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 2、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 3、囫囵吞枣的意思是
- 4、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 5、囫囵吞枣的意思解释
- 6、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 7、囫囵吞枣的意思
- 8、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啊?
- 9、囫囵吞枣的解释意思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扩展阅读: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成语寓意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给点分吧 赞同
0| 评论
2011-11-17 19:37 保持不耐烦 | 二级
【成语释义】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喻义: 对事物不加思考分析,笼统接受。 赞同
0| 评论
2011-11-17 19:46 pinze448 | 二级
囫囵吞枣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意思是没有理解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吞进肚子里也无法消化 【囫囵吞枣】 赞同
0| 评论
2011-11-17 20:07 热心网友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赞同
0| 评论
2011-11-21 21:09 kp864203500 | 二级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喻义: 对事物不加思考分析,笼统接受。
望楼主参考 赞同
0| 评论
2011-11-23 22:13 hgxlw | 二级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and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出处:《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例句: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不求甚解。
同义: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反义: 含英咀华 融会贯通 赞同
0| 评论
2011-11-26 17:39 叶晗琪 | 一级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赞同
0| 评论
2011-11-28 18:50 波风水门的前辈 | 二级
比喻吃东西快。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
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
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 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 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 谓语、 宾语、 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一、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二、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三、近义词
1、生搬硬套
拼音:shēng bān yìng tào。
释义:生:生硬。套:模仿。形容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和方法。
出处:《山村新人》:“我们反对的就是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作风。”
2、走马观花
拼音:zǒu mǎ guān huā。
释义: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也说走马看花。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囫囵吞枣造句:
1、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2、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3、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5、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6、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7、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8、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9、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0、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
囫囵吞枣的:比喻学术不精,只了解个大概,没有分析和思考
囫囵吞枣意思如下: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吃枣的时候不嚼,整个吞下去。喻指学术不精,只了解了个大概,没有分析和思考。在汉语言里偏正式,可用作谓语、宾语和状语,属于贬义词。
囫囵吞枣故事赏析: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
【拼 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 释】: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 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示 例】: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地看一遍.
1、目前普遍认同的解释:不加思考、辨别、分析地接受信息、知识,其结果往往不能得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力;
2、真正的涵义:与前者有相关,但更深入。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分析:枣味甜,甜品吃多了会有蛀牙,所以有人就认为我“囫囵吞枣”,不经过牙的咀嚼就不会伤牙。其实,甘伤肾,肾主骨,牙的损伤不是因为直接接触了甜的东西,而是因为肾脏受到伤害而造成的。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给你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你吃东西都不嚼一下,直接就吃下去了,可以用这个词来比喻同类型的事情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 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 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 谓语、 宾语、 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的意思解释
囫囵吞枣的意思为: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囫囵吞枣,汉语成语,拼音hú,lún,tūn,zǎo,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湛渊静语》。
成语出处: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日:“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日:“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日:“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成语运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
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整个的枣子不加咀嚼就吞下肚去。
一、基本释义:
囫囵:整个的,完整的。把整个的枣子不加咀嚼就吞下肚去。比喻学习或理解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食而不化。
二、例句:
1、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2、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三、出处: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悟克勤《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四、引证:
1、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朱熹《答许顺之书》。
2、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杨讷《西游记》。
囫囵吞枣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门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就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入。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嘟着嘴再吃梨子和枣子,就劝他任们说:虽然梨子有利于牙齿,但是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牌,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蠢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了我的脾了。吃枣整个的吞下去,就不会损坏我的牙了。
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是出自《答许顺之书》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一般是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就是学了但是没有很好地吸收学到的东西。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啊?
囫囵吞枣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英语】bolt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扩展阅读: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成语寓意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囫囵吞枣的解释意思
囫囵吞枣,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基础释义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详细释义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例句
1.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2.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 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4.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5.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6.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7.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8. 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9. 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0.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1.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2. 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3. 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4.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5. 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16.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7.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8. 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19. 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20. 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21.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