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斯大林是个怎么样的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4 00:56:35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斯大林简介

斯大林
【人物简介】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原姓朱加什维利,(1879—1953),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
【生平】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于1879年出生在格鲁吉亚的一个贫苦的下层劳动者家庭中。1894年,斯大林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899年因宣传推翻政府被学校开除。1898年斯大林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党内发生分裂,他站立在布尔什维克派一边。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斯大林成为高加索地区的革命领导人。1912年,斯大林负责创办《真理报》,后来获得列宁赏识。由于斯大林从事革命活动十分积极,以至于他在1902—1917年间多次被捕被流放,1913年还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也许在西伯利亚期间,他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铁人)。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返回圣彼得堡工作,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不过在十月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918年到1920年间,苏维埃政府开始致力于对国内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作战,斯大林多次受列宁的委派,前往前线指挥战斗,对战争的全面胜利起了关键作用。1922年4月,在俄共十一大会议上,根据列宁的建议,斯大林当选为党总书记。
列宁于1924年病逝后,斯大林联合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击败托洛茨基成为苏联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1925年,斯大林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但由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等人组成的左派联盟反对斯大林,结果被斯大林扳倒,并于1927年将他们开除党籍,托洛茨基不久被驱逐出境。接着,斯大林又将与自己意见有分歧的以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联盟清除出党中央。至此,斯大林成为苏联的独裁者。
1934年底,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和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暗杀,斯大林趁机发动一系列残酷的清洗运动。在随后的几年里,大多数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和以后在给列宁当过部下的人,都在斯大林的强迫下公开承认莫须有的判国罪,并被处死,其中包括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李可夫。紧接着,斯大林继续发动第二次清洗运动,大多数在1934年党的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的人也被杀害,1938年,领导过早期清洗运动亚戈达也被以判国罪处死,而他的接班人叶左夫最终也被处死。多轮的清洗牵连了数百万人,劳改营和特工遍布全国各地,搞得苏联上下人心惶惶,再也无人敢反对斯大林。
斯大林对苏联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30年代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成功使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在经历二战后依然是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因此获得赞誉。这种工业政策模式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强行实施农业集体化。这一政策在富农当中很不得人心,许多人站出抵制,然而斯大林通过强制手段还是使他的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1936年,斯大林颁布《苏联宪法》,宣布苏联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39年,二战爆发,斯大林和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图自保。不过在两年期间,斯大林却以防御德军侵略的名义,武力合并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以及罗马尼亚、芬兰、波兰的部分领土。
1941年,希特勒撕毁条约,转攻苏联,苏联进入卫国战争时期。起初,苏军节节败退,损失领土达百万平方千米。但苏联全体军民在斯大林的最高指挥下奋起抵抗,先后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胜利,尤其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歼敌33万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战争后期,斯大林先后出席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同美、英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会谈,为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完全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1945年5月,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德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二战后,美、苏谋划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其中斯大林确立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了防止东欧其他共产党国家像南斯拉夫那样走不服从自己的道路,斯大林在东欧诸国也搞了清洗异己的运动。此外,二战后的中国政府也在斯大林的重压下被迫同意原属中国领土的外蒙古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1947年,随着杜鲁门主义的产生,美、苏两大巨头开始进入冷战阶段。
在国内,斯大林积极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收到不小的成效。但在这几年期间,斯大林的独裁统治愈演愈烈,发表错误理论,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甚至还准备在搞清洗运动。
