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革裹尸造句,马革裹尸的意思_马革裹尸造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2 18:56:28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马革裹尸的造句

马革裹尸的意思 [mǎ gé guǒ shī]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近义词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以泽量尸 决一死战 肝脑涂地 赴汤蹈火
反义词临阵脱逃
同义词裹尸马革
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马革裹尸”的造句1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2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汉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3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4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5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6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7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8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9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10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11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12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13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14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1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16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17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8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9
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薄福难与成功名,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
20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是我整理的马革裹尸的造句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马革裹尸的意思:
【词目】马革裹尸
【拼音】mǎ gé guǒ shī
【解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处】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马革尸还、赴汤蹈火、决一死战、背水一战、战死沙场、 捐躯疆场。
【反义词】临阵脱逃
马革裹尸造句:
1) 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2) 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3) 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4) 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寿终正寝?
5)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6)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7) 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8) 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9) 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0) 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11) 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12) 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3) 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14)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5) 纵然马革裹尸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也要怡然自乐,这是高雅的选择;纵然烦事多多也要潇洒快乐,这是国庆节的选择!祝国庆快乐!
16) 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17) 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18)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9) 在抗战期间,无数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20) 那个什么马革裹尸,高中课文里有讲到的,我语文不行啊,上课就老打瞌睡。
21) 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22) 金鳞本非池中物,马革裹尸恩情负。
2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谁不期望能够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妻儿呢,每当这时艾伦就觉得阵阵心痛。
24)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25) 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26) 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用马革裹尸造句

【马革裹尸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近义词:战死沙场 捐躯疆场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一、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二、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三、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四、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五、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六、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七、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马革裹尸的意思_马革裹尸造句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马革裹尸造句:
1、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2、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3、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4、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5、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6、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7、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8、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9、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0、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11、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12、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3、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马革裹尸的意思和造句

  马革裹尸这个词应该怎样造出比较好句子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马革裹尸的意思和造句,欢迎欣赏
  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革裹尸的造句   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 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3. 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寿终正寝?
  4.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5. 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6. 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马革裹尸,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
  7. 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
  8. 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9. 如果说,战时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军人的终极荣誉;那么,平时忧军备战、尽瘁事国就是军人的核心价值。
  10. 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马革裹尸的精彩造句   1、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2、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3、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4、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7、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8、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9、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0、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1、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2、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3、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4、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15、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16、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7、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18、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19、正是!如今北方战事在即,眼看李唐江山就要风雨飘摇,俺爹说了,大丈夫生于世,就该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报效朝廷,岂能混迹于市井中一辈子?
  20、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经典造句   1、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2、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马革裹尸,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
  3、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4、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5、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6、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7、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8、曾经年少爱追梦,大学不远不成行。也想马革裹尸还,英雄何处不青山。大学毕业许多年,浑浑噩噩到今天。终于决定要开店,证明来过人世间!开业有请,弹衣相迎!
  9、生非容易死非难,人命斯须薤露干。马革裹尸诚一快,男儿事业在征鞍。
  10、怕什么,最坏不过马革裹尸还!
  11、你当山中高士,我自马革裹尸,如果下一世真生在太平盛世,我来杭州,跟你看尽锦绣山河。君子在野
  12、父亲曾说过“誓死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他做到了,我们只有坚持战斗到底,才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13、在这个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书生以才气驰骋天下;沙场浴血,马革裹尸。
  14、我关木纵横沙场半生,未尝一败!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罢,大丈夫生当马革裹尸还,得偿所愿,死得其所啊!
  15、那个什么马革裹尸,高中课文里有讲到的,我语文不行啊,上课就老打瞌睡。
  16、所以成了很多男生的女神,反正那件事确实是个误会,这些男生为了自己的女神,自然是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7、如果说,战时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军人的终极荣誉;那么,平时忧军备战、尽瘁事国就是军人的核心价值。
  18、金鳞本非池中物,马革裹尸恩情负。
  19、李大哥,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算战死杀场、马革裹尸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李大哥,难道不想不想报效国家?
  20、曾在宾客与部下之间留下“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还”等豪言壮语,千古传诵。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

