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最高境界四句话,悟透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3 12:49:5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1、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

  3、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几十年。

  4、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修养的最高境界四句话

1、有些事,你真别看清,看清了,心痛;有些人,你真别看懂,看懂了,伤情。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人生看不惯的东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伤心。
2、交朋友不求多,只求善,只求真。真正了解自己的,会陪着我们哭,陪着我们笑。天空中的雨滴,只因志同道合,真情相见,才能汇集成河,奔突于大地之上。做人需淡泊,方能无忧;交人要真诚,才能长久。
3、自尊、自知、自制是做人最高境界。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心的境界。那种内心宁静的境界,是对于善行可以如水般潺潺流过的静谧的心情。那种内心深处的品性是如水般流入世间的,泽被万物而不去争名夺利。

人生最高境界:忍辱不辩!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心有多宽,幸福就有多长。
幸福是一种和谐,和谐是彼此尊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完美的现实,需要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
人生大多数痛苦,源于想不开看不透。
痛苦的悲哀,不是别人不顺你的意,
而是自己的内心在内耗。
当内耗达到极致,便是永远的黑暗。
乐观豁达,心无阻碍,幸福自然就会来。
苏东坡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意思是说世人所称谓的勇者,一定有过人的操守,一个平常人受到侵犯时,拔着剑跳起来,挺身出来打架,这不能算是勇敢。
世间有大勇的人,是遇到突发事件不惊慌,受到无端的侮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志向高远。
苏东坡所说的“大勇者”,是摆脱了狭隘自我的得道者,代表一种“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的大境界。
人一旦被自我的牢笼困住,对于别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容易争论;被人误解,就急于表白;要是被人诽谤,受到侮辱,就“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是常人的境界。
其实,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积德修福的必要条件。
清朝的时候,常州有一个魏廉访,他的父亲是个医生,乐善好施。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他离开后,病人发现藏在枕头下的十两银子不见了。
病人的的儿子,怀疑是魏老先生拿了,就到老先生家,对他说:“有桩疑难事,想问先生,但是又怕老先生见怪,不敢说。”
魏老先生说:“你说吧,不责怪你!”
病人的儿子就把银子丢失的事说了。
老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道:“银子是我拿了,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本打算明天复诊时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来了,我这就还给你!”
说完马上给他十两银子。
因为这件事,对魏老先生的诽谤议论之声四起。老先生听到之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自然要清理打扫一下自己长久卧病的床铺,结果在床下发现了原以为丢失的银子。
病人大惊而后悔地对儿子说:“银子并没有丢失,我们错怪了魏老先生,现在我们应该马上去老先生家,当着众人的面把钱还给他,不能再让他蒙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俩一起来到魏家,跪在地上,羞愧地说:“银子并没有丢失,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我们对不起老先生,真是该死,请老先生任意处置!”
魏老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来,说道:“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魏老先生:“本来是我诬赖先生,为什么先生甘愿忍受污名而不解释呢?”
魏老先生笑着说道:“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他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心安,病自然会好起来。”
听到这里,父子俩又跪在地上,叩头不止,魏老先生扶起二人,设酒款待,尽欢而散。
从此,老先生“魏善人”的名声就传开了。
自古就有“德为福寿之本”“仁者寿”的说法。
积德行善的魏老先生福报很大,儿孙显贵,他的儿子魏廉访高中进士后,又做了一省的臬台。在老先生八十大寿时,受到了朝廷的封诰。






人生有七不辩
1. 忙不及辩
正事都忙不过来,哪有闲时间去辩白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
2. 微不值辩
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有什么值得辩的?琐事让人分心,徒增烦恼!
3. 辩而无益
辩白有效果吗?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对方本来就是别有用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还辩个啥劲!
4. 辩而有损
辩白有时候是“越描越黑”。别人误会,可以善意的解释一下;别人若是不接受,也就算了,不必斤斤计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5. 不辩自消
有人只想过口瘾,说完就完了,他自己也不当真。一个巴掌拍不响,觉得无趣自然消停。
6. 不辩有益
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旦虚名大过了实际的德行,预埋祸端,这时就需要一些“谤毁”来冲去虚名,达到平衡。
7. 与己无关
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找一个人作靶子,以发表自己的声音。一方拼命抬升某人,另一方也就必定狠命踹踏。
被说的人要是自己卷进去,必成风暴之眼,自找苦吃,其实这些好坏说辞与被说者毫无关系,就让争辩双方闹去吧。






