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吗?
- 2、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是什么意思?
- 3、为什么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
- 4、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强大,为何又说秦孝公策划了商鞅之死?
- 5、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
- 6、赢驷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 7、为什么要杀商鞅
- 8、都说是秦孝公逼死了商鞅,害死他的究竟是谁呢?
- 9、商鞅失势后,为什么六国都发国书要求诛杀商鞅呢?
- 10、秦孝公之子惠文君为什么要杀商鞅?“狡兔死,良狗烹”?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吗?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因为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国生产发展,军力也逐渐强大起来。然而,商鞅也恃功自傲,除了秦孝公,谁都不放在他眼里,连太子都不尊重。商鞅私欲也膨胀起来,甚至想控制朝政,要求百官都要服从他。秦孝公去世前,担心商鞅“尾大不掉”,因此暗示儿子(太子)在秦孝公死后,找机会杀掉商鞅,以绝后患。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相关内容
任何一个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产生很多怨气。商鞅变法,让秦国富裕、强盛起来。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气,尤其是让自己的利益被割让的王公贵族很不满。这个怨气,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当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自然不愿意把怨气堆在自己儿子头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头上。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是什么意思?
大致意思如下:
第一,商鞅变法后,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巨大的威信,秦孝公担心自己去世后,商鞅会利用这个威信做大。商鞅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法令,依靠法令的高压,不但让全秦国的老百姓都怕他,连王公贵族都怕他。包括太子,他也曾用法在他身上。
可以说,这样一个人,在秦孝公去世后,他要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秦孝公在去世前,才主动让位给商鞅。当然了,商鞅是肯定不敢接受的。商鞅不接受,这就相当于给商鞅套了一个紧箍咒,意思是,我已经传过位给你,你却不要,那以后你就别想要夺位了。
第二,秦孝公想把商鞅和秦惠王的矛盾激化。商鞅曾经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可以说,商鞅和秦惠王已经有了矛盾。现在秦孝公再提出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样,将让秦惠王和商鞅的矛盾变得更大,更不好调和。秦惠王上台后,一定就会首先收拾商鞅。
第三,秦孝公想把改革产生的怨气全部推给商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产生很多怨气。商鞅变法,让秦国富裕、强盛起来。
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气,尤其是让自己的利益被割让的王公贵族很不满。这个怨气,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当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自然不愿意把怨气堆在自己儿子头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头上。
扩展资料
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后,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对于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铁面无私,不带有一丝偏颇,甚至不管触犯刑法的对象是谁,而这种态度是商鞅后来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过律法,而当时正处于律法施行困难重重的状态,所以商鞅为了让律法施行顺利就拿嬴驷当了第一个开刀对象。由于嬴驷的太子身份,所以受罚对象换成嬴驷的老师代为受过,商鞅这一作法引起嬴驷的极大不满,并暗暗记了下来。
等到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而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两大权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有一个人,这是商鞅会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二。
虽然商鞅之死有上述两点直接原因,但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是造成他最终必死的致命要素,那就是魏国的推波助澜。大家看过史料记载的都知道商鞅曾经想过逃到魏国去,魏国却拒绝了他的入境,导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国的军队结果失败而死。
魏国拒绝商鞅的求助不是因为商鞅被秦国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国被重用后曾用计使魏国损失了大批土地。秦国和魏国交战时,商鞅带兵没有从正面打败魏国的守将公子印,而是以他们过去的交情骗取了公子印的信任。
说是议和实际上在取得公子印的信任后就俘虏了他,导致魏国只能割让河西大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印。这一战商鞅名利双收,而魏国人却因此恨毒了商鞅,所以说凡事有因必有果,商鞅之死皆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所造成的。
为什么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
因为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
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西南〕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扩展资料:
独立思想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强大,为何又说秦孝公策划了商鞅之死?
