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 2、高山仰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
- 3、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高山仰止成语造句和典故
-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5、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6、高山仰止的意思
- 7、“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
- 8、高山仰止的意思和造句
- 9、高山仰止的原意是什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
…… …… …… …… …… …… …… ……
【出处】: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 …… …… …… …… …… …… ……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 …… …… …… …… …… ……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 …… …… …… …… …… …… ……
【注释】: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乡:通“向”。
适:往。
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折中:取正;调节。
…… …… …… …… …… …… …… ……
【赏析】:
《孔子世家赞》开篇借用《诗经·车舝》里的两句诗,云: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行走。自己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对它却充满向往。——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太史公对孔子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颜回、子贡等人对孔子的看法。颜回曾经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则说:其他贤人仅如丘岭,而孔子则如日、月,世人无法逾越。夫子仿佛数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则无以发现其内部的富丽和华美。非深知孔子,不能有此种决断。
赞语又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对于司马迁来说,读孔子书即如面对孔子本人。读其谈坟羊、楛矢,可以见其渊博;读其意欲“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见其风雅;读其“以不义之富且贵为天边之浮云”,可以见其闲淡;读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以见其整饬赞语用一个“读”字、一个“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读”乃是投入地读,“想”乃是深情地想。尽管从时间上说,司马迁与孔子相差几百年,但从精神上说,司马迁与孔子之间却似乎没有丝毫间隔。司马迁尝云: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自孔子卒,至今又五百岁矣。司马迁似乎认定要做孔子第二。他创作《史记》五十余万言,其本意正在于继承孔子之《春秋》赞语接下来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眷眷的深情。
然而,生死是最最真实的问题,人鬼殊途是最最真实的分离。孔子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悲歌,早已成为司马迁深志不忘的绝响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可其思想学说在后世却一直广为流传,从天子王侯到其他所有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司马迁给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孔子“可谓至圣矣”。
赞语开篇以总评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前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主要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
…… …… …… …… …… …… …… ……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句出自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原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鲱,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一直耳熟能详,但确切的意思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借此机会,正好学习一下。下面是学习的成果,与大家共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查了几本词典,有的各取一说,有的干脆杂糅一起了,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样,郑玄朱熹都没有什么意见了,呵呵。——主要原因是司马迁将其用来放在孔夫子身上,后世的读书人看了没有不受用的,肯定要这么解释了!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接下来把《诗经》原文找来学习了一遍,不知所云。又找了篇译文,看了之后,不由得大笑:还是朱熹实在,司马与郑玄都有点牵强附会了,呵呵!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通篇都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乐呵呵傻呼呼地吟唱,如果非要将高山景行解释为崇高的道德与光明正大的行为,那就太迂腐、太酸气了,太没有气氛、太煞风景了,哈哈!都说汉儒实在,宋儒附会,在这句话的解释上,正好相反了,有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子的意思是:“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
【出处】:司马迁〔两汉〕《孔子世家赞》【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乡:通“向”。
适:往。
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折中:取正;调节。
【创作背景】:孔子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载世袭封国诸侯的事迹。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但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将其列入“世家”。
《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史记·孔子世家》写的赞,列在该篇末尾。赞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表对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而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赏析】:《孔子世家赞》开篇借用《诗经·车舝》里的两句诗,云: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行走。自己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对它却充满向往。——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太史公对孔子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颜回、子贡等人对孔子的看法。颜回曾经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则说:其他贤人仅如丘岭,而孔子则如日、月,世人无法逾越。夫子仿佛数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则无以发现其内部的富丽和华美。非深知孔子,不能有此种决断。
赞语又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对于司马迁来说,读孔子书即如面对孔子本人。读其谈坟羊、楛矢,可以见其渊博;读其意欲“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见其风雅;读其“以不义之富且贵为天边之浮云”,可以见其闲淡;读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以见其整饬赞语用一个“读”字、一个“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读”乃是投入地读,“想”乃是深情地想。尽管从时间上说,司马迁与孔子相差几百年,但从精神上说,司马迁与孔子之间却似乎没有丝毫间隔。司马迁尝云: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自孔子卒,至今又五百岁矣。司马迁似乎认定要做孔子第二。他创作《史记》五十余万言,其本意正在于继承孔子之《春秋》赞语接下来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眷眷的深情。
