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牛顿的三大定律是什么
- 2、牛顿三大定律
- 3、牛顿三大定律
- 4、牛顿三大定律分别是什么?
- 5、牛顿三大定律分别是哪三个?牛顿三大定律内容通俗解释
- 6、牛顿三大定律
- 7、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
- 8、牛顿三定律是哪三个定律?
- 9、牛顿三大定律是哪三大定律
牛顿的三大定律是什么
牛顿的三大定律是:
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以下是对每个定律的详细描述:
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如果静止,则继续保持静止;如果运动,则继续按照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这个定律也可以解释为物体具有惯性,即物体不会自发地改变其状态。
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根据这个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它将以与该力成正比的加速度运动。质量越大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时,加速度越小;质量越小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时,加速度越大。
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即使力的作用对象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相等而相反的。例如,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时,我们对地面施加的力(作用力),地面会对我们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站稳了的原因。
总结:牛顿的三大定律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和理解物体运动以及力的基本原理。它们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和分析各种物理现象和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的三大衡定
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1.苹果的传说
许多介绍牛顿的书上都介绍过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1665-1666之间,由于剑桥流行黑热病,学校被迫停学,刚从剑桥拿到学士学位的牛顿也返回了家乡。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及思考问题时,这时,有一个苹果落了下来,这一下子启发了牛顿.但后来经专家发现,当时的苹果并没有砸到牛顿.而且牛顿的日记中回忆道,苹果并没有砸到他.这位当时年仅23岁的学生立刻想到,苹果一定是被地球的引力拉下来的,此后,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
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泛,不过,近来有一位历史学者提出异议,他认为所说并不是事实。他的根据如下:
把这个故事最早公诸于众的是法国作家伏尔泰 (Voltaire,1694-1778),他对牛顿的研究成果抱有极大热情,并曾积极予以宣传。1726年,他前往英国,当年写了25篇通讯,其中第15篇通讯中提到这个苹果落地的故事。他在文章中说,这个故事是听牛顿的侄女告诉他的。此时是1726年。
其后,在1752年,有一位比牛顿小45岁的牛顿的朋友(William Stukeley),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牛顿去世前一年,牛顿曾讲过这个故事,而牛顿是1727年去世的,就是说,牛顿在1726年自己也讲过这个故事。
因此,这位历史学者指出,在同一年(1726年),如果两个人都讲过,那么,到底是谁先讲的?所以,关于苹果的故事一定是瞎编出来的。有人认为,这个苹果的故事至少有两点与已经了解的历史事实不符:
第一,万有引力不是牛顿一个人的独立发现,而是历史上若干人的研究逐步探索、积累的结果,有的书上却把万有引力定律以牛顿名字命名,这是不行的;另外,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说成是由于受了苹果落地启发的自然结果,根据历史学者的观点,显然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第二,在1665年,牛顿对天体的运动规律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果承认这个苹果故事,不是等于把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提前了至少20年吗?实际上,牛顿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取得最终结论,并完成数学论证与公式推导。
持第一个观点的人认为,不能把万有引力定律成果归于牛顿名下,因为前人也付出过探索和努力。他们指出,万有引力发现的实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开普勒(J.Kepler,1571-1630)最早在探索行星运动规律时,认为引力就是太阳发出的类似于磁力的流,这些磁力流沿切线方向推动着行星公转,其强度随离太阳的距离而减弱。开普勒还曾企图用磁作用机制解释椭圆轨道的产生。他还以月球与海水间的磁性吸引解释潮汐现象。
1645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I.Bulliadus)提出一个假设:“开普勒力的减少,和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第一次提出平方反比关系的思想。
1661 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重力问题。罗伯特 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克里斯托夫 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爱德蒙 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在引力问题的研究上都曾做出过贡献。据说早在1661年,罗伯特 胡克就觉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应该是有着同样的本质。