因为商鞅损害了很多贵族人民的利益,因此秦孝公为了平息他们的怒火,就把商鞅杀害了。
当时的秦孝公知道太子和商鞅有矛盾,但是他还是让太子继位,而且旧贵族甘龙仍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就为商鞅之死埋下了祸根。
变法会损害贵族利益,秦孝公重用商鞅,其实也是把他推向了和贵族斗争的前台,吸引火力和仇恨。太子违反法律,商鞅惩罚太子老师,使太子受辱。等秦孝公死后,太子就有权利除掉商鞅,借此竖立权威并宣泄贵族怨气,等时机成熟,继任者又能除掉阻碍秦国变法的旧贵族,从此以绝后患。
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秦国宗室贵族的利益,如果秦孝王不杀了他,秦国就要内乱了。
商鞅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杀的。不过说起来,其实是秦孝公策划了商鞅之死。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孝公在去世之前,曾想传位于商鞅。这件事在《战国策》中有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秦孝公这个做法是非常反常的。我们知道,由于亲缘的先天原因,每个帝王都只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连传位给自己的兄弟都不太愿意,更别说传位给旁人了。就算在尧舜禅让时期,从尧舜的本心来讲,他们也是想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只不过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必须贤能的人主持政局,才能让部落存活下来,所以才会有禅让。一旦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到,比如禹启时代,禅让制就无法推行了。历史上也出现过帝王主动想把皇位(王位)让位大臣的想法,但这些帝王,大都是昏君,而且都不成功。
比如战国时期,燕王哙就曾把国君之位让给宰相子之。但是当时燕王哙年老昏庸,只想玩乐,不理朝政,才在其他人的蛊惑下干了这件蠢事。最后还造成了他的儿子太子平造反,引发了一场战争,严重削弱了燕国的实力。汉哀帝也想把皇位传给他的男宠董贤,汉哀帝也是明显的昏君。秦孝公不是昏君,就算他违背人的天性,大公无私,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他也明白,这样做,将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再说了,秦孝公也没有道理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
一者,秦孝公不相信尧舜禅让之道。讲尧舜禅让之道的,是儒家学派。秦孝公重用法家的商鞅,追求霸业,就是他不喜欢儒家学派的表现。
二者,秦国当时并不需要一个挽救危难于即倒的人物。秦国变法以后,十分强大,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强势人物出现,也缺乏尧舜禅让时期那样严酷的环境。
三者,太子秦惠王并非昏君,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根本不用让别人来主持政局。所以说,如果《战国策》的记载没有错的话,秦孝公的做法是很让人费解的。唯一的可能,就是秦孝公在策划商鞅之死。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商鞅变法后,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巨大的威信,秦孝公担心自己去世后,商鞅会利用这个威信做大。商鞅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法令,依靠法令的高压,不但让全秦国的老百姓都怕他,连王公贵族都怕他。包括太子,他也曾用法在他身上。可以说,这样一个人,在秦孝公去世后,他要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秦孝公在去世前,才主动让位给商鞅。
当然了,商鞅是肯定不敢接受的。商鞅不接受,这就相当于给商鞅套了一个紧箍咒,意思是,我已经传过位给你,你却不要,那以后你就别想要夺位了。秦孝公的这个做法,和后世刘备对诸葛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个话,其用意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秦孝公想把商鞅和秦惠王的矛盾激化。商鞅曾经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可以说,商鞅和秦惠王已经有了矛盾。现在秦孝公再提出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样,将让秦惠王和商鞅的矛盾变得更大,更不好调和。秦惠王上台后,一定就会首先收拾商鞅。
第三,秦孝公想把改革产生的怨气全部推给商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产生很多怨气。商鞅变法,让秦国富裕、强盛起来。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气,尤其是让自己的利益被割让的王公贵族很不满。这个怨气,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当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自然不愿意把怨气堆在自己儿子头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头上。
