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神圣罗马帝国是什么国家?
- 2、介绍下神圣罗马帝国越详细越好
- 3、盛极而衰?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何一步步走向衰弱?
- 4、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了德国多少年
- 5、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凭什么延续千年?
- 6、神圣罗马帝国是德国吗?
- 7、神圣罗马帝国是谁的前身?如果是德国的话,又为什么说东法兰克王国是现在德国的雏形?
- 8、菜鸟问一下,德国为什么自称神圣罗马帝国
- 9、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
- 10、求解释,神圣罗马帝国、德国、普鲁士的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是什么国家?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原属中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王国还有弗里西亚王国(今低地国家)。[1]
962年德意志(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
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其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早期是皇帝拥有实际权力的封建帝国,14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联邦。1356年查理四世皇帝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选侯国、勃兰登堡公国(它是勃兰登堡-普鲁士王国的前身,后统一北德意志邦联与巴伐利亚,建立德意志帝国)、普法尔茨选侯国以及波希米亚国王(后期由奥地利大公兼任)。13世纪开始,帝国皇位长期被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806年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为奥地利帝国、莱茵邦联等。[1]
德国人在论述其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成立)与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成立的纳粹德国)加以连论。
神圣罗马帝国自1779年以后,正式改名为奥地利,在今捷克之下,在普鲁士(兼德国)右下角,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
神圣罗马帝国:
1、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原属中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王国还有弗里西亚王国(今低地国家)。
2、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
国徽: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如下)。
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
介绍下神圣罗马帝国越详细越好
神圣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根本是两回事
神圣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
衰落与分裂(1282-1438)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应该是东罗马帝国吧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The Western Empire, 843 division at Verdun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年~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时的帝国徽章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十六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与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称为拜占庭帝国。从历史上看,继承罗马正统的理应是拜占庭帝国而不是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覆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热诚”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拿破仑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评价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什么帝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未有过正统的根源与名号,与前罗马帝国几乎无任何关系。
历史学家的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
论历史上并无「神圣罗马帝国」
在读中世纪欧洲历史时,我们都读过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其地域包括今天中欧的大片土地。由於在中世纪西欧,神圣罗马皇帝是唯一称皇帝的君主,因此其地位特别尊贵。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又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各位若打开中世纪西欧的历史地图一看,当会发现「神圣罗马帝国」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国家,在它的版图内有著大小林立的封建诸侯国和各种「大主教领地」、「主教领地」等。
历史地图亦从来不会以一种颜色标明这个「帝国」的领土,而只是用一条国界线标出这个「帝国」的范围,在这条国界线内则用各种不同颜色标出各个诸侯国和教会领地的版图,令人感到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不像一个国家,却倒像一个「国际联盟」。事实上,「神圣罗马皇帝」只是一个虚衔,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根本从来就不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实体」,无怪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曾说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首先讲讲神圣罗马皇帝称号的起源。西欧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便一直处於分崩离析的状态,直至法兰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时向四方扩张,建立了一个霸权帝国,其版图包括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罗马加冕为「罗马皇帝」,其意是要继承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统治。这一事件遂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不过其时的称号并没有「神圣」这个词。