在1674年的一次演讲“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中,胡克提出,要在一致的力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宇 宙学说,为此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第一,据我们在地球上的观察可知,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 内的其他天体。因此,不仅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发生影响,而且地球对太阳和月亮同样也有影响,连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对地球的运动都有影响。第二,凡是正在作简单直线运动的任何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作用力使其沿着椭圆轨道、圆周或复杂的曲线运动之前,它将继续保持直线运动不变。第三,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至于此力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距离的问题,在实验中我还未解决。一旦知道了这一关系,天文学家就很容易解决天 体运动的规律了。”胡克首先使用了“吸引力”这个词。他在这里提出的这三条假设,实际上已朦胧意识到有关吸引力的一些特性,只是他对引力与距离的关系还没搞清楚,另外,只是缺乏对引力的定量表述和论证而已。
1679年,胡克与牛顿之间进行了关于引力问题的交流,在1679年11月,牛顿致信胡克说:“自己关于发现周日运动的想象,即设想一个自由落体落到地球上,通过地面进入地球内部,而不受任何物质的阻碍,则该落体将沿着一条螺旋形轨道运行,在旋转数圈后,最终旋入(或十分接近)地心。”胡克回信说,物体不会按螺线运动,而是按“一种带椭圆状的曲线”运动,它的轨道将“像-椭圆”。1679年12月13日,牛顿写信给胡克说:“如果假定它的重力是均匀的,〔物体将〕不按螺线下沉那个真正的中心,而是以交替升降的形式运行。”
我们从后人清理牛顿同胡克的这些通信中看出,直至1679年,牛顿对落体引力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他还在考虑物体的重心偏心可能会使落体在下落过程中边旋转边落向地心,而胡克认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一个椭圆。从牛顿的角度来看,对于万有引力问题,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是没问题了,牛顿正在考虑的是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心的偏心是否会对万有引力产生影响。还有,就是要用数学知识对万有引力作用下天体按椭圆轨道运行作出严格证明,对万有引力定律作出公式推导。胡克在信中曾向牛顿提出过这个问题,希望牛顿完成这个定律的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因此,后来人们得出结论,一直到1685年,牛顿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686年,牛顿才最终解决了它,并且在哈雷的催促下,把这部分数学论证的内容一并加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当胡克老先生看到这本书的书稿后,认为自己也应该有一分功劳,于是向年轻人牛顿提出,最好在书里把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成绩提一下。后来有人气愤地指出,这个本来是合理的要求却遭到了牛顿的断然拒绝。因为牛顿曾向负责出版这本书的哈雷写信说,他不想给胡克任何荣誉,而且称在许多年前他就已经知道了引力作用,以及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老年时的牛顿有一段回忆说:“同年(1666年)我开始把引力与月亮轨道联系起来,并找出了如何估计一个天体在球体内旋转时用来趋向球面的力的方法,……, 最后在1676和1677年之间的冬天我发现了一个命题:利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离心力,行星必然环绕力的中心沿椭圆旋转,……。” 牛顿的这段话指的是月亮轨道的推导及寻找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原因。有人说,与前面他在信中与胡克讨论落体问题相比较,可以看出在时间上是矛盾的:牛顿1677年研究的是月球轨道和行星轨道问题,而他1679年才研究质量对落体的影响,因此人们说,牛顿在这里是故意把他发现万有引力的时间改在1679年与胡克通信之前,而且造出苹果神话,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要独吞万有引力这项成果。
牛顿和胡克之间的梁子,不仅表现在万有引力定律的争议上,最早表现在胡克对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胡克对光的本质是站在波动说一边的。1673年,年轻的牛顿向皇家学会递交了他关于光的一篇论文,后来他又递交过第二篇论文,这些论文受到老先生胡克的批评,并且说论文的一些观点是抄袭他的。这使牛顿无比愤怒,虽经皇家学会调解,牛顿的怒气未消,于1675年2月向胡克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许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牛顿的谦虚精神,而攻击牛顿者认为,这其实是他对胡克的一种讽刺和蔑视,完全不是人们望文生义的那回事。
据此,“倒牛顿者”认为:牛顿根本没把胡克和笛卡尔看作巨人一样尊敬,牛顿也没有攀登他们所搭的梯子,他说自己站在比梯子更高的巨人肩膀上,显然这句话是对胡克的人身攻击——胡克身材矮小。他们认为,牛顿的《光学》著作所以在1704年出版,就是因为牛顿为了等胡克去世后才敢出版他的书。
“倒牛顿者”进一步指出:牛顿独占了万有引力的成果后,还不足以解除对胡克的恨,当他于170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就下令在皇家学会除去所有的胡克的肖像。所以当时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就是胡克的肖像没有留传下来。
2.对弗拉姆斯蒂德观测数据的剽窃和盗版
英国人大卫·克拉克等人最近写了一本书 ,通过一系列的来往书信和翔实的资料,专门揭露牛顿压制、阻挠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等人的研究并且剽窃他们的成果:
弗·拉姆斯蒂德(1646-1719)是英国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是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创始人、现代精密天文观测的开拓者。他在 1676-1689年间共作了大约2万次观测,测量精度约为10",他对3000颗星的测量结果收入了著名的“不列颠星表”(Britannic Catalogue)。按照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是由三个步骤构成的:首先由理论科学家提出理论模型,然后,进行数学论证与公式推导,最后,由实验科学家做实验对理论进行检验。此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否正确,还需要得到实验数据的验证。
1675年,弗拉姆斯蒂德被英国国王任命为皇家天文台长,条件仍是十分艰苦,他从皇家未能得到足够的办台经费,连年薪100英镑也经常拖欠。为了维持天文台的经费,他不得不用额外招收学员的学费来补足,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要为140名数学学生教课。当时皇家提供的科研经费有限,连牛顿出版《原理》还是靠朋友哈雷的资助,才能够顺利出版。
1694 年开始,牛顿访问了弗拉姆斯蒂德,并且向他索要关于月球运动的观测资料,此后牛顿为了验证万有引力理论对月球轨道的计算结果,曾多次写信给弗拉姆斯蒂德,索要试验数据资料,弗拉姆斯蒂德后来说,他都满足了牛顿。弗拉姆斯蒂德1700年对他的朋友洛瑟普说:“‘牛顿’曾一度想使月球运行表符合他设想的定律,但是,当他开始将自己的定律与天体(即月球的观测位置)进行比较时,他发现自己错了,并不得不全部抛弃自己的定律。我曾给他提供了二百个以上的月球的观测位置,人们会认为这些材料足以限定任何理论;既然他已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并把自己的理论调整到完全符合这些观察,所以他的理论描述了这些观察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他还是为此而感激这些观察,甚于感激他关于引力的臆测,这些臆测曾使他犯过错误。” 牛顿的《原理》1687年第一次出版时,弗拉姆斯蒂德手里应该有了两千多分观测资料,不知何故,他只给了牛顿两百多份观测资料。
大卫·克拉克在书里说,其时牛顿已是皇家学会主席,在索取资料的时候经常对弗拉姆斯蒂德的工作指指点点,有时还利用自己的高位来羞辱这位可敬的天文学家。这大大激怒了这位天文学家。到1700年之后,他们之间就再没有通信了。牛顿获得了弗拉姆斯蒂德的资料,并且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引用了这些资料,由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原理》的第二版出版时(1713年)他将弗拉姆斯蒂德的名字删去了。然而牛顿和他的支持者哈雷还是急切地需要弗拉姆斯蒂德的进一步的观测资料。他们希望弗拉姆斯蒂德出版他的观测资料,不过弗拉姆斯蒂德却总是推托说,要反复校核以后才能出版。牛顿和哈雷所做的一件不道德的事是,他们未经弗拉姆斯蒂德的同意,私自在1712年出版了弗拉姆斯蒂德以毕生精力得到的观测星图,共印刷了400册,并且把其中的300册回送给弗拉姆斯蒂德。弗拉姆斯蒂德看着这些充满错误的资料,并且根据牛顿和哈雷理论的需要删改过的印刷品,很生气地把它们全部焚毁了。后来他的星图经过仔细校核后,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于1729年出版。
后来也有人认为, 牛顿要出版那些弗拉姆斯蒂德已经校核了三年多的观测资料,弗拉姆斯蒂德见无法推脱下去,故意给了一份复制的资料,且是一份经过涂改,有着大量错误的观测资料。
大卫·克拉克认为,牛顿为了获取弗拉姆斯蒂德的观测资料,软硬兼施,牛顿以天文台是皇家学会的下属单位,观测结果应当属他这位皇家学会主席来支配,这样来以势压人。可是皇家学会根本上没有供给弗拉姆斯蒂德足够的经费,一切设备都是他自筹来的。弗拉姆斯蒂德的愤怒可以从他给一位朋友(Abraham Sharp)的信中看出:“我和主席(牛顿)的另一个争执是,他形成了一个阴谋,想攫取我的仪器,而送我一个委员会,其中仅有他自己和两位物理学家。主席热度很高并且过分下作。我预先告诉他,别动我的东西。。。”
大卫·克拉克说,关于牛顿与弗拉姆斯蒂德之间的分歧,不仅反映在他们做人的态度上的差别,而且反映在科学态度上的根本不同,英国哲学家拉卡托斯说得好:“牛顿的“月球理论” 是1702年在戴维 格利高利的《天文物理与基础几何》中首次发表的,这实际上是在《原理》一书第一版之后的许多年了。该理论镇静地声称牛顿的理论“与他用著名的弗拉姆斯蒂德 观测月亮的许多位置所证明的现象非常接近。”但我们必须记住,牛顿派从来不让观察的权威胜过他们的研究纲领,在他们的正面启发法的帮助下,他们提出了一个 又一个的理论以适应反例。但他们经常是根本无视观察到的反证:他们知道,不仅理论必须不断地受到观察的检验,而且观察也要受到他们的理论的检验。“最好的观察”是那些证认了他们的研究纲领的观察,这在牛顿和弗拉姆斯蒂德的通信当中透露得很清楚。弗拉姆斯蒂德这位首席皇家天文 学家是一个真正的未患精神分裂症的归纳主义者;他拒绝让牛顿及其同事们获得他对月亮所作的观察结果,从而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大地放慢了他们的工作速度。最初,牛顿和弗拉姆斯蒂德是经常通信的,但是,弗拉姆斯蒂德很快开始讨厌牛顿使用他的材料来检验自己的月球理论。” 攻击牛顿的人认为,如果弗拉姆斯蒂德是一位观测和归纳的巨人的话,牛顿确实是一位踩着这位巨人肩膀爬上去的大人物。
3.在微积分发明权上导演对莱布尼兹的指控
关于牛顿与莱布尼兹关于微积分首创权的争议,已经有许多著作叙述过,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根据这些叙述,在他的《时间简史》中也说:“ 他(牛顿)和德国哲学家高特夫瑞德?莱布尼兹之间发生了更严重的争吵。莱布尼兹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展了叫做微积分的数学分支,它是大部分近代物理的基础。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牛顿发现微积分要比莱布尼兹早若干年,可是他很晚才出版他的著作。随着关于谁是第一个发现者的严重争吵的发生,科学家们激烈地为双方作辩护。。。”
1684 年莱布尼兹发表了他的微积分的论文。3年后,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书的初版中对莱布尼兹的贡献表示认同,但是却说:“和我的几乎没甚麼不同,只不过表达的用字和符号不一样。”这几句话,由于后来与莱布尼兹的矛盾,在第二版(1713年)时也被删掉了。牛顿的流数理论到莱布尼兹发表论文二十年后, 即1704年作为他的著作《光学》的附录中正式发表,附录的序言中,牛顿提到他1676年给莱布尼兹的信,并补充说∶“若干年前我曾出借过一份包含这些定 理(微积分)的原稿,之后就见到一些从那篇当中抄出来的东西,所以我现在公开发表这份原稿。”这话的意思就暗指他的手稿曾经被莱布尼兹看到过,而莱布尼兹 的论文就是从他的手稿中抄来的。
现在公认的看法是:牛顿首先发明微积分,莱布尼兹后来也发明了微积分,但他早于牛顿向外公布出来。由于他曾看过牛顿的论文手稿,因此,争议的焦点在于,到底按莱布尼兹说的,是他独自发明了微积分,还是按牛顿说的,他借鉴抄袭了牛顿的成果?
