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不为已甚 造句
- 2、不为已甚的意思和造句
- 3、用不可理喻,不郎不秀,不落窠臼,不容置喙,不为己甚五次造句
- 4、用不为已堪造句 急急急
- 5、不为已甚是什么意思?不为已甚成语造句和典故
- 6、10个成语解释加造句
- 7、成语造句
- 8、求成语造句
- 9、10个成语解释造句
不为已甚 造句
在家长会即将结束时老师对家长们说:“回去之后对孩子能做到不为已甚就行了。”
不为己甚: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 孔子的主张.
“不为己甚” 意思是:愿意是不做过头的事。后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1.什么东西不要做到极端,中国有一句话:‘不为已甚’,就是不要做得太过了.
2.欧阳锋不为已甚,只是微微一笑.
3.我们也不为已甚,余大哥说放,自然是放了
4.死鸟骑士团也不为已甚的就此收兵.
5.剩下几分钟的比赛,球员们也不为已甚,没有趁火打劫的企图扩大比分.
........
不为已甚的意思和造句
【不为已甚的拼音】: bù wi yǐ shèn
【不为已甚的近义词】: 适可而止
【不为已甚的反义词】: 沸反盈天
【不为已甚的意思】: 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不为已甚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不为已甚造句】:
?那家人听了,倒道南令本 不为已甚 ,不过大吏过严罢了。(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
用不可理喻,不郎不秀,不落窠臼,不容置喙,不为己甚五次造句
不可理喻,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不郎不秀,我做事不努力,至今仍然不郎不秀。
不落窠臼,颐和园的设计风格真是独具匠心,不落窠臼。
不容置喙,他想推掉沈萍的邀请,但沈萍的口气不容置喙。
不为已甚(bù
wéi
yǐ
shèn):指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不为己甚造句我也不为已甚宽恕他过去的无礼。
用不为已堪造句 急急急
中文中没有"不为已堪"这个词,应该是“不为已甚”
不为已甚 bù wéi yǐ shèn
释义:指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例句:宋王安石《洪范传》:「不言‘攸好德,则锡之福’,而言‘曰予攸好德,则锡之福’,何也?谓之皇极,而不为已甚。」
造句:凡事但求过得去,我决计不为已甚。
不为已甚是什么意思?不为已甚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不为已甚 bù wéi yǐ shè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不为已甚】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不为已甚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不为已甚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近义] 适可而止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比喻不要太过分
[例句] 那家人听了,倒道南令本~,不过大吏过严罢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
百科解释如下:
拼音:bù wéi yǐ shèn
释义: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示例:那家人听了,倒道南令本~,不过大吏过严罢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适可而止
用法:作谓语;比喻不要太过分
英文:not go too far
背景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17244.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166098.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10个成语解释加造句
一个成语往往背后有一段故事。你是不是在10个成语解释加造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0个成语解释加造句
10个成语解释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0个成语造句
明日黄花
1、克拉克曾说过:“我天生秃顶!”的确如此,当他33岁那年首次上银幕时,他们头发已是明日黄花了。
2、不错,感情在她来说,已成为明日黄花。
3、此前那些依靠化石燃料的设计不良的建筑将成为明日黄花。我想每个人都应该适应这一切。
4、加顿?阿什先生2005年游伊朗时写的评论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明日黄花了。
5、在风云变幻的房地产界,今日英雄也有可能沦为明日黄花。
6、到80年代中期,在糟糕透顶的坏运气的袭击下,特拉沃尔塔躲闪求生:他的确已是明日黄花了。
7、四天之后―――“靠关系”拿到廉价土地、大量囤积土地却不开发的“发迹捷径”将成为地产界的明日黄花;
火中取栗
1、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2、他们不会允许自己被利用来为别人火中取栗。
3、世人沉迷五欲之泥潭,如小儿舔食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断舌之危。亦如火中取栗,被贪魔所使!
