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9 08:24:39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弱冠之年是指男子20岁。
弱冠之年,汉语成语,读音是ruò guàn zhī nián,指男子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冠指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在古代,人们称谓年龄一般都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用一些文字代替。
襁褓:
指的是刚刚会笑,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的是二至三岁的幼儿,也称作“提孩”。
唐代诗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髫[tiao]年:
为七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女孩,古代儿童尚未长出长头发,短发自然下垂,因此也称作“垂发”。
童龀[chèn]:
总角为八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男孩。《说文》记载:“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龀”的意思是换牙。
九龄:
即九岁儿童的统称。
黄口之年、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即十岁以下的儿童统称,这个时期到了入学的年龄。
金钗之年:
十二岁女孩,这时的女孩头发可以佩戴金钗。
豆蔻之年、二七之年:
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蔻年华也用来形容少女、处女。
豆蔻为产自岭南的植物,花极美丽。杜牧有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
代指十五岁女孩。
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之年,“瓜”字形状如同两个“八”字,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破瓜”意为把“瓜”分开,即二八一十六。
待年、待字、桃李年华:
女子十八岁为二九之年。二十岁为待嫁年龄,称待年、待字,也称作桃李年华。
花信之年、摽梅之年:
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之年,意思是正值年轻貌美的年华,待嫁女子也称摽[biào]梅之年。
舞勺之年:
十三、四岁的男子称作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
男子十五岁学习象舞、射箭,故称舞象之年。
束激孝发之年:
男子十五岁将扎成两束的总角打开,扎成一束,称作束发之年。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可以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了。
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为立前搏身、立志的年龄,故称而立之年。
《论语》记载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代指四十岁的男子,意思是还没到糊涂的年龄,也称强壮之年。
《礼记》记载:“四十曰强,而仕。”
知命:
男子五十岁称作知命,也作知非、艾服、及艾、大衍、杖家等等。
开六之年:
男子五十一岁为开六之年。
花甲之年、耳顺、杖乡:
男子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也称作耳顺、杖乡。
开七慧铅祥之年、华甲之年:
男子六十一岁为开七之年,也作华甲之年,华的繁体字“华”由六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古稀之年:
男子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开八之年:
七十一岁为开八之年。
喜寿之年:
七十七岁称为喜寿之年,草书的“喜”字非常像两个“七”字。
耄耋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男子八十岁为耄耋[mào dié纷乱貌])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礼记》记载:“八十杖于朝。”意思是八十岁还可以拄杖出入朝堂。
米寿之年:
男子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之年,“米”字由上下两个“八”字和“十”字组成。
鲐背之年、望九之年:
男子九十岁为鲐背之年、望九之年,鲐背意为背上长着如同鲐鱼一样的斑纹,还有九龄、鲵齿、黄发、眉寿、冻梨等称谓。
期颐之年:
男子一百岁称作期颐之年。
《礼记》记载:“百年曰期,颐。”汉代大儒郑玄作注解释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弱冠之年指的是几岁

弱冠是指男子20岁。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若冠之年, 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五十岁为天命之年, 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一百岁为期颐之年。二十即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一百期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扩展资料: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 为(若冠 )之年童年称为垂髫之年,10岁称为幼学之年,男子20岁称为若冠,30岁称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为不惑之年, 50岁称为知命之年, 60岁称为花甲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 77岁称为喜寿之年, 88岁称为米寿之年, 99岁称为白寿之年, 80、90岁称为耄耋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弱冠之年,表示已经成年20弱冠30而立40不惑弱冠请采纳弱冠之年弱冠之年弱冠。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弱冠之年是几岁