1711 年3月4日,伦敦皇家学会的秘书斯洛( Hans Sloane)收到莱布尼兹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抱怨其成员开尔(John Keill)指责莱布尼兹把牛顿的微积分改变了少量的符号,伪装为自己的原创发表,并且声明这不是事实,要求学会给以公正的裁决。
倒牛顿者指出,这一状告正好告到了牛顿手上,恰好给了当时作为皇家学会主席的牛顿以售其奸的机会。后来,由于牛顿的导演和亲自出马、匿名运作,形成势不两立的两派。以英国为一派包括英国著名数学家泰勒和麦克劳林都认为莱布尼兹是抄袭者。另一派是欧洲大陆的 数学家,包括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等为一派认为牛顿是抄袭者。争论双方停止学了术交流,不仅影响了数学的正常发展,也波及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以致发展到 英德两国之间的政治摩擦。
这场由牛顿导演捍卫牛顿的战斗,使英国人吃了大亏。莱布尼兹生命中的最后7年,是在这场大争论中痛苦地度过的。“倒牛顿者”说,莱布尼兹死后牛顿曾为能使莱布尼兹心碎而幸灾乐祸,这,也许更能够看出牛顿的小人心理。他们还说,牛顿在以上所列举的三桩公案中道德低下的表现并不是偶然的。牛顿是一个遗腹子,出生不久,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从小没爹也没娘,据此推断,他一定是心理受到严重扭曲、孤寂、好斗。
从1669年27岁时出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教授起,牛顿就沉湎于炼金术和神学。在牛顿遗留下的手稿中,有关炼金术的内容约有65万字之多,而神学内容的有 150万字之多。即使是在他写作《原理》和《光学》的时候,他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炼金术和神学上。据说,牛顿为了解决行星的“第一推动力”问题,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竟转而求助于神学和上帝,他大量阅读、研究神学,希望能够解决这个困扰他终生的问题。攻击牛顿者说,牛顿的晚年迷恋于多赚钱上。他们指出,曾有人推荐牛顿去担任伦敦的一所贵族的上流学校的校长,他回信说“每年不过是200英镑,还得每天关在伦敦不出去”为理由回绝了。1696年他离开剑桥出任造币厂督办,1699年出任造币厂厂长,他如愿以偿,从此他在科学上便无所作为了。
“倒牛顿者”指出,1692 年,50岁的牛顿表现出严重的心理疾病、严重的迫害狂、明显的精神错乱。他们的证据是:1693年9月16日,牛顿曾给哲学家洛克回信时说:“ 先生:我认为你竭力用女人和别的手段来纠缠我,我的感情大受影响,以致当有人告诉我你有病,将不能活时,我回答说,最好你死掉。……” 因此,他们认为牛顿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们推测说,大概和牛顿迷恋炼金术有关,因为炼金术的书籍中多处提到了水银,牛顿一定是因为每天与水银打交道,而导致水银中毒,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严重的迫害狂和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也有很多人对此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牛顿晚年身体健康,头脑清楚,写了很多研究文章,活了八十四岁,在当时是罕有的长寿老人,假如他严重水银中毒,再加上这么多心理、精神疾病,绝不会成为当时少有的长寿老人的。 关于牛顿晚年患严重精神病的说法,后来曾见于一些名人的言论中。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2.牛顿第二定律 F=ma
内容: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要强调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
真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各种物体因为只受到重力,则无论它们的质量如何,都具有的相同的加速度。因此在作自由落体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中,它们的速度改变是相同的。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需要注意: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
(4)与参照系无关。
第一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Fnet=0),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的性质,因此我们称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条定律,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提出。
1、牛顿第一定律。
假若施加于某物体的外力为零,则该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假若施加于某物体的外力为零,则该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速度是矢量,速度包括了运动的大小与方向。
根据此定律,可得出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直到有外力施加于这物体为止。运动中的物体会维持其运动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直到有外力施加于这物体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
施加于物体的外力等于此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施加于物体的外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这定律又称为“加速度定律”。以方程表达,F=ma,其中,F是外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第二定律也可以用动量来表明,即施加于物体的外力等于动量的变率:
F=dp/dt;其中p是动量,t是时间。
由于动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所以,假若质量不变,则可得到加速度定律,假若质量随着时间流易而改变,则该系统为可变质量系统,必须将时变质量纳入考量,更多内容,请参阅可变质量系统。