查理曼死后不久,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中、西三国(后来中法兰克王国又再分裂,其主要部分演变为意大利王国),而罗马皇帝称号则由这三国君主的其中一个继承,一时由东法兰克王继承,一时由西法兰克王继承,一时又由意大利王继承,并无定制,完全视乎三国的实力较量而转变。
911年东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王系(亦即卡罗林Carolingia王朝)断绝,东法兰克演变而为德意志王国。962年德意志王奥托一世(Otto I)继承罗马皇帝称号,自此罗马皇帝称号便例必由德意志王继承(注1)。直至1155年德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将此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皇帝」,「神圣」一词才正式冠於此称号之首。以下为了行文方便,对於此称号一律称为「神圣罗马皇帝」。
从上面的讨论可见神圣罗马皇帝从一开始便不是一个独立的称号,它由始至终都依附於其他称号之上(注2)。例如查理曼原来称法兰克王,他在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之后并没有放弃原来的称号,法兰克王国也没有就此消失。查理曼的后继人也莫不如此,由此可见神圣罗马皇帝其实只是一个虚衔。
其实「德意志王」本身也是一个虚衔。911年东法兰克的卡罗林王朝断绝,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德意志王国,其王位由原东法兰克的诸侯互选产生,例如第一任德意志王便是由法兰科尼亚(Franconia)公爵康拉德一世 (Konrad I)兼任的。自此绝大多数德意志王都由一名诸侯兼任,因此德意志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兼职」,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专任德意志王(注3)。
其次,德意志王虽然名义上是所有德国诸侯的宗主,可是由於德国的诸侯从一开始便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德王的统治权从来都只限於他自己的诸侯国。例如第一任德王康拉德一世原是法兰科尼亚公爵,他的统治权在他任德王前后都只限於法兰科尼亚公国。当下一任德王改由萨克逊(Saxony)公爵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出任后,他的统治权便只及於他本身的封国萨克逊,而不能及於法兰科尼亚。德王甚至没有自己的「王畿」,即是说在中世纪德国并没有一块土地是专由德王统治的,在德国没有首都,也无所谓中央政府。
我们试将中世纪中期法国国王跟德国国王的权力作一比较,便更可见德王的「虚」。在此时期,法国跟德国一样都处於诸侯割据、王室无权的境况,但是从987年休.卡佩(Hugh Capet)任第一任法王,直至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世(Louis XVI)遭废黜,在法国一直存在专任法国国王的统治王朝,如987-1328年的卡佩(Capet)王朝、 1328-1483年的瓦罗亚(Valois)王朝等。在初期法王虽然势弱,但尚有一块专由他统治的领地-「法兰西岛」 (Ile de France)(在巴黎四周),这就是法王的「王畿」。后来在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路易九世 (Louis IX)、路易十一世(Louis XI)、 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等的统治下,法王逐渐消灭诸侯的势力,统一法国,使法王的「王畿」不断扩大,终遍及全国。反观可怜的德王,则连一块小小的「王畿」也没有。德王就只像诸侯的「临时盟主」,德国的诸侯就像在轮流坐这个盟主的位置,没有哪一个诸侯能永久占据这个位置(注4)。
如果德意志王是一个虚衔,那麼神圣罗马皇帝便更是「虚衔的虚衔」了。历史上除了少数时间外,德王王位从 911年起到1806年拿破仑废除德意志王国止基本上都没有间断过,即当一名德王去位后,下一任德王通常不久便会选出继位。但神圣罗马皇帝却不是如此,这一称号不是随著德王登位便自动加上的。例如前述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在1152年继为德王,但直到1155年才加上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历史上更有一些德王没有称过神圣罗马皇帝,例如1273-1291年间任德王的鲁道夫一世(Rudolf I)就从未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注5)。如欲了解历任神圣罗马皇帝取得尊号的时间以及这些皇帝兼领其他王号的情况,请参阅《历任「神圣罗马皇帝」》网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是一个误会。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圣罗马帝国」,充其量只能说有一个「德意志王国」和「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其实,德意志王的尊号又何止「神圣罗马皇帝」一个?历史上很多德王还有「伦巴德王」或「罗马人之王」的尊号,可是历史学家却从来不认为有这麼一个「伦巴德王国」或「罗马人王国」,因此我们也无必要「虚构」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出来。
注1:中国史学界一般以962年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年。但这与西方史学界的通常说法有出入。西方一般以800年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本文沿袭西方的通常说法。
注2:历史上也有极少数君主是先取得「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后来才继承其他王号。例如兰贝托(Lamberto)在 892年取得「神圣罗马皇帝」尊号,至894年才继承意大利国王和斯波莱托(Spoleto)公爵之位。
注3:历史上专任德意志王(即没有其他王号)的君主包括「萨克逊(Saxon)王朝」的奥托二世(Otto II)和奥托三世(Otto III)、「萨利安(Salian)王朝」的赫尔曼(Hermann)、「卢森堡(Luxemburg)王朝」的贡特尔(Gunther) 和弗里德里希(Friedrich)以及一名「非正统」国王理查德(Richard)。不过,与其说这些君主是继承德意志王号,倒不如说他们是继承所属家族的领导权。
注4:从1438年开始,到1806年拿破仑废除德意志王国止,德王王位几乎专由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的奥地利大公兼任,不过其间也有例外。例如1742-1745年间德王王位乃由巴伐利亚(Bavaria)选侯卡尔七世(Karl VII) 兼任。而1745年德王王位转归哈布斯堡家族的旁支「哈布斯堡-洛林(Habsburg-Lorraine)支系」,该支系在 1780年继承奥地利君位。自此德王王位又与奥地利君位重合。
注5:由15世纪末起,继任之德意志国王不再在罗马加冕。理论上这些国王并无「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但传统史家认为从1508年起德意志国王在登位后便自动加上「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因此一般史书仍把此时期的德意志王称为神圣罗马皇帝。
盛极而衰?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何一步步走向衰弱?
