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吉思汗是哪朝的皇帝 成吉思汗的简介
- 2、成吉思汗简介
- 3、成吉思汗个人简介,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 4、成吉思汗的故事简介
- 5、成吉思汗简介
- 6、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 7、成吉思汗100字简介
- 8、成吉思汗个人简介,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 9、《成吉思汗》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成吉思汗是哪朝的皇帝 成吉思汗的简介
1、成吉思汗是宋朝时期的人,是大蒙古国建立者,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2、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尊号“成吉思汗”(蒙古语:?inggis Qaγan,英语:Genghis Khan),蒙古族乞颜部人,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大蒙古国可汗(1206年—1227年8月25日在位),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3、铁木真早年丧父,投奔克烈部首领脱里,积蓄实力,于1189年(一说在1181~1184年之间)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随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高原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建国后,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颁布《大扎撒》。在此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占领东亚金朝的大片领土,并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铁木真在兴兵灭夏途中染病逝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死后被秘密安葬于起辇谷。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简介
1、成吉思汗真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1189年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春,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建国后,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地区自东亚的金朝、西夏外,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铁木真兴兵征伐西夏,途中染病,于西夏投降前夕逝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死后被秘密安葬。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2、成吉思汗真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中外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研究和探讨。3、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为他举行了一个很特殊的葬礼,埋葬了这个世界历史上特殊的人物。他没有留下陵寝和宝鼎,只在他坟地周围30里处插上一圈箭簇,派重兵守卫这块禁地。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700余年,成陵的所在已经成为一个难解之谜。4、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艺术风格。
成吉思汗个人简介,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和首位大汗。
成吉思汗出生于12世纪早期的蒙古草原,他的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家族之间频繁发生争斗。然而,这种环境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和出色的领导才能。成吉思汗通过统一蒙古各个部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他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版图涵盖了包括现在的中国、中亚、俄罗斯等地区。
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备受瞩目,他创立了一系列新型的战术和战略,如闪电战和包围战等,使蒙古军队在当时的战争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同时,他也非常注重管理和组织,制定了严格的军事和法律制度,确保了帝国的稳定和扩张。