3、牛顿第三定律。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于对方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第三定律,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必会成双结对地出现,其中一道力称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则称为“反作用力”。
这两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道力之间,任何一道力都可以被称为作用力,而其对应的力自然成为伴随的反作用力。
这成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称为“配对力”。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扩展资料:
过去两百年中,物理学者完成了很多个检验核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与观测,对于一般的状况,牛顿定律能够计算出很好的近似结果。牛顿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数学方法,这些理论从所未有地对于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给出了一致的定量解释。
对于某些状况,牛顿运动定律并不适用,这时候需要更进阶的物理理论。超高速或非常强烈重力场的状况下,我们需要相对论修正和解释一些天体运动和现象,例如黑洞。在原子尺寸,我们需要量子力学解释原子的发射光谱等物理现象。
但是现代工程学里,对于一般应用案例,像车辆或飞机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已能准确地解释和计算工程师遇到的问题。所以,牛顿运动定律仍是中学物理科、大学工程和理科学生的必修和基础部分。
假若要将狭义相对论效应纳入考量,则必须修改第二定律。因为当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不能精确地表示为静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了。详尽细节,请参阅条目四维力。第三定律也不适用于狭义相对论,这是因为同时性之相对性无法实现于第三定律。
对于不是直接互相接触,而是相隔有限距离的两个物体,第三定律假定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为瞬时的超距作用。
假设互相作用的两个物体相隔一段距离,从参考系A观测,在时间t,两个物体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分别为F(t),-F(t)。但是从另外一个以相对速度v≠0的参考系B观测,这两个力的施加的时间不同,所以,第三定律不成立,需要加以修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缺少的,是完全独立的一条重要的力学定律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
或
;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2为单位时,F=ma成立。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表达式为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施加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亦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上述定律主要是从天文观察中,间接推导而来,是抽象概括的结论,不能单纯按字面定义而用实验直接验证。和实际情况较接近的说法是:任何物体在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惯性实质是物体相对于平动运动的惯性,其大小即为惯性质量。物体相对于转动也有惯性,但它跟第一定律所说的惯性不是一回事,它的大小为转动惯量。惯性质量和转动惯量都用来表示惯性,但它们是不同的物理量,中学物理不出现转动惯量的名词,可不必提两者的区别。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究竟是静止还是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除了和参考系有关外,还要看初始时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述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的大小与其所受合力的大小成正比,与其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a的方向与所受合力F的方向相同。其表示式为
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其数值决定于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即米·千克·秒制中的k为1。上式成为
F=ma
即作用于该物体上各力的合力F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在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a的乘积。这里所指的物体是质点。
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反映了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加速度和合外力是即时相对应的。物体在每一时刻的即时加速度,是跟那一时刻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的。恒力产生恒定的加速度,变力产生变加速度,当力的作用消失,则加速度也即消失。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如何运动,则视合外力是恒力还是变力,以及初始运动状态而定。