舞勺之年
十三、四岁的男子称作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
男子十五岁学习象舞、射箭,故称舞象之年。
束发之年
男子十五岁将扎成两束的总角打开,扎成一束,称作束发之年。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可以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了。
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为立身、立志的年龄,故称而立之年。
《论语》记载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30-------而立之年,40-----不惑之年,60---70-------花甲之年,100-------岁至期颐 补充回答: 我给全一点的:中国古代年龄称:
不满周年----襁褓
两三岁----孩提
男孩八岁----龆年
男孩七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十岁以下----黄口
十三岁至十五岁----舞勺之年
十五岁至二十岁----舞象之年
十二岁(女)----金钗之年
十三岁(女)----豆蔻年华
十五岁(女)----及笄之年
十六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至二十岁----桃李年华
二十四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摽梅之年
至三十岁----(女)半老徐娘
二十岁(男)----弱冠
三十岁(男)----而立之年
四十岁(男)----不惑之年,强任之年
五十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六十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七十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岁----杖朝之年
八十岁至九十岁----耄耋之年
九十岁----鱼合背之年
一百岁----期颐之年
按照我们中国古代的说法,弱冠之年就是指男孩子二十岁。
弱冠是古代的男子在20岁的时候一种称呼,或者说是一种仪式,这个称谓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意思就是表示男子已经成年了,因为那个年龄段人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强壮,因此用弱来进行形容。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的年纪,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一般来说,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特邀德高望重的贵宾为行冠礼的男子加 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该男子往后开始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而加冠三次之后,也就代表着男子已经完全成熟
弱冠之年是指20岁。源自于古时二十岁行冠礼的传统,用来表示孩子已经成年,但体格身形未壮,所以称“弱冠”。也是指刚成年。
弱冠之年是古代男子二十岁。
弱冠之年代表20岁,古时汉族男子20岁行成人礼冠礼,表示已成年可婚嫁,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的年纪,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一般来说,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特邀德高望重的贵宾为行冠礼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该男子往后开始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三次加冠结束后,特邀的贵宾还要向行冠礼的男子宣读祝词,赐予他一个“美”字,寓意他在未来能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要将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带上帽子,这样方能称之为“冠礼”。
扩展资料:
关于年龄的称谓:
1、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2至3岁称孩提。
3、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龆年。
4、10岁以下称黄口。
5、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6、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7、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8、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9、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0、16岁称碧玉年华;
11、20岁称桃李年华。
12、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biao)梅之年。
13、男子20岁称弱冠。
14、30岁称而立之年。
15、40岁称不惑之年。
16、50岁称知命之年。
17、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18、70岁称古稀之年。
19、80岁称杖朝之年。
20、80至90岁称合耄耋之年。
21、100岁称期颐或人瑞。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的人

  1、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完成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

  2、古时汉族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3、弱冠:古时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弱冠之年是指20岁。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都会行弱冠礼,其实就是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然后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其意思就是举行冠礼后再赐名字。弱冠的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
弱冠:古时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二十岁。古代男子20岁为"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人的一生:不满周岁-襁褓之年,2-3岁-孩提之年,13-15岁午匀之年,16-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弱冠之年表示多少岁

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完成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岁以下婴儿称:婴孩。二三岁称:孩提。三岁至七八岁称:垂髫。四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称:童蒙。七八岁称:龆龀。女子十三四岁称:豆寇。20岁男子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称岁称:知天命。60岁称:花甲。70岁称:古稀。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弱冠,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称作弱,称作冠。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谓可以为人之师也。”后因称二十岁为“弱冠之年”。 《礼记·内则》:“二十曰壮,有室。”孔颖达疏:“谓可纤或以合室成家而后娶也。”后因称二十岁为“有室之年”。唐韩愈《送穷文》:“当此之时,人方其始,所知者天,所见者地,所为者化,而不知周公旦者,未有涯也;所闻者道,所传者学,而不知张子房者,未有涯也。”后以“弱冠”称男子二十岁。唐王勃《滕王阁序》:“慧竖世有冯唐之论事,有李广之弱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生弱前肢冠,适有少女自外至,年可十六七。
我的答案或许并不是最为标准,最为正确的,但也希望能给予您一定的帮助,希望得到您的认可,谢谢!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完成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
弱冠之年是20岁
弱冠之年是20岁,我国古代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都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了,成年后的男子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表字。

弱冠礼一般是由父亲主持,并且邀请德高望重的贵宾作为贵宾为冠冠礼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这三次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结束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

我国现代与古代对于成年的年龄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现代对于十八周年视为成年,古代则是女子过了十五岁为成年,男子则是二十岁才会行冠礼。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弱冠之年是指20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指男子二十岁,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示例: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20。我肯定。
弱冠之年是指的是二十岁。
1、读音
ruò guàn zhī nián
2、释义冠
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3、出处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4、示例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古代年龄划分及称谓:
1、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2、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3、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4、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5、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6、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7、花甲是六十岁
8、古稀是七十岁
9、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10、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11、期颐指一百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