除了军事成就外,成吉思汗还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他推广蒙古文字,鼓励艺术创作和文学发展,促进了蒙古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成吉思汗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和军事家,他的成就不仅影响了蒙古,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的故事简介
1、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出身于蒙古乞颜部族孛儿只斤氏族。先后征服了金、辽、西夏,占领了今中亚细亚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尊为元太祖。
2、他9岁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孛儿只斤氏族族众离散。铁木真历经磨难,约在12世纪80年代称汗。他善于征战谋略,先后击败蔑儿乞部、塔塔儿部、乃蛮部、克烈部。蒙古高原各部均在铁木真的统治之下。公元1206年,蒙古贵族举行忽里勒台,推铁术真为大汗,称成吉思汗,意思为强大,一说是海洋之意,国号大蒙古。随即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成吉思汗简介
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族乞颜部人,是大蒙古国可汗,中国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漠北草原,于12世纪80年代称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在位期间,他发动了多次军事征服,最终成为了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成吉思汗是闻名中外的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出生在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父亲是部落的首领,那时候的蒙古族有上百部落,各部落之间相互征战。恰巧出生那年,其父战胜了塔塔尔部落的铁木真兀格,因此起名铁木真。但是好景不长,在九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尔部落的人毒死,部下也相继离散,就剩下母亲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
一直到十几岁那年,敌人见成吉思汗长得身强力壮,怕成吉思汗卷土重来,就将成吉思汗抓了起来,后来还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逃生。在这种艰苦环境之下,成吉思汗逐渐磨炼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勇士。
成吉思汗的个人地位及历史价值:
成吉思汗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但统一了漠北各族,成立蒙古国,更是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除此之外,以往蒙古各部落是没有文字的,依靠结草刻木记事。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后。叫人拼写出了蒙古语,从此以后,蒙古族才算是初步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在出征征讨“花剌子模”之前曾召集各部下属,对规则、律令重新做了规范和部署。要知道成吉思汗和子孙所建立的蒙古国可是横跨了整个亚欧大陆,当时世界上的宗教信仰在其境内基本能找到。但是并没有强迫各国的思想,而是推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也大大减少了当地人的抵抗,同时促使了宗教文化的发展。
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乞颜氏孛儿只斤人。元朝追谥太祖。
详细资料:
孛儿只斤·铁木真,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贵族世家,父也速该,母斡额仑。铁木真九岁时,父遭世敌下毒身亡,少年时代经历艰难坎坷,炼铸了他坚毅勇敢的性格。
成吉思汗将整个蒙古国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并建万人怯薛军,作为政权的武力支柱。设断事官,掌管行政司法事务。他在全国推行维吾尔体蒙古文,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间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善于运用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知人善任,曾起用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
成吉思汗100字简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文明中外的蒙古族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 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
使 用 武 器:苏鲁定(枪)
属 相:马
卒 年:宋理宗寳庆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
(1227年)
享 年:66
庙 号:太祖
谥 号:圣武皇帝 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