由于斯大林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不近人情,因而其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1953年3月,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他的遗体开始时与列宁遗体并放在一起,供后世人瞻仰。
斯大林1879年出生于格鲁吉亚梯弗里斯哥里城里一个鞋匠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少年就失去家庭温暖,只身离家出走,磨练出坚强的意志。他是老布尔什维克了,长期在国内从事地下斗争,七次被捕入狱,从不屈服。他的坚定性、果断性、机智勇敢是党内公认的。他在列宁病重期间当选为总书记,在党内有一定的基础。但他最致命的弱点是脾气粗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容不得不同的意见……
列宁在信中专门补充了一段对斯大林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的话:“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以斯大林从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要有一点强过于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这种情况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想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独裁,使大马和小马的外交关系恶化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人物
死后被分尸,一生较多争议但有效的牵制了美帝国主义的侵袭
姓斯名大林,男,已故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
  年轻时代的
  斯大林
  1894年,斯大林进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1904年12月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1918年至1920年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处决了许多曾支持他掌权的老党员。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批准了在他领导下起草的第一部苏联宪法。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1941年6月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他领导苏联人民战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
  斯大林在二战期间与丘吉尔(左)、罗斯福(中)在雅尔塔会议上
  斯大林创建了巨大的军事-工业机构,使苏联进入核的时代,并实现了工业化,但他的农业集体化始终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
  他的著作编为《斯大林全集》,均已译成中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格鲁吉亚重建了20多座斯大林纪念碑,均为斯大林崇拜者集资修建的。
  1998年4月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命令公布一直秘密存放在总统档案馆的有关斯大林活动的材料,叶利钦赞同关于出版斯大林文献集的建议,该建议是由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领导的受政治迫害者恢复名誉委员会提出的,叶利钦委托总统办公厅将总统档案馆的材料移交给该委员会。
  1998年12月21日,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的哥里市举行了纪念斯大林诞辰119周年的活动,格鲁吉亚统一共产党领导人和积极分子、左派团体的代表在哥里市斯大林博物馆附近举行集会,斯大林的孙子也参加了集会。
  1999年3月5日,在格鲁吉亚共产党人的倡议下,哥里举行了纪念斯大林逝世46周年的悼念活动。哥里的斯大林纪念馆里,耸立着“各族人民的领袖”的巨大纪念像,并一直对外开放。
  个人爱好:
  斯大林喜欢吃家乡菜、喝格鲁吉亚酒,其中三样有代表性的格鲁吉亚菜最为他喜爱:香软可口的“哈恰普里”奶酪馅饼、风味独特的加核桃仁的茄子卷、鲜美味厚的“哈尔乔”羊肉汤。他喜欢喝“赫万奇加拉”和“金兹马拉乌利”两种半干红葡萄酒,微甜带涩,醇厚香浓。
  后代:
  斯大林与子女的合影
  斯大林有两子一女,八个孙子。
  长子(斯大林的第一个妻子所生)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于1941被德国俘虏,希特勒曾企图用雅科夫交换被苏联军队俘获的一名德军高级将领,但被斯大林拒绝,雅科夫后来牺牲。他较早开始独立生活,生活俭朴,坚定顽强,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爱。
  第二个妻子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阿利卢耶娃于1932年11月18日夜在孔策沃别墅开枪自杀,年仅30岁,留下两个孩子:儿子瓦西里、6岁的女儿斯韦特兰娜。
  格鲁吉亚斯大林纪念
  馆里的斯大林塑像
  瓦西里在战争中是一名勇敢的飞行员。1947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因严重酗酒,1952年夏斯大林亲自签署了对他的撤职令。1953年4月被捕,被判8年徒刑,关押在弗拉基米尔监狱,当时他改用了他的第三个妻子的姓——瓦西里耶夫。1960年提前释放,被允许继续住在莫斯科,并还给他住房、将军肩章、党证和勋章,因其继续酗酒又被关进监狱。1961年出狱时健康状况恶化,赫鲁晓夫把他送到更远的喀山,但其行动完全自由,一名女护士是他的最后伴侣。1962年3月瓦西里因酗酒死亡,年仅40岁,其墓碑上写着:瓦·约·朱加什维利将军之墓。
  斯韦特兰娜在斯大林在世时就有不少绯闻,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已结过两次婚。同第一个丈夫格里戈里·莫罗佐夫生育有一子约瑟夫(后来成为医生);同第二个丈夫尤里·日丹诺夫(前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卡佳。斯大林去世后,斯韦特兰娜没有受到排挤和打击,继续在莫斯科住五居室的房子,每月得到个人抚恤金300卢布,两个孩子另外各有100卢布。后来,她与印度人拉杰什·辛格同居,辛格是印度共产党员,在莫斯科一家出版社工作,他的叔叔是尼赫鲁政府中的一名部长。1966年10月31日,辛格去世,她申请去印度安葬他的骨灰,她在印度的辛格父母家居住两个月后到美国大使馆请求避难,苏联领导人为此撤销了当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尔·谢米恰斯内的职务。
  位于格鲁吉亚斯大林故乡哥里的斯大林
  纪念馆内的斯大林头部塑像
  1970年,她又一次结婚,丈夫是一名美国建筑师,名叫威廉姆斯·皮特斯,他们不久生下一女,取名奥莉加。后来离婚。1982年她移居英国,1984年11月带着小女儿回到莫斯科,没住多久,她又孤身一人,住在英国西海岸的一家养老院里,膳宿费同国家负责,每月70英镑,此外她每周还可领到65英镑10便士的养老金。
  孙子: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 (Yevgeny Dzhugashvili)(斯大林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的儿子)生于1936年,他是斯大林孙辈中唯一的职业军人,格鲁吉亚人民爱国联盟领导人。他的长相、身高酷似祖父斯大林,曾应邀在一部电影中扮演斯大林。同妻子和两个儿子、儿媳、孙子住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一家公寓里,一个儿子是画家,另一个是电影工作者。
  另一个孙子亚历山大·布敦斯基是一名舞台监督。

