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者不责,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9 02:38:31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明智的人不争辩,仁慈的人不责备,善良的人不点评。
此句引申自老子的《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释义】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这句话是说智者不会与人争斗,因为他们知道争斗只会带来短暂的胜利,而不会带来长久的和平。仁者不会责备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责备只会让别人感到羞愧和愤怒,而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善者不会评价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评价只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而不会带来真正的帮助。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仁者和善者都不会采取过激的行动,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事物。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这是一句古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会与他人争斗,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去与世界相处真正的仁者不会责备他人,而是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关怀他人;真正的善者不会评判他人,而是以善行和行动去改变世界。
?
智者不争,意味着智者具备超越争斗的智慧和洞察力。智慧并非只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胜利,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智者明白争斗只会导致伤害和破坏,而真正的智慧在于与他人和谐相处,以智慧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
仁者不责,强调了仁爱的力量和影响力。仁者不会责备他人的错误和过失,而是以真诚和善意去理解和帮助他人。仁爱是一种宽容和关怀的态度,它不仅能够化解纷争,还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真正的仁者懂得宽容他人的不足,用爱心和善意来引导他人的成长。
?
善者不评,强调了善行的实践和积极的行动。善者不会只停留在评判和批评的层面,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改变和影响世界。善行不仅是个体的自律和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奉献。真正的善者用自己的善行去影响他人,用积极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的社会。
?
这句古训所传递的智慧和哲理,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竞争激烈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智慧、仁爱和善行的力量。只有通过智慧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只有通过仁爱的态度,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善行的实践,才能创造美好的社会。
?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以智慧、仁爱和善行为指导以真善美的价值观去面对世界。只有在这样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仁者,真正的善者,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句古训。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什么意思

根据查询百度文库得知,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的意思可以分三部分解释它的意思:1智者不争:做人,要学会守拙。不争,才是真正地拥有智慧的人!智者在与人争论时学会了控制好情绪,在任何时候都不做情绪的奴隶,能够把握好分寸。2、仁者不责:“仁”者,对别人不会过度的责备。在人面前,我们应该表现得非常和蔼,像一个长辈一样,对事情有自己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不能因为对方一时无法理解就责备对方。3善者不评述:善良的人从来不会去评述他人或者评价他人的话。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智者不争《道德经·第八章》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愚蠢的人,一心想争个高低,斗个输赢;有智慧的人,则懂得审时度势,脚踏实地。仁者不责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大道之行,不责于人”。善者不评古语云:“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富兰克林说,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肤浅的人,总以为,言语胜人、刻薄刁钻是本事;

成熟的人,却明白,不语也是智慧,沉默自有力量。

人生在世,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算本事,可年岁渐长就会懂得,守口如瓶,更是修行。

别人的苦,我们可以爱莫能助,但没必要大肆声张;

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一知半解,但不该添油加醋;

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给他人以善良,给岁月以慈悲。

不争辩,是不纠烂事的格局,更是专注自我的智慧;

不责备,是宽以待人的胸怀,更是躬身自省的修养;