陵 寝:起辇谷
父 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 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
儿 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女 儿:阿剌海别
骄 傲:开创蒙古帝国
遗 憾:父亲被塔塔儿人杀害
妻子被蔑儿乞人抢走
十三翼之战失败
攻西夏未果逝世
在位:(1206~1227),在位二十一年
成吉思汗个人简介,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成吉思汗的资料(要简介) 成吉思汗 生平事迹简介 1162年,成吉思汗降生在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之家。观其一生,他是在戎马征战中度过的,其功过也集中反映在武功之盛中。他的功劳在于:统一了塞外草原诸部落,改变了蒙古族的落后状态,使一个被人轻视、事迹不传的部族震撼了当时的世界。
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是创造蒙古历史的伟人。成吉思汗的过错在于:远征亚欧诸国,压制了而且 *** 和摧残了已经成为他牺牲品的那些民族的心灵,使其经济文化陷于长期衰落状态。
扩展资料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成吉思汗。
参考资料:孛儿只斤·铁木真-百度百科
关于成吉思汗的个人资料 成吉思汗是怎样一个人?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语:Чингис Хаан,1162年—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蒙古帝国奠基者,世界著名军事统帅之一。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的庙号为太祖。
他的众子中,较为著名的四位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争夺,征服金朝后,托雷去世。 生平 成吉思汗的父亲为其部族的酋长,他的名字铁木真的由来是因为在他出生时,他们部落正好俘虏到一位属於敌对部族,名为铁木真的勇士,根据当时蒙古人的信仰,在抓到敌对部落勇士时若正好有婴儿出生,该勇士的勇气会转移到该婴儿的身上,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名即因此而来。传说成吉思汗在出生时,手中拿著一血块。在成吉思汗小的时候,他和扎木合结拜为兄弟。后来他父亲遭塔塔尔族的人杀害(怀疑被毒死),母亲要他永远记住仇人的名字。成年后,成吉思汗的妻子被抢,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扎木合,借兵报仇。自此两人的部落共同生活。而成吉思汗提拔非贵族年轻人为将领的行为引致扎木合不满。两人嫌隙渐生,最终导致决裂,扎木合还伏击偷袭成吉思汗的部队。 但是在他的努力之下,他们的部族又再次地强盛起来。成吉思汗主要是通过改革局势体制达到强盛的,军士被严格挑选,并进一步研究弓箭的使用。成吉思汗后来打败了他们的敌对的塔塔尔部族,在西元1206年,扎木合被叛变的将领送到成吉思汗之手,扎木合请死。他统一蒙古草原众部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并得到了成吉思汗(Чингис хаан,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大汗)的封号,这是蒙古人从未有过的。这也是蒙古帝国的开始,之后,蒙古人开始向外扩张,陆续消灭了许多国家,如西辽、花剌子模等,并且还三次攻打西夏,及迫使金朝迁都,甚至於还派速不台领导的远征军向俄罗斯草原扩张。而成吉思汗还南侵中国,绕过万里长城攻陷北京。 西元1227年在蒙古帝国和西夏正在进行另一场战役时,成吉思汗病逝於贺兰山,死后葬在不尔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难河源头(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众说纷纭,而其真正的陵寝至今尚未被确认其位置。传说,所有看过他的葬礼的人都被处死了。 有众多的皇后和妃子。 我认为成吉思汗很伟大,几乎改变了世界。 参考资料: ://zh. *** /wiki/%E6%88%90%E5%90%89%E6%80%9D%E6%B1%97
铁木真和成吉思汗是同一个人吗?如果不是,那他们是什么关系? 是一个人,铁木真是名字,成吉思汗是称号。
历史上的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是一个人吗 不是,两人相差四百年所以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扩展资料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铁木真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成吉思汗》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成吉思汗》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叶的蒙古族领袖,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从破落子弟到可汗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生于斡难河(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畔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 当时,蒙古高原居住着上百个游牧部落。