斯大林是谁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12.18-1953.03.05,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1] ,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1] 前苏联政治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2]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和哈萨克大饥荒,他还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反对派领导人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1930-1953年间根据由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等机关起诉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判极刑(枪决)的786098人[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年74岁。[1] 著有《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详细资料

斯大林(1879~1953)
Stalin,Iosif Vissarionovich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图片

早期革命活动 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南高加索梯弗里斯(1936年改名第比利斯)州哥里城的鞋匠家庭。1953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格鲁吉亚人。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支持布尔什维克。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为高加索地区革命领导人。1905年12月出席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首次会见V.I.列宁。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他先后 7次被捕,6次流放。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12年春,负责创办《真理报》,9月任《真理报》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得到列宁很高评价。1913年7月~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十月革命前后的活动 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大林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党中央俄国局,领导《真理报》的工作。1917年5月 ,当选为中央委员,又被选为政治局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党委会的工作。6月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局委员。1917年7~8月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10月16日列宁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扩大会议上,选出领导武装起义的党的军事革命总部。斯大林作为总部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11月6、7日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1 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期间,参与领导组织察里津、彼得格勒保卫战,以及粉碎A.I.邓尼金军队的斗争。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依照列宁建议,当选为总书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列宁患病期间,批评斯大林粗暴,并对斯大林掌握无限权力以后能否永远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表示“没有把握”,建议将他从总书记这个位置上调开。5月,中央全会继续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52年10月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在苏共中央全会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从列宁逝世到30年代中期,联共(布)党内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步骤问题多次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初,斯大林同L.托洛茨基、G.Y.季诺维也夫、L.B.加米涅夫等“左”倾反对派进行斗争,指出依靠本国内部力量,处理好工人与农民间的关系,战胜国内资本主义势力,一个国家完全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1927 年12 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批准将托-季联盟主要骨干分子75人开除出党。
1928~1929年,在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步骤和对待富农政策问题上,斯大林与布哈林、A.I李可夫等人的“布哈林集团”发生严重分歧,因而撤销布哈林政治局委员和共产国际的领导职务。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斯大林愈来愈不谦虚谨慎。他容忍和鼓励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他把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方法、途径等问题上和自己不同的意见的人,一概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 。提出随着社会主义阵地不断巩固、苏维埃国家向前发展,国内阶级斗争将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论点,进而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3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错捕错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无辜公民,严重地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在40、50年代,又重犯类似的错误。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宣布社会主义体系在苏联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取得完全胜利,苏联社会已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1941年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1946年起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24年6月,斯大林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执委会主席团成员。1935年再次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共产国际中后期的一些错误,同斯大林的指导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曾有过帮助,也存在以不平等态度对待兄弟党的倾向。
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建设时期 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后,斯大林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但在1941年6月爆发苏德战争前缺乏足够的警惕。在经历严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苏联终于打败法西斯德国,并参加对日作战,夺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1943年获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战争后期,斯大林在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妥协,达成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协定,同时,在涉及处理其他国家事务时,表现出某种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 ,对巩固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52年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述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等等。实践表明,他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有缺陷以至错误的。
斯大林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也犯有若干严重的错误,世界各国对他持有许多不同的以至相反的评价。
a
斯大林(1879~1953)(原姓朱加施维里)
Stalin,Iosif Vissarionovich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早期革命活动 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南高加索梯弗里斯(1936年改名第比利斯)州哥里城的鞋匠家庭。1953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格鲁吉亚人。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支持布尔什维克。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为高加索地区革命领导人。1905年12月出席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首次会见V.I.列宁。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他先后 7次被捕,6次流放。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12年春,负责创办《真理报》,9月任《真理报》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得到列宁很高评价。1913年7月~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十月革命前后的活动 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大林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党中央俄国局,领导《真理报》的工作。1917年5月 ,当选为中央委员,又被选为政治局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党委会的工作。6月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局委员。1917年7~8月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10月16日列宁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扩大会议上,选出领导武装起义的党的军事革命总部。斯大林作为总部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11月6、7日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1 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期间,参与领导组织察里津、彼得格勒保卫战,以及粉碎A.I.邓尼金军队的斗争。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依照列宁建议,当选为总书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列宁患病期间,批评斯大林粗暴,并对斯大林掌握无限权力以后能否永远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表示“没有把握”,建议将他从总书记这个位置上调开。5月,中央全会继续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52年10月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在苏共中央全会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从列宁逝世到30年代中期,联共(布)党内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步骤问题多次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初,斯大林同L.托洛茨基、G.Y.季诺维也夫、L.B.加米涅夫等“左”倾反对派进行斗争,指出依靠本国内部力量,处理好工人与农民间的关系,战胜国内资本主义势力,一个国家完全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1927 年12 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批准将托-季联盟主要骨干分子75人开除出党。
1928~1929年,在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步骤和对待富农政策问题上,斯大林与布哈林、A.I李可夫等人的“布哈林集团”发生严重分歧,因而撤销布哈林政治局委员和共产国际的领导职务。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斯大林愈来愈不谦虚谨慎。他容忍和鼓励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他把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方法、途径等问题上和自己不同的意见的人,一概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 。提出随着社会主义阵地不断巩固、苏维埃国家向前发展,国内阶级斗争将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论点,进而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3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错捕错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无辜公民,严重地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在40、50年代,又重犯类似的错误。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宣布社会主义体系在苏联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取得完全胜利,苏联社会已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1941年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1946年起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24年6月,斯大林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执委会主席团成员。1935年再次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共产国际中后期的一些错误,同斯大林的指导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曾有过帮助,也存在以不平等态度对待兄弟党的倾向。
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建设时期 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后,斯大林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但在1941年6月爆发苏德战争前缺乏足够的警惕。在经历严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苏联终于打败法西斯德国,并参加对日作战,夺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1943年获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战争后期,斯大林在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妥协,达成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协定,同时,在涉及处理其他国家事务时,表现出某种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 ,对巩固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52年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述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等等。实践表明,他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有缺陷以至错误的。
斯大林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也犯有若干严重的错误,世界各国对他持有许多不同的以至相反的评价。