因此,秦孝公提出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就是一个把矛盾堆积在他头上的表现。可惜商鞅并不是一个明白人,又太贪恋富贵。以至于秦惠王上台以后,立即拿他开刀。可能商鞅被车裂的时候还在想,要是秦孝公活着,他断不至于如此。没想到,他的那一天,其实是秦孝公早就策划好的。(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变法虽说是一场剧痛,但是苦尽甘来,剧痛过后便是国家变得超乎想象的强大。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经历过变法,很多人都以为最早的变法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实非也。最早的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而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很少有国家愿意做这些实践探索。秦孝公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愿意探索,可是他没有方法。
于是乎商鞅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改变秦国命运的那个人。他不仅有变法的理论知识,他还有变法的实践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1、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
秦孝公之前,也出现了不少明君,可是很可惜的是,他们没有遇到过商鞅这样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之前,秦国是非常弱小的。
被强大的魏国欺负也就算了,就连巴蜀、匈奴和义渠都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这是秦国最昏暗的一段时日。
商鞅来了以后,说服了秦孝公开始变法。秦孝公很有分寸,但凡是变法的所有事务,全都交给商鞅来处理。
而且商鞅拥有绝对的权力,除了秦孝公,在秦国那就是他说了算。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商鞅是卫国人,而秦国那么多王室贵族,却需要听从一个卫国人的命令。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
很多贵族都表示反对,可这是秦孝公的意思,没有人可以改变。甚至在秦孝公的儿子犯了罪以后,也需要服从商鞅的管理。
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因为他是秦孝公儿子嬴驷的师傅,所以要替公子受到处罚,结果嬴虔这位大贵族,居然被商鞅给削了鼻子。
就算是这样,秦孝公也没有吭声,继续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我们不提,其实很显然,大多数都是针对贵族特权的变法。
贵族除了享受荣华富贵,对一个国家的强盛,确实没有什么好处。所有商鞅要改变的就是这一点,让贵族跌落神坛,让对国家有作用的人才,走上神坛。
而他所做的一切,的确让秦国强大了起来。后来秦昭襄王之所以有实力跟六国相抗衡,其实少不了商鞅在这段时间为他做的铺垫。
2、秦孝公临死前,为什么要传位给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原本叫未鞅,或者说是公孙鞅。这么一个人可以做秦国的大王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可是秦孝公为了报答商鞅为秦国所做的贡献,居然声称要把王位传给商鞅。那么秦孝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为了逼死商鞅。
退一万步讲,就算商鞅坐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那么他坐得稳吗?除非他杀光了嬴氏一族的所有人,否则就别想让他坐稳这个位置。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我想当时秦孝公的真实心情应该是这样的:你商鞅在秦国的权威实在是太大了,你要是活着,我儿子压根就坐不稳这个位置。可是要让我杀你,好像还真的找不到什么正儿八经的理由,那就只能让我儿子和兄弟们杀了你了。
商鞅一个劲儿地推辞,其实也有他的目的。他知道秦孝公是要把他置于死地,所以商鞅这是在央求秦孝公:我说大王啊,我辛辛苦苦为秦国做了那么多事情,你干嘛非要整死我啊?大不了我回家种地好了,你可别把这口锅甩给我啊。
其实当秦孝公说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商鞅就已经必死无疑了。那么千古迷案就此解开,害死商鞅的,不是酒店老板,也不是商鞅的法令,而是秦孝公本尊。
3、秦孝公担心儿子坐不稳王位,杀商鞅早就是他的计划之一了。
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小时候是一个非常难管教的孩子。曾经不止一次地犯下杀头的大罪,秦孝公也差点就下手宰了嬴驷,最终将他放逐。
可是秦孝公真的舍得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不然。当时正好是商鞅变法的高潮时期,如果嬴驷犯了罪,不受到处罚的话,那么变法就搞不下去。
这不是商鞅的事情,这是秦孝公自己家里的事情。首先有一个底线,秦孝公不会割了自己儿子的鼻子,更不会杀了自己儿子。
所以商鞅采取了折中的做法,让嬴虔代替嬴驷受罚。大王的哥哥居然被割了鼻子,这下子秦国的贵族们一个个都开始颤抖了。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
他们终于意识到,商鞅这家伙太厉害了,真不是闹着玩的。其实他们不知道,真正厉害的是秦孝公罢了。
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首肯,嬴虔会主动让商鞅割了鼻子吗?显然不会。嬴虔就算是被杀了,也不会让自己受到如此奇耻大辱。
但是他必须要活着受刑,只有他毫不抱怨地受刑,才能够成为典型,才能够让秦国的所有贵族们信服。
他们所信服的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的新政。新政的地位稳固以后,那就是传承的事情了。商鞅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那么他的权威就不应该还这么高,他要一直这么高,那秦孝公的儿子岂不是被他给盖住了?
