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请问乙肝怎样才会传染
- 2、乙肝是怎么传染的,我以前检查过了没有乙肝,现在传染上了,该怎么办
- 3、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乙肝传播的三个环节
- 4、
- 5、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 6、乙肝都是通过哪几种方法传播的?携带者也能传染给别人吗
- 7、乙肝会不会传染给家人?
- 8、乙肝怎样传染的
请问乙肝怎样才会传染
指导意见:乙肝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要抓紧治疗才行,治疗的时候要选择专业权威的医院,这样治疗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1.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3.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感染的可能。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
乙肝是怎么传染的,我以前检查过了没有乙肝,现在传染上了,该怎么办
病情分析:
你好,乙肝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进行传播,如果有过不洁性行为的话是很有可能被传染的。
指导意见:
建议查乙肝病毒DNA,肝功能,肝脏B超综合评估肝脏情况后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乙肝传播的三个环节
1 乙肝的传染源 不管是乙肝患者或乙肝携带者,只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具有传染性,且HBVDNA的数量级别越高传染性越大。所以家里只要有大三阳/小三阳的人,就有乙肝的传染源, 他们的血液、精液、月经、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泪液、汗液、尿液等都带有乙肝病毒。
2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密切接触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吃饭等一般接触不会传染。但是生活的密切接触(如共用剃须刀,洗漱用品,接吻,性爱等等)是有可能传播病毒,造成乙肝感染,尤其是对于一些身体存在明显创伤或潜在创伤如口腔溃疡糜烂,牙龈出血,胃粘膜糜烂,胃溃疡出血,阴道或生殖器粘膜细微创面等的人。
3 乙肝的易感人群 至于慢性乙肝的易感人群,母婴垂直传播和婴幼儿期(5岁以内)是慢性乙肝患者的最主要来源,而在成人,急性乙肝感染发展为慢性感染状态的比例不足3%,且这3%的人也主要是免疫系统出现障碍的特殊病人群体(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血透析,长期接受激素等抑制免疫系统药物治疗的人)。所以只有免疫系统本身有问题或免疫系统不成熟(如5岁以内婴幼儿)在没有乙肝疫苗保护的前提下,才容易被感染成慢性乙肝患者。
所有乙肝要想传播,也并非易事,不要过于紧张。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第一、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的具体途径还可以分成两种: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个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这是错误的。乙肝病毒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 第二、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第三、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吃饭,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第五、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乙肝病毒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它减小了我们进行乙肝预防的难度,我们要做的是掌握,然后尽量采用完善的防治措施。这样做能够大大的降低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概率,也能保障更多人的身体健康。
日常生活中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①母婴传播;②经血传播(血液传播或医源性传播);③性接触传播;④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剃须刀等也可引起乙肝病毒感染;⑤其他传播方式:除以上传播途径外,当口腔黏膜(包括牙龈)破损时有可能经口感染,蚊虫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
乙,丙肝的传播途径是哪些?
1、性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但在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不是此途径。此途径的传播能力较强。(有相关调查证明,夫妻间传染不是很多。)有抗体的人不必担心。
2、血液传播
输血,血液传播是一个非常强的传播途径,因为乙肝携带者的血液里的病毒浓度很高,即使有抗体的人一旦输入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也极有可能感染上乙肝病毒。此传播途径极危险!
3、母婴垂直传播,婴幼儿时期的传播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一旦感染乙肝就无法清除,几乎必然慢性化。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宫内传染的可能性<5%。孙新荣表示现在我国的婴儿的预防措施得当,绝大多数婴儿一出生就注射乙肝疫苗,有效的防止了乙肝在下一代的传播。此传播途径危险!一旦感染携带终生。所以要给小孩做好预防工作。
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乙肝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或者牙刷等,这样的途径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可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生等。因此临床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是主要的问题,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一般性的与乙肝病人接触,不会感染乙肝病毒,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共用水杯等。乙肝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休息,不能熬夜,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另外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不要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动物内脏,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尽量少食用,其次需要治疗控制,治疗需要遵医嘱听药师的建议,医生一般让服用替诺福韦(一般指泰诺福韦),有贵的有便宜的,贵的千数块钱印度那边算下来百十块钱一盒,属于长期药了,看自己经济情况了,只要治疗后病毒就会小很多,再加上疫苗,家人不需要太担心了,如有疑问欢迎私信或者评论,抽时间我会一一回复,祝早日康复,但是在生活中也应该要多多的去注意,如果是我人们的口腔内出现了破损的粘膜,或者是出现牙龈出血,还有口腔溃疡等一系列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与乙肝的患者,一起进食的话,那么也就会让一些病毒趁虚而入,从而侵犯到我们的肝脏部位。
您好!这位朋友,乙肝常见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就是大家日常说的遗传),建议美玉偶感染的话,及时查看下疫苗抗体情况,及时注射预防。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具体包括精液,阴道的液体,乳汁,血液,淋巴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与外界相连,储存的体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父婴传播
乙肝会发生家族聚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家庭中,因为母亲或父亲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使自己的子女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乙肝的母婴传播外,人们还发现患有乙肝的父亲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因此,小编在这里提出了乙肝的父婴传播的问题。
不同的是,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是围生期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的母婴传播也可称为母婴垂直传播。但是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
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乙肝传播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
乙肝都是通过哪几种方法传播的?携带者也能传染给别人吗
楼主您好
1
乙肝的感染途径有五条:第一,母婴传播。第二,医源性传染。第三,输血传播。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第五,性传播。
2
理论上主要是表面抗原阳性
就具有传染性,而传染性的大小是根据病毒DNA的检查结果而定的,一般病毒复制水平越高,传染性越强
3
建议考虑做肝功能检查,判断病情情况,做HBV
DNA检查,判断病毒复制水平及传染性大小
乙肝会不会传染给家人?
