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张居正简介
- 2、张居正的解释张居正的解释是什么
- 3、张居正的资料
- 4、张居正堪称明朝名臣第一人 张居正究竟有多厉害
- 5、张居正为什么是千古第一宰相
- 6、张居正的诗
- 7、张居正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 8、张居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张居正真的是明朝名臣第一人吗
- 9、张居正是个什么样的人?
- 10、如何客观评价明朝大臣张居正 张居正的事迹
张居正简介
1、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2、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3、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的解释张居正的解释是什么
张居正的词语解释是: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张居正的词语解释是: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注音是:ㄓㄤㄐㄨㄓㄥ_。结构是:张(左右结构)居(半包围结构)正(独体结构)。拼音是:zhāngjūzhèng。张居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张居正的成语正正堂堂正正当当正正气气慌慌张张正正之旗张眉张眼正正经经堂堂正正关于张居正的词语火伞张张火伞关于张居正的造句1、但这三个老同志都还算厚道人,大家都捧张居正,他们偏骂,这叫义愤。后来的三位,大家都不骂了,他们还骂,这叫投机。2、张居正采用的变通手段是即把蓟镇辖境内的其他高级将领调往别镇,以免遇事掣肘。3、可是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这位贤臣到死也没想到他那个恭顺有加的学生会在他死之后反攻倒算。4、如明朝的大改革家张居正,推行改革很有魄力,但自己贪渎享乐、寡恩薄义,即使当时未败,死后也落得满门抄斩的地步。5、张居正被骗入修仙家族当药奴,九死一生逃离,又经历许多磨难,终究进入了修仙圣地周国,但命里多磨,他终究是要去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张居正的详细信息
张居正的资料
文言文《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如下: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宰相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
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以宰相为目标,相互鼓励。许阶代替严嵩为内阁首辅,推心置腹地委任张居正。张居正和宦官冯保关系很好。他劝皇帝应该尊崇两宫太后。按照旧制规定,皇后和天子的生母都称为皇太后,但称号有区别。
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贵妃,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张居正不敢违抗,议定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于是两宫地位就没有区别了。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
当时因长时间天下太平,各地的群盗纷纷起事,甚至攻入城市抢劫官库。有关部门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贬退。捕获盗贼,当即处死,有关部门都不敢掩饰真实情况。盗窃供应边备和海防用的钱粮,超过一定数额,一律斩首,但往往是长年关押或病死狱中。
只有张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且追捕犯人的家属,这样盗贼气焰才被打下去以至最后被消灭。当时皇帝逐次修缮六宫,国库的银两很多被调进宫中花销。
张居正乘户部进呈皇帝审阅国库出入账目之机,上书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每年的收入少于支出,请皇帝把账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翻看,做到量入为出,节俭无谓的开支。他的奏疏呈上去,皇帝没有批复。
皇帝又令工部铸钱,供给宫中开销,张居正认为这样铸钱之利也不能抵偿宫中的消费,便加以制止。言官建议停止苏州、松江织造贡品,皇帝也不听从。张居正当面请求,才得以减去一大半。
皇帝坐在文华殿,张居正为皇帝讲读经书完毕,把给事中所上各地灾害情况的奏章给皇帝看,因而请求加以救济,并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外派机构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剥夺百姓欺骗皇上,应按法律痛加惩治。皇上也要格外节俭,对于宫中的一切开支、服饰器用、赏赐布施,应加以裁省禁止。”
皇帝点头答应,有所减免。张居正鉴于江南贵家豪族仗势不交纳赋税以及各种奸民猾吏巧于拖欠,认为应派精悍大员前去严行督责。这样赋税才按时交纳,国库日益充实,但那些豪民猾吏大都怨恨张居正。
没过多久,张居正生病,皇帝频频发敕文询问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作为药费。等到他去世以后,皇帝为此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张居正的为政举措
张居正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 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
张居正堪称明朝名臣第一人 张居正究竟有多厉害
张居正有多厉害,为何说他堪称明代名臣第一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辞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早登仕途:
张居正的祖上张福(即张官保)是明太祖朱元璋反元队伍中 的一员猛将,后因军功授归州(治今湖北秭归)长宁卫千户,这是 一个可以世袭的正五品武职。
张福的曾孙张诚是次子,不能承袭 千户之职,为了另谋生计,只好举家从归州迁往江陵(今属湖北荆 州)。张诚没有功名,他的次子张镇做了江陵辽王府的护卫,社会地位不高。张镇长的儿子张文明,即张居正的父亲,中了秀才,但几次参加乡试,都落第了。
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1525),家庭状况还算不错,但从曾经 祖张诚以来家中就没有人做过官,因此他曾说自己“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
据说张居正出生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 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游走 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给他取了个乳名“白 圭”,希望他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张白圭少年时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 十五年(1536),十二岁的张白圭参加了荆州府考试。荆州知府李 士翱见他聪明伶俐,应对敏捷,对其大加赞赏。
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希望 他长大后能行正道,成为栋梁之才。后来,张居正通过了府试,成功 为秀才,从此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府试的次年,张居正又参加了乡试。当时他写了一首《题竹》 的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主持省试的官员评阅了张居正的试卷,准备录取他。