不评论,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悄无声息的善良。

愿你我都能明白,眼睛总盯着别人的故事,就会忘记书写自己的精彩。

要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

生活起伏不定,高潮有时,低谷亦有时。但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就能坦然地面对一切。所有的强大,都从不张扬开始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作者:洞见·一梨
富兰克林说,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肤浅的人,总以为,言语胜人、刻薄刁钻是本事;
成熟的人,却明白,不语也是智慧,沉默自有力量。
01
智者不争
作家李尚龙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要飞往外地,由于天气原因,他所乘的航班被取消。
李尚龙随着起哄的人群,和机场的工作人员争辩,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这时,他身旁的朋友说了句,“这样继续争辩下去,能解决问题吗?”
李尚龙恍然大悟,立刻转身冲出去,改签了最近的航班。
等他们准备登机时,打口水仗的人群才开始涌向改签处,可惜的是,已经没有当天的票了。
卡耐基曾说:“ 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
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烦恼;无关紧要的人,始终强辩,只会自我消耗。
浪费的时间,本该交给重要的事;难得的好心情,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曾国藩求学期间,总有一位同学来“找茬”。
看到他的书桌靠窗,这位同学说:“光线都被你挡住了,我们还怎么看书啊?”
曾国藩也不争论,只是默默将桌椅搬到了角落。
深夜,曾国藩还在用功读书。
那位同学又提意见:“这么晚还不让我们休息,明天怎么上课?”
曾国藩听后,从此只在心里默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人又说:“带走了我的好风水,才考中举人,还不是沾了我的光!”
很多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可曾国藩却不以为意。
是啊, 常与同好争高下,谁与傻瓜论短长?
事情有轻重缓急,认知分三六九等。
在鸡毛蒜皮的琐碎上,争高下,只会拉低格局;与层次不同的人,辩输赢,只会浪费口舌。
一笑而过,远比唇枪舌剑更有姿态;心平气和,远比针锋相对更显魅力。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02
仁者不责
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孩子磕磕绊绊,丈夫控诉妻子,“连个孩子都看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学生屡教不改,老师情绪崩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工作出现纰漏,上司不分青红皂白,“能干干,不能干就滚!”
一句句指责,是一把把钢刀,说者轻飘飘,听者却心如刀绞。
久而久之,吵着吵着,彼此的感情变淡了;骂着骂着,自己的口碑就沦陷了。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推责,始终怪罪他人,发难周遭。
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位悲观厌世的年轻人,来到一座寺庙,希望得到方丈的指点。
年轻人问:“大师,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我该怎么办呢?”
方丈沉默不语。这时,树上鸟儿啼鸣,零星的鸟粪落下,刚好落在了他的肩上。
年轻人怒不可遏,指着树上的鸟儿,放声叫骂:“你这该死的鸟,没长眼睛吗?”
方丈听罢,微笑着说:“施主,你想要的答案,就在你的手中。”
年轻人不明就里,看了看自己的手,原来,指向别人的同时,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
方丈说:“树木本就是鸟儿栖息的地方,鸟儿无错,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凡事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你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有一句话说: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出的错,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其实,我们苛责他人时,最该问问自己:
别人的错误,自己真的不用承担责任吗?他人的过失,自己就能保证不犯吗?
埋天怨地,只会暴露自己的无能;百般责难,只会廉价自己的担当。
《增广贤文》里说: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
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明白,与其挑剔别人,不如警示自我。
03
善者不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博主回复道:“一个愿意喷香水的人,就证明她热爱生活,一个愿意打扮后出门的人,一定对这世界充满温柔的期待,所以,不要干涉别人的选择,也没必要批判他人的生活。”
人生在世,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不随意给人贴标签,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评价,是克制自我的修养,更是兼顾他人的善良。
老话说:“未知全貌,不予评价。”
其实,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真的知道真相,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老太太拎着一个大牌包包来机构鉴定。
店家略微严肃地问:“阿姨,您买这个包,家里人知道吗?”
大妈回答:“知道啊,这是儿媳妇送我的。”
店家松了口气,笑着回应:“哦,这包质量不错,您还可以继续背。”
大妈急了,“可是我们小区的张大姐说,这个包有问题,我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店家摆手:“那她肯定是看错了,这包没问题,我也不收您鉴定费了,回去吧。”
从始至终,店家都没有像那位张大姐,戳穿假包的真相,更没有八卦地批判儿媳妇的行为。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算本事,可年岁渐长就会懂得,守口如瓶,更是修行。
别人的苦,我们可以爱莫能助,但没必要大肆声张;
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一知半解,但不该添油加醋;
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给他人以善良,给岁月以慈悲。

不争辩,是不纠烂事的格局,更是专注自我的智慧;
不责备,是宽以待人的胸怀,更是躬身自省的修养;
不评论,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悄无声息的善良。
愿你我都能明白,眼睛总盯着别人的故事,就会忘记书写自己的精彩。
要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
与朋友们共勉。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什么意思

