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 2、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 3、刻舟求剑的意思是什么?
- 4、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
- 5、刻舟求剑的意思是
- 6、刻舟求剑的意思是什么?
- 7、刻舟求剑的意思
- 8、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是什么意思
- 9、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1、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2、释义: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3、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近义词:按图索骥、依样葫芦、墨守成规、胶柱鼓瑟、缘木求鱼、一成不变。
5、反义词:通权达变、借坡下驴、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因时制宜。
刻舟求剑造句:
1、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2、不要缩在角落里,啜着饮料,刻舟求剑地等人说话。要反客为主,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3、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4、他个性呆板、思想僵化,老是干出刻舟求剑的蠢事,实在让人生气。
5、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释义: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扩展资料
寓意:
1、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2、楚国人的“拿来主义”是不经过思考的,完全是教条主义,不能根据现实问题随机应变,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客观判断,所以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看待问题,否则很容易犯错误。
刻舟求剑是一句出自《庄子》的成语,原句为"舟已过远,剑在君侧",是指因为人们沉浸于已经过去的事物而无法顺应现实变化。下面是成语出处、诗句全文、作者介绍、释义、背景和哲理的详细介绍:
出处:《庄子》
诗句全文:舟过留剑,人过留名。
作者:成语起源于《庄子》一书,作者是庄周(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释义:刻舟求剑是一个比喻,指人们追求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而仍然沉浸在已经过去的事物中。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故事,在故事中,一个人在河上刻下自己船的位置,并将剑放在船上。当船移动时,他试图用剑在船位置下水中划一刀,来确定船的位置。但是,当船移动时,船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他就永远无法找到他的剑了。这个故事表明了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他们不应该继续追求,而应该顺应事物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背景:刻舟求剑的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中的一个典故。在古代,许多人将此成语作为一种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并应用于许多领域。
哲理:刻舟求剑告诉我们要适应变化,顺应时势。如果我们一直追求旧的事物,可能会失去新的机遇和未来的发展。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灵活应对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个人渐掉在水里了,他在那里扣了一根横线,说跳下去就找得到剑了
刻舟求剑的意思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刻舟求剑造句:
1、生活其实很简单,因为自作聪明才弄的杂乱无章,因为自欺欺人才变的痛苦不堪。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蛇添足这类事情,想想这辈子还真没少做,而守株待兔的事却又总没能坚持到最后。
2、小的时候,读刻舟求剑的故事,觉得主人翁好傻。长大后才发现我也一样,明明对方已走远,却还抱着回忆的痕迹,执着的等着,痛苦并煎熬。
3、对过去刻舟求剑,对现实坐井观天,对未来守株待兔,做的是掩耳盗铃的事,还自诩难得糊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成 就】被选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二则》、小学S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寓言两则》
[编辑本段]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请注意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用这种方法找剑,难道不是很迷惑吗?
【注 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用刀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主谓间,不译
18.止:停止
19.行,向前行。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是:舟:船。求:寻找。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刻舟求剑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按图索骥、依样葫芦、墨守成规,反义词:通权达变、借坡下驴 、审时度势。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用法: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示例: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成语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运用示例
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公胡为拳拳,系此空中云。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的寓意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指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刻舟求剑的故事为: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
刻舟求剑的意思
从前,有一位楚国人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宝剑落到江里去了。见此情况,船上的人都劝他赶快想办法把剑捞起来。而他却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众人疑惑不解的望着那个印记,催促他赶紧下水找剑。楚国人却说:“慌什么,我有记号。”直至船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那把剑了。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成语意思是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成语】: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处】:《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造句】: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近义词】:按图索骥、守株待兔、一成不变、萧规曹随、缘木求鱼、食古不化、依样葫芦、胶柱鼓瑟。
【反义词】:瞬息万变、见机行事、相机行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刻舟求剑的例子如下:
1、信息时代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2、你现在这个样子无异于刻舟求剑,当然,守株待兔也不是办法,必要的时候你得放得下面子委曲求全,忍一忍,最后就会皆大欢喜了。这四个成语是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放在一个恰当的语境中就好。
3、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4、家长们以当年学习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5、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6、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7、我们要用发展有眼光来看问题,用刻舟求剑的方法以及静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是行不通的。
8、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舟:船。求:寻找。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成语出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成语寓意: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运用示例: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公胡为拳拳,系此空中云。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
“刻舟求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变化中固守不变的错误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据传,有个人在划船过河时,把他的剑遗失在河中,但他仍然按照原来的位置在船上刻下了一条记号,以便回来时可以找回剑。但是,由于河水流动不断,记号所在的位置已经改变,所以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坚持过去的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和未来的变化,需要灵活应对。
因此,“刻舟求剑”也常用于比喻人们在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无法适应变化时的错误行为。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注音 ㄎㄜˋ ㄓㄡ ㄑ一ㄡˊ ㄐ一ㄢˋ
解释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例子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正音 “刻”,不能读作“kē”;“剑”,不能读作“jiǎn”。
辨形 “剑”,不能写作“箭”。
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刻舟求剑是贬义词。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汉语成语,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成语原文出处是这样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应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
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
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