你好,“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将士的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沙场的决心和英勇作战无畏气概。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一位叫马援的名将,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造句:①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应该感谢那些保家卫国,马革裹尸的英雄!②今天语文老师教了我们“马革裹尸”这个成语,还教育我们要牢记那些英勇作战的英雄战士。

用马革裹尸 截然不同 至死不懈造句

马革裹尸造句有:
1、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2、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截然不同造句有:
1)她大了,摆起pose已截然不同于小时候了。
2)生命需要奋斗,奋斗与不奋斗,造就的结果截然不同。生无所息,保持奋斗的姿态,让世界变得如此灿烂,让你的人生绚烂多姿。千万不能满足小溪的平缓,否则你也就满足了自己的平庸,只有努力奋斗,才有机会欣赏自己。

用马革裹尸和汗牛充栋造句

1. 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2. 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3. 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1. 李教授的藏书,真可谓汗牛充栋。
2. 他家的藏书,真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3. 这位老先生藏书之多,用汗牛充栋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马革裹尸的意思及出处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大志,和他同辈的兄弟都觉得(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惊奇。后来到陇汉地区游学(古代通过去外地寻访师友增长本事),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困顿反而更加坚持,年龄越大越有壮志雄心。
起初(早先,指马援从军生涯的早期),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快到(家乡)的时候,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取得胜利),马援说,我希望你有什么好的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呢?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也不过分封了数百户(作为食邑),我立了小小的功劳就厚颜的接受了一个大县(的食邑),真是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指孟冀)有什么(好建议,好方法)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智力低下,想不到什么方法”。马援说:“现在匈奴和乌桓(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向皇帝请求)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
孟冀(佩服的说):“你确实是烈士(有远大志向的勇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为国家战死在疆场)啊”。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近义词及释义:
马革盛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粉身碎骨:指死亡(有强调的意味):为革命~也心甘。敌人胆敢来进攻,定叫他~。
以泽量尸: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决一死战:不怕牺牲,对敌人作你死我活的战斗:誓与敌人~。
肝脑涂地:形容惨死。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赴汤蹈火:出自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为了解救被俘的同志,我们~,在所不辞。汤:滚开的水。蹈:踩。
反义词及释义:
临阵脱逃:军人到阵前要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事到临头而退缩逃避。出自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马革裹尸造句:
1、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2、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3、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4、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5、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6、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7、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8、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9、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10、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1、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2、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形容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 造句:我愿意为国家征战沙场,就算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妇孺皆知 和 马革裹尸 是什么意思???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解释: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裹字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反义] 临阵逃脱[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作为军人;应以~为荣。[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出白何处?它是什么意思? 本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千古一帝亘古传,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千古一帝亘古传,马革裹尸英魂还

直译要结合文章背景,只从字面看,几千年有这个帝王的成就恒久的在世间流传(应该是秦始皇),但第二句马革裹尸英魂还指秦始皇在南巡途中病亡。
千古一帝亘古传,马革裹尸英魂还,是什么意思 现代文翻译: 千年以来,功业第一的一位帝王,他的英名影响亘古流传。 战场上英勇作战,牺牲后,以马革包裹尸体,英雄的魂魄随之回来了。
"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十月围城》中大反派阎孝国的台词。本来这句话是东汉的军人马援说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表达了他志在四方,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十月围城》这里化用了这句话,而且说得更狂热了:连马革裹尸都不需要了,哪怕死无葬身之地曝尸荒野也没关系。言下之意是:为国捐躯本身已是自己与家族无上的光荣,得此殊荣死而无憾了。阎孝国(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以死报国”的含义)这种狂热的忠君爱国思想,被用在这里,与革命党“向西方学习、打开国门、人人平等、民主共和、自由博爱”之类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表达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观念上的本质不同。 导演在这里并没有否认阎孝国的爱国精神,但这种精神终归只能与封建社会一起走进坟墓。 顺便多说一句:其实满清末期的清朝文武官员乃至八旗子弟都纯属“ *** 儿郎当”“扶不上墙”的懦夫饭桶,真正有这档子忠君爱国思想的人,恐怕打着灯笼都难找。


马革裹尸源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是指军人最大的荣誉就是战死沙场,但其原文有“还葬”,在战争中“还葬”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己方战胜,有贬低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之嫌,遂有"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之说,突出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