攻击冯异前部,冯异奋勇抵抗,战至黄昏。
化装成赤眉军的汉军伏兵一齐杀出,赤眉军在暮色中难分敌我,顿时大败,被生俘8万余人。冯异大败赤眉军的事情,汉光武帝刘秀很快就知道了。刘秀立即犒赏了冯异及其部下。
刘秀对冯异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真可谓是失去了东方日出的阳光,却在桑树、榆树上得到了落日的余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什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在多为指某人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却在其他方面成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语出自范晔所著《后汉书.冯异传》。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指“有所失,必有所得”的辩证关系。意思是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在多为指某人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却在其他方面成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
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东隅: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
桑榆: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
成语示例: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扩展资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原文——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译文——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在多为指某人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却在其他方面成功。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①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黄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成语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哲理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成语示例】
示例1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示例2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示例3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上天关上了一道门,但他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翻译】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注释】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请采纳~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释义:东隅:出太阳的地方,指早晨。桑榆:日影落在桑树与榆树之间,借指傍晚。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此语出自范晔所著《后汉书.冯异传》。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指“有所失,必有所得”的辩证关系。冯异是东汉光武的开国大将。其为征西大将军剿灭赤眉,邓禹邓弘不听调遣,兵挫华阴。冯异弃马步行返“回_阪”,使计大败赤眉于“黾池”。于是刘秀“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_,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p>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读音】:shīzhīdōngyu,shōuzhīsāngyu【例句】:也有许多事,换一个角度看,不难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失之东偶,收之桑榆"。
资料拓展成语故事冯异,字公孙,原本是王莽的手下,后来被刘秀手下说服成功,便跟随了刘秀。他为人非常谦和,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次,刘秀率几百人从河北往东南进发,走到无篓亭时,天寒地冻。刘秀一行人饥寒交迫,冯异及时送来豆粥,使刘秀等解除了饥寒。行至滤沦河时,刘秀等人又遇上了大风雨,衣服被淋湿,腹中又饥饿难忍,冯异就用早已准备好的柴草为刘秀烘干衣服,又做好麦饭给刘秀吃,刘秀非常感动。冯异为人谦和,每次战斗结束,诸将争先恐后夸耀自己的战功,只有冯异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树下默默不语。有人开玩笑地称他为“大树将军”。汉光武帝二年,冯异被封为阳夏侯。当时赤眉军逼近京城,邻县的豪门大族虽拥兵数万,却不听号令。大司徒邓禹统兵征剿,但奈何不了赤眉军。冯异奉命接替邓禹,指挥作战。他统军西行,号令严明,战士奋勇,很快收降弘农部十余名将领,军威大震。后来在华阴与赤眉军遭遇,双方相持两月有余,交锋十几次,俘虏了很多赤眉军。第二年,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从另一战场回军浩阳,恰与冯异相遇。他要求与冯异联兵合击赤眉军,但冯异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邓禹却态度坚决,冯异无奈只好冒险出征。双方交战后,赤眉军佯退,弃尽辎重。当时汉军正缺军粮,士兵只顾争先夺取粮草,不料赤眉军回军掩杀,冯异挥军拼死奋战,赤眉军才稍稍退却。冯异见部下将士饥饿疲倦,建议休战,邓禹不听,命令重新发起进攻,结果汉军大败,邓禹狼狈逃回宜阳。冯异弃马步行回营寨坚守,很快又组织了数万精兵,与赤眉军约期决战。冯异命部分士兵化装成赤眉军,埋伏起来,而自领前部与赤眉军交锋。赤眉军见冯异前部势力单薄,认为有机可乘,遂出动万余人攻击冯异前部,冯异奋勇抵抗,战至黄昏,化装成赤眉军的汉军伏兵一齐杀出,赤眉军在暮色中难分敌我,顿时大败,被生俘8万余人。冯异大败赤眉军的事情,汉光武帝刘秀很快就知道了。刘秀立即犒赏了冯异及其部下。刘秀对冯异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真可谓是失去了东方日出的阳光,却在桑树、榆树上得到了落日的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