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慎独,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8 04:59:07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出处】《礼记·中庸》——战国·子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
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扩展资料
1、《礼记·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2、《礼记·中庸》鉴赏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含章可贞。”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要谨慎不苟,不做违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注释:芹老1.君子慎独的意思是:上天赋予的改晌最根本的支配万嫌歼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2."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3.不欺暗室意思是:心诚,就是不自欺。4.卑以自牧:为人谦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5.含章可贞:有美德,有功劳但又不去炫耀,同样也是保持谦虚的意思扩展资料:“君子慎独”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代表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君子慎独的大意为一个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坏事有可能不会被发现,但他仍然选择坚守自己的道德理念,不去做任何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也不做任何坏事,此为君子慎独。“不欺暗室”语最早出自《列女传·卫灵夫人》: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大意是说蘧伯玉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中没有人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底线,是卫国最品行端正的士大夫。后世以不欺暗室形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会去做昧着良心的事情。?“君子慎独,不欺暗室”的大意可理解为: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能够坚守自我,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亦不做亏心事。

君子慎独什么意思 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1、君子慎独的意思是越是在隐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状态下,君子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2、儒家将慎独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认为慎独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人前为人不难,而人后,在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任何他人的时候,所面对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3、独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独处,不仅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一起,独处时,所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4、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慎独,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5、君子慎独出自《中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一种道德休养的途径,更是一种境界。意思就是告诫我们一个在独处的时候,遵守道德准则,即使在无人监管也需要记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谓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就是这个道理。
6、 慎独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絜矩之道不可以离开,一旦离开就不是道了。君子应该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也不胡思乱想。在别人都听不道的地方,也不胡说八道。不要以为没有人发现,隐藏的再深密,只要心思一动,就会暴露。所以君子独处时,要慎重慎言慎行慎思。
比如现在有的人,平时表现不错,偶尔出个差,住酒店看见门口塞进去的卡片,心思一动,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打电话联系享受一下吧,结果被抓,丢人。还有的人特别喜欢在微信群散播谣言,添油加醋去夸大事实,造成不好影响,来显摆自己,他以为群里胡说谁能找到他的,其实一个跑不了。不要以为自己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放下平时伪装,可以做一些违法违背道德的事。这说明你忘记了絜矩之道,国家法规,忘记了君子应慎其独。人做事,天在看,这天就包括我们看不见道,在时刻的约束着我们。

7、君子慎独”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个人觉得,《大学》与《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大学》,程子说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大概就是入道的途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是道家讲道德,儒家讲仁义。学习一下这两部经典,就会发现,儒家也是讲道德的。
《中庸》是入道的途径,是我个人的理解,没看到程朱这样表述。换一个角度,大学是修身养德。而《中庸》讨论的是儒家所遵循的最高价值标准。《中庸》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天命”性”、道”教”中”和”等等。朱熹认为,性既是理,又把天”理”二字合在一起,组成天理”。还自造了一个叫做人欲”的词,与天理”对应。成为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但我觉得,在《中庸》开篇的第一章中,道”应该是最核心的那个概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这段话,朱熹的解释是: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

朱熹的解释加入了自己的发挥和创造。他的解释,有许多超越于原文的东西。当然,如果没有这种超越,儒学也就不会发展成理学了。我个人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人性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对自然属性的尊重,就是道,比如人长大之生,就会恋爱,让人自由恋爱,就是遵从了道。但道又是无法定义的。只能说,道是离不开的,如果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接下来,就是本题的内容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因为要遵从道的原则行事,而道又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方面,采取一种戒慎小心的态度 。人的行为,会在小的地方显露出来(是遵道,还是违道)。所以,君子在独立做决定的时候,是要万分小心的。为什么要万分小心呢?如果做错了,违反了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或说是报应。
朱熹对这段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朱熹的解释更多的是说,人在做事的时候,就算别人没有看到,那怕这件事只有自己知道,做的时候,也不能亏心。这是慎独比较通行的解释。这种解释勿庸置疑是受了朱熹的影响。这种解释肯定不错。但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使得原文的内涵缩小了,把原来一个普遍性的道理,拉到社会道德范畴中。
接下来,《中庸》又提出了中”的概念: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内容,这里就不解释了。这是儒家学说中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很难说的清楚。
慎独”二字,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就是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慎独二字从理论上讲,可能很复杂。做起来却并不多难。这正如中庸所说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哪儿做错了,哪儿做对了?人就会不断的进步。
现在提起国学方面,人们必提王阳明,王阳明当然是圣人。他能慎独”,当然没错。可是,王阳明更为突出的是学术开创之功。而慎独是儒独,是儒家修身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明清时期做的较好的,应该是曾国藩。当然,其它也有很多。只要,常常反省自己,不做亏心事,说明你已经在做慎独”的功夫了。