因为他们内部有很大的问题,也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才会有人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历史的大浪潮中也见证了众多国家的兴衰,其中就有神圣罗马帝国,这座曾经辉煌了近千年的帝国,即使是在走向衰落之后出现分裂的局面,却也依旧可以继续闪耀它的辉煌余光。这不仅更令后人为之好奇,是怎样的一个帝国有如此实力,又是什么导致它走向了末路?了解了它的辉煌与荣光就能够找到明白神圣罗马帝国那段历史,以及它留给后世的历史经验。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封建君主制的大帝国,它的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于843年从法兰克领土分割,由日耳曼人建立而成。这片领土在当时较为落后,为路易所统领的德意志地区。公元870年,中法兰克领土的遗留使得东法兰克领土的扩展壮大。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被加冕为皇帝,也就是罗马皇帝。后来腓特烈一世为了强调帝国的盛大和辉煌,于是就将罗马帝国特意加上了“神圣”二字,神圣罗马帝国就由此而来。
开启辉煌的荣耀时代
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是由众多小附属地区组成,也就相当于中国周代的分封制。帝国的疆域十分广阔,并且还大肆进行对外的扩张。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成为欧洲的霸主,帝国曾经多次对意大利等国进行入侵。疆域不断扩大,也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因而这个大帝国得以慢慢发展起来开创了它的荣耀时代。
逐渐步入衰微之路
但往往盛极而衰,兴盛之中也隐藏了很多的内部问题。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1871年,俾斯麦一统德意志,也宣告了这个神圣大帝国辉煌的最终黯淡。它的衰落也是从早期一步步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11世纪到12世纪,神圣罗马皇帝就和罗马的教皇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目的就是为了夺取主教的继任权。1254到1273年,这个时候国内的骑士以及城市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纷争和冲突不断。13世纪末还出现了很多的封建领主,这些封建领主都是独立的,皇帝对他们没有直接的管辖权。
13世纪下半叶,勃艮第和意大利都相继脱离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疆域缩小。此后各地也开始进行割据,皇位也被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所占据。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早已不再神圣。15世纪末16世纪初,为了恢复昔日帝国的神威,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开始采取措施,改变帝国内部现状,但他的措施只是停留于表面,没有从根源上去解决帝国的问题,加之天主教势力的影响,最后则以失败收场。
而且在当时天主教和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之下,平民阶层早已是不堪重负,于是一场改革正在蠢蠢欲动。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在这场改革之中,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三部分。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各公国以及宗教贵族等都对加强皇权的措施极为不满,因为这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宗教改革之后,很多新教也对罗马天主教更加仇视。综合因素相加,各种矛盾不断,也就引发了三十年的战争。
战争必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长时间的战争不仅使神圣罗马帝国原本积累的资本已经慢慢消耗殆尽,而且也限制了其发展,经济迅速倒退。此后又经历波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及七年内战等等,帝国的领土更是切割得更加零散,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十六被处决。其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弗朗茨二世与多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1797年为拿破仑所败。此后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国也逐渐脱离了邦国。
衰落的原因
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一个曾经很辉煌的国家,它的存续时间也是十分长久。但最终还是走向了衰亡,这是内忧外患之下的共同原因所致。对外是因为与拿破仑的战争,但更深层次的是其内部的原因。
首先就是帝国制度的弊端,皇权不集中造成的分裂割据局面。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择采用的是选帝侯的制度,这些帝候是由帝国内的公爵以及教会势力组成,也就是说罗马皇帝最后会由这些势力共同选举产生。所以这就导致了皇权的分散,这些贵族分别掌握一部分可以直接干涉皇帝继承的权力,也就导致内部势力相互勾结,皇帝只能向这些贵族妥协,保证他们的利益所得才能够获得皇位的继承资格。
同时这些帝候之间也会为了获得各自手中的权力以期从皇帝那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他们相互之间还会进行争斗,争斗的扩张也会导致地方势力原本的平衡失调,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权力就已经更加分散,中央的势力也就更加衰微。
其次,当时天主教盛行,是罗马帝国的国教。也就是说教皇甚至才是国家的核心,因为罗马皇帝只是世俗的皇帝,而教皇则是能够接近神的人。世俗的皇权需要教皇权力的加持,皇帝的实权已经渐渐旁落至教皇手中。所以为了掌握皇帝应有的实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自然对教皇产生嫌隙,因此内部的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争斗也是贯穿始终,一直不断。加之当时人民对宗教的信仰,被禁锢于天主教的思想之下,教皇的威严是明显大于皇帝的。皇帝为了维护统治根基又只能向教皇低头。