4、鹅绒软长毛绒,平绒火中取栗和动产口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最显着的特点。
5、一些公司以“火中取栗”的方式学习;一些公司则从其它公司的错误中学习。
6、你们不能把我当成你们的工具,替你们火中取栗。
7、只为争抢分秒的时间,而冒险乱闯马路,这中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
8、交朋友不是流星赶月;交朋友不是守株待兔;交朋友不是火中取栗;交朋友不是如影以随;交朋友不是走马观花;交朋友不是枯木逢春。
9、曹操想凭借战船和兵多将广的优势,一举灭掉东吴,结果赤壁大战,他成了“火中取栗”的笑柄。
8、“是啊,这一切已是明日黄花!……”他说道,他脸上自然流露着幸福的童稚的微笑,这个年轻人于是酣然入睡了。
9、两年没去书店,阅读大部头书本对我已是明日黄花了。
10、在许多欧洲人看来布什比失败者还要差劲,他如今不过是明日黄花。
万人空巷
1. 电视里传来足球队夺冠的消息,一时万人空巷,人人出来庆贺。
2. 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放,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3. 听说山伢子带回来一个洋媳妇,观看的人万人空巷,那么宽的街道都已人满为患了。
4. 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5. 这雄壮的队伍在大街上走过,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人们,几乎万人空巷。
不刊之论
1. 这本著述的论断和观点已是不刊之论。
2. 从那时起,这一结论就被很多人当成了不刊之论。
3. 这篇论文,言辞凿凿,所提出的论点也不容置疑,堪称不刊之论。
4. 他写的评论从事实动身,有理有据,语言锋利,思维深入,让人无可辩驳,属于不刊之论。
5. 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惟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6. 亚圣所谓民贵君轻,至今还是不刊之论。
7. 他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老是认为本人说的话是不刊之论,实在已被良多人所嘲笑了。
8. 我对爷爷说的话总是我行我素,总认为他说的话是不刊之论,十分在理。
9. 对这些不刊之论,他是坚信不疑。
10. 这些演绎跟定性,今天看来仍为不刊之论。
11. 在他们看来,这些定律已成为不刊之论。
12. 因为受到的教导的不同,别人看似骗人的货色,他却感到是不刊之论。
不为已甚
1、见到他识趣,曾平也就不为已甚,重重哼了一声,走过来在案板上放下了猪肉,再次对着那二牛道:“给我切三斤好肉!”。
2、说什么契丹人分明是借口,英零娱不为已甚,眼睑一垂,算是答应。
3、曹子余不为已甚,又问她:“我们要去哪里?”。
4、既是雅素公主求情,那我就不为已甚了!
5、岳飞不为已甚,并没有过于为难赵楚两家,在李八少的建议下,只把两家逐出了应天府。
6、管事太多了?你不服气是么?我雷霆大爷不为已甚,快些自行了断,不然全船休想有一人活命!
7、众岳飞既已说出此言,黄纵也不为已甚。
8、比埃尔不为已甚,马马虎虎回了个法师礼。
望洋兴叹
1、老张有心帮他,但苦于条件不够,只能望洋兴叹。
2、我早想制作一个航空模型,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只能望洋兴叹了。
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了,地面指挥中心的工程师们只能望洋兴叹,他们鞭长莫及。
4、我想在电脑上看电视,可是没有声卡,也只能看着耳机望洋兴叹了。
5、看着北京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许多小城市对此只能是望洋兴叹
6、狐狸望着悬崖对面的小白兔,只能望洋兴叹。
7、那到期中考的试卷,比较着自己和别人的分数,真是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啊。
8、班长年级第一的成绩令我望洋兴叹。
9、他学习那么好,我能做的只有望洋兴叹
10、有个人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但是有个人得了一百分,他便望洋兴叹。
不足为训
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因人成事
1、因人成事或许有时候能够很大的帮助到我们。
2、他认为与人合作便总会因人成事。
3、众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5、他只会因人成事,一点出息都没有,真不想我张雅馨 的孩子。
6、需要进行由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角色变迁教育,管理者是因人成事的,重要的是这个“人”,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在人上,角色变迁就成功一半了。
7、聪明的人都知道怎么样因人成事。
8、学会因人成事不等于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利用别人。
弹冠相庆
1、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事弹冠相庆。
2、他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正在和同伙弹冠相庆,不料一把刀突然刺进他的心窝。
3、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弹冠相庆。
4、当这种东西被杀死的时候,人面兽心的人将济济一堂,弹冠相庆。
5、但是在日本公司弹冠相庆之前,他们也许想弄明白这次难得的机遇很难是商业智慧的结果。
6、美国传统基金会建“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碑”,他们弹冠相庆。
7、抑或是只不过当无法达成共识时,措辞也跟着无法弹冠相庆了。
8、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
久假不归
1.图书馆对于借了图书久假不归者,给予严肃处理。
2. 图书馆严肃批评了久假不归的读者。
3. 借了公家或别人的东西都应及时归还,不能久假不归。
4. 久假不归,重以破弃,是非特逆胡之死罪,亦汉族之奇羞也!幕府奉兹大义,顾瞻山河,秣马厉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势未集,忍辱至今。
5. 没有,你们号里老是久假不归,有也不借!
