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端午节最简单的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0 08:07:45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的简短诗句

端午节的简短诗句如下:
1、《己酉端午》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同州端午》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3、《端午试笔》宋·杨万里
春去无花可得攀,石榴不艳却明鲜。
昨朝花发今朝落,留得梢头一蔕看。
4、《端午绝句》宋·谢逸
白发无端种种生,每逢佳节只心惊。
老妻稚子知人意,但把菖蒲酒细倾。
5、《端午帖子》宋·苏辙
御沟绕殿细无声,飞洒彤墀晓气清。
开到石榴花欲尽,阴阴高柳一蝉鸣。
6、《端午日》宋·李龏
高门高挂艾天师,玉臂还缠五彩丝。
我只一杯昌歜酒,羲皇窗下读骚辞。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
1、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2、端午-其三
宋-赵蕃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3、端午
宋-胡仲参
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来吊汩罗。
江上画船无买处,闭门风雨读离骚。
4、如梦令-两两莺啼何许
宋-范成大
两两莺啼何许。寻遍绿阴浓处。
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忺微暑。
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
5、端午试笔
宋-杨万里
月季元来插得成,瓶中花落叶犹青。
试将插向苍苔砌,小朵忽开双眼明。
6、端午帖子
宋-曹勋
雨后风微荷芰香,顿驱初暑作疏凉。
黑云卷尽青天大,却倚湖光看夕阳。

端午节简单诗句?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端午三首》赵蕃 · 宋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浣溪沙·端午》苏轼 · 宋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端午日赐衣》杜甫 · 唐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小重山·端午》舒頔 · 元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它是由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后来相传这一天,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殒身。
于是,这个节日便渐渐有了丰富的强烈爱国主义色彩,成为了一个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节日。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等。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

以下是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 唐朝·李隆基《端午》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 宋朝·赵蕃《端午三首》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唐朝·文秀《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 宋朝·苏轼《浣溪沙·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唐朝·殷尧藩《端午日》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句可能还有很多。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如下:
1、《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解释: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2、《已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冥,旧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翻译: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旧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3、《端午日赐衣》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碧棕,香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翻译: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4、《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董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翻译:在石溪住久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锦标归来。
5、《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棕包分两馨,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翻译:端午节到,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两只角的棕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端午节小诗简短

1、《己酉端午》贝琼 〔元代〕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2、《浣溪沙·端午》苏轼 〔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3、《端午即事》文天祥 〔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4、《乙卯重五诗》陆游 〔宋代〕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5、《和端午》张耒 〔宋代〕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端午节的简单诗句一首诗

端午节的简单诗句一首诗介绍如下:
1、《和端午》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己酉端午》元末明初·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3、《端午三首·其一》南宋·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4、《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6、《端午即事》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拓展资料: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

端午节简单的诗如下:
1、《踏莎行润玉笼绡》(宋朝)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2、《卜算子五日》(清朝)纳兰容若
村静午鸡啼,绿暗新阴覆。一展轻帘出画墙,道是端阳酒。
早晚夕阳蝉,又噪长堤柳。青鬓长青自古谁,弹指黄花九。
3、《巳酉端午》(明朝)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的历史来源: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
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简单好背

有关于端午节简单好背的古诗,详细介绍如下:
一、《端午日》唐殷尧藩:
1、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2、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二、《竞渡诗》唐卢肇:
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的动人场景。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三、《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端午佳节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这首诗诗人在端午佳节,收到皇上赐予的官服,表达了诗人终于可以做官的喜悦之情,以及得到皇上赏识而觉得荣幸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简单的端午节古诗

简单的端午节古诗如下:
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赏析:
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
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也正因为前文叙述的原因,他才发出了时光易逝,几人流芳的感慨。此诗相对悲观,但透过诗辞的背后,我们却可以从作者的视角,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
2、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赏析: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