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闻鸡起舞的意思是什么?
- 2、闻鸡起舞的意思
- 3、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
- 4、祖逖闻鸡起舞原文及译文
- 5、四字成语:闻鸡起舞的解释
- 6、闻鸡起舞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 7、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
- 8、《闻鸡起舞》的译文
- 9、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的意思是什么?
如何解释成语“闻鸡起舞”?有什么典故?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 闻鸡起舞
【拼音】: wén jī qǐ wǔ
【解释】: 闻:听到。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image.png
【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image.png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意思是:与司空刘琨同任司州主薄,两人志趣相投,共卧就寝,半夜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鸡鸣不是坏声音呀。” 于是起床习舞剑艺,
出处:《晋书·祖逖列传》
祖家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扩展资料:
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 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祖逖早年与刘琨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祖逖获得朝廷任用后,刘琨对人道:“我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担心祖逖先吾着鞭。”意思是担心祖逖赶在自己前面建立功业。后人在诗文中常引用“先鞭”、“祖鞭”,以此形容奋勉争先。
闻鸡起舞的意思
〝闻鸡起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wén jī qǐ wǔ,释义: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借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亦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语介绍
【汉语拼音】wén jī qǐ wǔ
【词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行动。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宾语、 谓语。
【使用技巧】多用于
象征或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中,是引用典故的用词手法。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顿学累功、催人奋进。
【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耐心的有志之士。
? 涉及人物
祖逖(tì)【266-----321年】,刘琨(kūn)【271-----318年】
祖逖(266~321),字士雅 。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
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
〝闻鸡起舞〞是一个汉语 成语 ,读音:wén jī qǐ wǔ,释义: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借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亦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语介绍
【汉语拼音】wén jī qǐ wǔ
【词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行动。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宾语、 谓语。
【使用技巧】多用于
象征或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中,是引用 典故 的用词手法。
近 反义词
【 近义词 】 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顿学累功、催人奋进。
【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涉及人物
祖逖(tì)【266-----321年】,刘琨(kūn)【271-----318年】
祖逖(266~321),字士雅 。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 故事 。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定州邢邑)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后。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八王之乱又经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北方沦陷,只有刘琨坚守在并州,是当时北方仅存的汉人地盘。后因爱慕刘琨发兵帮助的鲜卑首领拓跋猗卢被兄弟杀死,没有兵力与各族争斗,投奔辽北,后因辽北内部争权而死。诗仅存3首,却与左思齐名。
成语出处
1、《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成语事例
击楫誓清,毕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
成语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
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 文章 ,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晋书·祖逖传》)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叫声。”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 清明 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前进了。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1]
成语启示
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奋斗,就不能成就事业。
古籍示例
《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滉列传》: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
金.元好问〈木兰花慢.对西山摇落〉词: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醒世姻缘传.第七回》:今当边报狎闻,羽书傍午,正忠贞薪胆之时,主忧臣辱之时;闻鸡起舞,灭此朝食,正当其会。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手不释卷是什么意思
〝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ǒu bù shì juàn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意为书本不离手,借以形容十分勤奋好学。