6. 为占地自广,借以养兵之计,久假不归,布置已有成局。
7. 慢藏诲盗,遂开门揖让,裂弃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归,重以破弃。
弹冠相庆的成语典故
一
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贡禹多次被免职,王吉在官场也很不得志。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多年布满的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二
春秋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讨悦取宠的,一是竖刁,自宫入内,二是易牙,烹子媚君,三是卫开方,弃亲求荣,他们相互勾结祸乱齐国,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这三子(宋苏洵称之)无以施其伎俩。管仲一死,这三子高兴得不可耐,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宠帽来,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三人得势入宫廷,终将齐桓公筑高墙围之,将其饿死。此语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伴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指坏人得势,互相庆祝。贬义词。
三
南朝宋(元嘉九年) 公元432年,南朝宋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亦名桃叶山。此山距离南朝宋皇城石头城直线距离仅有25公里 ),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成语造句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曾,曾经。经,经历。语出《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婴儿。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移其孝于裴氏之门,而以睦于冢妇介妇,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14、出尔反尔: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指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及适时的雨。语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岑楼,高而尖的楼。语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意为如果不考虑基础是否一样平,只让顶端齐一,那么一寸见方的木头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楼。明·胡应麟《诗薮·唐下》:“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何异寸木岑楼,钩金与羽哉!”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 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语出《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后指以当前的重要任务当作紧要的事。《礼记·大学六章》宋·朱熹集注:“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恕之也。”也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元·陈草庵《山坡羊》曲:“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2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国志·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孙楚传》:“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24、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语出《孟子·万章下》:“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27、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语出《孟子·尽心上》:“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清·顾炎武《日知录·饭糗茹草》:“大舜之圣也,而饭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济天下,而为万世帝王之祖也。”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语出《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30、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31、寡人之疾: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后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其实此成语最早应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3、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语出《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明·李贽《续焚书·答马历山》:“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下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
34、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浩然,盛大的样子。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5、岌岌可危:岌岌,危险的样子。形容地位或状况十分危险,将要垮台或灭亡。语出《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36、疾首蹙额:疾首,头疼。蹙额,皱眉头。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后以此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其二:“良民善士,疾道蹙额,饮恨吞声,而地所控诉。”
37、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语出《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38、牛山濯濯:牛山,在齐国临淄之南。濯濯,本谓山之无树木,今或用喻人秃顶无法。语出《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39、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0、妻离子散: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馁,兄弟妻子离散。”形容妻子儿女都被迫四散分离。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41、齐东野语:齐东,古齐国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语出《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比喻道听途说而来的无稽之言。
42、弃甲曳兵:甲,铠甲。曳,拖着。兵,兵器。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3、弃如敝屣:谓像扔掉破鞋子一样。敝,破旧。屣,鞋子。语出《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后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44、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指生命和道义二者不能兼得时,就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后用“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晋书·梁王彤传》:“形位为宰相,……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君子舍生取义,小人则舍生为利。”
45、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谓人以忧患谋处而生,以安乐怠忽而死。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摆满了一丈见方的食物。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48、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9、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50、天下无敌:天下没有敌手。形容力量强大或本领高超。语出《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51、通功易事: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步;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52、同流合污:语出《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53、枉己正人:枉,弯曲,不正。语出《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54、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谓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以此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
55、为富不仁:为富,追求发财致富。语出《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为致富与行仁义难以并存。后以此指富人唯利是图,不讲仁义。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山谷诗云:‘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为富不仁者可以警。”
5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57、闻过则喜:过,过错。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用此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58、五十步笑百步: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为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跑一百步的,其本质一样。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南朝梁·释道佑《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淡,养智益神。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唯见其有,岂复是过,以此嗤齐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