最大的部落有塔塔儿、克烈、篾儿乞、乃蛮等。这些部落口操各种蒙古方言,经济和文化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原始性的血缘复仇习俗的影响下,各部落贵族间经常互相掠夺和仇杀。加之南面金王朝(女真族)的歧视和压迫,使蒙古诸部落 “互相攻劫,人不安生”,人民生活极度困苦。 铁木真一家属于孛儿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该,精明强干,勇敢豪壮,是斡难河流域最有势力的草原贵族之一。一天,也速该征讨塔塔儿部落归来,恰巧妻子生下成吉思汗,也速该为纪念作战的胜利,便给儿子取名铁木真(蒙语 “刚强”之意)。铁木真九岁时,其父被仇敌塔塔儿部落毒死,旧日下属泰赤乌部落趁机叛离,临走把也速该家的牲畜、奴隶等财产一抢而光,使也速该家族骤然破落,一贫如洗。铁木真的母亲为了儿女们的生存,有时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挖野葱、草根或捕小鱼充饥。 家庭悲惨的遭遇和艰难困苦的生活,锻炼了铁木真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性格,培育了他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意志。一个才智过人、刚毅坚韧的青年冲破了层层压抑,迅速成长起来。原来背叛也速该的泰赤乌人听说铁木真长大成人,担心日后遭其报复,遂又一次突然袭掠了铁木真家,将铁木真掳获而去。途中,铁木真用木枷击倒看守,虎口逃生。但铁木真家又连续两次遭到袭击。一次是强盗突袭,将他家仅有的八匹骟马劫掠而去。另一次是篾儿乞部落袭劫,铁木真带全家落荒而逃,其妻孛儿帖竟当了俘虏。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铁木真认识到: 要想在弱肉强食的草原生活下去,就必须恢复家族地位,建立自己的武力。于是他开始注意收罗人才,争取人心,并把妻子的嫁妆——黑貂裘献给克烈部落酋长,请其帮助收拢以前离散的亲族和部众。在克烈酋长脱里和札答刺惕部酋长札木合的帮助下,铁木真击败了仇敌篾儿乞部,救出了妻子。从此,铁木真威名大震,势力日强,不仅旧日的部属和亲族又返归故主,就连札木合的部属,看到铁木真才智超群,前途无量,也纷纷率全家、全氏族投奔过来。这样,铁木真终于恢复并超过了也速该在世时的家族盛况,成了周围部落一致景仰的英雄。铁木真二十八岁时(公元1189年),被邻近氏族的贵族们推举为可汗(部落酋长)。从此,铁木真开始大力整军经武,组织军队,建立行政制度,加强个人权力,为统一全蒙古而进行准备。 统一蒙古之战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统一蒙古战争的第一仗。作战对象就是札木合。札木合是实力最雄厚的札答刺惕部落的酋长。他见自己的部族纷纷投向铁木真,极为恼怒。于是以其弟被铁木真部下射杀为借口,联合泰赤乌等十一个部落共三万余众,向铁木真发动进攻。铁木真也集中所属全部兵马,分为十三翼,在答阑巴勒主惕(今内蒙呼伦贝尔草原)举行会战。结果铁木真失利,损失惨重。但由于札木合残杀被俘贵族,引起部属不满,他们竟纷纷离开札木合投奔铁木真,反而增强了铁木真的实力。 公元1196年,塔塔儿部落酋长背叛金国。金统治者派丞相完颜襄联合克烈部落酋长脱里共同平叛。铁木真为了趁机扩张势力,同时也为了报杀父之仇,也自告奋勇地参加对塔塔儿的作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斡难河大败塔塔儿部,杀其酋长,缴获大量辎重。作战结束后,金统治者封脱里为王(亦称王汗或汪罕),铁木真为“察兀·忽鲁”(统率数部之长)。从此铁木真南靠金国、北联王汗,其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统一作战了。 不久,铁木真与王汗军队合兵一处,进攻乃蛮部落。如果说铁木真在以前的作战中还带有浓厚的血亲复仇色彩的话,那么他与王汗联合起来所进行的战争,则已具备了统一蒙古诸部落的远大的战略目的。他已开始懂得依据不同形势,运用不同的战术; 已经制定并实行了联合同盟军,利用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这次作战中,铁木真旗开得胜,生擒乃蛮先锋官,继又与其骁将曲薛吾撒八刺相遇。时夜暮降临,双方约定次日决战。王汗早知曲薛吾骁勇无敌,为了保存实力,当夜改变主意,在营中遍燃篝火迷惑铁木真,自己却悄悄领兵撤往土兀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鄂土拉河)。铁木真发现王汗撤走,怕他心怀异志,从侧后袭击,遂也撤至萨里河。曲薛吾发现王汗撤兵,乘势追袭,杀得王汗丢盔弃甲。王汗一面命儿子率部抵抗追敌,一面派人向铁木真求救,说: “乃蛮不道,掠我人民,太子有四良将,能假我以雪耻乎? ” ①铁木真本来对王汗私自撤兵非常愤恨,但此刻见其被敌追袭,觉得应该蠲除前嫌,解救王汗,以维持两军联盟,共同对敌。遂毅然派遣博尔术、木华黎、博罗浑、赤老温四员虎将前往救援。 这时, 曲薛吾已大败王汗军, 擒其大将卜鲁忽?, 射杀其子亦刺合的战马,正要抓获亦刺合时,铁木真的四员大将赶到,勇猛反攻,大败曲薛吾。战后,铁木真将缴获的战利品全部送给王汗。他这种无私无畏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不仅使王汗深为感愧,也受到许多部落族众的敬仰,纷纷慕名投奔。 铁木真威望日高,势力日大,使其他部落贵族受到了严重威协。于是乃蛮、泰赤乌等十一个部落联合起来,斩白马为盟,共推札答刺惕酋长札木合为古儿汗(大汗),于1201年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毫不畏惧,与脱里王汗的军队加强联盟,共同抗敌。几经激战,大破札木合率领的十一部落联军,乘胜追击,又打败泰赤乌部,旋于次年袭灭塔塔儿部。