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3 11:11:14 浏览1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是什么?

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是《侠客行》,其中表现出杀气最重的一句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意思是: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出自:唐·李白
原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译文: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扩展资料:
赏析: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胜。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主席诗,杀气不重但有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太棒了这首侠客行,无以伦比,让人赞叹叹……
《侠客行》唐代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文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
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扩展资料: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在渲染侠客精神后,“闲过”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接着十句写信陵君救赵用两位侠客的故事。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如白虹贯日,许下比五岳还重的诺言。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
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杀气最重的诗句是什么?

杀气最重的自然是唐末黄巢的这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出生于一个盐商世家,他并没有选择从事盐商行业,反而选择了科举这条路。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五岁就能作诗。估计当时家人以为是文曲星下凡了,自然重点培养。黄巢的自我感觉也不错,所以他也努力读书,结果,结果还是令人太失望了。
考了几次都是名落孙山,或许在没有书香的家庭孩子五岁作诗已经是很牛了,但在书香世家这不奇怪。
接连的打击使得黄巢最终放弃了读书的梦想,走了子承父业之路,成为盐商首领。
大唐少了一位举人,多了一位盐商。这对大唐来说没有任何损失,但是有时候机缘巧合之下却是引发大的变故,最终黄巢成了唐王朝的致命一击。
从专心读书的书生到回家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商人,而且是盐商,这一过程相信黄巢的思想斗争是很厉害的,怎么选择呢?
在这种情况下,黄巢写了这首诗,这一首诗丝毫没有落第之痛苦,相反是一股豪气冲天,再细细读来,结合黄巢一生却感觉这是一首杀气腾腾之诗。
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一般写法是写成八九月,黄巢这样写除了为了押韵之外,还能表达一种急切的心情,让人感觉是一种兴奋的说错话,调错词的感觉。
这么激动想做什么?
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结合他的经历,你可以理解成,老子成功了,你们就得完蛋,谁完蛋,自然是让黄巢落第的唐王朝了。现在你让我落第,我以后把你连根拔气,是不是突然有一种杀气腾腾的感觉出来了呢?
杀了之后怎么办?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如果结合他的一生自然可以理解成,老子成了长安的主人,到时满城都是我的人。
所以这是一首杀气最重的诗。
结果好像预言一样,黄巢还真的做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过可惜的是他只写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却没有写之后怎么办,或许他的命运也如同他的诗一样,只有前半部辉煌,后半部只有落寞了,最后兵败生死。

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很多人认为杀气最重的诗是《不惹庵示僧》,这首霸气冲天,杀气冲天的诗句,正是来自我国古代历史得位最正的朱元璋,从人生谷底走到九五之尊,用了15年进行诠释。
《不惹庵示僧》原文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2《不惹庵示僧》相关小故事
在朱元璋起义的路上,有一次战役对他来说至关重要,那就是他与死敌陈友谅的决战之役。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少胜多,改变了局势,打赢了这样艰苦一仗,奠定了自己未来走向的关键一仗,即便是人中之龙朱元璋,也难掩心中的喜悦。
鄱阳湖大战第二天,朱元璋心里开心,去了一座寺庙散心,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见到朱元璋大惊,觉得此人杀气太重,有心要帮他减轻一些,哪知道,朱元璋随手在寺庙的墙壁上提了一首诗,正是这首《不惹庵示僧》,随后哈哈大笑,拂袖而去。
是啊,朱元璋君临天下的志向,又怎会需要一僧的相助呢,他用了这样一首霸气侧漏,杀气冲天的诗句回应了那位僧人,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写得霸气,而且没有吹牛。

杀气最重的诗

杀气最重的诗如下:
1、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侠客行》。
2、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献钱尚父》。
3、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入川题壁》。
4、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满江红》。
5、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七杀诗》。
6、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不惹庵示僧》。
7、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
8、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燕歌行》。
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1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贰·《侠客行》-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先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刻画侠客的形象,再描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接着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最后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杀气最重的诗