59、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于此”。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后用此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也作“习而不察”。
60、先知先觉: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指认识事理早于一般的人。
61、胁肩谄笑:胁肩,把两肩收拢起来。谄,奉承人。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62、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后用此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
63、言近旨远:旨,意旨。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指,同“旨”。后指话语浅显通俗,而含义却很深远。
64、揠苗助长:揠,挺拔之欲亟长也。喻急躁妄为,欲益反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以之喻人之情,子邀福者必有害,若欲急长苗而反使之枯死矣。
65、先务之急:最急迫而需要先做的事情。语出《孟子·尽心上》:“尧舜之知,而不偏物,先急之务也。”
66、恶湿居下:谓明知其不可,而不能改。语出《孟子·公孙丑》:“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注:行仁政则国昌而民安,得其荣乐;行不仁则国破民残,蒙其耻辱,恶辱而不行仁,譬犹恶湿而居埤下近水泉之地也。
67、掩鼻而过:谓臭不可耐,用手遮鼻而过。语出《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68、仰事俯畜:谓上事父母,下畜妻子的责任,今用以为家庭生计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注:事,以孝事亲;畜,以慈培育。
69、仰不愧天:谓心正则无愧于天。语出《孟子·尽心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疏:存诚于己,而仰无以有羞愧于天,俯无以有怍于人。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70、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做某事。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语出《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东周列国志》八十回:“句践迫欲复仇,乃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倦欲合,败攻之以蓼;足寒欲缩,则渍之以水。”也作“夜以接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一》:“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71、一傅众咻:傅,教。咻,吵。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后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明·陈确《答张考夫书》:“譬之与释之非佛教,与婆子言无阎王,一傅众咻,只自取困耳。”
72、一毛不拔: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73、以邻为壑:壑,深沟。语出《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74、以力服人:力,强制的力量。服,使人服从。用强制的方法使人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75、易地而处:易地,交换位置。语出《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后指交换所处的位置。三国魏·曹髦《少康、汉高祖论》:“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76、易如反掌:反掌,把手翻过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让齐国称王天下,犹如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后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北史·裴佗传》:“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77、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78、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9、缘木求鱼:缘木,爬树。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后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80、再作冯妇:语出《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比喻重操旧业。
81、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为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后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82、专心致志:致,尽。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宋·陆游《答王樵秀才书》:“官以考试名,当日夜专心致志以去取士,不可兼莅他事。”
83、自暴自弃:暴,损害。弃,抛弃。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后指自己糟蹋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甘心于落后。宋·朱熹《朱子语类·朱子十五》:“即此可见其无志,甘于自暴自弃,过孰大焉!”
84、自以为是:以为,认为。是,正确。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语出《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85、自怨自艾:自怨,悔恨自己的错误。自艾,改正自己的错误。原指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多指悔恨。语出《孟子·万章上》:“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86、左右逢源:源,水源。也作“原”。语出《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指做学问如果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后比喻做事很顺利。宋·卫宗武《张石山戏笔序》:“方其好之也,则其为物所戏,久之而心与手应,手与物忘,出奇入神,左右逢原,而物反为我所戏矣。”出自 孟子 的成语(136个)
帮帮忙,很急的。
帮忙用:
天下无敌 弃甲曳兵 舍我其谁 成仁取义 大而化之 出尔反尔 好为人师 鳏寡孤独 浩然之气 出生入死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下无敌 弃甲曳兵 舍我其谁 成仁取义 大而化之 出尔反尔 好为人师 鳏寡孤独 浩然之气 出生入死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帮帮忙,很急的。
帮忙用:
天下无敌 弃甲曳兵 舍我其谁 成仁取义 大而化之 出尔反尔 好为人师 鳏寡孤独 浩然之气 出生入死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回答者: L一帘幽梦 - 经理 五级 2-11 12:33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曾,曾经。经,经历。语出《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婴儿。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移其孝于裴氏之门,而以睦于冢妇介妇,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14、出尔反尔: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指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及适时的雨。语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岑楼,高而尖的楼。语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意为如果不考虑基础是否一样平,只让顶端齐一,那么一寸见方的木头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楼。明·胡应麟《诗薮·唐下》:“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何异寸木岑楼,钩金与羽哉!”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 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语出《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后指以当前的重要任务当作紧要的事。《礼记·大学六章》宋·朱熹集注:“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恕之也。”也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元·陈草庵《山坡羊》曲:“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2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国志·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孙楚传》:“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24、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语出《孟子·万章下》:“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27、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语出《孟子·尽心上》:“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清·顾炎武《日知录·饭糗茹草》:“大舜之圣也,而饭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济天下,而为万世帝王之祖也。”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语出《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30、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31、寡人之疾: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后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其实此成语最早应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3、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语出《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明·李贽《续焚书·答马历山》:“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下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