斯大林简介

1、简介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期官方记载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政治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2、成就
领导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领导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3、作品
斯大林著有:《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4、评价
法国总统戴高乐这样写他:“斯大林不仅在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敌人‘驯服’,他既不因失败而惊慌,也不因胜利而陶醉。”
斯大林的政敌克伦斯基对斯大林的功绩给予了应有的评价:“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任期间,他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他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实施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同时斯大林也以树立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对政界和军队中的大清洗、对少数族裔的压迫流放闻名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和盟军共同击败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东方集团,在冷战中与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 中文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外文名: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国籍:苏联民族:格鲁吉亚出生地:俄罗斯帝国 第比利斯省的哥里城出生日期:1879年12月21日逝世日期:1953年3月5日职业:政治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信仰:无神论主要成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第1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
苏联大元帅政党:苏联共产党

斯大林是?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期官方记载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政治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他还树立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少数族裔,造成逾数以十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中文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外文名: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俄语)
别名:朱加什维利
国籍:苏联
民族:格鲁吉亚人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
出生日期:1878年(戊寅年)12月18日(一说:1879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53年(癸巳年)3月5日(终年74岁)
职业:政治家
毕业院校: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
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成就:领导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领导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扶植社会主义阵营
代表作品:《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求采纳!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
苏联领导人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更多图片(79张)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期官方记载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政治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他还树立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少数族裔,造成逾数以十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斯大林的军衔

您好,斯大林当过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元师,苏联大元帅,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师,苏联英雄称号,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等。

斯大林是个怎么样的人?