成语“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是有德之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君子慎独
释义: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出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不欺暗室
释义: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的事。形容行为举止光明磊落。也作“暗室不欺”。
出处:《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释义:以谦虚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
出处:《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含章可贞
释义: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
出处:《易经》坤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个人感慨:以上四个成语,分为四个出处,在此纠正一下,并非均出自于《礼记·中庸》,它们仅仅是意境相似,也因此被连贯在一起了。这些词语意境更相近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时警醒自己,即便独处或身处暗室,也应表里如一,是贴近平常人的一种境界。君子慎独,也是我最喜爱的词语之一,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只是下表面功夫做给别人看,即便独自一人的时候,也要求着自己坚持不懈。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要谨慎不苟,不做违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
这其实讲的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品格,身为一个君子要言行合一,不管是在人前人后都要保持高尚的品格,哪怕没人看见也不能放松自己。
一、词语解释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最早的时候君子这个词是专指君王的儿子,地位崇高。之后词义演变,开始有了德行方面的专指,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以君子来自称勉励。
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指的就是自己日常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暗室:出自《梁书·武帝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指幽暗的内室,特别是指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地方。
卑:最早见于甲骨文,古字形像手持器械的样子。它的本意指的是身份地位地下,引申为人格等低劣,而由低劣又引申成位置低。之后人们用以自谦,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
自牧:自我修养。《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二、《礼记中庸》《中庸》本身是《礼记》中的篇章,是论述人生修养的一部哲学著作,原属于《礼记》第三十一篇。
《中庸》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庸》的主题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被称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至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元之后,《中庸》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数目,对固定的教育和处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代儒家思想都对《中庸》大为推崇,很多名家都有关于其的注释,比如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等。
总体来说,古人对于道德品质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他们时刻都在警醒自己,努力做一个表里如一的谦谦君子。今天很多的思想行为还是从这些经典的思想传承下来的,现代人对于君子这个词的推崇程度依然很高,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的意思是越是在隐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状态下,君子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国学很美,但一定要懂得其背后的含义,最近在网上经常会刷到这样一段美文:“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仰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
这段话用词丰富,是国学内容的精华和浓缩。但很多人不解其意,甚至还有很多博主把它的出处搞错了。“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慎独”,是一个人修养的过程,也是修为的一种境界。“不欺暗室”,最早出自《列女传·卫灵夫人》。意思是说,要心诚,不自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品行端正。
卑以自牧,出自《易传·象传上·谦》,意思是为人要谦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含章可贞”,出自《易经·坤卦》,意思是即便有美德、有功劳,也一定要保持谦虚,不可炫耀。
另外“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浩然正气”,出自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光明磊落”,出自宋朝大学者朱熹的《朱子语类》。

君子慎独

慎独,中国人的千年修行。

《礼记 · 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两千多年后的曾国藩,在临终时告诫其子:慎独则心安。慎独,不仅是某个人的修行,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一场大修行。君子慎独,是几千年来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则。

“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块醒目的横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守身之先务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第一条写的就是: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人如果能做到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安定、富足。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独:指个人独处;慎:小心谨慎。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及《大学》之中,为儒家的道德观念及自我修养方法之一,亦为一种较高的境界。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君子慎独呢?很荣幸能回答这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君子慎独”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这里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慎”,是小心谨慎;”独”,独自,单独。这都是本义,那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要更加谨慎小心,戒备自己,在没人听到的地方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微小、隐秘的地方暴露出自己的欲望。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君子慎独”就是指儒家学者不但要在有人的时候讲规矩、礼仪、修身,即使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环境的私密而懈怠自己。
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要谨慎不苟,不做违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扩展资料
《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中庸》认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点就懂得了如何修身、修道了,那将自然会管理人、管理国家和谐天下了。一个管理国家、安定天下的人,修了道,要笃行,要事事处处系统而一贯地行道。
《中庸》为此提出了治国安天下均需持之以恒的九方面: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大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众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各种工匠)、柔远人(优待远方来的客人)、怀诸侯(安抚诸侯)。这些做到了才算笃行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