成语解释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1]
成语典故
原文: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译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 文化 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原文
凡先生之游⑴,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⑵,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⑶;或⑷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⑸坊肆⑹中发⑺书而对勘⑻之。或径行⑼平原大野,无足⑽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⑾;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⑿复之。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2)厄塞:险要的地方。
(3)曲折:详细情况。
(4)或:有的。
(5)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6)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7)发:打开
(8)对勘:核对校正。
(9)径行:直接行走。
(10)无足:没有值得。
(11)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2)熟:仔细认真。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许多马和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文章解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 名言 。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祖逖闻鸡起舞原文及译文
祖逖《闻鸡起舞》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听到鸡鸣声后,他踢醒刘琨并告诉他这不是不吉祥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在京口聚集了一群骁勇强健的人士后告诉司马睿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因为宗室内部争夺权力互相残杀,才使戎狄趁机祸害中原。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已经遭到残害虐待,人们都想着自己奋起行动。
大王如果真能派遣将领率兵出征,让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
司马睿本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以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三千人的粮饷、布匹三千匹但不提供盔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招募士兵。
祖逖率领他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后,船到中流时他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回来的话,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并铸造冶炼兵器招募士兵,最终招募到两千多人然后才向前进发。
《闻鸡起舞》的历史典故:
闻鸡起舞这个历史典故出自中国东晋时期的历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人物,刘琨和祖逖,他们在战争年代,为了国家奋起抵抗外敌入侵的情景。
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由于西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敌入侵,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刘琨和祖逖这两位爱国志士,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一天,祖逖在和刘琨一起睡觉的时候,听到鸡叫声,他突然醒了过来,推醒刘琨说这不是坏兆头!我们起来吧!于是,他们两个人起床开始习武练剑。
祖逖和刘琨习武的地方,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他们两人集合了一群有勇有力、热爱祖国的壮士,向晋王司马睿建议,请求派兵北伐,恢复中原。
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于是祖逖和刘琨等将领一起领兵北伐。在北伐过程中,他们英勇作战,多次打败敌人,收复失地。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人民都为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而感到自豪。
闻鸡起舞这个典故,成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发图强的象征。它激励着人们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和正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四字成语:闻鸡起舞的解释
【成语名字】闻鸡起舞
【汉语拼音】wén jī qǐ wǔ
【成语解释】
一听到鸡啼声,立即起床操练武艺。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后用“闻鸡起舞”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成语典故】
《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父武,晋王掾、上谷太守。逖少孤,兄弟六人。兄该、纳等并开爽有才干。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成语注解】
(1) 司空:古代官名。周时有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汉初沿置,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多有更名,或称御史大夫,或称司空,至明始废。
(2) 刘琨:公元270~318,字越石,晋魏昌人。惠帝时以功封广武侯,元帝拜为侍中太尉。刘琨忠于晋室,负重望,为段匹磾所忌被杀。
(3) 司州:晋代地名,统有河东等十二郡,地约在今河南省及山西省西南部。
(4) 主簿: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
(5) 绸缪:紧密缠绕,形容亲密。
(6) 蹴:踢。
【成语出处】
1、《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滉列传》:“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
2、金.元好问〈木兰花慢.对西山摇落〉词:“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3、《醒世姻缘传.第七回》:“今当边报狎闻,羽书傍午,正忠贞薪胆之时,主忧臣辱之时;闻鸡起舞,灭此朝食,正当其会。”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使用类别 用在“勤奋积极”的表述上。
【闻鸡起舞造句】
1、古人是闻鸡起舞,他们是日上三竿,仍在床上。
2、年轻人要效法闻鸡起舞的精神,才能振奋抖擞。
3、为了考上学校,他决心闻鸡起舞,每天早起苦读。
4、从此以后,他闻鸡起舞,改变了日晏仍眠的恶习。
5、为了学好英文,我将以闻鸡起舞的精神,拚斗到底。
6、富岁子弟多赖,正需要闻鸡起舞的精神来惕励他们。
7、看他的冲劲,就连闻鸡起舞的祖逖也都要自叹弗如了!