然而,生死是最最真实的问题,人鬼殊途是最最真实的分离。孔子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悲歌,早已成为司马迁深志不忘的绝响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可其思想学说在后世却一直广为流传,从天子王侯到其他所有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司马迁给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孔子“可谓至圣矣”。
赞语开篇以总评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前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主要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
【作品影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山仰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
关于高山仰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如下: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
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全诗:《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高山仰止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高山仰止 gāo shān yǎng zhǐ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高山仰止】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高山仰止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高山仰止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例句] 夫岂不怀,~,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唐·王勃《倬彼我系》)
百科解释如下:
高山仰止
本词条是一个成语,本条介绍了其读音、释义、出处和示例,并给出了本成语的近、反义词。
目录 ? 基本信息
? 详细释义
? 示例
? 典故
? 辨析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信息[回目录] 【读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 ㄍㄠ ㄕㄢ ㄧㄤˇ ㄓㄧˇ
【语出】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近义】 仰之弥高
【反义】 如履平地
【用法】 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结构】 紧缩式。
详细释义[回目录]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示例[回目录] 夫岂不怀,~,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唐·王勃《倬彼我系》)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注:历代学者对“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之释义都有分歧。
比如说对某某同志的事迹高山仰止,难以企及。
典故[回目录]
原诗及译文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景仰产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辨析[回目录]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30878.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出处--------
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乡:通“向”。
适:往。
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折中:取正;调节。
--------创作背景--------
孔子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载世袭封国诸侯的事迹。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但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将其列入“世家”。
《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史记·孔子世家》写的赞,列在该篇末尾。赞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表对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而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赏析--------
《孔子世家赞》开篇借用《诗经·车舝》里的两句诗,云: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行走。自己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对它却充满向往。——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太史公对孔子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颜回、子贡等人对孔子的看法。颜回曾经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则说:其他贤人仅如丘岭,而孔子则如日、月,世人无法逾越。夫子仿佛数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则无以发现其内部的富丽和华美。非深知孔子,不能有此种决断。
赞语又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对于司马迁来说,读孔子书即如面对孔子本人。读其谈坟羊、楛矢,可以见其渊博;读其意欲“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见其风雅;读其“以不义之富且贵为天边之浮云”,可以见其闲淡;读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以见其整饬赞语用一个“读”字、一个“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读”乃是投入地读,“想”乃是深情地想。尽管从时间上说,司马迁与孔子相差几百年,但从精神上说,司马迁与孔子之间却似乎没有丝毫间隔。司马迁尝云: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自孔子卒,至今又五百岁矣。司马迁似乎认定要做孔子第二。他创作《史记》五十余万言,其本意正在于继承孔子之《春秋》赞语接下来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眷眷的深情。
然而,生死是最最真实的问题,人鬼殊途是最最真实的分离。孔子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悲歌,早已成为司马迁深志不忘的绝响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可其思想学说在后世却一直广为流传,从天子王侯到其他所有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司马迁给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孔子“可谓至圣矣”。
赞语开篇以总评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前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主要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舝》。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有些风景再美丽,不属于自己的不必太刻意,有些剧情再入胜,自己不是主角不必太入戏。缘分的失去是别离,也是选择的再继续;感情的失去是放弃,也是放下的一种智慧。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感情无需奢望,真心就好;缘分无需强求,知心就好。有人能懂,有心能依,有情能惜,这一生足矣。总有些伤痛,可以安慰别人却安慰不了自己;总有些纠结,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心过不去。事不关己,关己则乱;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明知道自欺欺人,却不愿意剖析自己。明知道没有结果,却不愿意面对现
不摔一跤,不知谁会扶你;不缺钱用,不知谁会帮你;不病一场,不知谁最心疼你;不经一事,不知谁会为你付出那么多。人与人,不是谁都可以实心实意地帮你;心与心,不是谁都可以为你付出;下雨了,才知道谁会给你送伞;遇事了,才知道谁会对你真心。有些人,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有些人,只会做表面功夫,不会坦诚相待。
繁华历尽,方知平淡是真;历经沧桑,终于与人生相遇。用一颗满怀感恩和祝福的心,与你共同跨过2019;新的一年,珍惜该珍惜的人,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无论亲人还是陌生人,2020,因为有你,更加美好。 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不论是不是愿意,我们总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个漫漫的旅行,没有终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尽而止…… 即使看不到希望,也别忘了努力的方向;即使得不到欣赏,也别忘了当初的梦想;即使丢不掉悲伤,也别忘了快乐的模样;即使打不开心房,也别忘了窗外的阳光;即使展不开翅膀,也别忘了自由的飞翔;即使闻不到花香,也别忘了生活的芬芳。
