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 2、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 3、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 4、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
- 5、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 6、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原文
- 7、王阳明一生中说过哪些经典语录?
- 8、王阳明最经典的四句话
- 9、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如下:
1、人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
保持自己的志向,哪里有空闲说无意义的话和管无意义的事。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为周遭大小事操碎心,倒不如专注于眼前所热爱之事。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
骄傲自大是人生中最大的毛病,它足以影响你的人生。“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于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己远远超乎他人,甚至圣人。所以阳明先生告诫“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做人不可有傲气。
其他经典语句:
1、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最痛苦、最需要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帮助你,安慰你,和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误入歧途时,可以不考虑自身去开导你,对你知无不言的人。
2、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此心不动是指人的本身对外界的人、事、物不动心,心外无物。此心指知善知恶的良知之心。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如下: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意思是: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是:一生光明磊落,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意思是:一千个圣人也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的人生导师就是每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良知。
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意思是: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
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意思是: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错,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过。
7、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意思是:使他的内心要谦虚不自满,使他的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意思是:没有志向,那么天下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好。
9、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意思是:知道怎么做,却不去实施以行动,就跟不知道一样。
10、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意思是:凡是求学不勤的人,定是他的志向未坚定。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有:
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4、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5、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8、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9、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1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如下: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7、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9、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0、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1、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1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3、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4、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如下:
1、知行合一,知者行之,行者知之。
2、所知即所行,所行即所知。
3、心外无物,心中无物,心中自有一片明净之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行其所以然,化之成性,乃为大人。
6、天理人道,本同出一源。
7、虚心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
8、心行正则道行正,心行邪则道行邪。
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德不外于心,一心而行,厚德载物。
扩展资料:
王阳明(Wang Yangming)(1472年 - 1529年),明朝中期著名思想家、军事将领、政治家,字仲弓,号阳明。他被誉为“阳明先生”,是中国明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王阳明早年任官,曾在抗倭战争中立下功勋,之后转而发展思想,强调“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有明确的“良知”指引着自己,只要任其发挥,就能达到最高境界。他的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王阳明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复了秦汉唐的保伍制度,并立足于汉唐的“父老——子弟兵”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装,重建中国基层的武士制度。
山贼平定后,王阳明凯旋回到赣州,颁布文告,兴办学校,制定《南赣乡约》,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这所书院在清末更名为阳明书院)。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原文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原文:
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2、无私心就是道。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的影响:
1、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心学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力量和自我实现,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王阳明的思想对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被引入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国家,王阳明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王阳明的思想对政治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心学思想强调内心的力量和自我实现,对于政治家来说,这种思想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政治家都深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如明朝的王守仁、清朝的曾国藩等。
4、王阳明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他的思想对东亚哲学、文化、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阳明一生中说过哪些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得?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4,“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5,“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阳明最经典的四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四句话如下:
1、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
王阳明认为,人在头脑中思维,不想善不想恶的时候,做致知的功夫,那么就是已经在思善了。要想在心中不思善恶,使心中良知清净自在,只有在刚睡醒的时候才能实现。
但是这很短暂,思绪转眼就会产生了。当你想要存养心中的良知,使其清净自在,这就有了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心念,又会产生新的思考善念的错误。也就是说,这个想要清净的念头,也是贪求,也是一个妄念,这个妄念一起,反而就没法清净了。
2、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愈念无生,则念愈生。
你越想要没有思虑的时候,思虑就越多,越是想要求得宁静,要想一念不生,这就是刻意去追求宁静的欲望,所以念头越是萌生,心中越是不得安宁。良知真正清静,自会分辨善恶,怎么还要去想什么是善是恶呢?
存养良知,自然能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可是我们却要苛求前念易灭,后念不生的境界,这就是让心如死灰,泯灭了心灵的明觉。
3、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本来就是光明的,气质差的人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就很多,良知被遮蔽也就厚,不容易呈现光明。而气质好的人,毛病和缺点就少,也就遮蔽得少,稍微用点致知的功夫,就能彰显出晶莹剔透的良知。
因此人之所以有各自不同善恶程度,都是因为我们被遮蔽的程度不同,这也是释迦摩尼佛出定的时候说的:“众生皆具如来德相,皆因妄念执着而不能证得。”
4、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本性资质,喜怒哀乐则是一个人本性中的情感,而私欲和虚伪则是本性中的障碍。人的资质有清有浊,感情也有过分也有不足,而蒙蔽也有深浅之分。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就在人心,如果没有物欲的牵累和蒙蔽,全然的凭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所做作为都会符合道。
人物生平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之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如下:
1、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4、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5、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7、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8、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9、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万物如同花草,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你喜欢观花,就认为花是善,草是恶;你需要草的时候,又认为草是善的。
10、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象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意念常存,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并且也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