《周易》谦卦中说: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说都在一个“谦字”里了。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卦体中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
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
一、谦卑,守住低处
《周易》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一个君子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低处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试想一下,一个人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舒服些,还是战战兢兢、低眉顺眼与你交谈舒服些?显然是后者,同时谦卑并不是卑微。
二、谦虚,自强不息
谦虚的本意是不自满,而绝非是一种处世的客套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谦的反义词就是盈,就是满。而谦则是要我们永远都不能够自满,正因为永远不自满,所以还有能进取的空间。
“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天道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谦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三、谦和,谦以容物
谦和,就是以谦的姿态去待人接物。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谦和的境界,则必然心胸宽广,有容人容物之雅量,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处在这一境界中的人总是友善的,他们会真诚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甚至甘愿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我利益。
保持谦和的心态,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进能感化他人。修得谦和在,则能不烦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大悟之人,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鲁迅
一、知世故而不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心态;不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幸福。
我们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很多,或快乐,或绝望,有时是境遇逼着我们不得不成熟,不得不世故。因为你若不世故,也会不知不觉中陷入别人给你制造的“事故”。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当你无法做到对每件小事都释怀时,你会背负很多,总能找到让自己不快乐的理由。小心翼翼的分析着别人的每一句话,看看是不是在针对你。
仔仔细细观察着别人每一个举动,反省自己是不是又哪里做的不好。为了更好的展示你所谓的谦和,完完整整的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变成了随人哭,随人笑。
其实,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
你有没有想过,打破常规,跳出界定之外,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去创造优质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以隐者的这种冷静心态去在俗世里为自己建一座后花园,用超脱尘世之外的心态去体验那世俗世故之外的无极之境。
人生太短,世间太乱。既然来了,愿你不忘初心,美好成长。
二、善自嘲而不嘲人
为人处事中,言语上短兵相接,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往往能出奇制胜——这种迂回进攻的方法,就是自嘲。
一句随意的言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往往就能在顷刻间轻轻松松地给自己解困。自嘲的人,别人不敢嘲笑,因为他先发制人地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不卑不亢地让凝滞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
自嘲的人必定心中有爱,不但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不会用过分的自卑委屈自己,也不会用尖酸刻薄为难他人。自嘲,就是这样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苏轼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在63岁穷困潦倒之时,还写下这样的诗句“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他借小儿之口把酒后潮红调侃为脸色红润,用自嘲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
三、自嘲是智者中的智者
自嘲的人,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
自嘲这项艺术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敢使用,因为它就是叫你自己骂自己,拿自己的缺陷和过失“开涮”;对于自己的丑处非但不遮遮掩掩,反而夸大其词,自圆其说地博取众人一笑,也展示自己的风度和智慧;甚至,还能刺一刺那些含沙射影、无理取闹的小人。
所以说,自嘲的人,别人不敢嘲笑。自嘲,最安全。

修养的最高境界四句话

修养的最高境界四句话是:大丈夫处世,当以正气为先、行善积德,不为名利所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大丈夫处世,当以正气为先:这句话来自于《论语》,表达了做人做事应该以正义、诚信、公正为准则,不偏不倚地行事。
2、行善积德,不为名利所诱:这句话表达了做人应该以道德为本,不追求虚荣和利益,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高。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是治理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表明了道德和利益的区别,强调人应该注重道德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而非单纯的追求利益。
修养的含义
修养一般是指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主要包括20个字的内容,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悟透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子

悟透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子,详细介绍如下:
1、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看清别人,明白自己,不忘初心,不忘世人。
2、做人,要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风云的胸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淡才能放得下。背负太多,就会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脱。淡看人生荣辱得失,一切均如过眼烟云,去留无痕,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3、真实,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人要淡,用情要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人生就是一种承受。背后有人飞短流长,任你舌如莲花亦百口莫辩,世道本是起伏跌宕。
4、不辜负自己,也认清自己,不卑不亢,用心做事,理智对待生活,爱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5、得不到的东西,失去了,就要学会随缘,学会看透,余生不长,好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7、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阳光灿烂也好,风吹雨打也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是最豁达而明智的人生态度。
8、人生见过了生离死别,体会了悲欢离合,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宴席,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有离开的一天。

人生的境界经典句子

人生的境界经典句子介绍如下:
1、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尼采
2、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
3、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4、人生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
5、希望可以给各位一起奋斗在路上的小伙伴们一些启迪与帮助,记住: 学习的最高境界——悟。 做人的最高境界——舍。 生活的最高境界——乐。 修炼的最高境界——空。 交友的最高境界——诚。 人生的最高境界——静。 爱情的最高境界——容。
6、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周国平
7、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

人生最高境界的句子,经典通透,大彻大悟!