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一般选用地球或太阳作参照系,且认为地球或太阳本身在作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三定律】它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亦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认为一个力是起因,而另一个力是结果。两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可以被认为是作用力,而另一个力相对于它就成为反作用力。正确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是有区别的。在低速运动范围,不论是运动物体间还是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论是加速运动物体间还是匀速运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论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相互作用,都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加速度较小的物体惯性较大,加速度较大的物体惯性较小。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惯性力】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为使牛顿运动定律仍然有效,常引入一个假想的力,用以解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运动。这个由于物体的惯性而引入的假想力称为“惯性力”。它是物体的惯性在非惯性系中的一种表现,并不反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也不服从牛顿第三定律,于是惯性力没有施力物,也没有反作用力。例如,前进的汽车突然刹车时,车内乘客就感觉到自己受到一个向前的力,使自己向前倾倒,这个力就是惯性力。又如,汽车在转弯时,乘客也会感到有一个使他离开弯道中心的力,这个力即称“惯性离心力”。
【惯性系】即惯性参照系的简称。凡牛顿惯性定律能成立的参照系,称“惯性参照系”。对惯性系相对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一切参照系都是惯性系。太阳是一个惯性系,若以太阳作参照系时牛顿运动定律总是精确成立的。但太阳系里的所有行星,由于它们的自转与公转,都在作变速运动,所以都不是惯性系。地球是行星之一,当然也不例外,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将与牛顿定律不符。由于地球相对太阳运动的加速度很小,故在一些物理问题的讨论中,可近似地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相当好的惯性系。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要强调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
真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各种物体因为只受到重力,则无论它们的质量如何,都具有的相同的加速度。因此在作自由落体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中,它们的速度改变是相同的。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需要注意: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
(4)与参照系无关。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2.牛顿第二定律 F=ma
内容: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要强调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
真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各种物体因为只受到重力,则无论它们的质量如何,都具有的相同的加速度。因此在作自由落体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中,它们的速度改变是相同的。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需要注意: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
(4)与参照系无关。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条定律,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提出。 其中,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且内在逻辑符合自洽一致性。其适用范围是经典力学范围,适用条件是质点、惯性参考系以及宏观、低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阐释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在各领域上应用广泛。
第一定律引入力的概念和阐明惯性属性,定性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为第二定律打下基础、准备必要的概念;第三定律进一步给出作用力的性质,揭示物体运动的相互制约机制。三定律结合,全面解决了任意物体在受复杂的外力作用后的运动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脉相承的完整理论体系,是力学的基本公理,由它们出发推论而出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矩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证实了动力学公理化体系相容性和一致性。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质量越大,克服惯性做功越大;质量越小,克服惯性做功越小。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牛顿三大定律的定律影响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是研究经典力学甚至物理学的基础,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该定律的适用范围为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给出惯性参考系,并使人们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和物理量的测量有意义。
牛顿运动定律批驳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力的概念的错误观点,为确立正确的力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该定律最早科学地给出了惯性质量、力等经典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定性定义,为由牛顿运动定律建立起来的质点力学体系原理奠定了概念基础。
牛顿三大定律分别是什么?