而湖广巡抚顾璘则说:张童子天赋非凡,早登仕途也无不可;但我的意见是让他多些磨炼,这样他的前途更不可限量啊!考官遵从了巡 抚的意见。这不是顾璘有意打压,而是其爱才育才的表现。
嘉靖十九年(1540),十六岁的张居正通过乡试,考取了举人。顾璘得知 后,解犀带以赠,并说:“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钏子。”果然,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从此步入了仕途。这一年,他刚刚二十三岁。
大明的财政危机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张居正当政时期明代财政面临崩溃的危机,所以理财就成了张居正执政的重点。
张居正主张取财有制,用财有节。指出: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 乏”。他主张”固本安民”.不事聚敛。
凡此皆耗财病民之大者。“他提出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是”理治负所以是国也”. 。
清隐占则小民免受包赔之累,而得守其本业;惩贪墨则间阎无剥削之 扰,而得以安其田里“,即清理欠税.惩办贪污清查隐 田。将这些思想应用于一条鞭法和官员考核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居正的用人之道
张居正用人,无论是谁的亲戚、故事 人、乡党之类的,只要能为国家办事、对皇帝忠心,就可以举用。
王之诰是张居正的亲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政绩不错,张居正没有害怕别人说他张居正用人唯亲之类的闲话, 还是推荐王之浩做刑部尚书,王之浩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很 好在,这一任用也并没有招来旁人的非议。
同时,张居正上台 后,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一样,把高拱一派的官员都赶走,相 反而,还任用了一批高派官员。张学颜、殷正茂等都曾经受到过高 他的欣赏和重用,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排斥他们, 而是继续加以重用。
他任命殷正茂为广东提督,平息了地方 动乱和海盗的侵袭;任用张学颜为户部尚书,让其主持会计, 实施田亩清丈,颇有成绩。张佳胤是高拱的门生,是当时有名 的才子和能臣。
在高拱主政的时候,他被提拔到了应天巡抚 的位置。可不久,高拱就倒台了。张居正上台,张佳胤就遇上 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张居正的恩师徐阶的儿子胡作非为,被告到张佳胤那里。张佳胤很为难,怕处理不好,就向内阁递交 了一份辞职报告,准备回老家了。
但是张居正通过自己的智慧,留住了张佳胤这个人才,后来张佳胤秉公办理,也努力工作 作,一心为民,在万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成为万历朝的一代名臣。
还有个叫马自强的人,他与张居正的关系一直不好,但是他精明能干,张居正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关系不好就不起作用他,他觉得马自强是很有能力的人,就推荐他做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马自强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逢人便说张居正心胸宽大,不计个人恩怨。
名垂青史
张居正自有其缺点和弱点,但总体说来,他的功业是很突出的。
特别是他任首辅的十年,使日渐衰败的明代出现了“海内之治,庶几小康”的局面,人们称张居正为“救时宰相”,他当之无愧。
近代学者梁启超则把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 王安石并列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的报国热忱、不畏艰难的改革决心,以及不尚空谈、强调实干的务实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辛豪. 张居正的用人之道解析[J]. 山西青年,2019(20):88-89.
刘春丽. 张居正的用人之道[J]. 黑龙江史志,2014(20):67-68.
天一.张居正:“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J].月读,2019(08):4-16.
大明改革家、理财家——张居正[J]. 中国总会计师,2010(4):178-179.
张居正为什么是千古第一宰相
张居正被称为千古第一宰相的原因是张居正对于历史的贡献很大,张居正爱惜人才,惩治贪腐,并且推广了“一条鞭法”,为君王分担了许多的担子。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对于历史的贡献很大,被称为千古第一宰相。
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
张居正的主要影响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居正
张居正的诗
张居正写的一些诗如下:
1、喜雨独酌(明-张居正)
振风起西北,飘飖撼庭干。长空响荐雷,骤雨何零乱。奔腾走蛟龙,倒泻倾河汉。 倏忽庭除下,淼漫生波澜。 沾洒遍枯槁,翩翾舞沙燕。 遥岭合翠微,平林郁葱茜。伊余因积热,闲居解簪弁。披襟卧北窗,橐管辞东观。嘉此凉霭惬,且复屏纨扇。开樽聊命觞,欣豫以濡翰。
2、上林春晓(明-张居正)
禁院春光晓,皇州霁景浮。淡烟笼细草,晴旭抱重楼。鸟影林梢乱,莺声花外留。红殷桃雨暗,绿散柳风柔。拂曙寒犹峭,侵衣露欲流。葱葱佳气里,春在五云头。
3、舟泊汉江望黄鹤楼(明-张居正)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九秋查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今荆州市)。4、至于,后世对其生活腐化,贪恋钱财的职责,也许并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但并不能影响张居正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张居正的主要事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位极人臣期间,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明朝的国力。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是推行“一条鞭法”,这种方法简化了税收和征收方式,提高了财政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民有利。
其次,张居正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用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名将,加强了明朝的边防力量,成功地抵御了少数民族的入侵,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此外,张居正也非常注重治理水利和河道,兴修水利工程,有效地防止了水患的发生,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居住环境。
最后,他通过任用名将、平定叛乱、巩固长城等措施,使明朝的北方边境得以安定,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总之,张居正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官员,他的贡献对于明朝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居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张居正真的是明朝名臣第一人吗
中国古代往往以忠孝仁义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若是更进一步来评判一个臣子,自然当从他为君、为国、为民做了什么事来衡量。
有明一代,时局波诡云谲,名臣辈出,但私以为张居正当为明代名臣第一人。