一、不满意就换,不喜欢就分,不舒服就走,不高兴就撤。人生哪有那么多痛苦,无非是你不放过自己。
二、时间就像个筛子,不停的过滤着你身边的人,只有相处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就知道哪些人可以留在生命里,哪些人是可以渐行渐远的,生命可贵,珍惜筛子上面永远掉不下来的那些人。
三、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美好,却往往错过了当下的美好。其实,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
四、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一个巴掌,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就是为了告诉你,你真好骗。
五、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撑起一片天。
六、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七、宁可做个善良的人,坦荡一辈子。也不做个虚伪的人,算计一辈子。人活一世,睡能睡得舒坦,笑能笑得灿烂。就是赢了一辈子。
八、人生没有绝望的路,只有绝望的心。绝望的另一端就是希望,危机的尽头就是转机。
九、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个过程,苦也好,甜也罢,百年之后都是乌有。酸甜苦辣是滋味,坎坷波折是经历,生而为人,不感受不经历,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人有千万个,活法千万种,忘记过去,迎接明天,活好当下,珍惜现在!
01、人生如花,淡者香。花的颜色越浅,香味越浓;颜色越深,香味越淡。做人,侧重于外在美,难免流于俗气;多注重内在美,方显雅致。对人,咄咄逼人必招怨恨,宽宏大量常得人心;对己,心事过重伤人伤己,心态淡然自在优雅。人生,从内到外,保持质朴淡雅的气质,才能悦人悦己。
02、你的慷慨,往往会诱发他人更进一步的欲望,所以适当的节制,才是人与人比较长久舒服的交往。
03、你必须坚强,没有人会懂你到底有多痛。你必须坚强,没有人会懂你到底要怎么继续生活下去。你必须坚强,没有人知道你经历了怎么样的生活。你必须坚强,没有人知道你在微笑背后所隐藏的伤痛要怎么激励。你必须坚强,没别的。
04、一直认为,所谓新鲜感,不是和未知的人一起去做同样的事情,而是和已知的人一起去体验未知的人生。
05、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到处都有坎坷,弯路让我们走得更长,更苦,但是让我们懂得更多。
06、早该放弃的,就别拖着了。不然委屈了自己,又难为了对方。
07、身健如山,心静似水,淡泊名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谁能活得如此境界,谁的一生就活得自在。
08、人生最值得高兴的事不过三件:父母健在、爱人不弃、知己两三。其他的都不用太过计较。
09、显耀地位的人,往往是地位不高,虚荣心作怪;显耀财富的人,往往口袋空空,是在自欺欺人。
10、发现一种特别舒服的关系,并不总是你一言我一语的秒回,有时候愿意把我现在看到的所有东西一股脑儿的发给你,不用组织好精简的语言,也不怕有哪句话说错,发完也不会等着回复,因为我知道你总会看见,这是信任和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丢下的安定感。

达到这四个境界,你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文/田心

南怀瑾曾说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宽容的胸襟和高尚的境界。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从起初的迷茫,到继而的执着,再到最终的顿悟,唯有不断汲取生存智慧,才能抵达通透、豁达、幸福的人生境界。



01

做人的最高境界——舍

佛家有言: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

越王勾践为了给父亲报仇,贸然出征,结果战败投降。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勾践甘愿服侍夫差。

就这样过了两年,夫差以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回国后,“丢弃”威严的勾践并没有堕落沉沦,而是重新燃起斗志。于是,才有了“卧薪尝胆”的典故,也最终实现了深藏于心的复国大业。

取舍之间,必有得失。越王勾践暂时舍弃尊严,换来的是越国有朝一日的东山再起。

有人说:放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高明的存在。

聪明的人懂得适当放弃那些得不到的,而是专注于自己想要的,更体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追求。

明代才子杨慎被贬期间,不忘关心国事,也不忘关心人民疾苦。

即便不能做官造福百姓,那就用诗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告诫世人生存的智慧,用另外一种方式济世救民。

晚年,得知战乱,他依然关心国家安危,两次身着戎装,协助当地官府,用计策平定叛军,用另外一种方式成全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贾平凹曾说过:会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实都懂得两个字,那就是“舍得”。