8、这位老将军,从小就闻鸡起舞,刻苦励志,立志报效国家。
9、有同学听“闻鸡起舞”的故事竟打起瞌睡来,老师说:“朽木不可雕也。”
10、小华睡眼惺忪地跟老师说:“为了要学闻鸡起舞,昨天一夜都没敢睡着。”
辨识
【近义词】:奋发图强
【参考词语】:鸡鸣起舞
【汉语拼音】:jī míng qǐ wǔ
【成语解释】:犹“闻鸡起舞”。见“闻鸡起舞”条。
1、宋.范成大〈送同年万元亨知阶州〉诗其二:“古来百战功名地,正是鸡鸣起舞时。”
【参考词语】:闻鸡舞
【汉语拼音】:wén jī wǔ
【成语解释】:犹“闻鸡起舞”。见“闻鸡起舞”条。
1、明.蓝智〈秋夕怀王长文〉诗:“揽衣谁念闻鸡舞,拔剑终期汗马功。”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据《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载,晋代的祖逖,性格豪迈,为人侠义。当时国家情势内忧外患,祖逖立志要为国家尽力,平定*。他与好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任职,志向相同,两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砺。有一回,祖逖在半夜时听到鸡啼声,虽然天还没亮,但他惊觉时间相当宝贵,应该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刘琨说:“听到鸡叫声了吗?我们得赶快起床,把握时间练武吧!”于是两人无惧夜里的凉意,到院子里舞剑锻炼身体,每天都不间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来祖逖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平定*,收复许多失土,一偿报效国家的心愿。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闻鸡起舞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366 成语 闻鸡起舞 注音 ㄨㄣˊ ㄐㄧ ㄑㄧˇ ㄨˇ 汉语拼音 wén jī qǐ wǔ 释义 一听到鸡啼声,立即起床操练武艺。 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 后用「闻鸡起舞」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典源 《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 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 父武,晋王掾、上谷太守。 逖少孤,兄弟六人。 兄该、纳等并开爽有才干。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侨居阳平。 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1>刘琨2>俱为司州3>主簿4>,情好绸缪5>,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蹴6>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注解〕(1)司空:古代官名。 周时有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 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 汉初沿置,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后多有更名,或称御史大夫,或称司空,至明始废。 (2)刘琨:西元270~318,字越石,晋魏昌人。 惠帝时以功封广武侯,元帝拜为侍中太尉。 刘琨忠于晋室,负重望,为段匹磾所忌被杀。 (3)司州:晋代地名,统有河东等十二郡,地约在今河南省及山西省西南部。 (4)主簿: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 (5)绸缪:紧密缠绕,形容亲密。 (6)蹴:音ㄘㄨˋ,踢。 典故说明 据《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载,晋代的祖逖,性格豪迈,为人侠义。 当时国家情势内忧外患,祖逖立志要为国家尽力,平定动乱。 他与好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任职,志向相同,两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砺。 有一回,祖逖在半夜时听到鸡啼声,虽然天还没亮,但他惊觉时间相当宝贵,应该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刘琨说:「听到鸡叫声了吗?我们得赶快起床,把握时间练武吧!」于是两人无惧夜里的凉意,到院子里舞剑锻炼身体,每天都不间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后来祖逖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平定动乱,收复许多失土,一偿报效国家的心愿。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书证 01.《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滉列传》:「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 02.金.元好问〈木兰花慢.对西山摇落〉词:「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03.《醒世姻缘传》第七回:「今当边报狎闻,羽书傍午,正忠贞薪胆之时,主忧臣辱之时;闻鸡起舞,灭此朝食,正当其会。」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使用类别】用在「勤奋积极」的表述上。 【例 句】<01>古人是闻鸡起舞,他们是日上三竿,仍在床上。 <02>年轻人要效法闻鸡起舞的精神,才能振奋抖擞。 <03>为了考上学校,他决心闻鸡起舞,每天早起苦读。 <04>从此以后,他闻鸡起舞,改变了日晏仍眠的恶习。 <05>为了学好英文,我将以闻鸡起舞的精神,拼斗到底。 <06>富岁子弟多赖,正需要闻鸡起舞的精神来惕励他们。 <07>看他的冲劲,就连闻鸡起舞的祖逖也都要自叹弗如了!<08>这位老将军,从小就闻鸡起舞,刻苦励志,立志报效国家。 <09>有同学听「闻鸡起舞」的故事竟打起瞌睡来,老师说:「朽木不可雕也。」 <10>小华睡眼惺忪地跟老师说:「为了要学闻鸡起舞,昨天一夜都没敢睡着。」 近义词: 奋发图强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鸡鸣起舞,闻鸡舞
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
闻鸡起舞(拼音:wén jī qǐ w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寓意
刘琨和祖逖能成为东晋著名将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国仇家恨和爱国精神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另外,他们勤奋刻苦,为实现梦想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只有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才有可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和荣光。
《闻鸡起舞》的译文
祖逖是东晋人,心里常常有光复中原的伟大志向,后来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个人感情很好,连睡觉都睡在一张床上。祖狄一天午夜听见荒野上有鸡鸣叫,祖踢了琨一下,使他醒来,说:“此非恶声也!”因此起来在庭中学习剑法。后来渡过长江后,祖逖招募士兵铸造兵器,准备扫清中原。
1.半夜鸡叫在祖逖看来不是一种不吉祥的声音,而是一种什么声音?
