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粟裕是什么人物?
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汉化的侗族后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介绍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47年,毛泽东曾多次批评粟裕“有勇而无谋”,是一个“会打仗的莽撞鬼”。但后来毛泽东改变了看法,认为粟裕“有勇有谋,有智有才”。 1948年,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华东战区作战方针的指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陈粟集团”的称呼。后来,“陈粟集团”逐渐为华东局领导和全体指战员所公认,并为陈毅和粟裕所在集团的指战员所赞成。
粟裕怎么念
粟裕的念法是sù yù。
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相关纪念场所
湖南会同粟裕纪念馆坐落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位于粟裕公园内。占地146亩、粟裕同志生平业绩陈列馆建筑面积2468平方米、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粟裕同志生平业绩陈列馆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
粟裕公园小山顶立有粟裕纪念碑,碑名1986年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享年76岁,碑身的四周还有宋任穷、张震、毛致用等人的题词,碑座中心安放着盛有粟裕部分骨灰的骨灰盒。1100平方米,展线长350米,展出藏品数524件(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粟裕
大将粟裕简介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应该是十大元师,自己客气了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
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
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扩展资料:
粟裕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且“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粟裕
粟裕的生平简介
粟裕,1907年生,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粟裕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
求粟裕大将简介
姓名:粟裕
出生年月:1907年
籍贯:中国湖南会同人
职务:原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
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
国防部副部长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
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湖南会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叶挺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教导队班长。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的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第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1934年7月起,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边,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挫败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协助陈毅开辟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黄桥等战役战斗。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中区党委书记,领导苏中军民挫败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乡",坚持和巩固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1944年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浙区党委书记。日本投降后,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同谭震林一起指挥了苏中战役。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参与指挥宿北、鲁南战役。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在陈毅领导下,负责战役指挥,进行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后和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与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大军密切协同,挺进中原。陈毅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期间,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指挥了豫东战役。同年9月,组织指挥济南战役。11月起,任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渡江战役,组织指挥上海战役。南京、上海解放后,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还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主要军事著述有《战时参谋工作》(1940)、《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1979)等论文和战争回忆录。
粟裕(1907年-1984年),1907 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枫木树脚村。1926年11 月在湖南常德第二师范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于江西、广东边界。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第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中央苏区和历次反“围剿”。1934年7月,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边界.1940年10月,在前线指挥黄桥战役,以五千之众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一万余人。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领导苏中军民,挫败日伪军频繁的“清乡”、“扫荡”,坚持和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指挥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山泽大佐以下四百余人,伪军五百余人。年底,率第一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发展苏浙抗日根据地。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渡江战役,组织指挥上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时,受到错误的批评。后来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他对于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对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和国家战备、特种兵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198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
1907年8月10日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旧社会,湘西这块边远、物产丰富而充满灵性的土地,由于其山高林密、峰险路陡等诸方面的原因,几乎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天空任鸟飞。这里,是闲云野鹤的乐土,亦是土匪出没的天堂。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
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
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未好转。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
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粟裕
粟裕的生平简介
粟裕,1907年生,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粟裕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
粟裕的生平简介
粟裕,1907年生,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粟裕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
粟裕拼音?
[sù yù]粟裕的读音是这样的suyu。 他是我们中国的一代名将。因此上他作为中国历史上能有存在感的一个中国近代将领
?粟裕读法: 粟 【拼音】:[sù] 裕 【拼音】:[yù]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答:
1、粟 【拼音】:[sù] 裕 【拼音】:[yù];
2、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侗族后代。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首,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近代人物粟裕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粟裕
外文名:Su Yu
别名:粟多珍、粟志裕
国籍:中国
民族:侗族
出生地:湖南会同
出生日期:1907年(丁未年)8月10日
逝世日期:1984年2月5日
职业:军事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湖南省立第二师范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抗日先遣、苏中抗战、华东主将、国防(建设车桥、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主要指挥
代表作品:《粟裕战争回忆录》、《实战经验录》、《粟裕文选》
军衔:大将
粟裕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历史lishixinzhi.com) 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 *** 。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遭日军围歼。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等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 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 *** 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 *** 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抗战时期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 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一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 *** 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