秦国始终是姓嬴的,为了给儿子扫清障碍,秦孝公只好出此下策。他真切地了解自己儿子的脾性,也了解秦国贵族们的脾性,只要失去秦孝公这个保护伞,那商鞅就完了。
总结:人之将死,为何认为子孙利益最大化等于是自己的利益呢?
说一个比较深奥的哲学问题。每个人都清楚,任何人只有一生,一般也就七八十年的光景。过完了,也就成了一抔黄土。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临死之前,都要安排这安排那,为自己的子孙谋求福利呢?人生百态,可到了去世之前,几乎全都是在给子孙安排前程。
有些人要把生前财产分割给几个子孙,有些人要把房产过户给自己的子孙,有些人希望用自己最后一点面子,帮子孙找一份好工作,还有些人,一生虽碌碌无为,却也把自己的期盼,在临终前告诉子孙。
难道子孙们在他们去世后过得好与不好,跟他们有什么必然关联吗?很可惜的是,并没有什么关联。子孙自有子孙福,这才是真理。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生下来是一个个体,去世时还是一个个体。谁也无法从另外一个生命中,去真实地获得什么。
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想着为后世谋福利,到头来,你会发现,你这一生等于是白过了。
言归正传,秦孝公在临死前,居然使出了这么一招,间接地把商鞅给害了。他这么做,当然就是为了给子孙谋福利,少一个功高盖主的老臣,那么新君上位就会轻松许多。
他这么做跟老百姓不一样,他家的确有江山需要继承,还必须要生个男孩才行,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我可以把这种心态,归结为痴心。
秦孝公痴心后世子孙还能记住他,还能在他的坟头上柱香。可这一切能够改变他入土为安的现状吗?法国著名的暴君路易十五,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但是他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就是这么一句话,他被印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我认为他是史上少有的明白人,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明白而已。
赢驷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赢驷为什么要车裂商鞅赢驷要车裂商鞅是因为,商鞅在赢驷当太子的时候推行商法,嬴驷触犯了商法,商鞅就割了他老师的鼻子。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这样以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治越好,但却得罪了太子。扩展资料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惠文王和商鞅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这样的能人只能在秦国为秦多用,放在别国都是个极大的威胁。君主制时代臣子势力,威望盖过君主是很可怕的,当时商鞅即是如此。从庙堂到地方到处都是被商鞅提拔的拥护变法的官吏,甚至是军队也不乏大量商鞅的支持者。尽管商鞅是大公无私,忠君爱国,但是这样强大的力量对于新即位,根基不稳的秦惠王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同时,商鞅变法已全面实施,改革也走上了正轨。因此商鞅之死是无法避免的悲剧。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大致意思如下:第一,商鞅变法后,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巨大的威信,秦孝公担心自己去世后,商鞅会利用这个威信做大。商鞅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法令,依靠法令的高压,不但让全秦国的老百姓都怕他,连王公贵族都怕他。包括太子,他也曾用法在他身上。可以说,这样一个人,在秦孝公去世后,他要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秦孝公在去世前,才主动让位给商鞅。当然了,商鞅是肯定不敢接受的。商鞅不接受,这就相当于给商鞅套了一个紧箍咒,意思是,我已经传过位给你,你却不要,那以后你就别想要夺位了。第二,秦孝公想把商鞅和秦惠王的矛盾激化。商鞅曾经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可以说,商鞅和秦惠王已经有了矛盾。现在秦孝公再提出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样,将让秦惠王和商鞅的矛盾变得更大,更不好调和。秦惠王上台后,一定就会首先收拾商鞅。第三,秦孝公想把改革产生的怨气全部推给商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产生很多怨气。商鞅变法,让秦国富裕、强盛起来。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气,尤其是让自己的利益被割让的王公贵族很不满。这个怨气,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当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自然不愿意把怨气堆在自己儿子头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头上。扩展资料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后,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对于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铁面无私,不带有一丝偏颇,甚至不管触犯刑法的对象是谁,而这种态度是商鞅后来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过律法,而当时正处于律法施行困难重重的状态,所以商鞅为了让律法施行顺利就拿嬴驷当了第一个开刀对象。由于嬴驷的太子身份,所以受罚对象换成嬴驷的老师代为受过,商鞅这一作法引起嬴驷的极大不满,并暗暗记了下来。等到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而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两大权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有一个人,这是商鞅会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二。