再者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初就是由很多独立的邦国组成,领土的分散,使得这个国家的政权并不能真正地统一在一起。所以随着地方势力不断壮大,长此以往帝国的集权就愈发衰微。
并且当时的人民受到教会以及封建君主制的剥削和压迫,长期的压制必然导致反抗情绪越积越多,最终爆发,也就有了后面的农民战争。内忧外患之下,神圣帝国内部早已经是千疮百孔,只是徒留有一个虚名。
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了德国多少年
844年。从843年法兰克帝国解体,911年东法兰克帝国皇帝无子而终,于是东法兰克诸侯于962年选举产生了皇帝,因为皇帝受罗马教廷加冕,所以称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拿破仑于奥地利战争(史称三皇会战)中击败统治神罗的哈布斯堡家族,下令神罗解体,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源于网络分享。。。
神圣罗马帝国始于公元962年2月,终于1806年8月,共统治德国约844年。
起始:奥托一世加冕公元960年,德意志王国的附庸、意大利国王贝伦加尔二世入侵教皇若望十二世治下的教廷诸国及罗马城。该年秋,于意大利陷入战乱之际,教皇向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致信求助,米兰大主教、米兰侯爵、诺瓦拉主教和科摩主教等重要世俗或宗教领袖也亲自前往奥托的宫廷求援。在教皇允诺加冕其为帝后,奥托一世集结军队进兵意大利。为免除后顾之忧,961年5月,奥托一世在沃姆斯指定他6岁的儿子奥托(奥托二世)为继承人和共治君主,奥托二世于5月26日在亚琛大教堂加冕。961年8月,奥托的军队进入意大利。在帕维亚,奥托自称意大利国王。为避免交战,贝伦加尔二世的军队一路撤退,奥托向意大利南部进军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962年1月31日,奥托到达罗马城。2月2日,若望十二世在旧圣伯多禄大殿加冕奥托为皇帝。奥托的加冕使德意志国王成为法兰克帝国君主“神圣罗马皇帝”称号的继承人。
终结: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兰西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兰西、俄罗斯、神圣罗马帝国在奥斯特利茨打进行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军。12月16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拿破仑还对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帝号,哈布斯堡-洛林家族仅保留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大多加入新成立的法国卫星国莱茵邦联,该邦联于1815年被德意志邦联取代,后者又在1866年被普鲁士王国建立的北德意志邦联取代。北德意志邦联最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前身。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凭什么延续千年?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这句话出自法国大哲学家伏尔泰之口!
“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风俗论》
伏尔泰何出此言呢?这就得讲讲这个历史上得神圣罗马帝国了!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由德意志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改名而来,其名诞生于公元962年,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十九世纪初,在拿破仑的打击下,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公元1806年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实际上,为什么神圣罗马帝国可以存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是值得思考的。虽然神圣罗马帝国延续近千年,但其实在13世纪的末期,这个所谓的“帝国”就已经名存实亡。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一种联邦形态,皇帝的权利已经弱化,战争四处都是。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国家元首虽然式皇帝,但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却不断有着纷争,战乱不断。因为不论是谁当了皇位,对治下的臣子都不会改变,权利和实力大部分都掌握在诸侯们的手中。这就如同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群雄并起但是不割据。
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变迁
神圣罗马帝国拥有实权的是选帝侯们,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而且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 而就是因为这样,皇权的刻意消弱,使得各诸侯的权力变得格外的大。这个“帝国”称号名不副实!
因为对他们来说,太过相等的实力之中,相互战争和夺取领土只是消耗实力而已。所以他们愿意去承认皇帝,作为一个比较虚的头衔。他不仅仅需要去保护诸侯,并且也是维护与教权的纽带。而且一旦皇帝去世,为了选拔出下一任皇帝各诸侯会陷入内战和无政府的状态。
只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以各方面可以制衡住其他的反对者,赢得更多的诸侯的拥戴,才能登基帝皇受人拥戴。 所以实际上,这个帝国根本就一点也不神圣。
对于他们来说,国家有的只有不断的战争和利益。这样的国家看不到强大,只会慢慢的走向衰亡,仅此而已。
而这样的千年的算法是将其王朝的衰弱时期也纳入考虑的,所以对于这个庞大的帝国之所以可以存在千年,更像是一个老人维持着赢弱的生命,与强大一说并无关系。至于这神圣二字,究竟配不配的上,就看大家对于神圣两字的定义了。
神圣罗马帝国是德国吗?
