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几篇文章?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6 14:39:13 浏览28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是哪首诗

初唐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对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使这首诗无愧于“盖全唐”的美誉,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世人称孤篇盖全唐的诗是

世人称孤篇盖全唐的诗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传世名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被很多人称赞,比如陈子昂评价说,“篇终接混茫”,严羽的《沧浪诗话》则称其为“绝顶”,在唐朝的文学批评中也是备受赞誉。
《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这首诗之所以被誉为“孤篇盖全唐”,正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了唐代绝世诗篇之一。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1、《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创作背景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春江花月夜”就可以看出,诗人是在描绘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这五个自然元素所构成的美丽景象。然而,这并非简单的风景诗,诗中融入了诗人深深的情感和思考。
3、《春江花月夜》创作于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时期。诗人在春江月夜下,面对美丽的景色,不禁思念故乡和亲人,感到了人生的孤独和无常。这种观点可以从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扁舟”等词语中得到印证。
4、《春江花月夜》是诗人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社会的批判。诗人通过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反衬出社会的混乱和人生的苦难。这种观点可以从诗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中得到印证。
5、《春江花月夜》是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表现出自然和宇宙的伟大和永恒,进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这种观点可以从诗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诗句中得到印证。

孤篇盖全唐是哪首诗

孤篇压全唐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作品鉴赏: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孤篇盖全唐是哪首诗

孤篇盖全唐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是哪首诗

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时的张若虚。开元初时,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孤篇盖全唐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张若虚的一篇诗超越了唐朝所有的诗。
被喻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
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对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使这首诗无愧于“盖全唐”的美誉。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闻一多说的。
意思就是说有这么一首词,精妙绝伦,把北宋和南宋所有的词作品都给压倒了。有这么一首诗,很出色,把唐朝的诗也给比下去了。当然,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要知道,诗的顶峰在唐,词的辉煌在两宋。能把这些时期的作品比下去,说明这一诗一词肯定是不一般的。
“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唐诗宋词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几篇文章?

之前在中学时就听说过一句话,叫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了。大概就是说这一首词就可以压下宋朝所有词的锋芒,这一篇诗文就可以盖过唐朝所有诗文的光芒。这样一看,小编都在心里犯嘀咕了,这是多么大的夸赞啊。仅仅是一首词、一篇诗文,是怎么做到如此成就的?首先么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又具体是指的哪几篇诗词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别错过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一词压两宋
1.原文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翻译
我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帽子都被顶飞了。我独自登高倚着栏杆向远处眺望,淋淋漓漓的风雨刚刚停歇。我一抬头,就看到天空,忍不住想仰天长啸,一片心怀充满了报国之心。这三十多年来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功名,但是却如同尘土一般微不足道,我南北转战了八千余里地,经过了多少风云的人生。身为一个好男儿,我应该要抓紧时间为祖国建功立业,而不是将青春蹉跎消磨,等到年老时徒劳的独自伤悲。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耻。我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什么时候才能泯灭啊!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发起进攻,将这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的时候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的时候就喝敌人的鲜血。等待我重新收复以前的土地,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3.赏析
在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时,发现自己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了鄂州。这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在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这首词的上片,开篇就是怒发冲冠,表明了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岳飞胸怀大志,面对朝堂上的投降派时,是气愤填膺。可惜岳飞身处的是宋词,宋朝崇尚文学,对于粗鄙的武很是看不起,而且君主懦弱,导致只能一直靠割地赔款来祈求平安。岳飞对此很是气愤,他已经三十岁了,古时都说三十而立,他现在只想着为国家多收复几个失地,不要蹉跎虚度了自己的青春。
下片开头就写靖康之战,这么多年的忍让没有用,只有拿起刀枪才能夺回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从而一雪前耻啊。他感慨着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当时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什么时候才能消除,他从心底里希望现在的圣上能勇敢一些,不要听信投降派的谗言。
整首词读来感情激荡,气势磅礴,岳飞的风格豪放,文章的结构严谨,真是一气呵成,有着及其强烈的感染力。只能说岳飞生不逢时,在宋朝的历史上,不只有岳飞一直想着收复失地,还有辛弃疾、陆游等词人,他们都曾怀才不遇过。
二、孤篇压全唐
1.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
这就是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几千年来,有无数读者学者为之倾倒。在这首诗中,作者完美的抓住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为动人的五种意象:春、江、花、月、夜,从而写下这样一篇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的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不仅描写出了春江的波澜、江月的皎洁,还写出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间思妇游子的思绪。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住春、江、花、月、夜的五种意象来进行描绘和想象,其中又以月为主体。月在古人的世界里,就是家乡的代表,也是想念惆怅思绪的突破口。在这首诗中,月也是全诗的命脉,在字里行间都有它的身影,融会贯通,随着平仄音韵而起伏曲折。月在这扬子江边、在这春天的夜晚中升起、悬空又落下,映照着江水、楼阁、花丛、鸿雁和一叶扁舟。在这月光所能照耀到的地方,还有思念丈夫的妇人和思归的游子。这些唯美的意象,就像一副清丽典雅的中国水墨画,述说着春江花月夜的幽静和清冷。
整首诗的音律节奏也很有意思,它不是古筝那种气势宏伟的中国战风,而是箫、笛、古琴这种悠扬、隽永、深沉的感觉。一切都很平和,却又暗含规律、节奏,随着韵脚的变化,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绕梁不止。这种语句和音韵的融合,里面又夹杂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婉转凄美。
这就是所谓的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啦。不愧是名篇,真真是千古绝唱啊!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记住啦