这是出自《诗经.小雅》当中的一句话,比喻的是崇高的道德品行,自己即使不能达到但是也心怀向往。详解如下:
一、关键词解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二、原句以及赏析如下: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结合诗经通篇,就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所以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抬头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连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出自《诗经·小雅· 车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虽然不能到达和那人一样的品行和才学,但也会心之向往,时刻规范着自己。
您好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处:《孔子世家赞》
全文
《孔子世家赞》
【作者】司马迁 【朝代】汉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注释
①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②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④乡:通“向”。
⑤适:往。
⑥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⑦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⑧《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⑨折中:调和取证。
赏析
《孔子世家赞》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结束语,也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赞美和推崇。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以及司马迁对孔子的看法和评价。
首先,文章开篇即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他认为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这种敬仰之情也在后面的描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接着,文章描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教育背景、政治经历、讲学经历等。这些描述展现了孔子的多面性和伟大成就,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行动。
然后,文章着重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包括他的政治主张、教育理念、道德观念等。司马迁认为孔子的思想是高尚的,是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的。他通过赞扬孔子的思想,表达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认同。
最后,文章再次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将相,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来处理历史人物,他把孔 。”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和推崇,也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态度和方法。
总之,《孔子世家赞》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它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和推崇,也展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独特视角。同时,这篇文章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传承儒家思想的珍贵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史记·孔子世家》写的赞,列在该篇末尾。赞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表对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而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文章主人公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高山仰止 发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 释义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引用 《史记》孔子世家 ...,蚤卒。安国生卬,卬生驩。 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 《晋书》卷二十五·志第十五 ...梁,制似通天。顶直竖,不斜却,无山述展筒。高山者,《诗》云“ 高山仰止 ”,取其矜庄宾远者也。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所服。胡广...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道,君子之仪表也。《诗》云“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令德不遵二夫子之景行者,非乐中正之道也”又... 《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云“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汝其慎哉。吾复何言。又为《命子诗》以... 《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等 ...修之。"高祖曰:"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为袭之于后?"祚曰:" 高山仰止 。"高祖曰:"得非景行之谓?"迁散骑常侍,仍领黄门。是...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高祖下 ...皆除毁。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 高山仰止 。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 《北史》卷四十三·列传三十一 ...下修之。"帝曰:"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为袭之于后?"祚曰:" 高山仰止 。"帝曰:"得非景行之谓?"迁散骑常侍,仍领黄门。... 《礼记》表记 ...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小雅曰:「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 《诗经》车舝 ...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 ,景行行之,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 《孝经注疏》序 ...者,先世圣智之明王也。《论语》云“南容三复白圭”,《诗》云“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是其类也。 ... 《魏郑公谏录》序 ...,已备于青史;片言余论,或漏于缃图。虽贞质自然,无假于饰,而 高山仰止 ,有欲增峻。于是采听人谣,参详国典,撰成《谏录》,凡为...
高山仰止的意思
高山仰止的释义: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山仰止,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基本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详细解释:
【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例】:夫岂不怀,~,愿言敏德,啜菽饮水。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蒋霆仅仅是想到那个界别,便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高山仰止造句:
1、爱情,就像三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爱情,也像西游,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爱;爱情,更像红楼,总有一群人对它高山仰止,耗费毕生研究它。
2、桃李满天下。品行高尚。高山仰止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3、平凡的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然发作心脏病,在关系全车乘客性命的危机关头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竟然是让车平安停下,这种高尚行为让我们高山仰止。
4、谒中山陵,高山仰止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5、不能相比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君子之德,高山仰止;君子之怀,百川归海;君子之志,百折不回;君子之信,一诺千金;君子之爱,雪中送炭;君子之节,宁折不弯;君子之义,报国感恩!