舍,是清楚那些东西得不到;得,是敢于坚守最重要的东西。

诚然,舍与得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人生要学会舍得。

在舍与得的选择面前,清楚什么东西该舍弃,什么东西永远不能丢弃。在舍与得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才能把握幸福人生。



02

交友的最高境界——诚

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即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知音难觅,真诚至上。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直、真诚的友情。它就像一盏明灯,给予我们黑暗中前行的力量。

想到王质和范仲淹的情谊。

王质出身名门之家,范仲淹出身贫寒,但这并没有影响王质对范仲淹真诚的情谊。

范仲淹为官期间,因为主张改革,触动了一些大臣的利益。结果从京城的高官,被贬到了偏远的地方。

在他将要离开京城时,平日里与他结交的好友,都怕得罪人,无人前来送行。

当时王质身染重病,得知情况,却还是拖着虚弱的身体为范仲淹送行,这给了范仲淹莫大的心理慰藉,从此也把王质当成挚友。

《史记》有言:以权力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那些虚情假意的利益之交迟早会被识破,唯有用真心相交的情谊才能长久。

才女林徽因和“跨国”闺蜜费慰梅的友情就是如此。

两个人从“太太客厅”相识,还一起到山西野外考察,从国内到国外,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跨国友情。

虽身处异国,两人也一直通过书信维持联系。

林徽因会经常主动和闺蜜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当费慰梅得知林徽因生活状况堪忧,也主动寄钱给她。

原来,真诚的朋友,不在锦上添花,往往在雪中送碳。

孟子有言: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真正的朋友,不必太多,贵在那份踏实的信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细水长流的友情从来讲求将心比心,真诚相待才能换来真心相交。



03

爱情的最高境界——容

杜月笙写过:爱情生活或者婚姻生活是两个人的,所以不必太自我,多为对方着想和付出。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两个人从爱情走到婚姻靠的是缘分。

可是,从相知到相守,两个人相互宽容,彼此包容,才能收获一辈子的幸福。

林语堂和廖翠凤两人互相包容,被后人传为佳话。

林语堂喜欢抽烟,他的妻子不恼怒,也不斥责,而是大大方方地允许他抽烟。林语堂对朋友们说:“天底下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老婆了。”

当然,那句“爱真理更爱老婆”也足矣体现出林语堂对妻子的感激和爱。

生活中,林语堂也懂得包容妻子的坏脾气。只要廖翠凤生气,林语堂就乖乖在一旁听妻子“训斥”,不反驳、亦不发火。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的商人》里写道:“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婚姻中的宽容,让两个人互相成全、互相滋润,感情才能越发浓厚。

有人这样描述婚姻:婚姻犹如大海中的航船,有时风平浪静,则一帆风顺;有时遇到风暴,就需要两个人齐心协力把稳舵盘,才能行稳致远。

婚姻的真谛贵在:用心经营,恒心相守。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回成都后,本以为会享受安稳生活,结果却是家徒四壁的窘境。

可是,卓文君没有嫌弃,而是果断回临邛,两人辛苦经营一家酒店。虽然日子清贫,但始终相敬如宾。

卓文君《白头吟》中的那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也道出了她对司马相如的深厚感情。两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婚姻需要两个人携手经营,除了爱,还有不离不弃的默契和肝胆相照的义气。

04

生活的最高境界——乐

曾国藩曾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一味追求身份、地位、财富,只会被欲望蒙蔽心智,丧失理智,走向欲望的深渊。懂得知足,才能心安。

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中也始终坚持“知足常乐”。

尽管以曾国藩的地位,足矣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他却选择过清贫的生活。不仅自己住处简陋、生活简朴,还教育子女要简易从事、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

这也是曾家绵延数十代兴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一个人生活的富足,不在物质的丰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丰盈、精神的富有。

能够用心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不贪婪,不攀比,不强求,不计较,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

苏东坡官场被贬,却也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诗句。还有他《定风波》中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洒脱态度,留下千古美名。

不论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亦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他们都懂得享受怡然自得的恬淡生活,享受心安的知足和快乐。

林清玄曾说过: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路宽不如心宽,命好不如心好。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难免陷入风暴旋涡。学会知足,懂得感恩,珍惜当下事,珍惜眼前人,才能享受惬意人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今天起,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心中无挂碍,人乃有所安。

《论语》有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疑惑、不忧虑、不恐惧,而是自顾自地活成洒脱的模样,才是明智的生活态度。

生命仅有一次,交真诚的人、做喜欢的事、过欢喜的生活,才能遇见生命的欣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