乙肝一般是不会通过吃饭传染的。乙肝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是如果乙肝的患者口腔有溃烂的,而正常人口腔也有溃烂的。当乙肝患者的溃烂部位的出血,接触到正常人口腔溃烂的部位,就容易引起乙肝的感染了。所以平时正常的情况下一定要定期复查乙肝五项。如果没有乙肝保护性的抗体,可以接种乙肝疫苗,这样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可能。
家庭成员患有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很多人认为一旦它成为一种传染病,就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乙型肝炎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尤其是饮食。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通常一起吃饭或共用餐桌不会感染。
我们开始在家登记入住。我们听说感染分为碗和筷子。后来,我们觉得家庭应该共享武器和痛苦,共享碗和筷子。事实上,这个家庭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被感染。完全出于爱而分享FOI,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最佳方法是在五项都为阴性的情况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产生抗体。如果你的家人有乙型肝炎抗体,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餐不会有传染性。恐怕乙肝患者和你同时患有口腔溃疡或牙齿出血。此时,您的乙肝抗体还不足以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
HBV在家庭中传播的风险与接触时间、距离、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当HBV携带者在家庭中时,应根据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首先,所有家庭成员都应注射乙肝疫苗,这基本上是安全的。乙型肝炎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进食后不会传播,但密切接触后会传播。
要预防传染病,必须切断传染源。应积极治疗患者,并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DNA。这样,没有感染,对肝脏的保护也很好。事实上,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母子、血液、血液制品和体液。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的病毒量很小,不会引起传染性。理论上,人们的日常接触,包括同居、吃饭、握手、拥抱等,都不会受到感染。
乙肝怎样传染的
1、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最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
3、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乙肝传播途径之一;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引人而异。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5、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处被乙肝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肝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即使没有被消化,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一直波有争议的被蚊虫叮咬也是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应排除。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传播,成为隐匿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但是一般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是非常低的,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极为少见。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血液传播多发生在80年代由于我国的卫生条件差,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献血没有检查hbsag造成的。我国1.2亿乙肝携带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在80年代由于输血导致的乙肝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所以HBV并不可怕。《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与七月二十四号国务院通过温总理签字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只有甲肝和戊肝不得从事食品生产乙肝可以从事。 特别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中只有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同桌吃饭,接吻等并不会造成乙肝传播。。同时日本、美国、香港、澳门、包括乙肝携带者比例更高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入职、入学等常规体检中也没有检查乙肝血清学指标。 乙肝的四种传染途径 肝炎的病因很多,但日常为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因此人们习惯将病毒性肝炎简称为“肝炎”。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有四种: 一、母婴传播 一般认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3千万)来源于母婴传播。由于感染早,90%以上发展为慢性感染。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感染后慢性化的危险性为30%左右,而成人期获得性感染者中仅5%慢性化。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尤其HBsAg与HBeAg(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传染性强。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宫内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传染。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怀孕后期(7、8、9三个月),每月注射1次高效价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中和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2)宫腔内感染。指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同时亦可能通过新生儿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新生儿出生后用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即可得到有效预防。(3)产后感染。新生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也可能被传染。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能有效阻断这种传染。 二、血液传播及医源性传播 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血液中,因此经血液传播也是一重要途径。如: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血液透析、被针头或手术刀意外刺伤、共用刮胡刀,以及牙刷、纹身、补牙等。 三、性接触传播 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精液具有传染性。HBsAg阳性患者的精液注入黑猩猩阴道内后,黑猩猩发生乙肝感染的实验提示配偶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性交时必须使用避孕套。 四、其他方式乙肝也可父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途径,但调查显示,父婴传播也可以引起婴儿乙肝,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表明,乙肝患者的精子中确实带有乙肝病毒,HBV-DNA可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乙肝的父婴传播。父婴传播的发生都是在生命的早期,有调查显示,当父亲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者,其所生婴儿的感染几率可达80%以上;当父亲e抗体阳性时,其后代的感染几率为20%左右。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的几率比母婴传播还要大,而且更容易造成终身携带。从孕前开始阻断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如果患者是慢性乙肝并伴有肝功能异常,可用抗病毒治疗,在病人传染性降低后,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针对性的保肝药,维持一段时间后,可以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