分别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条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具体内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于1687年,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其中一条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第三定律构成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惯性系的概念,第二,第三定律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建立起来的质点力学体系只对惯性系成立。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缺少的,是完全独立的一条重要的力学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分别是哪三个?牛顿三大定律内容通俗解释
牛顿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质量越大,克服惯性做功越大;质量越小,克服惯性做功越小。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动量为P的质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同该质点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并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合=ma.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第三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又称惯性定律。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表述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认为:“当原子在虚空里被带向前进而没有东西与他们碰撞时,它们一定以相等的速度运动。”这只是猜测或推想的结果。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如果没有作用力就没有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第一次提出了力与运动间存在关系,为力学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阿尔伯特、尼克尔·奥里斯姆等人提出“冲力理论”,这一理论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雷和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开辟了道路。
17世纪,伽利略在其的著作中多次提出类似于惯性原理的说法。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约一千三百年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陈旧观念,但仍未摆脱其影响。该结论很接近惯性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其首先是由伽利略发现的)。
1644年,法国物理学家勒内·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弥补了伽利略的不足。笛卡儿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他的思想对牛顿对此类定律之后的总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664年,牛顿受到对碰撞问题研究较早的笛卡尔的影响,也开始研究二个球形非弹性刚体的碰撞问题。1665—1666年,牛顿又研究了二个球形刚体的碰撞问题。
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提出牛顿运动定律。阐释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
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是: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内容: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扩展资料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且内在逻辑符合自洽一致性。其适用范围是经典力学范围,适用条件是质点、惯性参考系以及宏观、低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阐释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在各领域上应用广泛。
牛顿运动定律在物理学等学科领域上,可求解动力学问题。在流体力学中,牛顿运动定律较功能原理,推导理想流体的气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或不计单位体积质量气体的势能时遵循的伯努利方程。在电磁感应中电容负载平行导轨模型 中,接不同负载其上的导体棒将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牛顿三定律是哪三个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动量为 的质点,在外力 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同该质点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并与外力的方向相同;用公式表达为: 。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 表示质点2受到的质点1的作用力, 表示质点1受到的质点2的反作用力)。
扩展资料:定律影响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是研究经典力学甚至物理学的基础,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该定律的适用范围为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给出惯性参考系,并使人们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和物理量的测量有意义。
牛顿运动定律批驳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力的概念的错误观点,为确立正确的力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该定律最早科学地给出了惯性质量、力等经典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定性定义,为由牛顿运动定律建立起来的质点力学体系原理奠定了概念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一定律是其它原理的前提和基础,奠定了经典力学的概念基础,从而使它处于理论系统中第一个原理的前提地位。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功能原理等,确定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外界作用的关系。第三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将有关物体的运动关联起来;和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天体力学,使人们第一次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有了准确的了解;给出了对自然力的普遍陈述,揭示了两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解决力学问题、转换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顿运动定律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作用在两个物体的一对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
牛顿运动定律是建立在绝对时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超距作用基础上的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分离的物体间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需要时间来传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相互作用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除了上述基本观点以外,在牛顿的时代,人们了解的相互作用.如万有引力、磁石之间的磁力以及相互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沿着相互作用的物体的连线方向,而且相互作用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常速范围内。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inertia)。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law of inertia)。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
注意:
1.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牛顿第二定律
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合=ma
几点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
(2)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反正方向。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本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的三个性质:
(1)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 = ma中,等号不仅表示左右两边数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体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
(2)瞬时性:当物体(质量一定)所受外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作为由力决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时发生突变;当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同时为零,加速度与合外力保持一一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对应的规律,表明了力的瞬间效应。
(3)相对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样的坐标系叫惯性参照系。地面和相对于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惯性参照系,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
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与光速比速度较低)。
(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微观原子。
(3)参照系应为惯性系。
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作用在两个物体的一对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
表达式:F1=F2,F1表示作用力,F2表示反作用力。
适用范围:
牛顿运动定律是建立在绝对时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超距作用基础上的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分离的物体间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需要时间来传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相互作用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
除了上述基本观点以外,在牛顿的时代,人们了解的相互作用.如万有引力、磁石之间的磁力以及相互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沿着相互作用的物体的连线方向,而且相互作用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常速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牛顿从实验中发现了第三定律.“每一个作用总是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和它相对抗;或者说,两物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永远相等,并且各自指向其对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彼此作用于对方,并且同时产生,性质相同,这些常常是我们讲授这个定律要强调的内容.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牛顿第三定律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是密切相联系的.