虽然商鞅之死有上述两点直接原因,但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是造成他最终必死的致命要素,那就是魏国的推波助澜。大家看过史料记载的都知道商鞅曾经想过逃到魏国去,魏国却拒绝了他的入境,导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国的军队结果失败而死。魏国拒绝商鞅的求助不是因为商鞅被秦国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国被重用后曾用计使魏国损失了大批土地。秦国和魏国交战时,商鞅带兵没有从正面打败魏国的守将公子印,而是以他们过去的交情骗取了公子印的信任。说是议和实际上在取得公子印的信任后就俘虏了他,导致魏国只能割让河西大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印。这一战商鞅名利双收,而魏国人却因此恨毒了商鞅,所以说凡事有因必有果,商鞅之死皆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所造成的。商鞅的儿子是白起白起不是商鞅的儿子。而唐代诗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则记载白起的先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白公胜谋反失败自杀后,他的儿子逃往秦国,后代世代在秦国为将,白起就是他们的后代。商鞅害了中华几千年你想错了,商鞅是对当时的社会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统一制定了很多规则和东西,那是不是可以照你思想,没有他就没有以后的社会进步,他的变法又不是只是封建思想,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又不是他想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是统治者的作用不当而已!商鞅真是断子绝孙吗商鞅有后人。商氏为春秋时卫国公孙鞅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投奔秦孝公,在秦国变法图强,有功而被封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史称“商鞅变法”。他的后代就有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商氏。据传早在契被封于商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商姓。根据《遗子先生文集》记载:“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望出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后代闻人有商容、商高、商泽、商瞿、商鞅、商挺、商辂、商景春、商景兰、商景徽等。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叉称为商鞅。商鞅的后代也以商为姓氏。称为商氏。望采纳~
为什么要杀商鞅
因为商鞅在变法中割了公子虔的鼻子,秦惠文王即位后,为公子虔报仇,所以杀了商鞅。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秦孝公赢渠梁大哥。曾为秦孝公太子赢驷之右傅。公孙贾为左傅,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后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梁,随后闭门八年不出。孝公卒,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诬告商鞅欲反,秦遂杀商鞅,灭其家。
每次变法,包括政治变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的变法,正好是分薄贵族的利益,用来鼓励平民来开荒,并建立军功的。打破了贵族的世袭。而且他执法很严厉,甚至还处置过太子的两个师傅。这样在秦孝公死后,别人就有怨抱怨有仇报仇了,但是商鞅变法对国家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新法并不能废除,而且也不能以变法这样的罪名曲处置商鞅。这让那些贵族更加的怨恨他。最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曾经因为秦惠公的错误割了他两个师傅的鼻子,这仇本来就有点大了。何况秦惠公还需要杀了他来平息变法导致那些贵族损失利益带来的怒气呢。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异军突起,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点评:秦国因改革强大了,统治者一边享用着改革果实,一边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气而把改革者五马分尸,中国历代改革者的命运大抵如此。如果商鞅学会妥协他就不会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协了也就没有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了。可叹商鞅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错过了“及时闪身他国”的良机,为老子(秦孝公)效力,却死在了儿子(秦惠王)滚滚车裂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电视剧的不足以信服,从史学上来分析商鞅之死:
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特别是商鞅为变法而同太子一派结下的仇怨,成为商鞅未来的致命威胁。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孝公为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矛盾而做过什么努力,也看不到他为保障商鞅未来安全而采取过什么措施。当然,为自己继承人的前途考虑,由继承者除去商鞅却是有益无害的事,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在变法中受打击的贵族出一口气,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高惠文王的声望。另一方面,变法的完成已使商鞅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且德高望重的老臣是年少的秦惠王难以驾驭的,这是孝公不会看不到的。因此,商鞅悲剧的发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在秦国威望太高了,功高震主,老王死了,新王要立威,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