神圣罗马帝国被认为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即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指普鲁士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源于东法兰克王国。公元911年,康拉德一世被选举为国王后,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王国,康拉德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962年,奥托一世被罗马教廷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转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德国,只是包括一部分德国的土地。
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国家,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勃艮第和弗里西亚(今低地国家)。
帝国在建立初期是一个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国家,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后来逐渐成为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
形成
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采行四帝共治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此后帝国分分合合。直至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位儿子,从此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但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声共气。此后几十年间,罗马城多次被西哥特王国的亚拉里克一世和汪达尔人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
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
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史称的“拜占廷帝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是谁的前身?如果是德国的话,又为什么说东法兰克王国是现在德国的雏形?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共和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3世纪后,罗马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从370年左右,罗马就已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梅蒂奥拉努(今米兰),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声共气。此后100年间,罗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严格地说,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没有合法的直接关系,相反地,它是作为罗马帝国侵略者之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但是公元962年,罗马教廷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是西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后来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也承认了它的这一地位。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宣告解体。
有人认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804年—876年),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神圣罗马帝国就是东法兰克吞并捷克和北意大利,低地地区之后去梵蒂冈武装加冕形成的国家,说白了,就是东法兰克就是神圣罗马的前身,自然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王之后被他的三个儿子一分为三,分别就是今天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王国,其实权利都在那些各自为政的邦国手中!
公元前509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27 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公元395 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拜占
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公元476 西罗马帝国被法兰克王国灭
公元843 法兰克王国分裂为法兰西、意大利
和德意志
公元1453 拜占庭帝国被灭
全都是手打的
希望采纳啊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皇帝)---德意志邦联---德意志帝国(凯撒皇帝)---魏玛时期---纳粹时期---冷战时期---东德并入西德,成为现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亨利一世继承东法兰克王国王位的第二年(公元919年)就把国号改成德意志兰王国,然而王权越来越弱,亨利的儿子奥托一世力图集权,公元961年,奥托一世进军意大利平乱,第二年依照古罗马后期就已确立的君权神授理念,由教皇加冕,继承“奥古斯都·凯撒”尊号,名誉上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5年,腓特烈一世加冕“奥古斯都”时,加上了“神圣”一词冠名,王国在1157年起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254年,第一次正式使用国号“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下半叶帝国疆域缩小主要限于德语区,1474年起,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即后世所说的德意志第一帝国。
1806年,弗朗茨二世放弃神罗皇帝(奥古斯都)尊号,这个帝国就此消失,又组成德意志邦联,最后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建立了联邦制的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第二帝国。
菜鸟问一下,德国为什么自称神圣罗马帝国
因为德意志以前有一个大国就是神圣罗马,就是奥匈的前身,普奥战争普鲁士打败奥地利以后,普鲁士开始自称神圣罗马
卓牵连韧惹丽水鬃
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800年圣诞节,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这样,基督教的教权和查理曼帝国的皇权结合起来,查理曼帝国也就有了“神圣帝国”的性质。
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个国家,莱茵河右岸成为东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居民在语言和血统上基本上属于条顿人。通过联姻,路易的三个儿子取得了萨克森、巴伐利亚、阿勒曼尼亚的统治权,同时,路易还授予被称为“日耳曼尼亚的教师”的符尔达修道院院长符拉巴诺斯(马洛斯)美因斯大主教的职位,这样,路易的影响大大增加,许许多多的部落都归依了美因斯大主教,美因斯也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首都。符拉巴诺斯在德意志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设立学校,规化东法兰克各部族的语言,有力地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同时,符拉巴诺斯及其追随者还宣称,查理曼是新的基督教帝国的创立者,东法兰克人的使命就是要保持这个帝国继续复兴。在此期间,德意志人的统一意识逐渐增长,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其他日耳曼人国家。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萨克森王朝,创立德意志国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开始。当时,东法兰克王国包括萨克森、图林根、弗兰肯、施瓦本、巴伐利亚等部族公国,