智慧的人不和别人争论,仁爱的人不责备别人,友善福人不随意评论他人

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

文一藻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一定要懂你,也不是每个人都与你意见要统一,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人争,无端端浪费时间与精力。
最高效的办法,就是不争。
赵王任 蔺相如 为上卿,地位在 廉颇 之上。
廉颇不服,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作战的功劳。而蔺相如不过是卑贱小民,只不过 因为能言善辩,地位便在我的上面。我觉得羞愧,忍受不了在他之下。”
于是,廉颇放言:“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便有意躲着廉颇。每次上朝,常声称病了,不想和廉颇争论高下。
蔺相如如此,连他门下的舍人都以此为耻。
对此,蔺相如解释道:“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威严?”
答:“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面对秦王,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愚笨,难道独怕廉将军吗?其实,我考虑的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出兵,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现在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势必会给秦国带来机会。”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就赤裸着上半身,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二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当蔺相如遭到廉颇的敌视和语言上的攻击时,他没有嫉恨,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国家。蔺相如的生命不是只有个人的荣辱得失,他的生命也因此而有了高度。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蔺相如知道,如果他和廉颇发生了矛盾,双方无论谁输,最终输的都是赵国。
蔺相如不争,是因为他的内在格局更大,他站在了国家的立场上,用宽大的胸襟化解了与廉颇的矛盾,最终,还赢得了一个朋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妨学学蔺相如的高瞻远瞩,用更高的眼界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许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燕国的 乐毅 围攻齐国的两座城池,可是迟迟无法攻下。
于是,有人便向燕昭王进谗言:“乐毅足智多谋,攻打齐国,一口气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现在只有两座城池攻不下,不是因为能力,而是他想仗着兵威降服齐国人心,南面称王。请大王好好想想。”
后来,燕昭王置办了酒宴,找出说坏话的人责备道:“先王倡导礼贤下士,可不是为了贪图土地留给子孙。齐国是无道的国家,当初趁着我们动乱时害死了先王。我即位以后,对此恨之入骨,所以广招贤臣,以求报仇。 有能让我成功的,我愿意和他共同执掌燕国大权。现在乐毅为我攻下齐国,乐毅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同为列国,结为友好的邦国,这是燕国的福气。 ”
于是,燕昭王处死了进谗言的人,还赏赐了服饰给乐毅的妻子和儿子,又赐给乐毅君王乘坐的车马,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不肯接受,上书以死盟誓。
当别人都怀疑乐毅有不臣之心,可是燕昭王却无条件相信,而且他并不介意乐毅单独称王。
“给的能力,比要更重要。”
燕昭王之所以能够得到乐毅这样的贤能,是因为他有给的能力,也有给的心。 天,自有道。争,不一定得到;不争,也不一定失去。
能够不争的人,必然是心中知道了这一点。
这也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END——

知人不评人

中原焦点团队 李金梅 坚持分享第602天 2021.5.29

古语道:“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真正的善良,是不轻易责备他人,也不轻易评价他人,毕竟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欠缺考究,有时候会给他人伤害。