至此,铁木真完全肃清了东蒙古的敌对势力,控制了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牧场; 随着物质财富的显著增加,其军事力量更加雄厚。 王汗见铁木真逐渐强大,感到不利于己。在札木合的挑拨下,决定背约退盟,并与铁木真公开战争。王汗先派人请铁木真赴宴,企图在宴席上将其暗杀,不料被铁木真识破,中途折返。王汗见暗杀未逞,遂准备于翌日拂晓突袭铁木真,在军事上先发制人。铁木真当夜得到消息,紧急召集部众,严阵以待。翌日,领兵至阿兰塞(今吉林白城市西老头山附近),迎击王汗军。他以高超的指挥艺术,三战三捷,最后杀败王汗亲兵,射伤其子亦刺合,取得了首战的胜利。当然,铁木真军队由于以寡敌众,也受到很大损失,战后检查部队,只剩下二千六百人。铁木真为了获得喘息机会,藉以休整部队恢复力量,遂主动向王汗及札木合求和。在休战期间,铁木真广揽民心,扩充军队,并大造舆论,声讨王汗,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俟一切准备就绪,铁木真率军向王汗营地潜进。至班朱尼河,他捧起浑浊的河水,一饮而尽,借以盟誓杀敌,尔后乘王汗军不备,突然发动进攻。经三天血战,大败王汗军。王汗和他儿子桑昆突围逃走,后被乃蛮边将所杀。班朱尼河之战是蒙古历史上的一次关键性作战,它是铁木真统一大业走向成功的转折点。从此,铁木真军队由弱变强,全面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铁木真决定进攻居于蒙古西部的最大的割据势力乃蛮部。时值春季,诸臣都认为春天马瘦,战力不强,劝铁木真等到秋高马肥时再进攻。铁木真的弟弟斡赤斤反对这种意见,说: “事所当为,断之在早,何可以马瘦为辞? ”大将别里古台也说: 乃蛮自持国大,狂妄自夸,“苟乘其不备而攻之,功当可成也。”铁木真赞同这种意见,他满怀信心地说: “以此众战,何忧不胜” ①。遂决定乘乃蛮无备之机,出敌不意,进兵突袭。铁木真以忽必来、哲伯二将为先锋,率大军进驻建忒该山(今内蒙杭爱山)。乃蛮部落酋长太阳罕(汗)闻铁木真兵至,仓促纠集周围部落共同御敌。乃蛮兵也屯驻杭爱山,“兵势颇盛”。一天,铁木真的一匹惊马跑到乃蛮营中,太阳罕一见,笑道: “蒙古之马瘦弱如此,今当诱其深入,然后战而擒之,”话毕,上马领兵挑战。铁木真立即率兵迎战。双方激战竟日,太阳罕不敌,坠马被杀。乃蛮军见酋长身死,全面崩溃,落荒而逃,“夜走绝险,坠崖死者不可胜计。”次日,余部全部投降。乃蛮覆灭,其它中小部落失去了靠山,遂相率投降铁木真。至此,铁木真终于完成了统一全蒙古的历史大业。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全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举行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并尊称为成吉思汗 ①。成吉思汗成为全蒙古的第一个最高统治者。时年五十一岁。成吉思汗经二十年苦战,终于统一了长年混战的蒙古族各部,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吉思汗统一蒙占后,作了许多振兴民族的大事,除了颁布法典和确立蒙古语言文字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统一的军事行政制度。他把全蒙古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为行政单位进行划分,一个百户长统辖九个十户长,一个千户长统辖九个百户长,一个万户长统辖九个千户长。每一个行政区划就是一级军事机构,每一个家庭就同时是一个战斗单位。这样,全蒙古成年男子,都自然地要服兵役并编入军事组织。成吉思汗还把全蒙古划分为左、中、右翼三个方面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每一方面军设一 “万户” (即方面军总指挥官)。这种军政合一、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特点,是建设强大的蒙古骑兵的基础,是成吉思汗常年征战而兵源不绝的重要因素。在成吉思汗组织的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是他的护卫军。他在即位后,将护卫军由五百五十人扩充到一万人。这是个由强壮、敏捷、勇敢和对成吉思汗绝对忠诚的青年组成的军队。他们除了负责护卫成吉思汗的帐殿外,在他亲征时还要随之参加战斗。护卫军是当时蒙古骑兵的楷模,是成吉思汗征伐四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先锋力量。 仅用两三年,成吉思汗就建立起一支崭新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他决心用这支武装,保护新生的蒙古政权,并不断使之发展壮大; 他也要用这支武装去逐鹿中原,争夺帝位,去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他首先进攻的目标,就是南面的金朝。 三 战 中 都
金朝位于南宋和蒙古之间,金统治者灭掉北宋入据中原后,不仅残酷地奴役中原各族人民,而且还把北部蒙古纳入属国范围,实行分化、压榨和屠杀政策,蒙古族人民恨之入骨。成吉思汗决定利用本族人民这种仇恨心理,发动对金战争。 但是,当时在金的西面还有一个藩属西夏(今甘肃、宁夏一带)。为了摆脱西夏的牵制,避免两线作战,成吉思汗决定在进攻强敌金朝之前,先对西夏用兵。金大安元年(1209年),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一战而败西夏主力军队,长驱直入西夏京城中兴府(今甘肃银川市),逼迫西夏议和。这一仗,使西夏一蹶不振,在短期内不可能牵制蒙军进攻金朝,解除了蒙军翼侧威胁。 征服西夏后,成吉思汗加紧进行攻金的战争准备。他造箭制盾、秣马厉兵,并从金朝降卒和来往于中原与西域的回族商人那里获得了金朝内部种种情报,进一步完善了灭金的作战方针和计划。