据明史记载,张居正“少颖敏绝伦”,谓之“国器也”,事实也确实如。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与政治觉悟,一路从进士走到内阁次辅最终走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重臣。
隆庆六年(1572)夏,发生了一件不平常的事。
首揆高拱说出了“十岁幼童何能尽理天下事?”的不当言论,与其积怨已久的张居正与大伴冯保联手,向太后与皇上献上奇计,建议采取断然措施处置高拱。在艰危之际保障了皇室的安全,除掉了“逆贼”,尽管有为自己前途的考量,但也算是忠君的表现。击垮了高拱后的张居正自然而然地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达成了自己初步的政治理想,尽心辅佐万历皇帝,至此开启明王朝暮色中光辉耀眼的十年。
张居正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再来看看他为国、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明代中叶,土地兼并泛滥,朝廷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外敌压境,内乱不止,实在是“危急存亡之秋”。张居正蒿目时艰,总结出当时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维修,曰财用大匮。”,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政治上,以“尊主权,课吏治,行赏罚,一号令,强公室,杜私门”为方针,着重于整顿吏治,创造性地提出了“考成法”即严格考察官员们的工作,要求官员定期向内阁报告工作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内阁实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整治旧吏的同时选拔任用支持变法的官员,为自己新法的推行做好组织上的准备。这一改革既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朝野中迂腐顽固的势力,又注入了激进改革的新生力量,可为一举两得。
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清查全国土地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下令推行著名的“一条鞭法”。这一大举措有效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不仅减轻了百姓的税负,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维护了社会稳定,亦推动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国家军事的发展,为清除“南倭北寇”奠定了经济基础。
此外,“一条鞭法”是自唐“两税制”以来中国税制史上的重大进步,其对后世税制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后人对于张居正的评价自是有褒有贬,评判他生活腐化、以公谋私等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人无完人,正是因为有不完美的缺点存在,这个人才更加真实丰满。张居正不是一个可以供人学习、模仿的“标兵”,但的确是一位能臣,一位为君、为国、为民乃至后世都做出极大贡献的能臣,担得起明代名臣第一人的名号。
张居正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是明朝万历时期的首辅,也是明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官员之一。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特点:
1. 勤政爱民:张居正十分注重政务,勤勉工作,关心百姓疾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百姓生活。他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缩小官僚机构等,使得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 实事求是:张居正重视实际情况,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谈虚议。他认为政府应该以实际成效为导向,而不是以形式和表面功夫为导向。
3. 推行新政:张居正是明朝中期推行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推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建立铁鹞子、加强海防、整顿官场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反对宦官:张居正反对宦官干政,他曾经与宦官权臣魏忠贤进行激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使得宦官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5. 文化人才:张居正重视文化教育,注重选拔人才,他在推行科举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如徐渭、杨慎、杨士奇等。
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勤政爱民,实事求是,推行新政,反对宦官,注重文化教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君实,号仲草,是明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人称为“明朝的太平宰相”。他提出了“党籍政治”的改革方案,试圆满化铸钱,兴办秘密情报机构,实行毛诗重解,推广了礼部试科举制度。在军事上,他精心组织了许多对抗倭寇的战役,包括有名的“海上崇祯六年”和“水陆大围剿”。
张居正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与明朝的文学发展密不可分。他的代表作有“封神榜赞”、“北京大观园记”、“田园春事”等。他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句,成为了我国古代优美的议论文句子,广为人知。
总的来说,张居正是一位勇于实践改革和创新的政治家、文化巨匠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明朝中期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进步,影响深远。
如何客观评价明朝大臣张居正 张居正的事迹
1、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今荆州市)。
2、1572年,47岁的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前面提到他的政治才干,下面用一组数字来印证。张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量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而在之前16世纪的明王朝,几乎完全没有储备,各地往往因为军饷发放不到位而引起军队哗变,甚至巡抚被杀等恶性事件,国家国库空虚,在边防及大型工程方面,一无所为。
3、他任用戚继光等裙带关系,让这些将军、能吏在职十年之久,保持了政策的稳定,坚定的贯彻了其个人意志;他启用有事业心,能做事,实干有革新精神的能吏,而且在中央层面,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他给帝国各地的下属小弟写私信,授之方案,然后作为皇帝顾问,批准自己的政策;他没日没夜,十年如一日的在大情小事上为这个暮日帝国操劳,补救这个腐朽的官僚机器,为明帝国带出了一批有才华的人士,也带来了久违的效率。张居正在位的十年,几乎做到了那个时代在中国社会传统政治情况下,人力所能做到的极限。
4、至于,后世对其生活腐化,贪恋钱财的职责,也许并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但并不能影响张居正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