“此非恶声也”即意为这不是不吉祥的声音!古人认为半夜鸡叫是不吉祥的,而祖逖不这样认为。
2.成语“闻鸡起舞”的意思是: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晋朝人祖逖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奋攻读,他与志同道合的刘琨在司州(今洛阳一带)担任文官小职,晚上经常盖着一床被子聊天,谈起国家大事,二人慷慨激昂。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晋元帝时,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长江讨伐匈奴贵族,收复了中原不少失地。“闻鸡起舞”这一千古佳话,后比喻有志者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奋发精神,其实,它也含有珍惜光阴之意
1.半夜鸡叫在祖逖看来不是一种不吉祥的声音,而是一种什么声音?
“此非恶声也”即意为这不是不吉祥的声音!这是激励他舞剑,光复中原的声音
2.成语“闻鸡起舞”的意思是: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也比喻有志者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奋发精神,其实,它也含有珍惜光阴之意
祖逖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飞
《闻鸡起舞》的译文:
祖逖是东晋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常常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后来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好,常常共被而眠。
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渡江以后,他招募勇士,铸造兵器,打算将胡人逐出中原。
扩展资料:
东晋范阳遒县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
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祖逖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1 【成语】:
闻鸡起舞
【拼音】:
wén jī qǐ wǔ
【解释】: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举例造句】:
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成语故事】: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与习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是说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2 在学习的课余时间,我读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深受启发,而且也从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和办事的道理。
故事讲的是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祖逖的青年和好友刘琨,半夜起来练剑的故事。当时他们住在一起,整天面对着暗无天日的社会,心里很苦闷。有一个晚上,祖逖睡不着,他在想怎么样才能练好本领,为国家效力。然而,半夜的'鸡叫唤醒了他,使他感受了到希望和曙光,从而刻苦练剑,当上了大将军。深受百姓的爱戴。
我读完之后,从心里佩服这个有耐性,有毅力的祖逖。
读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拿我练毛笔字的时候。
以前,我在姥姥姥爷的熏陶下,酷爱写毛笔字。喜爱龙飞凤舞的字体中,还有写毛笔字时那恬静优雅的环境。所以,一开始练习毛笔字的时候,我很努力。但是,由于我屡次获得书法奖项。所以我渐渐的产生了自满的情绪,写书法也变得不认真,每当姥爷教训哪个字的笔法有问题时,我总是含糊其辞的应付到:“没事,没事,下次我努力就可以了。”就因为这样,我的写字水平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现在想来,我的做法是多么的失败!有句古话:“胜不骄,败不馁。”但是我却轻易的放弃了,比一比祖狄,再看一看我,真是天壤之别啊!我的心里顿时产生了一股向上的奋进情怀,想到:“祖狄可以闻鸡起舞,我也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学习这种奋进到底、坚持到底的品格!”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非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的道路上,我一定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完,做好!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出处】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释读】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闻鸡起舞造句
1、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2、祖逖闻鸡起舞,后来建功立业,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如果我们能够闻鸡起舞,学业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4、古有陈胜吴广起义望风响应,曹培曹植兄弟自相鱼肉,今有君闻鸡起舞,勤学苦读,不能不令我刮目相看。
5、他们团队闻鸡起舞,总是很积极。可是团长辞职后他们群龙无首,开始散漫。
6、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7、每天的时间太有限了,我应该闻鸡起舞,早晨起床读书。
8、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
9、运气不是偶然的,不闻鸡起舞,难见财神微笑。
10、他已年过50,回想起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
11、当别人还梦周公时他却已经闻鸡起舞,投入到学习中了。
12、祖逖闻鸡起舞,后来建功立业,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3、如果我们能够闻鸡起舞,学业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14、你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以闻鸡起舞,废纸三万,选择前者将一无事成,先择后者将可能功成名就。
15、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经常闻鸡起舞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在锻炼。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4 成语: 闻鸡起舞
所属朝代: 晋代
拼 音: wén jī qǐ wǔ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解 释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 故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5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注音】wén jī qǐ wǔ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简介】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近义词】发愤图强、废寝忘食、锲而不舍
【成语举例】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