925年,又增加了洛林公国,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瑞士、奥地利和德国西部。亨利一世在位期间,发奋图强,建立起强大的武装,王权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936年,亨一世之子奥托一世继位,成为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的国王。为了加强王权,奥托一世决定利用教会的势力来牵制大封建主,他授予教会大片领地,还将领地内的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授予教会的领主;根据国王和教会达成的协议,国王有权任免主教和修道院的院长,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奥托特权”。在教会的支持下,王权大为提高,国家的实力也大大增加。
951年,奥托派兵侵入意大利,占据了伦巴德地区,他还娶了意大利国王罗退尔的遗孀阿黛拉德,得到了意大利国王的称号。
955年,奥托的军队又击退了气焰正盛的匈牙利人的入侵,声威大振。
961年,奥托派兵进入罗马,支持被罗马贵族驱逐的教皇约翰十二世复位。约翰十二世感恩戴德,第二年,即962年,约翰十二世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从此,奥托一世以合法的古罗马帝国皇帝继承人的资格,正式称为“奥古斯都”即“罗马皇帝”。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1155年,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加上了“神圣”二字冠名。
962年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便于德意志国王结合起来,当然这个帝国并不是罗马人的,而是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并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实际上是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本质特征。“神圣罗马帝国”意味着古罗马帝国的复兴,德意志人则是这个帝国遗产的继承者;同时,这个帝国将其存在的基础置于基督教及教会关系的宗教使命之上,也就是向世人宣告这个帝国是奉的使命而建立的,它对基督教和教会负有使命,这样,神圣罗马帝国就负有统治世俗国家和宗教的双重使命,即有统治包括东正教在内的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权力。奥托一世通过和教会的结盟,加强了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在复兴罗马皇帝权力的名义下,奥托一世使教会以新方式服务于王国的统一。作为行政中心的国王礼拜堂以及主要从这个时候产生的帝国主教层,以后形成了覆盖全帝国的一种有序的集中官僚组织。
事实证明,国家政权和教会组织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帝国的一体性,一直到11世纪后半期,这种结合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正是这种明显的宗教特征,使得奥托一世及其继承者们能够确保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神圣罗马帝国表明德意志帝国已经和教会结成了牢固的同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一方面树立了帝国皇帝在中世纪欧洲的霸主地位,使帝国成为皇帝和教皇主导欧洲事务的中心舞台;例如,973年的圣诞节,来自丹麦、波兰、波兰、罗斯、波希米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拜占廷及伦巴德人,甚至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哈里发使节都来到奥托一世的宫廷中。另一方面,随着帝国势力的扩张,教会的势力也在膨胀,教权和皇权的矛盾也在增加,这种情况后来又是导致德意志长期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11世纪后半期到12世纪,教会势力膨胀以后,教会与皇帝的矛盾日增,皇帝和教皇为争夺主教叙任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造成帝国政治长期动荡。
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
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962年 ,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地图:神圣罗马帝国(1512)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 ,对内则以农奴制和依附农奴制的形式剥削农民。11~12世纪,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教会控制权发生激烈斗争,但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世界,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最终瓦解,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5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纯粹信奉天主教的东南部。地方诸侯和皇室中央政权的斗争在三十年战争中达到顶点。战争使帝国遭受严重破坏,阻碍了帝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政治上分崩离析,皇帝徒具虚名,各邦诸侯拥有完全自主权。战后,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提高, 形成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帝国中争霸的局面。1804年拿破仑一世自立为法兰西皇帝,要求取得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各国君主中占有的优先地位,并在战胜第三次反法联军后,于1806年7月建立依附于他的由宣布脱离帝国的16个德意志邦组成的莱茵联邦,迫使弗兰茨二世在同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 所以,与古罗马帝国无关.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屋大维建立帝国后,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史学家更多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 (976-1246年)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国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 (1251-1278年)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1278-1806年) ·衰落与分裂(1282-1438年)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年)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年)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希望采纳
求解释,神圣罗马帝国、德国、普鲁士的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历史上不同时期邦国极多,比如普鲁士、奥地利、勃艮第、萨克森、勃兰登堡、巴伐利亚、帕拉丁、尼德兰等等。
普鲁士(德语:Preusz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英语:Prussia )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1、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
2、德意志: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同盟国军民的顽强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3、普鲁士:是欧洲历史地名,位于德意志北部,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邦国。19世纪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德国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来源。
4、关系:德意志曾经是日耳曼人使用的语言的名称,后来演变成居住地的称呼,相当于德国的同义词。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德国第一帝国(德国历史上有三个帝国,神圣罗马是第一个)。普鲁士从民族上看实际上不是日耳曼人,而是古普鲁士人。但是普鲁士王国建立以后,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说融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