2009年10月29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网站上的一个视频博客里做出评论:“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波及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一些社会阶层被整个摧毁,数百万人因政治恐怖和虚假指控而丧生。但迄今仍有人为镇压活动辩解,声称这么多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国家使命而牺牲。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没有理由以民众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能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不能假恢复历史公正之名,为斯大林制造的大清洗开脱。”
看看斯大林在大清洗的表现就知道了,狡猾、专权、多疑、残忍、凶暴。至于说到他领导苏联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有这样一句话“是人民打赢了战争,是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所以我们也不能用人民的功劳来抵消斯大林的罪行。
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全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语)。前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斯大林、斯大林主义对二十世纪的俄国(前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大林逝世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对于斯大林死亡之谜这个重要历史悬案目前仍无定论;还有关于斯大林的著作更是跌宕起伏!
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正面:魄力 眼光
负面:强权 专断
斯大林作为苏联的实际统治者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他有卓绝的才干,精力旺盛,坚毅不拔。斯大林个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刚强。斯大林是备受争议、影响深远、极其复杂矛盾多面的历史人物。从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开始,关于斯大林的历史面貌与评价一直争论不休。前苏联国内主流舆论几十年里几乎一边倒地将其塑造为暴君和精神病狂人。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主流媒体依然重复着前苏联关于斯大林的种种“故事”,也有一些历史学者开始跳出官方评论重新审视斯大林问题。俄罗斯国内由于近10年的经济衰退,民众中也开始产生对斯大林的怀念之情,因为毕竟如丘吉尔所说“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在他逝世50周年之际,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在经过近50年的妖魔化后,已经将近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凭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可以原谅斯大林的一切”,将近一半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主要持正面评价。总统普京在就职演说中把斯大林说成是“不能忘记的人”。近来俄罗斯新版的历史教程开始对斯大林做出了新的评价。总之,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斯大林就是一张牌,任何政治家都得打他,都要打他。”
在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运动中,由于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肃反扩大化,使一大批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遭到残酷迫害;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由于他把苏联一国的经验绝对化,忽视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采取了不少不妥当的做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对待一些国家问题上体现了大国沙文主义。
许多人指责斯大林是过于残酷和犯下严重罪行的独裁者,在列宁去世后执政苏联的30多年间多次进行党内外的清洗活动,使一大批苏共党和军队中富作战经验的优秀干部遭到残酷迫害,许多人还指责斯大林利用政治保卫局、内务人民委员会(克格勃的前身)等组织严密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论。至今,在斯大林时代被迫害的人的总数已经无法查明,特别是按照不同的统计、对时间范围的不同定义以及对于被迫害致死的不同定义(例如是否包括在迁徙中死亡的人数等等),所得到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其中一种说法是共约170万人被关押,近70万人被处死。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对那一历史时期共产主义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起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斯大林的作用,东欧的各卫星国才建立了共产主义。也有很多人指责斯大林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把苏联一国的经验绝对化,忽视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采取了不少不妥当的做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胜利就主要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的结果。 此外,苏联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占领中国的黑瞎子岛,二战后强迫蒋介石政府同意将外蒙古以独立公投的形式从中国独立出去,都对中国产生极大伤害。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个性的突出之处是残忍,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但多数人都承认斯大林有着卓绝的才干、旺盛的精力、坚毅不拔的品质和敏捷灵活的思路。同时,斯大林对各种艺术门类,特别是文学和音乐也涉猎良多,都有不俗的品味和造诣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完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斯大林对那一历史时期共产主义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起了重要作用,多数人都承认斯大林对于苏联成立后政局的稳定、以及苏联经济军事发展的巨大贡献。他统帅苏联红军为打败法西斯德国以及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斯大林抓住英法等欧洲国家衰落的时机,筹划安排战后的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大国地位在经济、军事和国际政治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加强,最终成为与美国共同主导世界事务的超级大国,使苏联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共产主义扩展到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同时他也特别专断,他强行实施的一系列极端的政策给苏联的建设留下太大弊端,以至于不同学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没有人否定他的历史重要性。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当时斯大林逝世已经6年)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说:"对于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它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它的是天才而且坚忍不拔的统帅约.维.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精力过人,博学多识,意志坚定,无论处事还是谈话,他总是果断`坚决`毫不留情,连我这个英国议会培养出来的人也不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仿佛是无与伦比的,他对人们的影响是不能抗拒的.当他走进雅尔塔的会议厅时,我们大家就好像是听到了命令似的,站起身来.而且,真是怪事,两手下垂,放在裤缝边.斯大林具有深刻的,逻辑性极强的,清晰的智慧,绝不会惊慌失措.他是无人能比的大师,能够在困难时刻找到摆脱绝境的出路.他是一个能够假敌人之手消灭敌人的人,它迫使我们这些被他公然称为帝国主义者的人去同法西斯主义者作战.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
毛泽东不赞成把斯大林说的一无是处,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力求客观公允、实事求是,他说:“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按照这个分寸,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他认为,斯大林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
1989年东欧剧变后,匈牙利等国摆脱了苏联控制,在2004年4月2日加入欧盟前,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市市长办公室发表的声明称:“斯大林对人类、欧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达佩斯和布达佩斯市民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同时剥夺了斯大林于1947年获当时的布达佩斯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这项荣誉是为了表彰他领导的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纳粹德军队赶出匈牙利)。
有些历史学家将斯大林和彼得大帝的政治经济政策并列。这两个人都致力于俄国在经济军事实力上赶超西欧,都全面深远地改变了俄国、西欧乃至世界的历史,都成功地令俄国在一段时间成为欧洲领导者。同时,也有历史学家对斯大林与彼得大帝、伊凡四世等在限制人民自由、专政手段上的残暴上作出了比较。
苏联解体多年后,在俄罗斯的政治家和普通百姓中出现了重新正面评价斯大林历史作用的呼声,认为“斯大林是一个非凡的人物”、“是20世纪杰出的人物之一”。俄罗斯的民意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凭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可以原谅斯大林的一切”,并赞扬斯大林使苏联“井然有序、工业发展,成为令人骄傲的伟大国家”,几乎有一半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主要持正面评价;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仍然“将斯大林与大迫害与劳改营联系在一起”。总统普京在就职演说中把斯大林说成是“不能忘记的人”。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更声称“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国历史,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
俄国在2007年重新修订的一本教科书中,将斯大林明确定位为“一个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开拓者和维护者,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并为斯大林所犯下的所谓“人道罪过”进行解释,认为那就如同秦始皇、彼得大帝等的“残暴”一样,是时代的必然,最终将成为滚滚向前的大历史的附属物。这种罪过将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大统一、大发展中获得强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斯大林活多少多大岁数