评价容易,理解难,任何时候,都不该对他人举止妄下判断。


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感触颇深。


有个小男孩,穿着校服,在热闹的大街上卖花,卖着卖着,一个西装革履的醉酒男子,直接走上前一把拍掉了男孩的花,嘴里还骂着:谁让你在这卖花的。


这一幕,引发了无数路人驻足,他们纷纷拿起手机,把这一幕传到了网上。


接着网上出现一条热搜视频“醉酒男子路边殴打卖花小孩”,瞬间评论区里一片哗然。


全都是指责男人的行为太过分了,不仅扔掉男孩的花,还抢走男孩手中的钱,有的甚至要“人肉”他,让他身败名裂。


第二天,男子刚进公司就发现,同事用异样的眼光投向他,有位同事提醒他说:老板叫你快点过去。


他走进老板办公室,老板冲他吼道;你的行为让公司损失巨大,并告诉他不用再来上班了。


男子失落地回到办公桌前收拾他的东西,拿起一个相框,那是他与那个卖花男孩的合照。


这个男孩,是他从福利院领养的,名叫鹏鹏。


男子为了能让鹏鹏得到更好的教育,白天拼命工作赚钱,晚上回家还要辅导作业。


这一切鹏鹏都看在眼里,为了能给男子分担压力,所以经常偷偷地从学校跑出去卖花。


可就在男子为了拿下一个合作项目,在外应酬多喝了几杯,这时学校老师打电话告诉他,鹏鹏最近总是逃课。


男子又气愤又担心,应酬一半就跑出去寻找鹏鹏,最后发生了视频中的那一幕。


那些曾批判过这位男子的人,如果看到了视频,不知会作何感想?


孔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都说眼见为实,但眼见不一定为实。


所以当我们想要随意评价他人时,不妨多思考一下,当下所见所闻,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无法知全貌时,最好不予置评。

智者不争

智慧而简洁的言论,谢谢学霸君的分享。

做些自以为是的理解和补充,希望能消化吸收。

智者不争:是因为如果对方也是聪明人,就会看证据,而不是随便相信缺乏验证的证据后给出的结论。

因此智者面对智者,无需争辩;而智者面对愚者,争也无用,徒增烦恼,不如把时间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而如果是遇到毕竟愚,又追求智慧的人,与之争论,也不一定有好结果,而时间和证据,也许终将让这些人看清事实。

仁者不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苛责别人,或者别人苛责我们,其实都是偏见和误解,无数人当然不会知道自己是怎么误解别人的,但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人误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过去的自己,就会知道过去很愚蠢,也能推断出自己绝不是什么全知全能,因此不随便苛责他人。而是给人以机会和空间。

善者不评:通常是说不背后评论人,对这一点,个人略有异义。不宜妄评他人,但有时又必须予以评论,真理越辩越明。但评论时,最好就事论事,不以他人的不足全是人品问题,也许有时就是角度问题,或者就是认知不到位,即:能用愚蠢来解释的,不要用态度来解释。

勇者无畏:勇敢的人,是敢于为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甚至陌生的无辜者勇敢地争取适当的权益的。只是勇敢程度因人因事而异。比如上图,提到“将军有剑,不斩苍蝇”,这一点,韩信做得很好,他并没有回乡斩曾经带给他胯下之辱的人。大多数人,当然是不可能做得到忍受胯下之辱的,但大多数人,也做不了将军,因此,有些事,也就更不必太计较。苍蝇,自有苍蝇的命。当然,太烦了,弄点苍蝇贴,弄点帐子,还是很有必要的——即保持距离,智者不争,其实也是保持距离。至于韩信忍辱负重后的结局,还不如徐达常遇春之类的人,那也是属于时代和智慧的问题,除非他当初有机会和刘邦联姻,否则怕是终究难逃一死。

前面曾多次提到,有的家长,打孩子是很厉害,孩子被外人欺负了,他们却不敢吭声——这不代表这些家长人品很差,很多人打孩子,也确实是希望孩子好,但很显然这样的方式,太武断,结果也经不起验证,特别是经常打过度打的,更是害了孩子一生而不自知。而不敢保护孩子的家长,可能既怕混混报复自己,也怕混混报复孩子。但不管怎样,身为家长,智慧而勇敢地保护孩子,是责任——如果保护不了,还打孩子,就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不与愚者争,“宁可与明白人吵架,不与糊涂人说话”,以及不纠结于苍蝇蚊子,都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善于管理时间和精力的人,应熟知事有轻重缓急。

不过有一个疑惑:有没有办法,加速那些不甘于做愚者又比较友善的人,加速实现自我超越?博学广闻,无疑是个办法,但显然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不得法门。但愿有智者能想出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