一词:《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自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词压两宋:这首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
说这首词“一词压两宋”,并不是说这首词写得比苏轼、辛弃疾等宋朝词人更好,而是在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更让人动容。
孤篇: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孤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孤篇盖全唐:读这首诗,就只有一个字--“美”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对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
张若虚将一轮明月写得美轮美奂、凄美多情。更难得的是,他还将音律、诗词、思想、意境及其情感完 美融合。所以,才有了“孤篇盖全唐”的评价。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那么这个说法是谁说的呢?指哪首诗词呢?又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些问题,大概不少朋友也都非常想知道,下面我就对这些个问题来解答,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一、“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意思就是说有这么一首词,精妙绝伦,把北宋和南宋所有的词作品都给压倒了。有这么一首诗,很出色,把唐朝的诗也给比下去了,了不得。当然,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要知道,诗的顶峰在唐,词的辉煌在两宋。能把这些时期的作品比下去,说明这一诗一词肯定是不一般的。其实,这句话中一词指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孤篇”指的是张若虚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这句“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呢?很多人都说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的,果真如此?经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句话。后来也不怎么回事,社会上就传有了一个“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说法。最后,“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这句话到底是谁总结的也是查无此人,只是大家的一种普遍认知,后经大众口口相传下来的。二、“一词压两宋”“一词压两宋”,要知道两宋出了不少词作大家和无数优秀作品,到底哪一首词如此厉害呢?看来大家公认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岳飞,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善诗词、书法。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这是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下面来欣赏这首词:《满江红·写怀》【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学校的教材上也有这首词。为什么它能一词压两宋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赏析。《满江红》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满江红》的创作背景:金朝发动“靖康之变”虏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北宋已灭亡,南宋成立后就开始大举抗金。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这一次北伐,岳飞虽壮志未酬,但在镇守鄂州时,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满江红》来表达了他收复失地,雪耻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首《满江红》,充分表现了岳飞豪放的性格,他对国家的爱,以及他希望驱除鞑虏的激情和勇敢气概都让人敬佩不已。更是抒发了岳飞渴望精忠报国的壮怀激志,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朝廷的腐败和懦弱的愤懑之情。整首词,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用词精准,结构严谨,通篇都散发着极其强烈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它把作者悲壮豪迈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清初学者陈廷焯在他的《云韶集》中曾评价岳飞的《满江红》说:“真有气魄!好大的志气!千载之后读来,凛然而有生气。”所以,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能“一词压两宋”也是实至名归,让人信服。二、“孤篇盖全唐”“孤篇盖全唐”,我们说了这首诗指的是闻一多先生极力评价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给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他会给这首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七言长篇歌行。作者用陈隋乐府旧题,全诗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这个纽带,统领全诗。整首诗语言优美,境界高深,韵律和谐;在感叹春江花月夜的奇景中,包含了游子月下思妇的思念之情,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探索。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语言自然隽永,韵律悠扬深长,有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人们之所以对《春江花月夜》评价如此之高,不仅反映在整首诗对于春江江畔的夜以及花和月的描绘非常细腻生动,其中还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让人痴迷,人们在这自己无法改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和无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