7、鲁妙子身材高大,面容刚毅,如刀削爷凿一般,却又带着一股飘渺之气,佩上宽松的衣袍,峨冠博带,一见之下,便会生出高山仰止的感觉。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
含义: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读音:gāo shān yǎng zhǐ
出自:周代·无名氏《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翻译: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
示例: 唐·王勃《倬彼我系》:“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
翻译:有哪个不怀有崇拜之心,对你的品德,只能像抬头看山一样仰望你,愿传扬你的聪明才智、高尚品德,以及那君子般讲究节俭清苦的节操。
例句:就像人们常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扩展资料
1、高山仰之
含义: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读音:gāo shān yǎng zhī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翻译:要象高山一样,仰视看不到顶;象深渊一样,计量摸不到底。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例句:再次,如果在黄河壶口立碑,万一真的让世人高山仰之,纷至沓来参观游览的话,那这种立碑行为必然会给黄河壶口的生态环境带来具有破坏性的糟蹋。
2、仰之弥高
含义: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
读音:yǎng zhī mí gāo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翻译: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
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例句: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对他仰之弥高。
成语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属中性词;作谓语、比喻品德高尚
记得点赞;满意采纳哦
满意答案3个太阳 8级2010-12-03“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全句意思是:人们仰慕崇高的道德。 补充: 比喻高尚的品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高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高山景行则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拼音[gāoshānyǎngzhǐ]。高山仰止的意思,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成语基本释义:[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成语结构]紧缩式成。[成语用法]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高山。高山仰止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造句: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唐·王勃《倬彼我系》。高山仰止英语翻译暂无英语翻译高山仰止相关查询。
高山仰止的意思和造句
导语:高山仰止是一个褒义词,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山仰止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山仰止的意思:
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山仰止造句:
1 蒋霆仅仅是想到那个界别,便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造。
2 谒中山陵,高山仰止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3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司马迁
4 君子之德,高山仰止;君子之怀,百川归海;君子之志,百折不回;君子之信,一诺千金;君子之爱,雪中送炭;君子之节,宁折不弯;君子之义,报国感恩!
5 就像人们常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6 之所,单是这份造化,便叫太白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焉!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赵青不识张院长,识尽才子也枉然!’久闻张院长之名,今日一见,方知名不虚传!
8 高山仰止哪!这老何太他妈的神了,这笔买卖太他奶奶的划得来了!方向前在心里疯狂地呐喊。
9 两位主人公皆为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大师,但他们心中却都暗藏隐忧,恐惧后浪袭来将前浪拍散。
10 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1 那么滴……深邃,让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我决定了,我的以后必将为此人鞍前马后,不辞劳苦……
12 何物不材?何才不备?尧舜禅让,高山仰止。
13 虽然在很多小宗派还算是高山仰止,但是对同阶的顶级仙门而言根本不够看。
14 不能相比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木虽成舟,回头是岸。
16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17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8 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向来没有出现过大同世界。但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理想崇高而远大,华夏子孙,代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周有光
19 少喝点酒,关心关心你的胃;少抽点烟,心疼心疼你的肺;工作不要急功近利,压力须从容面对。老婆不离不弃支持你,父母始终如一疼爱你,孩子高山仰止崇拜你。男性健康日,愿男人健康。
20 我想正是白求恩大夫有着奉献全人类的责任感,他才做出了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伟大壮举。
21 这位靖皇跟前的红人,什么人物没有见过,但他发现这个不高的青年却给他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生不出抵抗之心。
22 不过虽然饭桶号比较蛋疼,但包括它们在内的15大神号还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因为这些号都代表了主人拥有绝对高人一等的技术。
23 当真是鬼才,蒙歌不得不佩服眼前的这位,的`确是鬼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不知以后的那位智圣又是如何,恐怕不遑多让吧,蒙歌胸中顿时升起一股高山仰止的感觉。
24 不管是内功修为,还是身怀的武功,招式,眼见都让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25 想到这他又觉得不可能,香雪林在江湖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惮赫千里,香雪大印世传百年历经两任道长四任城主,从张果道人六代香火延续至今,令世人高山仰止。
26 在我的印象里,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人,高风峻节,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令人高山仰止。
27 她和中国近现代精神文化史中的前贤往哲陈寅恪心契相通,对其身处苍凉寂寥天地间的坚定精神支撑和自我道德期许十分崇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8 象Dob教授这样的人物,一般的科研人员看他们都有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味道,尊敬还来不及呢,根本不敢开上半点玩笑。
29 我第一次到曹州牡丹园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很高大,高山仰止,不可攀登。
30 迪妮莎的思想传销成功,多了四个粉丝,米里雅、迪维、海伦、艾莉娜四人都露出了高山仰止、前辈好棒的神情。
高山仰止的原意是什么
词 目 高山仰止
发 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
释 义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 处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 例 夫岂不怀,~,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唐·王勃《倬彼我系》)
注 : 历代学者对"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之释义都有分歧。
比如说对某某同志的事迹高山仰止,难以企及。
字义:止,极点