杀气最重的诗词你知道几首?下面这些是世界上杀气最终的诗,一起去见识见识吧。你想要的七杀诗也有哦,赶紧去看看吧。
一、杀气最重的诗 1.《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这首诗是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统领的大军之后,乘兴微服私访南京紫金山上的一座寺庙时所作,诗中杀气完全外露,字里行间仿佛都带着一丝鬼哭狼嚎之败兵尚未风干的血腥味。此诗虽文学水准实属一般,但从中不难领略到依靠武力征服天下的帝王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浓重的杀伐之气。 2.《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这首诗中的豪迈与洒脱之杀意,让热衷快意江湖,刀剑底下见真章的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也为之动容不已,据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侠客行》的创作灵感,便来自这一首短短二十几行的诗句。诗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令无数内心藏有武侠梦的红尘男女们可谓痴迷不绝。诗中强悍的武林高手特有的气场、诡秘的失传已久的草上飞之独门轻功以及最是那一低头的谦虚,恰似一朵水莲花不受世俗名利的追逐。 3.《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为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可谓格调不凡,充分暴露了黄巢此人暗藏的野心和对未来的期许。相传黄巢幼年时便十分聪慧,5岁即可对诗。贩盐世家出身的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过都没能获得一星半点的功名。科场失意的他对社会的黑暗现实十分痛恨,兼之李唐王朝官场腐败日益严重,导致他在愤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赋菊诗。这首诗写得意境瑰丽、气势雄伟,读来隐隐有一种杀气欲破体而出,直冲云霄。诗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他的另外一首《题菊花》中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当今已成为一种流行语汇。 4.《献钱尚父》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相传吴王钱镠对贯休一诗非常欣赏,唯一不满的便是诗中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中的十四州尚嫌不够气势,不能满足自己内心想要称霸天下的欲望与野心。于是回话贯休让其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再来相见。这一举动让本身就对功名利禄并不十分热衷的得得和尚贯休大为不满,甩下“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四句捧钵飘然而去。 5.《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试。 今日把君问,可有不平事? 一生累举不第的贾岛仕途几乎没有什么亮点可言,他的诗写得也相对温和,即便是这首写剑客的诗,杀气也不曾外露几分,如同他的大多数诗歌一样,显得清峭瘦硬,因而文坛素有郊寒岛瘦之说。 二、世界上杀气最重的诗 1.《入川题壁》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 石达开乃是太平天国第一王,被称为天国最完美的人,可惜后面兵败大渡河,被凌迟而死。他的这首诗读来杀意十足,“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让人不寒而栗。 2.《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这首诗,朱元璋尽显王者霸气,腰挎染血的宝剑,志在扫平天下,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尽江南百万兵。既英雄气十足又杀气逼人,一个农民能写出这样的诗,令人称奇。 3.《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我的特一营》? 廖光义决战泰安前怒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悲壮!快意! 5.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 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 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 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 三、七杀诗 《七杀诗》张献忠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他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张献忠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他贩卖过红枣,也当过衙门中的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 张献忠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他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攻川,张献忠引兵拒战,最终战死在了西充凤凰山。 张献忠虽然去世几百年了,但有关他的《七杀诗》及他的奇闻异事却流传至今,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偃旗息鼓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满清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为《七杀诗》。
一般认为,《七杀诗》的历史背景,是明朝末年,割据四川的张献忠,在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对蜀地百姓展开了报复,于是有了“屠川”行为——当时,南明朝廷对蜀地发动反攻,李自成也没有挡住满清大军,并且清朝和南明勾结在一起,一起夹击李自成。
这一情况,对张献忠来说,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于是有了张献忠“屠川”的动机——毕竟,对于张献忠来说,天下必然不是自己的,既然如此,何必留天下给别人?
关于张献忠屠川的证据,有两者很重要:
第一:很多蜀地民间人士家族中有家谱,记载张献忠屠蜀一事,并且张献忠屠蜀在蜀地百姓中,口耳相传数百年。即便是满清有本事篡改历史,但民间百姓不会这么齐心,不约而同有张献忠屠蜀记录。
第二:目睹张献忠屠蜀的天主教传教士在《圣教入川记》等作品中,详细记载了张献忠屠川的许多细节。并在之后不久拿到欧洲刊印发行——凭借清朝的国力想左右西人的观念,无疑是不可能的。

杀气最重的诗是什么?