34、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浩然,盛大的样子。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5、岌岌可危:岌岌,危险的样子。形容地位或状况十分危险,将要垮台或灭亡。语出《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36、疾首蹙额:疾首,头疼。蹙额,皱眉头。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后以此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其二:“良民善士,疾道蹙额,饮恨吞声,而地所控诉。”
37、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语出《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38、牛山濯濯:牛山,在齐国临淄之南。濯濯,本谓山之无树木,今或用喻人秃顶无法。语出《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39、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0、妻离子散: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馁,兄弟妻子离散。”形容妻子儿女都被迫四散分离。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41、齐东野语:齐东,古齐国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语出《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比喻道听途说而来的无稽之言。
42、弃甲曳兵:甲,铠甲。曳,拖着。兵,兵器。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3、弃如敝屣:谓像扔掉破鞋子一样。敝,破旧。屣,鞋子。语出《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后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44、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指生命和道义二者不能兼得时,就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后用“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晋书·梁王彤传》:“形位为宰相,……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君子舍生取义,小人则舍生为利。”
45、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谓人以忧患谋处而生,以安乐怠忽而死。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摆满了一丈见方的食物。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48、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9、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50、天下无敌:天下没有敌手。形容力量强大或本领高超。语出《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51、通功易事: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步;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52、同流合污:语出《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53、枉己正人:枉,弯曲,不正。语出《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54、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谓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以此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
55、为富不仁:为富,追求发财致富。语出《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为致富与行仁义难以并存。后以此指富人唯利是图,不讲仁义。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山谷诗云:‘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为富不仁者可以警。”
5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57、闻过则喜:过,过错。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用此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58、五十步笑百步: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为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跑一百步的,其本质一样。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南朝梁·释道佑《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淡,养智益神。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唯见其有,岂复是过,以此嗤齐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
59、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于此”。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后用此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也作“习而不察”。
60、先知先觉: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指认识事理早于一般的人。
61、胁肩谄笑:胁肩,把两肩收拢起来。谄,奉承人。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62、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后用此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
63、言近旨远:旨,意旨。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指,同“旨”。后指话语浅显通俗,而含义却很深远。
64、揠苗助长:揠,挺拔之欲亟长也。喻急躁妄为,欲益反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以之喻人之情,子邀福者必有害,若欲急长苗而反使之枯死矣。
65、先务之急:最急迫而需要先做的事情。语出《孟子·尽心上》:“尧舜之知,而不偏物,先急之务也。”
66、恶湿居下:谓明知其不可,而不能改。语出《孟子·公孙丑》:“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注:行仁政则国昌而民安,得其荣乐;行不仁则国破民残,蒙其耻辱,恶辱而不行仁,譬犹恶湿而居埤下近水泉之地也。
67、掩鼻而过:谓臭不可耐,用手遮鼻而过。语出《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68、仰事俯畜:谓上事父母,下畜妻子的责任,今用以为家庭生计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注:事,以孝事亲;畜,以慈培育。
69、仰不愧天:谓心正则无愧于天。语出《孟子·尽心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疏:存诚于己,而仰无以有羞愧于天,俯无以有怍于人。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70、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做某事。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语出《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东周列国志》八十回:“句践迫欲复仇,乃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倦欲合,败攻之以蓼;足寒欲缩,则渍之以水。”也作“夜以接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一》:“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71、一傅众咻:傅,教。咻,吵。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后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明·陈确《答张考夫书》:“譬之与释之非佛教,与婆子言无阎王,一傅众咻,只自取困耳。”
72、一毛不拔: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73、以邻为壑:壑,深沟。语出《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74、以力服人:力,强制的力量。服,使人服从。用强制的方法使人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75、易地而处:易地,交换位置。语出《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后指交换所处的位置。三国魏·曹髦《少康、汉高祖论》:“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76、易如反掌:反掌,把手翻过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让齐国称王天下,犹如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后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北史·裴佗传》:“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77、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78、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9、缘木求鱼:缘木,爬树。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后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80、再作冯妇:语出《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比喻重操旧业。
81、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为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后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82、专心致志:致,尽。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宋·陆游《答王樵秀才书》:“官以考试名,当日夜专心致志以去取士,不可兼莅他事。”
83、自暴自弃:暴,损害。弃,抛弃。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后指自己糟蹋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甘心于落后。宋·朱熹《朱子语类·朱子十五》:“即此可见其无志,甘于自暴自弃,过孰大焉!”