立法得罪人也太多了,新王不仅巩固自身宝座,还缓和国内的情绪,而且嫁祸秦朝的老贵族阶级,再说了秦国没商鞅,这个制度还是留下来了。一本万利,就是一个字,干。。。
因为商鞅跟秦惠文王有私仇,商鞅割了秦惠文王老师的鼻子。
因为商鞅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老贵族,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支持和保护。为了平息老贵族们的怨气,同时也为了彻底的解决老贵族的问题,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诛杀了商鞅。商鞅之死原因有他自己得罪了老贵族,也有自己功高震主。秦惠文王接杀商鞅,来嫁祸老贵族,同时又加强了自己的权威,确实很不简单。
秦惠文王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相反,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成为新贵族。过去,贵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杀大权。商鞅废除分封制,将贵族封地改设为由国君统一领导的郡、县,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事实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至于不可调和,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然而,秦孝公一死去,这个矛盾就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
由于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间发生倾斜。
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贵族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新国君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公子虔之徒就诬告商鞅谋反。
在公子虔之徒看来,谋反作为一种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商鞅头上最合适也最具杀伤力,更不需要什么证据,凭商鞅是魏国人就够了。“诬告谋反”成为以后诛杀功臣最有效的惯用手法,且屡试不爽。
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
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王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即使商鞅不是一个刻薄少恩者而是一个品德完美的圣人,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死。
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国,严刑峻法,杀人无数,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王支持下进行,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任何一个国王都不会长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驾崩,那些原来被牺牲了利益的集团占了上风就要反攻倒算。失去靠山的改革者往往就会人头落地,有的死了甚至也会被从坟墓中掘出,鞭尸示众。
戊戌变法的失败者之一谭嗣同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在中国,变法都是要死人的!”
商鞅,是第一个因变法而死的改革者。
望采纳~
都说是秦孝公逼死了商鞅,害死他的究竟是谁呢?
商鞅虽然死在秦惠文王手下,但实际上是秦孝公一手导致的,秦孝公死时是想商鞅执政的,正是因为如此,导致秦孝公的儿子,和之前得罪的臣子得以有机会除掉商鞅,所以最终杀死商鞅的还是秦孝公。
是商鞅自己,商鞅推行商鞅变法,但是自己却触犯商鞅变法,但当时的情况就是必须要遵循商鞅变法,他自己也不能例外
商鞅他实行变法使秦国在短时间不管是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他变法的时候触动了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利益。他的死就是这些旧贵族们一手炮制的。
造成商鞅之死的因素有多个,但真正逼死商鞅的是秦孝公。
商鞅,又叫卫鞅,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的孩子,从小便有着立志变法的心愿,也为之不断的努力,通读百遍行文律法,历史牢狱案例。当商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在天下招揽贤才,认为自己的机会到来了,他携带着本《法经》去到了秦孝公面前,与秦孝公阐述自己的君王之解,言语慷慨激昂,可秦孝公却对商鞅的谈论丝毫不感兴趣。后来商鞅不气馁又去了几次,依然是同样的效果,最后,商鞅改变了自己的阐述内容,改为讲解“伯术”,不料,秦孝公正是对此颇有研究,两人想法一致,一拍即合,如此,商鞅正式成为了秦孝公的一名官员。商鞅也因此有了平台,开始筹谋自己的变法理想。
而秦孝公对商鞅的变法一直是心怀犹豫的,这也是为商鞅后来的结局埋下了隐患。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让变法具有了权威,一步步使得严刑峻法深入天下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商鞅的变法之下,国家纪律清明,街道中干净整洁,似乎是国泰民安,可是隐藏在这表面之下的是权贵们对商鞅的厌恶,因为变法阻碍了他们的利益,而百姓们也是对商鞅颇有怨言,其变法中的“邻里一人违法,周围邻里百姓同罪”等株连法制,使百姓们怒不敢言。所以,在商鞅变法的背后,商鞅的处境其实很为险峻。
而最终将商鞅逼上绝路的是秦孝公的声称将王位传给商鞅,其实秦孝公的内心真实目的是要逼死商鞅,秦孝公担心自己的儿子坐不稳王位,逼死商鞅便是他的计划之一。
商鞅失势后,为什么六国都发国书要求诛杀商鞅呢?