但是随着人们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的发展,19世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电场、磁场的概念;除了静止电荷之间有沿着连线方向相互作用的库仑力外,发现运动电荷还要受到磁场力即洛伦兹力的作用;运动电荷又将激发磁场,因此两个运动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对电磁现象研究的基础上,麦克斯韦(1831-1879)在1855~1873年间完成了对电磁现象及其规律的大综合、建立了系统的电磁理论,发现电磁作用是通过电磁场以有限的速度(光速c)来传递的,后来为电磁波的发现所证实.
物理学的深入发展,暴露出牛顿第三定律并不是对一切相互作用都是适用的.如果说静止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是沿着二电荷的连线方向,静电作用可当作以“无穷大速度”传递的超距作用,因而牛顿第三定律仍适用的话,那么,对于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三定律就不适用了.如图所示.运动电荷 B通过激发的磁场作用于运动电荷A的力为 (并不沿AB的连线),而运动电荷A的磁场在此刻对B电荷却无作用力(图中未表示它们之间的库仑力).由此可见,作用力 在此刻不存在反作用力,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在这里失效了.
实验证明:对于以电磁场为媒介传递的近距作用,总存在着时间的推迟.对于存在推迟效应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显然是不适用的.实际上,只有对于沿着二物连线方向的作用(称为有心力),并可以不计这种作用传递时间(即可看做直接的超距作用)的场合中,牛顿第三定律才有效.
但是在牛顿力学体系中,与第三定律密切相关的动量守恒定律,却是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在有电磁相互作用参与的情况下,动量的概念应从实物的动量扩大到包含场的动量;从实物粒子的机械动量守恒扩大为全部粒子和场的总动量守恒,从而使动量守恒定律成为普适的守恒定律.
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竞争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惯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F=MA,还记得“加速度”这个概念吗?)
力总是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打你一拳,相当于你也打了我一拳)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和第一、第二定律共同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
牛顿三定律一般指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条定律,其中:
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且内在逻辑符合自洽一致性。其适用范围是经典力学范围,适用条件是质点、惯性参考系以及宏观、低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阐释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在各领域上应用广泛。
扩展资料:定律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包含以下三个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动量为 的质点,在外力 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同该质点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并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后续定律准备了概念并定性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特别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合力为零)这一运动状态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当成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第一定律是完全独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决的问题,别的任何规律都无法解决,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引入了惯性质量,全面完整地刻画了物体因受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外力及质量的定量关系,构成了第二定律独立于第一、第三定律的深刻内涵和根本原因。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不能由第二定律推演得出,第二定律也代替不了第三定律,第一定律更不能取代第三定律;第三定律也是在非基于伽利略先前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牛顿所提出的一条定律。
第三定律的正确性要靠大量实践来检验。第三定律其实是用力的语言表达的动量守恒定律,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成立的少量几条基本物理规律之一,动量守恒在任何物理领域中均成立(计及电磁场的动量后,运动电子与电磁场的动量也守恒)。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在逻辑符合自洽一致性,即三定律顺承逻辑相容构成有机整体:牛顿运动定律在研究对象上呈递进关系。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哪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一、定律定义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原始表述是: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该表述在人教版、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被引用。其中为合力,v为速度,t为时间。
一种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相互抵消,合外力为零;另一种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 [5]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并不严谨,所以通常采用原始表述。
二、演绎过程
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他对光滑斜面的推论是通过实验观察,并推论得到的。但是这个完全光滑的斜面在现实中不存在,因为无法将摩擦力完全消除,因此理想斜面实验属于伽利略的逻辑推理部分。
定律作用
1、第一定律作用
解释头部中工件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第一自动化,当没有外力作用时,工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工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情况下,一个滑雪者在顶层的支架上滑行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作用
描述物体受力时的高度:根据第二动作,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就会产生高度。力矩使我们能够计算出给定的力下机器人的加速度大小。例如,在给定一个恒定的力下,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机器人的加速度是多少。
3、第三定律作用
解释物体之间的响应:第三动作揭示了物体之间的响应的本质。它说明了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响应力,且这两个力大小恰好、方向正好。例如,当一个人站在地面上时,他对地面施加较高的重力,而地面对他施加同样大小、方向正好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