杀气最重的诗是:《侠客行》
出处:李白〔唐代〕
原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译文: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统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的首领张献忠,关于他还有他所写下的一首堪称史上最灭绝人性的诗篇《七杀诗》。
张献忠虽然已经去世了几百年,但是关于他的事迹依然被流传着,其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七杀碑》和《七杀诗》。历史向来都是由胜者书写的,所以由清朝编撰的《明史》中,称张献忠的一生是杀人如麻的一生。
虽然其中免不了有一些故意抹黑的成分,不过也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存在,比如七杀碑就是最好的证明。张献忠为了明志,专门立下了一块碑石,碑文内容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扩展资料
除了《七杀碑》之外,张献忠还写下了一首《七杀诗》,其凶残程度比起《七杀碑》不逞多让,不过这两篇文章是否出自张献忠之手,专家们有很多争议。
根据一些学者考证发现,《七杀碑》其实并非张献忠所作,而是清朝史官为了抹黑张献忠而捏造出来的。张献忠确实立过碑石,不过它的名字叫做《圣谕碑》,其内容也是为了训诫自己而作。但是却被后人改动,将他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张献忠屠蜀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清朝廷为了故意抹黑张献忠也是不择手段,在《明史》中记载张献忠杀戮了四川六亿人口,然而当时全国人口加起来也远不到六亿。
可以看出清朝史官的夸张程度,所以《七杀碑》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相反,《圣谕碑》的可信度则要高很多,因为在众多其他记载中都有所提及。
历史是由胜者留下的,所以到了清朝,在朝天的残酷压迫下,不管是文人还是民众手中都不敢私藏跟张献忠有关的任何资料,若是被发现将会处以极刑。而满清只留下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所以跟张献忠有关的史料都被销毁了,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前人愿意让人看到的。
不过就算清朝对张献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栽赃嫁祸,但是他屠城的事实不假,也算是坏事做绝。

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

说起这首天下第一杀气诗的作者估计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即不是文人也不是诗人,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盲”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没念过多少书,只是略通文墨而已,但这首史上杀气最重的诗确实出自朱元璋之手。
史上第一杀气诗
朱元璋创作的这首杀气很重的诗名为《不惹庵示僧》,这首诗是朱元璋在一次游览不惹庵的过程中留下的,全诗的内容为: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
只恁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这首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杀气扑面而来,虽然工整,但更像是一首打油诗。整首诗主要只说两个事,一是朱元璋自夸为英雄好汉,二是抱怨山僧不识英雄。
这首诗写于1364年,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开国,而且就在去年刚与陈友谅军决战并且打败了陈友谅军。所以朱元璋这首诗的前两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倒不是吹牛,顶多就是“百万兵”在数量上有点夸张而已。
至于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当时朱元璋一行人来到不惹庵办事,寺里人见朱元璋一行人身带兵器,对朱元璋他们有所戒备,表现的很害怕并且上前询问身份。但是朱元璋并不愿意留下姓名,不料寺里人接二连三的询问朱元璋,最后朱元璋不厌其烦地提笔在墙上留下了这首诗。
明朝开国后,宋濂和刘伯温等人编修《明太祖文集》,这首《不惹庵示僧》收录在《明太祖文集》第20卷中,是朱元璋开国前真实创作过的一首诗。该诗虽然谈不上文笔和内涵,但杀气确实是十足的,恐怕历史上再难找到第二首杀气这么重的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