商鞅实势后,六国发书要诛杀商鞅,商鞅在失势之前,得罪过很多达官贵人,破坏了他们的利益,视商鞅为眼中钉。
对于六国而言,商鞅的存在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他们其实是担心商鞅在秦国失势之后,他跑到其他国家进行变法。既然真抢不过,那么杀掉商鞅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旧制度得到了彻底的废除,经过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所以这样的人才得不到就毁掉
“六国发国书要求秦惠文王杀商鞅”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没有记载,正史上商鞅是死于秦国王室发难,并不是死于六国所发的国书,事实上六国当时也没有发国书。正史上虽然对此没有记载,但是《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却有这么一段剧情,相信提主是看完《大秦帝国之裂变》后过来提问的。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六国之所以发国书要求秦惠文王诛杀商鞅,原因无非以下两点。
第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商鞅强秦
商鞅没来时的秦国又穷又弱又落后,也正是因此,秦孝公才痛数多位先祖的不是,奋笔疾书写下那封名震列国的求贤令!商鞅正是收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才赶往秦国,通过秦孝公身边的太监景监,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是法家人物,一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当即使用法家学识在秦国国内变法。
关于商鞅变法所产生的法律有很多条,但总体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利出一孔”,强行打造战争机器。
商鞅变法期间,严厉打击国内的商人,有的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商鞅要打击商人?商人难道没有为国家作出贡献吗?的的确确,商人没有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反而还危害到国家的利益。
商人走南闯北,见识广阔,一回到秦国跟秦国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讲起自己的见识,这些老百姓肯定会蠢蠢欲动,也想要当商人长见识。最主要的是当时商人交的税微乎其微,可以说几乎没有交,因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税收主要是以百姓的收成为依据,可是商人呢?他走南闯北,挣到了一些钱,夜里摸黑偷偷跑回家,鬼知道他挣了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税收起来也特别难收。
既然对国家无用,反而还有害,那必须得打压,政治上打压,经济上打压。
处理掉商人,紧接着就是秦国的普通老百姓。秦国当时相当的落后,老百姓都是一家人男男女女共住在一起。商鞅为了方便收税,也为了文明,强行分家,只要男的到达一定的年龄,必须得要分家,要不然就按收成收两倍的税。
商鞅打压商人,强行分家都是带着目的性的。因为在之前他已经颁布了“开垦令”以及“二十级军功爵制度”。所谓的“利出一孔”就是将百姓逼迫到要么种田,要么上战场,别想着有其他致富的道路。
秦国在商鞅的改造下,变得越来越强盛。而此时对于秦国而言威胁最大的魏国所有的目光正聚集在中原方向,并没有注意到西边的秦国已经愈发强大。等到称霸中原的魏国反应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连续被秦国大败,秦国慢慢收回被魏国占领的领土。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初年,秦国已经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全部占回,一雪前耻。
若不是商鞅,估计秦国还是那个被山东列国看不起,嘲笑的无能国家。
第二点,不那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商鞅太过刻薄
商鞅时期的刑法严厉到什么程度呢?严厉到你迈的步子都不能迈得太大,只要迈的步子大过于六尺,那就是犯罪!这还是轻的。
商鞅颁布“伍什制度”,将民众一五一十的编制起来互相监督,只要有一人犯法,那么属于这支编制队伍当中的人必须要将他所犯的法告到官府,可以得奖。如果不告到官府,一旦查知,隐瞒者处以腰斩,也就是死刑。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百姓自觉的你监督我,我监督你,就连一家子人也是你监督我,我监督你,丝毫没有感情可言。据悉,当时的婆婆借儿媳扫把用一下,都得被儿媳骂半天。
古时候的人都认为君王是江山社稷之本,而身为君王继承人的太子也一样。太子不满商鞅变法,故意触犯法律,以为商鞅不敢拿他怎么样,事实上商鞅也的确不敢拿他怎么样。但是他的老师就不同了,商鞅让他的老师替他担任他的罪责,将他一位老师的鼻子给割下来,在他另一位老师的脸刻上代表着耻辱的印记。
要知道太子的这两位老师一位是秦孝公的兄弟,一位是秦国的贵族成员。
根据史料记载,商鞅变法期间,秦国最多的时候能够一天杀七百多人,将一条河水给染红,哀嚎遍野。
总结
商鞅促使秦国强大,六国君王每一个都对商鞅咬牙切齿。因为商鞅的存在,导致他们看不起的那个秦国对他们造成了威胁,爬到了他们的头上。商鞅的后台秦孝公一死,六国君王当即抓住商鞅刻薄的性格特点,要求秦惠文王杀死商鞅,以求解恨,理所应也当。
秦孝公之子惠文君为什么要杀商鞅?“狡兔死,良狗烹”?