金统治者见成古思汗有兴兵迹象,遂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春发兵攻蒙,企图先发制人,击败蒙军。成吉思汗趁机起兵迎敌,开始了灭金战争。 由于蒙古军民同仇敌忾,蒙古骑兵骁勇骠悍,成吉思汗本人又 “深有大略,用兵如神,”所以对金战幕一拉开,就连败金军精锐,突破金朝 “乌沙堡”防线,直逼长城脚下。金崇庆元年(1212年) 8月,金廷派大将纥石烈九斤率兵三十万,迎战于会和堡(今河北怀来东南),但在蒙军凶猛冲杀下一败涂地。金兵 “僵尸百里”,金国精兵良将在此地丧失大半。蒙军乘胜推进,九月攻破宣德州(河北宣化)及永兴府(河北涿鹿县),其前锋铁骑猛进,从居庸关越过长城,攻占南口,进围金都城中都(今北京)。中都城防坚固,兵精粮足,金廷拼力扼守,这对以骑兵野战为特长的蒙军十分不利。于是成吉思汗决定暂时放弃中都,而将主力分为三路向中都两翼发展进攻,以寻歼金军有生力量,削弱金朝实力。以大将哲伯率一部由中都东进,攻掠金朝东京(今辽阳); 皇子术赤率部迂回西北,袭掠云内(呼和浩特西南)、东胜(内蒙托克托)等州; 成吉思汗亲率主力进袭西京(今山西大同)。金贞祐元年秋,蒙军主力围攻西京,金朝元帅奥屯襄督师赴援,成吉思汗遂转移兵力迎战奥屯襄。成吉思汗将主力军队埋伏于密谷口(今河北阳高西北),尔后派出一部兵力诱敌深入。当金兵进入埋伏地域,蒙军突然跃出,奋力冲杀。奥屯襄又全军覆没。消灭金朝援军,蒙军再次回师围攻西京。在攻城作战中,成吉思汗不幸中箭受伤,只好暂时撤围退兵。第一次中都之战,蒙军重创金军主力,攻占许多边塞要地,使金朝国力顿衰,人心慌恐,为全面打败金军奠定了基础。 次年七月,成吉思汗第二次率兵入关,再次袭略中都周围州郡,进占涿(今河北涿县)、易(河北易县)两州。金朝将中原诸路军队全部调到两京(中都和西京)一带,防卫其政治中心,造成边塞诸隘无兵可守,中原地区更为空虚。成吉思汗见此情景,决定继续采取野战歼敌的作战方针,弃两京于不顾,而将蒙军分为三路向河北、山西、山东等广大深远地区发动进攻,以进一步削弱金军力量,夺取财物壮大自己。以皇子术赤、察哈台等人率领右军从涿州出发,沿太行山南进,经保州(今河北保定)、邢州(今河北邢台)直抵卫州(今河南汲县),然后沿黄河北岸向西北卷击,大掠泽州(山西晋城)、平阳(山西临汾)、太原(山西太原)等地而回; 皇弟哈撒儿等率领左军,向东挺进,连克蓟州(河北蓟县)、滦州(河北滦县)、辽西诸州; 成吉思汗与皇子拖雷为中军,经雄州(今河北雄县)等地向山东一带进攻,连克济南府(今山东济南)、沂州(今山东临沂)等广大地区,其前锋直指登州(今山东蓬莱)。这次作战,蒙军像一股巨大的旋风,遍扫金国大部领土,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凡破九十余郡,所过无不残灭。”金朝皇帝龟缩于中都,不能有所作为。 这次作战,蒙军不仅将金朝内地兵马予以重创,而且掠夺了大量的财物,掳去了许多汉族工匠,使其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实现预定战略目标后,成吉思汗马上回师中都,扎营于北郊。诸将都主张乘胜进取中都,成吉思汗没有答应。他不马上攻中都是暂让金帝苟延残喘,以莉用军事威势获取更多的利益。于是他遣人与金主议和,指出: “现在山东河北郡县尽为我有,你能守的只有中都罢了。我今天回师于此,你还不赶快犒劳我军以平息诸将之怒吗?”金主已成惊弓之鸟,赶紧献童男童女各五百人、马匹三千予蒙军,并将金公主嫁与成吉思汗为妻。和议告成,蒙军退出居庸关。 金朝已完全被蒙军吓破了胆。蒙军撤退不久,金帝就仓皇迁都南京(今开封),仅留太子及少量兵力守卫中都。成吉思汗及时抓住有利战机,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正月第三次派兵入关,袭取中都。蒙军连败金廷两路援兵,将中都置于绝境。五月,金中都守将绝望自杀,中都终于被蒙军占领。 成吉思汗在三次中都之战中,果敢指挥,机动灵活,不仅战争准备充分,而且善于捕捉战机,注意选择正确的进攻方向,充分发挥骑兵的冲击威力,坚持速决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终于取得了重大胜利。当然,蒙占骑兵在进攻金朝时,仍保持其掳掠财物的习性,使内地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给当时人民造成了苦难,这也是毋庸回避的事实。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成吉思汗再次率兵进攻西夏,因伤病复发死在军中,终年六十五岁。临终前,成吉思汗提出了 “联宋灭金”的战略设想。他说: 金精兵在潼关(今陕西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黄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①。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较集中地反映出成吉思汗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现了他注意客观形势,充分利用矛盾,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军事指挥特色。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孙继续向外扩张,先后攻灭金朝和南宋,形成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元至元八年(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并追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 注释
① 《元史·太祖本纪》① 《元史·太祖本纪》。① “成吉思”意思众说不一。有谓 “刚强”,有谓 “大海” 或“天” 。① 《元史·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