74岁。
斯大林出生于1924年,逝于1953年,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因脑淤血病逝于莫斯科。

斯大林活了多少岁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苏联政治家,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应该是75岁死的
斯大林出生于1878年12月18日,于1953年3月5日去世,享年75岁。

斯大林全名是什么?

生于: 1879年12月9日生于格鲁吉亚哥里;
卒于: 1953年3月5日;
简要生平 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苏联大元帅。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894年进正教中学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3月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后被捕 7次,流放6次。1903年被选进党的高加索联盟委员会。曾参加俄国 1905年革命,捍卫并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1912年被增补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并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1917年 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后,他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地,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
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 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他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技术基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 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动员、组织和领导全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依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及其总参谋部,及时作出 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组织战略协同,组建和使用战略预备队,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制定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决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部长,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加强国防建设,迎接“冷战”的挑战。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苏联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搞个人迷信、后期思想僵化和把苏联一国经验绝对化等,给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3岁,被葬于莫斯科红场。
军衔: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被授予苏联元帅(1943年3月6日),苏联大元帅(1945年6月27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苏联英雄称号(1945年6月26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12月20日)。
受嘉奖情况: 1枚苏联英雄奖章,1枚苏联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26日),3枚红旗勋章,1枚苏沃罗夫一级勋章(1943年11月6日),共计9枚勋章,5枚奖章,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刀1把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尔”勋章1枚(орден Сухэ Батора)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简体] 斯大林
[繁体] 史达林
[英文] Stalin
[俄文] Сталин

[编辑本段]【简介】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此外,斯大林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巨头”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