84、自以为是:以为,认为。是,正确。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语出《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85、自怨自艾:自怨,悔恨自己的错误。自艾,改正自己的错误。原指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多指悔恨。语出《孟子·万章上》:“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86、左右逢源:源,水源。也作“原”。语出《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指做学问如果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后比喻做事很顺利。宋·卫宗武《张石山戏笔序》:“方其好之也,则其为物所戏,久之而心与手应,手与物忘,出奇入神,左右逢原,而物反为我所戏矣。”出自 孟子 的成语(136个)
回答者: laozhang987 - 兵卒 一级 2-13 15:06
天下无敌 弃甲曳兵 舍我其谁 成仁取义 大而化之 出尔反尔 好为人师 鳏寡孤独 浩然之气 出生入死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求成语造句
便宜行事:要根据情况便宜行事,不能硬死板
太多了吧、、、、
别无他物:这些年来,他为乡亲们做了这么多好事,但他仍清廉自守,不拿乡亲们一分钱,走时也别无他物
兵不血刃:解放军兵不血刃,和平解放西藏
博闻强识;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累啊、、、、、、
不经之谈;现在有些迷信的书,里面大都是些不经之谈
啊啊啊 这也太多了吧 吃不消哦
写到下辈子
有个不名一文、不修边幅的人,读书总是不求甚解,可他却认为自己既博闻强识,又不落窠臼,对别人的意见总是不以为然。看到他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听着他的不经之谈,你会觉得他也不甚了了。一次,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要指点他一番。可面对别人的好意,他却说:“我这一生别无长物,虽然在旁人眼里不郎不秀,但我绝对不以为意。我的天赋不绝如缕,其是尔等肉眼凡胎可识?”就这样,他兵不血刃得气走了那个好心人。他这不容置喙的不经之谈不胫而走,引来不少不逞之徒与其相互来往。
10个成语解释造句
10个成语解释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0个成语造句 明日黄花
1、克拉克曾说过:“我天生秃顶!”的确如此,当他33岁那年首次上银幕时,他们头发已是明日黄花了。
2、不错,感情在她来说,已成为明日黄花。
3、此前那些依靠化石燃料的设计不良的建筑将成为明日黄花。我想每个人都应该适应这一切。
4、加顿?阿什先生2005年游伊朗时写的评论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明日黄花了。
5、在风云变幻的房地产界,今日英雄也有可能沦为明日黄花。
6、到80年代中期,在糟糕透顶的坏运气的袭击下,特拉沃尔塔躲闪求生:他的确已是明日黄花了。
7、四天之后―――“靠关系”拿到廉价土地、大量囤积土地却不开发的“发迹捷径”将成为地产界的明日黄花;
火中取栗
1、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2、他们不会允许自己被利用来为别人火中取栗。
3、世人沉迷五欲之泥潭,如小儿舔食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断舌之危。亦如火中取栗,被贪魔所使!