上学时读商鞅变法,书言商君之变法全面加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不过因为商鞅变法时候得罪了以太子为首的秦国旧派贵族,终至后来被五牛分尸不得善终. 那时候总以为商是个刚正无私一心为公品格正直的人,总之我们的教科书就是要这么样灌输我们的.
最近看了有关传记,发现商鞅这个人实在不怎么地.秦国与魏国接壤,商鞅劝秦孝公攻魏,秦公派其为将.商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吴城原是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难攻.商鞅打探到魏国守将是公子某(不好意思那字打不出来,下称公子), 以前商在魏国时和他有过一段很好的交情. 商鞅修书一封给公子,言:我们的交情那么好,虽然现在各为其主,考虑到过去的交情,还是罢兵,订立和约为好. 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商鞅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前锋立即撤回.公子看了信又见秦军退去很高兴,回信表示感谢.公子正要起营动身,商鞅派人来说:我们很久没见面了,现在刚一见面又要分手,不如过来稍稍一坐,聊聊往事,也不枉认识一场. 公子很是感动,约定了时间.那一天他不顾部下竭力劝阻,带了300随从欣然去赴约,到达约定地点见商带的人更少,更加相信对方诚意,之后嘛就是好戏上演,公子被人家的伏兵抓了. 公子被杀,秦军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了吴城,魏国割让土地求和.
或许有人说公子过于轻信,但我觉的那时候封国之间,尤其是贵族之间可能还是比较讲信义的,何况公子和商鞅一直交好呢? 商鞅用这种手段骗杀故人实在是很卑鄙很可耻,和一般战场上的用计又大是不同! 商鞅为人可见一般.
再说到商鞅得罪秦国太子的事情.商鞅受用于秦孝公本是受秦国公子虔的推荐.商鞅推行新法期间,很多人说新法不便,商鞅就割了这些人的舌头,这样就没人敢说不好了,以前说不好的都纷纷说新法好了.谁知商鞅又不高兴了,觉的转说新法好的人是刁民,全捉了去充军. 这一折腾,太子有些看不惯了,变就说了几句不是. 商殃就想着报复,不能直接报复到太子身上,他就鼓动秦孝公治太子两个师傅的罪,其中一人就是公子虔, 把他们一个割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
可以说这两个人本身没什么错,其中一个当年对商鞅这家伙还有恩, 商某是不是做的太过分? 可我们的书本可只是说商大人在城门立了根柱子,谁搬到城北去就给千金, 由此确立了新法的威严.(我记忆中是这样). 后来太子继位,商某人想来也是一直张狂的很的,按他那行事作风,谦虚做人,一个字: 难. 总之人家公子虔闭门8年不出现在等到机会报仇了 (要我我也要报仇,呵呵.). 公子虔以商鞅向南自称”寡人”为依据,告其谋反. 商鞅一家人连夜逃跑,辗转到魏国, 魏国有人想到当年商某人骗杀公子的事情就要抓他, 商鞅只好回到秦国. 然后他奔回自己封地和他的门徒向北出击郑国, 想求的一块安身之地..但秦惠公很快派了军队在那里等他,将他抓获.剥夺了他的封赏,五牛分尸.,后杀其全家.
我觉的商某人实在是以前坏事情做多了,落的这个下场. 但是据说他人虽然死了,他的新法倒是保留下来了.那么我想以这么样一个残忍少恩的人制订的新法,必然也是深刻带着残忍少恩痕迹的. 所以秦给人之残暴阴险大概也是有人物历史渊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