4、鹅绒软长毛绒,平绒火中取栗和动产口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最显着的特点。
5、一些公司以“火中取栗”的方式学习;一些公司则从其它公司的错误中学习。
6、你们不能把我当成你们的工具,替你们火中取栗。
7、只为争抢分秒的时间,而冒险乱闯马路,这中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
8、交朋友不是流星赶月;交朋友不是守株待兔;交朋友不是火中取栗;交朋友不是如影以随;交朋友不是走马观花;交朋友不是枯木逢春。
9、曹操想凭借战船和兵多将广的优势,一举灭掉东吴,结果赤壁大战,他成了“火中取栗”的笑柄。
8、“是啊,这一切已是明日黄花!……”他说道,他脸上自然流露着幸福的童稚的微笑,这个年轻人于是酣然入睡了。
9、两年没去书店,阅读大部头书本对我已是明日黄花了。
10、在许多欧洲人看来布什比失败者还要差劲,他如今不过是明日黄花。
万人空巷
1. 电视里传来足球队夺冠的消息,一时万人空巷,人人出来庆贺。
2. 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放,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3. 听说山伢子带回来一个洋媳妇,观看的人万人空巷,那么宽的街道都已人满为患了。
4. 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5. 这雄壮的队伍在大街上走过,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人们,几乎万人空巷。
不刊之论
1. 这本著述的论断和观点已是不刊之论。
2. 从那时起,这一结论就被很多人当成了不刊之论。
3. 这篇论文,言辞凿凿,所提出的论点也不容置疑,堪称不刊之论。
4. 他写的评论从事实动身,有理有据,语言锋利,思维深入,让人无可辩驳,属于不刊之论。
5. 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惟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6. 亚圣所谓民贵君轻,至今还是不刊之论。
7. 他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老是认为本人说的话是不刊之论,实在已被良多人所嘲笑了。
8. 我对爷爷说的话总是我行我素,总认为他说的话是不刊之论,十分在理。
9. 对这些不刊之论,他是坚信不疑。
10. 这些演绎跟定性,今天看来仍为不刊之论。
11. 在他们看来,这些定律已成为不刊之论。
12. 因为受到的教导的不同,别人看似骗人的货色,他却感到是不刊之论。
不为已甚
1、见到他识趣,曾平也就不为已甚,重重哼了一声,走过来在案板上放下了猪肉,再次对着那二牛道:“给我切三斤好肉!”。
2、说什么契丹人分明是借口,英零娱不为已甚,眼睑一垂,算是答应。
3、曹子余不为已甚,又问她:“我们要去哪里?”。
4、既是雅素公主求情,那我就不为已甚了!
5、岳飞不为已甚,并没有过于为难赵楚两家,在李八少的建议下,只把两家逐出了应天府。
6、管事太多了?你不服气是么?我雷霆大爷不为已甚,快些自行了断,不然全船休想有一人活命!
7、众岳飞既已说出此言,黄纵也不为已甚。
8、比埃尔不为已甚,马马虎虎回了个法师礼。
望洋兴叹
1、老张有心帮他,但苦于条件不够,只能望洋兴叹。
2、我早想制作一个航空模型,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只能望洋兴叹了。
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了,地面指挥中心的工程师们只能望洋兴叹,他们鞭长莫及。
4、我想在电脑上看电视,可是没有声卡,也只能看着耳机望洋兴叹了。
5、看着北京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许多小城市对此只能是望洋兴叹
6、狐狸望着悬崖对面的小白兔,只能望洋兴叹。
7、那到期中考的试卷,比较着自己和别人的分数,真是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啊。
8、班长年级第一的成绩令我望洋兴叹。
9、他学习那么好,我能做的只有望洋兴叹
10、有个人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但是有个人得了一百分,他便望洋兴叹。
不足为训
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因人成事
1、因人成事或许有时候能够很大的帮助到我们。
2、他认为与人合作便总会因人成事。
3、众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5、他只会因人成事,一点出息都没有,真不想我张雅馨 的孩子。
6、需要进行由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角色变迁教育,管理者是因人成事的,重要的是这个“人”,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在人上,角色变迁就成功一半了。
7、聪明的人都知道怎么样因人成事。
8、学会因人成事不等于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利用别人。
弹冠相庆
1、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事弹冠相庆。
2、他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正在和同伙弹冠相庆,不料一把刀突然刺进他的心窝。
3、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弹冠相庆。
4、当这种东西被杀死的时候,人面兽心的人将济济一堂,弹冠相庆。
5、但是在日本公司弹冠相庆之前,他们也许想弄明白这次难得的机遇很难是商业智慧的结果。
6、美国传统基金会建“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碑”,他们弹冠相庆。
7、抑或是只不过当无法达成共识时,措辞也跟着无法弹冠相庆了。
8、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
久假不归
1.图书馆对于借了图书久假不归者,给予严肃处理。
2. 图书馆严肃批评了久假不归的读者。
3. 借了公家或别人的东西都应及时归还,不能久假不归。
4. 久假不归,重以破弃,是非特逆胡之死罪,亦汉族之奇羞也!幕府奉兹大义,顾瞻山河,秣马厉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势未集,忍辱至今。
5. 没有,你们号里老是久假不归,有也不借!
6. 为占地自广,借以养兵之计,久假不归,布置已有成局。
7. 慢藏诲盗,遂开门揖让,裂弃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归,重以破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